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化学事故的自救与互救方法有哪些
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突发性,因此要求我们具有自救、互救的能力。
自救指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事故单位实施的救援行动及在事故现场受到事故危害的人员自身采取的保护防御行为。自救是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工作最基本、最广泛的救援形式。自救行为的主体是受害者本身。由于他们对现场情况比较熟悉、反应速度快,发挥救援的作用最大,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急救工作往往通过自救行为能控制或解决问题。
互救(他救)是指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事故现场的受害人员相互之间的救护及他人救护或社会救援力量组织实施的一切救援措施与行动。互救(他救)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和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在发生大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特别是灾害性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在本身救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争取他人救助和社会力量的救援相当重要。化工系统医院、职防院(所),特别是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医疗救援中,要充分发挥急救、技术咨询、指导、培训的作用,为救援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自救与互救(他救),是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两种不能分开的重要的基本的形式。救援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自救与互救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事故状态下的紧急逃生、撤离、烧伤或触电的现场紧急处置,外伤急救四大技术等,使现场急救工作成效显着。
现场急救要点:
(1)立即解除致伤原因,脱离事故现场。
(2)置神志不清的伤员于侧卧位,防止气道梗阻,缺氧者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停止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3)皮肤烧伤应尽快清洁创面,并用清洁或已消毒的纱布保护好创面,酸、碱及其他化学物质烧伤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和长时间(一般20分)进行冲洗后再进一步处置,禁止在创面上涂敷消炎粉、油膏类,眼睛灼伤后要优先彻底冲洗。
(4)如是严重中毒要立即在现场实施病因治疗及相应对症,支持治疗;一般中毒伤员要平坐或平卧休息,密切观察监护,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
(5)骨折,特别是脊柱骨折时,在没有正确固定的情况下,除止血外应尽量少动伤员,以免加重损伤。
(6)勿随意给伤员饮食,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内。
(7)置患者于空气新鲜、安全清静的环境中。
(8)防止休克,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心、肝、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㈡ 化学品急救应如何处理
在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为:中毒、窒息、化学灼伤、烧伤、冻伤等。必须对受伤员人进行紧急救护,减少伤害。
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1、进行急救时,不论患者还是救援人员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防护。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把患者从严重污染的场所救出时,救援人员必须加以预防,避免成为新的受害者。
2、应将受伤人员小心地从危险的环境转移到安全的地点。
3、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互相监护照应,所用的救援器材必须是防爆的。
4、急救处理程序化,可采取如下步骤:先除去伤病员污染衣物------然后冲洗------共性处理------个性处理------转送医院。
5、处理污染物。要注意对伤员污染衣物的处理,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一般急救原则
对受到化学伤害的人员进行急救时,几项首先要做的紧急处理是:
1、置神志不清的病员于侧位,防止气道梗阻,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
2、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者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3、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头面部灼伤时,要注 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4、眼睛污染时,立即提起眼脸,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5、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温热水浸泡,使其在15~30分钟内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6、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7、口服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有必要进行洗胃。
8、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救治。
记住: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及冲洗污染的皮肤或眼睛时要避免进一步受伤。
㈢ 危险化学品中毒应急预案
1 为防止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保护员工人身和公司财产安全,本着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制定本预案。
2 危险性分析
本公司生产经营的危险化学品与人体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能造成灼伤,发生泄漏容易造成人员中毒,其蒸汽与空气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生产和库存的原料、产品与高热源、强氧化剂等接触,易发生火灾爆炸。
3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公司成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组。
3.1 指挥部组成人员和职责
总指挥:总经理
副总指挥:安全主管
成员:其他相关管理人员
总经理不在的情况下由安全主管进行现场指挥。
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3)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4)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负责现场急救的指挥工作;
(6)及时、准确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3.2 工作组组成成员和职责
灭火组:负责消防、抢险。
成员:(略)。
救护组:负责现场医疗、救护。
成员:(略)。
警戒组:负责治安、交通管理。
成员:(略)。
通讯联络组:负责通讯、供应、后勤。
成员:(略)。
运输组:负责运送伤员
成员:(略)。
4 预防与预警
4.1 事故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
(3)车间、库房加强通风、完善避雷设施;
(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
(5)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4.2 报警与通讯
公司将用于个体防护、医疗救援、通讯装备及器材配备齐全,并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况;
应急电话:
火警:119
匪警: 110
医疗急救:120
区环保局:81516124
5 应急响应
5.1 灭火处置方案
(1)发现火情,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火势蔓延并迅速报告;
(2)灭火组按照应急处置程序采用适当的消防器材进行扑救;
(3)总指挥根据事故报告立即到现场进行指挥(总指挥不在现场由副总指挥负责指挥);
(4)警戒组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划定危险区,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进行隔离和交通疏导;
(5)救护组进行现场救护,如有需要立即将伤员送至医院;
(6)通讯组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
(7)扑救人员要注意人身安全。
5.2 泄漏处理方案
泄漏处理包括泄漏源控制及泄漏物处理两大部分:
5.2.1 泄漏源控制
(1)生产过程中可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等方法,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漏处;
(2)包装桶发生泄漏,应迅速将包装桶移至安全区域,并更换。
5.2.2 泄漏物处理
(1)少量泄漏用不可燃的吸收物质包容和收集泄漏物(如沙子、泥土),并放在容器中等待处理;
(2)大量泄漏可采用围堤堵截、覆盖、收容等方法,并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报警:通讯组及时向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报告和报警;
2)现场处置: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组织群众撤离,消除事故隐患;
3)紧急疏散;警戒组建立警戒区,将与事故无关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
4)现场急救:救护组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做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5)配合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
(3)泄漏处理时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2)严禁携带火种进入现场;
3)应急处理时不要单独行动。
5.3 化学品灼伤处置方案
5.3.1 化学性皮肤烧伤
(1)立即移离现场,迅速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裤、鞋袜等;
(2)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创面10~15分钟;
(3)新鲜创面上不要任意涂抹油膏或红药水;
(4)视烧伤情况送医院治疗,如有合并骨折、出血等外伤要在现场及时处理。
5.3.2 化学性眼烧伤
(1)迅速在现场用流动清水冲洗;
(2)冲洗时眼皮一定要掰开;
(3)如无冲洗设备,可把头埋入清洁盆水中,掰开眼皮,转动眼球洗涤。
5.4 中毒处置方案
(1)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并向院方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称等;
(2)若不能立即到达医院,可采取现场急救处理:吸入中毒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向上风向转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用催吐的方法使毒物吐出。
㈣ 危险化学品中毒的处置策略包括哪几项
摘要 你好亲一般包括汇报(报警)、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泄漏的处理和控制(包括火灾控制)等几方面。
㈤ 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
化学品事故是指一种或数种化学品意外释放造成的事故。如1979年,温州电化厂氯气泄漏造成人59死亡,下风向成片草木枯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由此可见,化学品事故与其它事故相比,其后果更严重,因此如何预防化学品事故的发生,以及怎样将化学品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小(即应急处理),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原则进行简略的介绍。
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报警、紧急疏散、现场急救、溢出或泄漏处理和火灾控制几方面。
1、事故报警
1.1 报警
及时传递事故信息,通报事故状态,是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处理得当会使可能形成灾难性事故变成灾害性事故,而一些小事故处理不当,延误时间,也能形成灭顶之灾。
当发生突发性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火灾爆炸事故时,现场人员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及时检查事故部位,并向有关人员和“119”报警;如果是发生在企业内部,应向当班车间主任或值班长,同时向企业调度室报告;如果是在运输途中应向当地应急救援部门或“119”报警。
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事故性质(外溢、爆炸、火灾)、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1.2救援队伍
各主管单位在接到事故报警后,应迅速组织一个应急救援专业队,各救援队伍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域和组织群众撤离、疏散,做好危险化学品的清除工作;注意保护事故现场,以便事故调查。
等待急救队或外界的援助会使微小事故变成大灾难,因此每个工人都应按应急计划接受基本培训,使其在发生化学品事故时采取正确的行动。
2、紧急疏散
2.1建立警戒区域
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化学品泄漏的扩散情况或火焰辐射热所涉及到范围建立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
·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泄漏溢出的化学品为易燃品时,区域内应严禁火种。
2.2紧急疏散
迅速将警戒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紧急疏散时应注意:
·如事故物质有毒时,需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应向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
·不要在低洼处滞留。
·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与着火区。
为使疏散工作顺利进行,每个车间应至少有两个畅通无阻的紧急出口,并有明显标志。
3、现场急救
在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为:中毒、窒息、冻伤、化学灼伤、烧伤等,进行急救时,不论患者还是救援人员都需要进行适当的防护。
当现场有人受到化学品伤害时,应立即进行以下处理:
·迅速将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脏按摩。
·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冲洗要及时、彻底、反复多次;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C—42°C恒温热水浸泡,使其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口服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
·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救治。
4、泄漏控制
易燃化学品的泄漏处理不当,随时都有可能转化为火灾爆炸事故,而火灾爆炸事故又常因泄漏事故蔓延而扩大。因此。要成功地控制化学品的泄漏,必须事先进行计划,并且对化学品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4.1泄漏处理注意事项: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项:
·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如果泄漏物化学品是易燃易爆的,应严禁火种。
·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用水枪、水炮掩护。
4.2泄漏控制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通过控制化学品的溢出或泄漏来消除化学品的进一步扩散。这可通过以下方法:
在厂调度室的指令下进行,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通过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方法。
·容器发生泄漏后,应采取措施修补和堵塞裂口,制止化学品的进一步泄漏,对整个应急处理是非常关键的。能否成功地进行堵漏取决于几个因素:接近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实际的或潜在的压力、泄漏物质的特性。
4.3对泄漏物的处理
泄漏被控制后,要及时将现场泄漏物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泄漏物处置主要有四种方法:
·围堤堵截:如果化学品为液体,泄漏到地面上时会四处蔓延扩散,难以收集处理。为此需要筑堤堵截或者引流到安全地点。对于贮罐区发生液体泄漏时,要及时关闭雨水阀,防止物料沿明沟外流。
·稀释与覆盖:为减少大气污染,通常是采用水枪或消防水带向有害物蒸气云喷射雾状水,加速气体向高空扩散,使其在安全地带扩散。在使用这一技术时,将产生大量的被污染水,因此应疏通污水排放系统。对于可燃物,也可以在现场施放大量水蒸气或氮气,破坏燃烧条件。对于液体泄漏,为降低物料向大气中的蒸发速度,可用泡沫或其他覆盖物品覆盖外泄的物料,在其表面形成覆盖层,抑制其蒸发。
·收容(集):对于大型泄漏,可选择用隔膜泵将泄漏出的物料抽人容器内或槽车内;当泄漏量小时,可用沙子、吸附材料、中和材料等吸收中和。
·废弃: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排入含油污水系统处理。
5、火灾控制
危险化学品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但不同的化学品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火灾时,其扑救方法差异很大,若处置不当,不仅不能有效扑灭火灾,反而会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化学品本身及其燃烧产物大多具有较强的毒害性和腐蚀性,极易造成人员中毒、灼伤。因此,扑救化学危险品火灾是一项极其重要又非常危险的工作。从事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的人员和消防救护人员平时应熟悉和掌握化品的主要危险特性及其相应的灭火措施,并定期进行防火演习,加强紧急事态时的应变能力。
一旦发生火灾,每个职工都应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作用和职责,掌握有关消防设施、人员的疏散程序和危险化学品灭火的特殊要求等内容。
5.1灭火注意事项
发生化学品火灾时,灭火人员不应单独灭火,出口应始终保持清洁和畅通,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灭火时还应考虑人员的安全。
5.2灭火对策
5.2.1扑救初期火灾
在火灾尚未扩大到不可控制之前,应使用适当移动式灭火器来控制火灾。迅速关闭火灾部位的上下游阀门,切断进入火灾事故地点的一切物料,然后立即启用现有各种消防设备、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和控制火源。
5.2.2对周围设施采取保护措施
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必须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并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有的火灾可能造成易燃液体外流,这时可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飘散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另外,用毛毡、海草帘堵住下水井、阴井口等处,防止火焰蔓延。
5.2.3火灾扑救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决不可盲目行动,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来安全地控制火灾。化学品火灾的扑救应由专业消防队来进行。其他人员不可盲目行动,待消防队到达后,介绍物料介质,配合扑救。
必要时采取堵漏或隔离措施,预防次生灾害扩大。
当火灭了后,仍然要派人监护,清理现场,消灭余火。
应急处理过程并非是按部就班地按以上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同时进行,如危险化学品泄漏,应在报警的同时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等等。
化学品事故生成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一旦发生化学品事故,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慌乱,处理不当,又会引起二次灾害。因此,各企业应制订和完善化学品事故应急计划。让每一个职工都知道应急方案,定期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广大职工具备对付突发性灾害的应变能力,做到遇灾不慌,临阵不乱,正确判断,正确处理,增强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伤亡。
㈥ 化学物质中毒的急救方法有哪几种
急性中毒的救治要及时准确。在初步处理的同时要尽快设法查明中毒原因,立即终止接触毒物,阻止毒物继续侵害人体,并尽快使其排出或分解。
首先将病人撤离中毒现场或去除中毒源,脱去污染的衣服,皮肤粘膜沾染的毒物应尽快冲洗,可采用清凉冷水冲洗,因热水可使血管扩张而可能保进毒物吸收,故不宜采用。冲洗要充分,否则可使毒物吸收面积扩大。
口服中毒者应立即停止服用,设法促其呕吐,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用手指刺激舌根部,神志清楚者可令其饮大量清水,然后刺激舌根而引起呕吐,如此反复进行,直到胃内容物全部呕吐为止。
腐蚀剂中毒者可灌服牛奶、蛋清或植物油。对口服中毒者采用洗胃法是清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毒物的行之有效方法,将洗胃管经口腔插入胃,注意避免误入气管,先将胃内容物抽出,然后注入200--300毫升清洗液,再抽出洗液,然后再注入清洗液,如此反复,直至洗出液澄清为止。有必要时可进行手术切开洗胃,洗胃一般在服毒后6小时内效果较好。凡中毒者皆宜送医院急救。
㈦ 少量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时应采取什么急救措施
1、切断火源、电源。
2、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人员外出。
3、尽快找到泄漏原因,采取堵漏措施。
4、对中毒人员进行急救,并尽快送到医院。
5、泄漏物的处理:对于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对于大量的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实施上述步骤时,应急人员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发生毒物泄漏时要佩戴防毒面具。
7、马上向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有关情况
8、必要时由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对受影响的设施、人员和场所进行清洗消毒,要根据特定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㈧ 化学有毒试剂中毒如何急救
经呼吸道吸入中毒者
首先保持呼吸道畅通,并立即转移至室外,向上风向转移,解开衣领和裤带,呼吸新鲜空气并注意保暖;对休克者应施以人工呼吸,但不要用口对口法,立即送医院急救。
经皮肤吸收中毒者
应迅速脱去污染的衣服、鞋袜等,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30min,也可用微温水,禁用热水;头面部受污染时,要注意眼睛的冲洗。
误服吞咽中毒者
催吐 适用于神志清醒合作者,禁用于吞强酸、强碱等腐蚀品及汽油、煤油等有机溶剂者。
洗胃 是治疗常规,有催吐禁忌者慎用。
清泻 可通过口服或胃管送入大剂量的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等而进行清泻。注意事项
使用解毒、防毒及其他排毒药物进行解毒如强腐蚀性毒物中毒时,禁止洗胃,并按医嘱给予药物及物理性对抗剂,如牛奶、蛋清、米汤、豆浆等保护胃黏膜。
对中毒引起呼吸、心跳停者,应进行心肺复苏术,主要的方法有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挤压术。
参加救护者,必须做好个人防护,进入中毒现场必须戴防毒面具或供氧式防毒面具。
答案来自
㈨ 遭遇化学武器中毒后急救的原则是什么
(一)人员在沾染区的行动
在沾染区内行动的人员,要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也可用毛巾捂住口鼻,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衣服、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的皮肤遮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打闹戏嘻和触摸受染物体。乘车时,除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门窗,盖严蓬布,加大车距,上下车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等沾染部位。室内人员,要关闭车窗减少室外活动。
(二)对放射性沾染的消除
人员和物体受染后,要想办法及时消除。
1、消除人员皮肤沾染,有局部消除法和全身消除法。
局部消除是用毛巾或纱巾擦拭人员身体暴露部位(头、脸、颈、手)上的放射性物质。全身消除是用水冲洗全身。
2、消除服装沾染,有拍抖法和洗刷法。
拍抖: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侧风方向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轻到重地拍打或抖拂。洗刷法即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
3、消除粮食沾染,有过筛法、加工脱壳法、风吹法、水洗法等。
对沾染的粮食,用筛子过筛;或加工脱壳消除沾染;或将沾染的粮食用风车或簸箕吹尘消除;或将沾染的粮食用水洗或淘洗消除。
4、消除饮水沾染,有土壤净化法、吸附混凝法、过滤法。
土壤净化:以每升水加纯粘土一把,再加适当的明矾搅拌,沉淀后倒出清水使用。吸附混凝:以每升水加净化剂、混凝剂各1包,搅拌澄清后取清水使用。滤水桶(井)过滤:用碎石、细砂、木炭等作滤料净化。江河湖泊等水源受沾染时,可在距离岸边5至10米处挖一滤水井,使水渗入水井内即可饮用。
5、消除蔬菜沾染。主要是剥去表层,去其根皮,用水冲洗。
6、消除地面、工事、道路沾染。视情况采用铲除、扫除或用水冲洗等方法实施。消除时,应从上风方向开始,尽量避免灰尘飞扬。对集中起来的灰尘,应进行掩埋处理。毒剂的种类很多,按毒害作用可分为五类。
一、神经性毒剂
它是破坏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沙林、梭曼、维埃克斯。沙林有苹果味,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梭曼有樟脑味,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中毒;维埃克斯有硫醇味,主要通过接触中毒;中毒症状:瞳孔缩小、抽筋、流口水、呼吸困难等。此类毒剂毒性大,伤害作用快,中毒后如救治不及时,很快致死。
二、糜烂性毒剂
是一类渗透性强,能直接破坏组织细胞、糜烂皮肤、伤害人体器官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和路易氏气。芥子气具有大蒜味,路易氏气具有竺葵味,二者均呈油状流体,难以挥发,能造成长时间染毒。中毒症状:皮肤红肿、起泡、腐烂;鼻、咽、喉部干燥难受、刺痛、灼热、流鼻涕、干咳嗽,严重时呼吸困难或窒息。
三、全身中毒性毒剂
是一种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造成缺氧而引起全身性中毒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氢氰酸具有苦杏仁味,氯化氰具有较强的刺激味。这两种毒剂是无色,极易挥发的流体,容易使空气染毒。战斗使用成气状、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舌尖麻木、胸闷、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强烈抽筋而死。氯化氰对眼睛和呼吸道还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四、窒息性毒剂
是一种损伤肺部组织,引起肺水肿,使人窒息而死的毒剂,主要有光气。光气具有烂苹果味或烂干草味,为无色气体,易溶于水而失去毒性。人员吸入光气后感到胸闷、咽干、咳嗽、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皮肤青紫,最后导致机体严重缺氧窒息而死。
五、失能性毒剂
是一种使精神失常、四肢瘫痪的毒剂,主要有毕兹。毕兹是固体毒剂,使用时呈烟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引导中毒。中毒后产生幻觉,判断能力和注意力减退,出现狂躁、激动、口干、皮肤潮红等症状,但一般不会死亡。
一、发现染毒征候的一般方法
发现毒剂的方法,除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设备侦察外,一般人员则主要依靠眼、耳、鼻的功能来判断。
看。看异常情况,如敌机低飞喷洒大量烟雾,炸弹坑浅弹片大,敌人穿防毒面具和衣服,人员或动物出现中毒症状,植物大面积枯萎变色和发现油状物等。
听。听化学袭击警报声和化学武器爆炸声。化学武器爆炸的声音低沉或发出特殊啸音。
闻。闻到异常的气味,如烂苹果味、大蒜味和杏仁味等。
二、防护
防护是阻止毒剂通过各种途径与人员接触的措施。当听到化学武器袭击信号或进入毒区时,要进行防护,听到解除警报信号或得到人防部门允许后才能解除防护。防护措施有两种,一种是集体防护,即进入有三防设施的人防工事,它能有效地防护各种状态的所有毒剂;另一种是个人防护,即用防毒面具保护人的呼吸道和眼睛,用防毒衣保护人的身体。
三、消毒
使毒剂失去毒害作用的措施叫做消毒。
消毒的方法主要是用消毒药剂破坏毒剂的毒性,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对呈液滴状的毒剂(如芥子气、维埃克斯、梭曼)特别需要消毒,而对光气、氢氰酸等呈气状的毒剂,一般不需要消毒。消毒的方法和消毒药剂随消毒对象的不同而异。
(一)对人员皮肤消毒。先用清洁棉球吸去毒剂液滴,后用各种皮肤消毒液进行局部或全身消毒,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如果没有消毒液,用肥皂、面碱、小苏打、草木灰等水溶液洗涤。
(二)对服装的消毒。在远离居住区的下风方向,用碱水煮沸1-2小时即可消毒,对暂时不用的衣物制品,可在下风方向吹晒。
(三)对水源的消毒。有过滤法。过滤法:根据水中毒剂含量加入调制好的漂白粉浆和混凝剂,搅拌静置沉淀后再过滤。消毒后的水经检验无毒后方可使用。
(四)对染毒食品消毒。对没有包装的食品,一般应予销毁。对有包装的罐头食品,对其表面消毒后即可食用。
四、急救
急救是对判明中毒人员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尤其对沙林类、氢氰酸类等速效性毒剂的中毒人员至关重要。
(一)急救的原则
1、先自救,后互救。
2、把中毒伤员移出毒区或给他戴上防毒面具,防止继续吸入毒剂。
3、急救必须及时,越早效果越好。
4、一定要在确定毒剂种类的基础上,使用急救药物。
当没有专门急救药品时,也可采用曼陀萝之类的中草药或针炙方法对含磷毒剂中毒人员进行急救。
对误食染毒食品者,除急救外,应尽快喝些甘草水、豆浆、豆汤等。
(二)解磷针
解磷针内装有抗毒药,能对抗神经性毒剂及有机磷农药,供自救、互救时使用。解磷针的形式很多,本书只介绍其中的一种。解磷针的结构及使用方法:首先取下护针帽,以拇、食、中三指持针头底部,迅速将针头向下垂直插入中毒者肌肉内(臀部外侧、大腿、上臂三角肌),深约2厘米,用力折断安瓿细颈的标志部位,药液自动注入肌肉,待药液刚流尽时,快速拔出针头。紧急情况下,可省去消毒,隔衣注射,以免延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