1. 常见的化学性致癌因素有哪些
(1)常见的致癌化合物如多环芳烃化合物(3- 4苯并芘和苯并蒽、甲基胆蒽即奶油黄、苯等),偶氮染料(β-萘胺),无机物如砷、石棉、铬、镍等等。1775年,首先有人报告打扫烟囱的童工,因为烟灰长期刺激阴囊而引起阴囊癌。1919年有人用煤焦油涂抹兔子耳朵,经过相当时期诱发出上皮癌。1930年有人从煤焦油中成功地提炼出特殊致癌成分3-4苯并芘,可引起皮肤癌、肉瘤等。香烟的烟雾中的烟焦油含有多种化学性致癌物质,如苯并芘、亚硝胺等,可引起肺癌、喉癌等癌症。约20年前,因云南省宣威县肺癌发病很多,经研究人员和当地卫生人员合作研究,发现当地肺癌高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室内烧煤,煤烟严重污染室内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苯并芘等致癌物质。经改造炉灶、建造烟囱将燃煤时产生的煤烟排出室外。改造炉灶后10年以上的居民,肺癌的发病明显地降下来。某些城市、重工业区,交通频繁的地方,空气中苯并芘的含量常常超过环境卫生的标准。因为燃烧煤、石油、煤焦油、沥青、垃圾等,各种蒸汽机车、内燃机、机动车工作时都产生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在厨房里,由于炉灶烟火和烹调时煎炸油烟,空气中苯并芘含量比普通房间空气中的含量高好几倍,所以要注意厨房内空气流通,把污染的空气排出室外。国内外研究证明食物的熏、烤、油炸都可使食品产生苯并芘,说来惊人,焦糊的食物中苯并比的含量要比普通食物增加10倍到20倍。脂肪、蛋白质和糖经高温烧烤、油炸的热解过程会生成这些化学致癌物质。熏制食品不仅食品表面有部分变焦,还被附着许多烟雾微粒,所以,苯并芘之含量很高。偶氮染料中的萘胺可引起人的膀胱癌。 (2)亚硝胺类及其前体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它在低等和高等动物如鱼、青蛙、小鼠、大鼠、兔、狗、猪、猴等身上都能诱发肿瘤。亚硝胺类化合物主要用作工业上的溶剂、润滑剂和机动汽油的添加物,农业上用作杀虫剂等。它存在于烟草的烟中、保存不好的谷类和质量差的酒中,其浓度很小。它也存在于用亚硝基化合物腌制过的肉、鱼、禽等食品中。-般说来,亚硝胺在自然界中存在的量很小,但合成亚硝胺的前体物质(原料)二级胺和亚硝酸盐在自然界比较广泛存在,在适宜条件下,在试管内或身体内可以合成致癌亚硝胺。研究人员在肿瘤高发区的部分陈粮食、酸菜、发霉的食物、粗制鱼露、薯干、干萝卜条、干咸鱼等样品中测出亚硝胺来。在肿瘤高发区的部分居民的胃液中,也测到几种不同的亚硝胺。
2. 什么是化学性因素感染刺激
所谓化学性因素,就是包含化学物质,比如说光能太阳能等等因素造成的,他都是属于物理刺激,但是至于化学刺激的话,就是两者碰在一起,他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本质的变化,这就是化学刺激
3. 经常碰到的致病因素有什么
生活中,人们常因机械物理因素亦即外因而造成伤害,如车祸和工伤事故等。由上述事故导致的损伤表现是多方面的,如骨折、断指、撕裂、脱臼以及震荡伤等。所以,“安全第一”要牢记心头。
夏天可能会中暑。5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能烫伤皮肤,温度更高的沸水、金属溶液和火焰则可使皮肤烧成重伤。若是低温,那既可以招致肌肉痛、风湿痛、关节炎等病变,还可以造成冻伤。因此,要视不同的季节和环境,注意降温和保暖。
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对眼睛和皮肤是有害的,严重时能引起视力锐减和皮肤癌症。大量的放射线照射能杀死组织细胞,甚至导致放射病。可见,不适当的光照和射线会造成机体的损伤,要注意防范。尤其不要用裸眼看太阳,观察日食时,也得有正确的护眼措施。
触电的人可被击伤,甚至击死,平时不可不注意防范。
强烈或经常的震动能引起神经和血管的变异。不断的或过强的噪声刺激会损害神经系统,使血压增高。噪声达85分贝时,可以导致听力下降;噪声超过120分贝时,即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噪声还能造成人的生理功能紊乱,引起失眠、头昏、消化不良、溃疡等一系列疾病。我们应想方设法减低工作场所、街道和家庭的噪声,使大家生活在更加宁静的环境里。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极大。营养不良、食物过于精细或好用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都会导致这样那样的疾病,不可不加注意。
心理健康与机体健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带来种种精神、神经及其他系统的病变,所以一定要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努力培养乐观、向上、美好的心态。
当今,污染问题是使各国都感头痛的大事情。污染的结果,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伤害我们的身体。美国在几年前曾经对239个城市和地区进行普查,发现每年约有64000人死于因空气污染造成的心脏病和肺部疾病。
在我们周围,污染源很多。其中主要有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化学农药。近些年来,交通工具造成的污染也日渐严重。
由上述原因引起的病变,人们统称为化学性致病因素。当然,污染之外,更有直接受到化学物品伤害的。
这类伤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果皮肤接触了强酸、强碱,会引起灼伤或坏死;经常接触酸雾、酸雨,可引起急慢性炎症;有机磷农药、铅、四氯化碳、氰化物等,能引起中毒;吸入粉尘会引起矽肺、煤肺等尘肺疾病;某些化学物品能引起癌症,等等。
家庭污染现在也相当突出。煤气、煎炒的油烟能侵入呼吸道。杀虫剂、室内各种化学装饰材料,某些家具、地毯及建材,都能产生损伤健康的有害废气。
当然,我们的生产已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化学物品,我们日常生活也需要化学物品。无论是衣、食、住、行,哪一样少得了它呢?实际上,我们就生活在化学世界里。因此,想完全避开它是不可能的。
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一般都要蓄积到一定的数量或达到一定的浓度后才能使人致病。遗憾的是,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还比较严重,对公众也有危害。政府的资料表明,环境污染使得每年新增数百万病人,并造成数十万人的过早死亡。不过,我国正从各方面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工作,只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注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就一定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988年初,上海及周围地区有几十万人得了甲型肝炎病,给病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是体积极小的微生物,一般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1万倍或几万倍才能看到。
1996年,日本发生了严重的O—157食物中毒事件,不过1个月,就有9000多人受害,多人死亡,以后又有几次暴发流行。此事震惊日本全国,震惊各国政府。
O—157菌是大肠杆菌的一种,也属微生物。大肠杆菌是健康人肠道中数量最多的正常菌群,这是通常有益而无害的细菌,但有部分大肠杆菌可以致病,O—157即是其中之一。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相当密切。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或无害,少数微生物则可使我们生病。
能伤害我们健康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当然,人体也完全不是“弱不禁风”的。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多种自我防御手段,使病原微生物无法逞凶作恶。只有自身抵抗力降低或病原微生物数量过大时,人才会得病。
除了微生物外,寄生虫也是讨厌的生物致病因素。
某些低等动物丧失了在外界环境中自主生活的能力,它们必须暂时或永久地在动物身上居住和取食,人们称之为寄生虫。
危害人体的寄生虫有两大类,即蠕虫和原虫。
蠕虫包括线虫类,如蛔虫、蛲虫、钩虫、丝虫;吸虫类,如肝吸虫、姜片虫、血吸虫;绦虫类,如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和短小绦虫。
原虫以疟原虫、痢疾阿米巴原虫、杜氏利什曼虫和阴道滴虫最常见。
寄生虫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程度,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预防上述生物致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搞好环境卫生,注重个人卫生,并从各方面增强自身的抗病本领。
4. 化学因素所致疾病包括
一般来说环境中,化学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药,农药能杀灭有害的动植物,人体意外射入,通常引起中毒而导致死亡。
二、药物,常见过量使用麻醉镇静药、镇静催眠药和精神兴奋药等引起的中毒。
三、乙醇,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发生急性乙醇中毒,甚至出现死亡。
四、其它方面的原因,误服清洁剂或有机溶剂等中毒,毒蛇等咬伤中毒,一氧化碳、氢化物和硫化氢为窒息性化合物,能够使机体发生缺氧性中毒,强酸或强碱能引起接触性组织损伤。工业生产排出,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空气或水源,长期接触会发生慢性中毒。
5.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
6. 常接触化学物质会给人带来哪些职业病
每年4月第4周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是第15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化工是一种高危行业,有很多不安定因素:易燃、易爆、腐蚀、中毒的物质多,高温、高压设备多,工艺复杂、操作严格,污染严重。2013年12月由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国家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并同时实行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这个《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法定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这10类分别是职业性尘肺病及其它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就要涉及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32种法定职业病中仅职业性化学中毒就有60种,占到5/11。以下几种职业病是化工行业经常遇到的,分析其致病因素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化工人随时随地要面临的问题。
一、化学性皮肤灼伤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 常温或者高温的化学物品直接刺激、腐蚀或者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性损害,可伴有眼灼伤和呼吸道灼伤。某些化学物质可经过皮肤、粘膜吸收中毒。化学性灼伤和火烧伤、烫伤不同。化学性皮肤灼伤在开始时往往不太疼,待发觉时,部分组织已经灼伤坏死,所以较难治愈。能够引起化学性皮灼伤的物质很多,例如高中化学课本中讲到的酸例如盐酸、硝酸、硫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五氯化磷、二氯化磷等,强碱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氨水、甲醛、酚、甲苯、磷等。化学性皮肤灼伤可以引起组织坏死并在烧伤后几小时慢慢扩展。
二、化学性眼部灼伤
化学性眼部灼伤是在工作中,眼部直接接触酸性、碱性或其他含有化学物质的气体、液体或者固体造成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伤。引起化学性眼部灼伤多因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或者剩余的废料直接接触眼部而引起化学性结膜炎或者角膜炎、眼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和化学性皮肤灼伤致病因素是一致的,只是眼球的物质更加脆弱,耐受能力更差,受伤程度比起身体其他部位更严重。
三、牙酸蚀病
职业性牙酸蚀病是在工作中,较长时间接触各种酸雾或酸酐引起的牙齿硬组织脱矿缺损,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常伴有牙龈炎、牙疼、牙松动等,严重的只是留下牙根,并且有牙髓病变等。
四、氯气中毒
氯气中毒是在工作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氯气导致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工业生产中,接触氯气的机会有氯气的制造或者使用过程中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者检修时接触氯气。液氯在灌注、运输、贮存时,如果钢瓶密封不良或者有故障,也可能有大量氯气泄露。
五、氨中毒
氨中毒是在化工生产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氨气而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部、皮肤、呼吸道粘膜损伤。严重的可造成死亡,个别严重患者还会有后遗症。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个人防护、企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面认真把关,可以有效预防氨中毒。
六、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中毒是化工行业很重要的职业病。了解硫化氢的性质和毒性很有必要。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易燃、有强烈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容易溶解在水而形成氢硫酸。也可溶解在乙醇、汽油和煤油。
硫化氢具有刺激作用和细胞窒息作用。进入体内后主要引起细胞内窒息,导致以中枢神经为主的多脏器损伤,同时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全身毒性作用剧烈而发病迅速,因此在吸入硫化氢浓度较低时,可以感觉到较明显的刺激作用,吸入浓度较高的硫化氢时,嗅神经末梢麻痹,可使硫化氢臭味“消失”,继而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在化工生产的三废岗位,预防硫化氢中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七、汽油中毒
汽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易燃化学品。汽油中毒是工业生产或使用中,接受汽油蒸气或者液体引起的全身性中毒性疾病。急性汽油中毒以神经或者精神症状为主,误将汽油吸入呼吸道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慢性汽油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汽油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吸入性肺炎、慢性中毒、皮肤损伤等。
八、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高温作业人员是这种职业病的发病人群。职业性中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作业人员在作业场所高温、高湿和(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机体内的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出现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的一系列损害的结果。当作业场所温度超过34℃时,作业人员就有中暑的可能;有时虽然作业环境温度没有超过34℃,但是湿度高达60%时,也极易发生中暑。中暑的发生又和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也与个体健康状况有关。
九、冻伤
职业性冻伤是职业接触低于0℃的环境或者介质(如制冷液态气体)时,当人体组织温度降低到---3.6℃~—2.5℃时,可产生组织冻结,产生冻伤。职业性冻伤产生的原因是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或者潮湿刺激时,就会使血管产生痉挛,血液流量减少,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
十、过敏性肺炎
在化工行业以前,我们知道的过敏性肺炎是农民肺这种职业病,起因是农民因为吸入附着在谷物中的霉菌而导致的一种职业病。化工行业中的过敏性肺炎是吸入有机粉尘或者化学物质的过敏反应引起的肺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可以引起肺内过敏反应的有多种粉尘,例如含有微生物的粉尘、含有蛋白的粉尘、含有化学物质的有机粉尘等。吸入粉尘,只有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的只有少数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肺部感染。化工常见的是空调肺和化工人肺。确定过敏性肺炎的是工作环境,最佳标志是患者在工作中发病而在周末或节假日正常。
十一、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具有刺激和(或)致敏作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性改变。主要是化学因素引起的。 我们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烧碱、乙醇、甲醛、松节油、润滑油等都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
十二、噪声聋
噪声聋是长期接触噪声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的一种职业性耳科疾病。噪声超过85~90dB强度时,即对耳蜗造成损害。发病原因是有明确的噪声暴露历史,在超过85dB以上的环境中长期超时工作。噪声聋是职业病,要和药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感染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区别开来。 (任满超)
7.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特异性强、潜伏期恒定、入侵途径及部位具有选择性、产生有毒产物对机体造成损伤、机体抵抗力起重要作用;化学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蓄积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主要致病特点是:
1、对被侵的动物种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比较严格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等。
2、病原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繁殖、生长并产生毒素,通过各种毒性产物发挥致病作用。
3、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具有相对恒定的潜伏期,有比较规律的病程,有一定器官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以及有特异免疫反应等。
4、病原侵入机体后,其数量和毒力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作用于整个病程。有些病原还随排泄物、分泌物和渗出物排出体外,而造成疾病的传播。
5、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过程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抵抗力。当机体防御机能健全、抵抗力强时,虽然体内带有病原微生物,也不一定发病。反之,若机体抵抗力降低,则平时存在于体内不显致病作用或毒性不强的微生物,也可引起发病。
8. 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装修,服装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光气、氯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气、硝酸蒸气、高分子化合物等;
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亚硝磷盐、砷化氢等;
神经性毒物,如铅、汞、锰、四乙基铅、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物、汽油、四氯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9. 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诊断依据和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1.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局域性差异。如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俗称地方病。
2. 流行病学特点有:
(一)明显的地区性分布
由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水平的不均衡所致,所以此等疾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土壤、饮水、粮食、蔬菜中碘含量较低,多有碘缺乏病的流行。我国自东北至西南有一条宽阔的缺硒地带,与缺硒有关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在该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在我国北方十多个省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浅层地下水含氟量较高,多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一些地下水含砷量较高的地区,则出现许多慢性砷中毒的病例。
(二)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群流行强度与某种化学元素的环境水平有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此种相关性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群之间都表现的十分明显,且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例如碘缺乏病病区环境介质中碘水平普遍偏低,尤以水碘为甚。疾病流行强度与水碘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40mg/L以下)呈负相关。大面积人群调查资料显示,当水氟浓度在0.5mg/L以下时,儿童龋齿发生率较高;当水氟浓度超过1.0mg/L时,恒齿萌发期的儿童中氟斑牙发生率升高;当水氟浓度超过4.0mg/L时,人群中出现氟骨症病例,且随水氟浓度升高而流行强度加大。 3. 诊断依据则视所患的病而定。如:
1)大骨节病。患者体征非常独特,早期即可见到手指末节粗大如鹅头状,并向掌侧弯曲。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增粗、变形,肌肉萎缩等改变出现于指间关节、足趾、踝、腕、掌指关节等处;中期可发展至肘、膝关节;晚期累及肩关节、髋关节及脊柱关节。
2) 地方性氟中毒。表现为氟斑牙 ,氟骨症等疾病特点。
3)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为甲状腺肿大。弥漫性肿大的甲状腺表面光滑,有韧性感;若质地较硬,说明缺碘较严重或缺碘时间较长。病人仰头伸颈,可见肿大的甲状腺呈蝴蝶状或马鞍状。早期无明显不适。随着腺体增大,可出现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除碘缺乏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外,人体摄入过量碘也可引起甲状腺肿。
详见http://www.hbcdc.cn/EC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425
http://ke..com/view/2621345.htm
10. 属于化学性治病因素的表现
属于化学性致病因素的表现。
化学性因素
许多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具有毒性,称为毒物(poison)。一定剂量的毒物被摄入机体后即可引起中毒或死亡。毒性(toxicity)极强的毒物如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即使剂量很小,也可导致严重的损害或死亡。不少毒物对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有选择性的损害作用。例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因而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红细胞,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导致缺氧;升汞主要引起肾脏损害;四氯化碳主要损害肝脏;巴比妥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等等。熟悉毒物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于理解中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采取正确治疗措施,都有重要的意义。
某些条件对于中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起一定作用。例如,毒物对机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对该毒物的排泄速度:阿托品可被机体较快地随尿排出,故一般不致发生蓄积作用;而机体排泄铅的速度很慢,因而长期食入非中毒剂量的铅可导致铅在体内蓄积而发生铅中毒。如果机体的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毒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就将延长,机体受到的损害也将更为严重。由于正常的肝脏有强大的解毒功能,能使许多毒物减弱或解除毒性,因而肝脏功能的损害,将减低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