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一般来说,能够影响药物和动物机体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1)药物方面的因素①剂量、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影响当用药剂量过小,疗效差;若剂量过大,导致毒性反应,或导致动物中毒死亡。水溶液、注射剂吸收较油剂、混悬剂、固体制剂快。不同给药途径起效快慢顺序:静脉注射给药>吸入给药>肌肉注射给药>皮下注射给药>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经皮肤给药。②给药时间与次数a.饲前空腹给药:吸收快、充分,药效快、好。
b.饲喂后给药:避免对胃肠黏膜的直接损害,适合于刺激性较大药物。
c.给药次数:依据病情和药物的半衰期而定。③反复用药a.耐受性:连续用药后使疗效逐渐下降,需要加大剂量才可达原有的效应。
b.耐药性:指病原体、寄生虫和肿瘤细胞等对药物敏感性降低,药物的疗效下降或无效。④药物相互作用四环素、恩诺沙星等在消化道中可与钙、铁、镁等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影响药物吸收或使药物失活。
(2)动物方面的因素①生理因素不同日龄、性别、怀孕或哺乳期猪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往往有一定差异,这与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状态,尤其与肝脏药物代谢酶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如初生仔猪肝脏解毒功能、肾脏排毒功能较弱。因此在幼龄仔猪由肝脏微粒体酶代谢和肾脏排泄消除的药物的半衰期将被延长。老龄猪也有上述现象(肝、肾脏功能降低),一般对药物的反应较成年动物敏感,所以临床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②机体机能状态不同(病理状态)
不少药物在疾病动物的作用较显着,甚至在病理状态下才呈现药物的作用,如解热镇痛药能使发病猪降温,对正常猪体温没有影响;洋地黄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很好的强心作用,对正常功能的心脏则无明显作用。
猪严重的肝脏、肾脏功能障碍,可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引起药物的蓄积,延长半衰期,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严重者可能引发毒性反应。但也有少数药物在肝脏生物转化后才有作用,如可的松、泼尼松,在肝脏功能不全的病猪作用减弱。
严重的寄生虫病、失血性疾病或营养不良病猪,因血浆蛋白大大减少,可使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的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加,既可使药物作用增强,同时也使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增加,半衰期缩短。③个体差异指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血药浓度、作用及作用维持时间不同。可分为高敏性和耐受性。同种动物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数个体对药物特别敏感,称为高敏性;另有少数个体则特别不敏感,称为耐受性。个体差异除表现药物作用量的差异外,有的还出现质的差异,也就是个别动物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
(3)环境因素包括饲养管理不善、饲料发霉变质,外界环境的改变,季节变化等均能影响药物作用。
㈡ 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
浓度
如果我们将浓度增大,也就是使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加了,由于单位体积内分子总量的增加,就造成了单位体积里边碰撞次数增加了,也就是有效的碰撞次数增加了,因此造成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也就是说增大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压强
压强的改变在化学当中操作起来是减小体积,当我们把一个含有气体的化学反应的容器增大压强的时候,也就是减小体积。当我们减小体积的时候,这时候就造成了气体相关物质的浓度变大了,如果浓度变大了,就会造成有效碰撞在单位体积里边次数的增加,进一步增长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增大,这就是压强影响的因素。
温度
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当我们将温度升高的时候,分子的能量就提高了。分子的能量提高,可以表现为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了。当高速运动的分子相撞的时候,那么它们有效碰撞就要增加,真正发生化学反应的机会就增加了,最终导致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催化剂
正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化学反应当中,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在相撞的时候才能够有效的发生化学反应。但含有较高能量的分子在分子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如果我们要能够使用某一种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说使更多的分子达到反应所需要的能量,这个时候有效碰撞次数就增加,进一步造成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增大。
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是合成化学的主题,在诸多提高反应选择性的方法中,利用微反应器(或称为纳米反应器)控制反应方向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利用微反应器控制反应方向,提高反应的选择性.所使用的微反应器包括:环状配体化合物的空穴(环糊精、冠醚、杯芳烃等),分子聚集体(胶束、反胶束、LB膜、囊泡、液晶等)以及多孔固体(分子筛、硅胶、氧化铝、粘土等)。
㈢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浓度
如果我们将浓度增大,也就是使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加了,由于单位体积内分子总量的增加,就造成了单位体积里边碰撞次数增加了,也就是有效的碰撞次数增加了,因此造成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也就是说增大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压强
压强的改变在化学当中操作起来是减小体积,当我们把一个含有气体的化学反应的容器增大压强的时候,也就是减小体积。当我们减小体积的时候,这时候就造成了气体相关物质的浓度变大了,如果浓度变大了,就会造成有效碰撞在单位体积里边次数的增加,进一步增长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增大,这就是压强影响的因素。
温度
温度是分子动能的标志,当我们将温度升高的时候,分子的能量就提高了。分子的能量提高,可以表现为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了。当高速运动的分子相撞的时候,那么它们有效碰撞就要增加,真正发生化学反应的机会就增加了,最终导致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催化剂
正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化学反应当中,只有那些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在相撞的时候才能够有效的发生化学反应。但含有较高能量的分子在分子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如果我们要能够使用某一种催化剂,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说使更多的分子达到反应所需要的能量,这个时候有效碰撞次数就增加,进一步造成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增大
㈣ 聚合物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因素:物理因素:结晶度,溶解度,温度;化学因素:位阻效应、静电效应、官能团的孤立化效应
如:聚乙烯醇的缩醛化反应,通常只有90-94%的-OH能缩醛化,因而大约有6-10%的-OH被孤立化
㈤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和物理化学因素有哪些
1.生理因素:
(1)用药部位不同,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分布。距肛门约2cm处,则50%-75%的药物不经门肝系统,可避免首过作用。
(2)直肠液的pH值7.4,且无缓冲能力,直肠液的pH是由进入直肠的药物决定的。
(3)直肠内无粪便存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药物在直肠保留时间越长,吸收越完全。
2.药物的理化性质:
(1)溶解度:水溶性大的药物吸收较多, 难溶性的药物可用其溶解度大的盐类或衍生物制成油溶性基质的栓剂。
(2)粒径:混悬型栓剂,药物的粒径小有利于吸收,因此应将药物微粉化。
(3)脂溶性与解离度:脂溶性好、不解离的药物最易吸收;弱酸性药物pKa>4.3,弱碱性药物pKa<8.5吸收均较快,但弱酸性药物pKa<3,弱碱性药物pKa>10吸收则慢;而药物的解离度与溶液的pH有关,故降低酸性药物的pH或升高碱性药物的pH均可增加吸收。
3.基质与附加剂
全身作用栓剂,要求药物在腔道内能从基质中迅速释放、扩散、吸收,实验证明,基质的溶解特性与药物相反时,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增加吸收。即水溶性药选择油溶性基质、脂类或脂溶性选择水性基质,释药快,则吸收快。
另外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吸收,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促进吸收的程度是不同的,如以乙酰水杨酸为模型药,以半合成的脂肪酸酯为基质,分别加入几种表面活性剂制成栓剂,由动物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证明,促进吸收的顺序为十二烷基硫酸钠(0.5%)>聚山梨酯80>十二烷基硫酸钠(0.1%)>司盘80>烟酸乙酯。
㈥ 用化学试剂配制溶液时,除注意准确度之外,还要考虑化学试剂的哪些影响因素
溶解环境、试剂分子量、试剂使用比例比如10 mg纳米粒,加10 mg MPEG2k-NHS,反应液里面加MPEG-NHS的3倍摩尔量的三乙胺。
㈦ 引发和促使化学试剂变质的原因有哪些
环境主要是指贮存的温度、光照和介质。介质一般是指空气和混有的杂质。贮存室里除空气中含有的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以外,还往往含有存放的各种挥发性试剂扩散到空气中的蒸气,常见的有氯化氢、硝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溴、碘、乙烯、甲醛等蒸气;另外还有飘混在空气中的尘埃,其中有无机物也有有机物及各种微生物。
化学试剂在一定的温度、光照、介质条件下会逐渐变化以致变质,该过程有物理变化,亦有化学变化。前者使化学试剂产生损耗,后者则能使试剂完全变质失效。
引发和促使化学试剂发生变化的原因,大致可归纳如下。
a.挥发
挥发是挥发性试剂造成试剂损耗、浓度改变、规格下降的最常见的原因。挥发性试剂的一般特点是: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常见的无机试剂有:浓盐酸、浓硝酸、发烟硫酸等,有机试剂则有碳原子数较少的液态物质,如:甲醇、乙醇、石油醚、汽油等。
b.升华
具有升华性质的一类试剂一般是升华热较少的分子晶体。实验室里一般有室温下升华的试剂(如碘萘等)和受热条件下升华的试剂(如硫与氯化汞)两种。这类试剂的升华主要造成损耗和污染空气。
c.潮解和稀释
能发生潮解的化学试剂为数不多,它们大部分是易溶性化合物,一般阴离子半径远小于阳离子半径,也有阴阳离子半径相近而阳离子所带电荷较多。此类试剂吸收水分在表面形成饱和溶液后,若产生的水蒸气气压小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潮解将继续进行,直至全部形成溶液。如:氢氧化钠、碱石灰等,有机物中易潮的有醋酸钠、醋酸铵等。稀释是指试剂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浓度下降变稀的现象。发生原因与潮解一样,是外界水蒸气分压大于试剂的水蒸气分压所致。易发生稀释现象的常见试剂有浓硫酸、正磷酸、乙二醇等。
d.风化
风化的原因和潮解相反,是结晶水合物的水蒸气分压高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的缘故。空气越干燥,风化速度越快。
实验室中常见的易风化剂有:Na2CO3·10H2O、Na2SO4·7H2O、CuSO4·5H2O、MgSO4·7H2O、ZnSO4·7H2O等。发生风化虽未波及试剂的化学性质,但使试剂外观改变,质量减少。
e.浓缩和析晶
浓缩和析晶产生的原因是在环境干燥的条件下,试剂溶液的水蒸气压高于外界空气中水蒸气压,造成溶液水分的蒸发而浓缩、析晶,各种固体溶质的试剂一般均有此类现象,特别是一些浓度较大的溶液,浓缩和析晶虽对瓶中试剂性质影响不大,但也会改变其浓度、规格和外观。对某些溶点较低的有机物,在外界温度下降较大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析晶现象,比较明显的例子是冰醋酸。
f.水解
容易水解的盐类试剂大都具有共价键,凡是强酸和弱碱和弱酸和弱碱所生成的盐,遇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解。实验室中一些金属元素的卤化物很容易水解,如:TiCl4、AlCl3、FeCl3、SnCl2等,它们是带电荷高、半径小的阳离子化合物或是非惰气型的阳离子化合物。此类试剂可因易吸水水解而变质,易水解的有机物是含有酰基的化合物,如:酯、酰卤等物质。
g.分解
分解反应也是引发和促进试剂损耗和变质的原因。试剂的分解速度通常和环境温度密切相关。温度高分解速度加快,通常易分解的二元化合物其化学键键能较低。键能越低,越易分解,例如:碘化合物就比溴化物更易分解。有的分解反应还和试剂的含水量有关,如:硫酸氢铵,含水量越大,温度越高分解速度也越快。而含氧酸盐,如:硝酸盐、高锰酸盐则要在受热时才发生分解。
h.氧化和还原
通常易被氧化的是标准电极电位低,具有还原性的试剂,它的名称中常常带有“低”或“亚”字。还有部分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单质,过氧化物及某些有机试剂,常见的有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亚硫酸、无水亚硫酸钠、钠、钾、钙、锌粉、还原铁粉、乙醛等。还原性越强的试剂越易因氧化而变质。使其氧化的原因是空气中的氧和具有氧化性的杂质所为。
标准电极电位较高的试剂,在以固态形式存在时,通常在空气中比较稳定,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但以溶液存在时就易和空气中的一些还原性杂质,如H2S,SO2等作用而变质,如:KMnO4,Na2S2SO4,K3Fe(CN)6等溶液。
i.非氧化——还原反应
有些试剂的变质并非一定要引起元素价态的变化,即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也能使其失效。实验室中最常见的实例,如:生石灰因吸收水分变成熟石灰,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而失效;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固体也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带有杂质,若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则完全转化成碳酸盐;此外氧化镁、氧化钡、氢氧化钡也应防止它们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
J.聚合和缩合
分子结构中含有不饱和双键或叁键的有机物质容易发生聚合,如:甲醛溶液常会聚合生成白色的三聚甲醛,氰化钾试剂也易聚合。有电荷高、半径小的中心离子形成的含氧酸盐溶液则能因缩合而析出多酸盐沉淀,如:钼酸铵溶液能缩合析出四钼酸铵沉淀,三聚甲醛经加热处理尚可重新释放出甲醛气体,但有些试剂,一旦发生聚合或缩合反应,往往是不可逆的,从而造成变质失效。
k.光化学反应
光作为一种能量也能使某些试剂反应而变质。光能引发分解反应导致银盐分解就是实例。光也能引发氧化反应,如:苯甲醛在光照下,易被空气氧化成苯甲酸,苯胺则能从无色变成棕色。此外,碘化汞、邻苯三酚、氯仿,硫酸汞、亚铁氰化钾等也易发生光化学反应。
l.霉变
所谓霉变则指在化学试剂中霉菌滋生繁殖的现象。在空气中尘埃里含有无数菌类微生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就能繁衍。实验室中的碳水化合物,酯类、蛋白质类试剂,含有氮、硫、磷的有机试剂正是菌类繁衍的良好营养物质和温床。上述试剂只要密闭不严与空气有所接触皆可发生霉变。化学试剂因上述原因发生各种变化,通常借助颜色、形态、气味、数量增减均可察觉,而有的变化则需用实验方法方可判别,如:无水酒精是否已含有水分,只能用专门的试剂标准和检验方法加以测定才能确定。因此,科学贮存各类试剂乃是一种用心细致的工作,其中大有学问和文章可作。
㈧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药物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
一定的理化性质,就有一定的作用;化学结构相似,会产生相似或颉颃作用。
②药物的剂型与剂量
对动物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药量称为剂量;剂量一般指防治疾病的常用量;药物要有一定的剂量,在动物机体吸收后,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才出现药物作用。如果剂量过小,在体内不能获得有效浓度,药物则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如果剂量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药物的作用可出现质的变化,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要发挥药物的作用而又要避免其不良反应,就必须掌握药物的剂量范围。
(2)机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动物种类
不同的动物种类,其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生化反应不同,不同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着差异。
②年龄、性别
幼、老龄动物对药物敏感性高于成年动物,母的高于公的。
③个体差异
同种动物相同体重的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感受性存在差异,称为个体差异。对药物敏感性高的为高敏性,对药物敏感性低的则为耐受性。
④病理状态
不同的病理状态,会影响到药物的作用。如氨基比林对高热病,解热效果好;体温上升不明显的病例,则其解热效果差。病毒性疾病使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则无效果。
(3)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给药途径
内服给药,如灌服、混饲、混饮,吸收慢且不完全;注射给药,如皮内、皮下、肌内、静注,其吸收速度依次增大。
㈨ 在药物合成中影响目标产物的生成和收率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说明
试验:磺胺醋酰钠的合成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磺胺类药物的一般理化性质和特点,并通过临床的需要对药物结构进行必要的修饰。
2、通过实验掌握乙酰化反应的原理及成盐反应。
3、掌握如何控制反应过程的pH等条件及利用生成物与副产物不同的性质来分离副产物。
二、反应原理
三、分离原理
四、实验方法
(一)磺胺醋酰的制备(1)
1、主要仪器
250mL三颈瓶,搅拌,温度计,球形冷凝管,量筒,烧杯,抽滤瓶,布氏漏斗,电热套。
2、原料规格及配比
原料名称
规 格
用 量
摩尔数
摩尔比
磺胺
药用
17.2g
0.1
1
乙酸酐
CP
13.6mL
0.142
1.42
氢氧化钠
22.5%
22mL
0.1125
1.13
氢氧化钠
77%
12.5mL
0.1925
1.9
3、操作
在装有搅拌、温度计、球形冷凝管的250mL三颈瓶内加入磺胺17. 2克, 22.5%氢氧化钠溶液22mL,搅拌,加热,至50℃左右,溶解后,加乙酸酐3.6mL、77%氢氧化钠2.5mL,保持反应温度在50~55℃之间,每隔5分钟分次交替加入乙酸酐、77%氢氧化钠,每次各2mL,加毕,继续保温,搅拌30分钟,反应液倒入烧杯中,加水20mL水,搅拌下用浓盐酸调pH7~8,冰浴冷却30分钟,析出固体,抽滤,用适量冰水洗涤固体,合并滤液,固体弃去,滤液用浓盐酸调pH4~5,过滤,滤液弃去,滤饼压干,放置。
4、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有差别,在实验中切勿用错,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保持反应液最佳碱度是反应成功的关键之一。
(2)滴加乙酸酐和氢氧化钠溶液是交替进行的,每滴完一种溶液后,反应搅拌5分钟,再滴入另一种溶液,滴加速度以液滴一滴一滴加入为宜。
(3)利用主产物和副产物不同的理化性质在不同的pH下分别除去副产物。本实验中溶液pH的调节应小心注意,否则实验会失败或收率降低。
5、思考题
(1)反应过程中,调节pH是非常重要的。若碱性过强,其结果是磺胺较多,磺胺醋酰次之,磺胺双醋酰较少;若碱性过弱,其结果是磺胺双醋酰较多,磺胺醋酰次之,磺胺较少,为什么?
(2)反应温度对实验的影响如何?
(3)反应液处理时,pH7时析出的固体是什么?pH5时析出的固体是什么?
(二)磺胺醋酰的制备(2)
1、主要仪器
量筒,烧杯,抽滤瓶,布氏漏斗。
2、原料规格及配比
原料名称
规 格
用 量
摩尔数
摩尔比
磺胺醋酰
自制
上步得量
盐酸
CP 10%
3倍磺胺醋酰量
氢氧化钠
40%
适量
3、操作
上次所得的固体,称重,用3倍量10%盐酸搅拌溶解固体,放置30分钟,抽滤,除去不溶物,滤液用适量活性碳室温脱色,搅拌15分钟,滤去碳渣,滤液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pH4~5,冷却,抽滤,得磺胺醋酰晶体。干燥,测mp,装入纸盒中,计算产率(y1)。
4、注意事项
(1)用10%HCI溶解上次所得的固体,放置30分钟后,过滤,滤液进一步处理。
(2)活性碳脱色在室温下进行。
5、思考题
(1)在10%HCI溶解上次所得的固体后,过滤,需要的是滤液,为什么?
(2)本产品精制时用活性碳脱色为什么应在室温下进行?
(三)磺胺醋酰钠的制备
1、主要仪器
锥形瓶,量筒,烧杯,抽滤瓶,布氏漏斗。
2、原料规格及配比
原料名称
规 格
用 量
摩尔数
摩尔比
磺胺醋酰
自制
2g
0.0093
无水乙醇
CP
30mL
氢氧化钠溶液
40%
适量
3、操作
称取上次所得的固体2克,加入30mL无水乙醇,50~60℃水浴加热,溶解,40%氢氧化钠溶液调pH7~8,冷却,抽滤,得磺胺醋酰钠结晶,烘干,称重,计算产率(y2)。
4、注意事项
(1)磺胺醋酰在无水乙醇溶解时,置水溶加热时间不宜太长(约3~5分钟为宜),否则产品易氧化和水解。固体溶解如溶液混浊,则需抽滤。
(2)必须严格控制水浴温度,若温度过高易引起磺胺醋酰钠水解和氧化,影响产量和质量,温度低不易成钠盐。
(3)滴加40%氢氧化钠溶液调pH7~8时可见溶液澄明,显示磺胺醋酰已生成磺胺醋酰钠,若有微量不溶物,可能是未除尽的副产物。氢氧化钠溶液切勿过量,因磺胺醋酰钠在强碱性溶液中和受热情况下,易氧化水解而致产量和质量下降。
(4)产品过滤时,严禁用水洗涤产品,因所得产品为钠盐,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
(5)总产率的计算:
Y= y1 y2
思考题
一、磺胺类药物有哪些理化性质?
答: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具有一定熔点。难溶于水,可溶于丙酮或乙醇。1.酸碱性 因本类药物分子中有芳香第一胺,呈弱碱性;有磺酰氨基,显弱酸性,故本类药物呈酸碱两性,可与酸或碱成盐而溶于水2.自动氧化反应 本类药物含芳香第一胺,易被空气氧氧化。3.芳香第一胺反应 磺胺类药物含芳香第一胺,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作用,可进行重氮化反应,利用此性质可测定磺胺类药物的含量。生成的重氮盐在碱性条件下,生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可作本类药物的鉴别反应。4.与芳醛缩合反应 芳香第一胺能与多种芳醛(如对二甲氨基苯甲醛、香草醛等)缩合成具有颜色的希夫碱5.铜盐反应 磺酰氨基上的氢原子,可被金属离子(如铜、银、钴等)取代,生成不同颜色的难溶性沉淀,可用于鉴别。
二、反应液处理时,pH7时析出的固体是什么,pH5时析出的固体是什么?在10%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
答:。。。。。。在10%盐酸溶液中磺胺醋酰生成盐酸盐而溶解,而双乙酰磺胺由于结构中无游离的芳伯胺基,不能和盐酸成盐故析出。
三、反应过程中,若碱性过强,其结果是磺胺较多,磺胺醋酰次之,磺胺双醋酰较少;若碱性过弱,其结果是磺胺双醋酰较多,磺胺醋酰次之,磺胺较少,为什么?请解释原因。
答:因碱度过大磺胺双醋酰易水解成磺胺,且易引起磺胺醋酰水解成磺胺;而因碱度过小时,反应过程中易生成较多的N-乙酰磺胺,且磺胺双醋酰分子结构中的N-乙酰基不易水解下来,故之。
追问:
数据,实验结果,不是过程
㈩ 引起化学试剂变质的因素有哪些
(1)空气
空气中的氧可使许多具有还原性药物氧化变质和产生毒性,如油脂酸败;空气中二氧化碳使磺胺药碳酸化。
(2)光线
紫外线可使许多药物发生变色、氧化、还原和分解等化学反应,如硝酸银、汞光合后被还原析出深棕色有毒的银和汞。
(3)温度
温度增高可使药品的挥发性加快,更主要的是可促进氧化、分解等化学反应而加速药品变质,如血清、疫苗、脏器制剂在室温下存放很容易失效,需低温冷藏;温度增高还易使软膏、胶囊剂软化,使挥发性药物挥发速度加快。但温度过低也会使用一些药品或制剂产生沉淀,如甲醛在9℃以下生成聚合甲醛而析出白色沉淀;低温还易使液体药物冻结,造成容器破裂。
(4)湿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称为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最易变动的部分,随地区、季节、气温的不同而波动。湿度对药品保管影响很大。湿度过大,能使药品吸湿而发生潮解、稀释、变形、发霉;湿度太小,易使含结晶水的药品风化(失去结晶水)。
(5)微生物与昆虫
药品露置空气中,由于微生物与昆虫侵入,而使药品发酵、霉变与虫蛀。
(6)时间
任何药品贮藏时间过久,均会变质,只是不同的药品发生变化速度不同。抗生素、生物制剂、脏器制剂和某些化学药品都规定了有效期,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