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
‘贰’ 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诊断依据和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1.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局域性差异。如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俗称地方病。
2. 流行病学特点有:
(一)明显的地区性分布
由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水平的不均衡所致,所以此等疾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丘陵地带,由于土壤、饮水、粮食、蔬菜中碘含量较低,多有碘缺乏病的流行。我国自东北至西南有一条宽阔的缺硒地带,与缺硒有关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在该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在我国北方十多个省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浅层地下水含氟量较高,多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一些地下水含砷量较高的地区,则出现许多慢性砷中毒的病例。
(二)与环境中元素水平相关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人群流行强度与某种化学元素的环境水平有着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此种相关性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群之间都表现的十分明显,且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例如碘缺乏病病区环境介质中碘水平普遍偏低,尤以水碘为甚。疾病流行强度与水碘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40mg/L以下)呈负相关。大面积人群调查资料显示,当水氟浓度在0.5mg/L以下时,儿童龋齿发生率较高;当水氟浓度超过1.0mg/L时,恒齿萌发期的儿童中氟斑牙发生率升高;当水氟浓度超过4.0mg/L时,人群中出现氟骨症病例,且随水氟浓度升高而流行强度加大。 3. 诊断依据则视所患的病而定。如:
1)大骨节病。患者体征非常独特,早期即可见到手指末节粗大如鹅头状,并向掌侧弯曲。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增粗、变形,肌肉萎缩等改变出现于指间关节、足趾、踝、腕、掌指关节等处;中期可发展至肘、膝关节;晚期累及肩关节、髋关节及脊柱关节。
2) 地方性氟中毒。表现为氟斑牙 ,氟骨症等疾病特点。
3)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为甲状腺肿大。弥漫性肿大的甲状腺表面光滑,有韧性感;若质地较硬,说明缺碘较严重或缺碘时间较长。病人仰头伸颈,可见肿大的甲状腺呈蝴蝶状或马鞍状。早期无明显不适。随着腺体增大,可出现周围组织的压迫症状。除碘缺乏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外,人体摄入过量碘也可引起甲状腺肿。
详见http://www.hbcdc.cn/EC_ShowArticle.asp?EC_ArticleID=425
http://ke..com/view/2621345.htm
‘叁’ 化学性危害因素有哪些
家庭装修,服装印染中甲醛、苯、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的污染;
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光气、氯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气、硝酸蒸气、高分子化合物等;
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亚硝磷盐、砷化氢等;
神经性毒物,如铅、汞、锰、四乙基铅、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物、汽油、四氯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肆’ 什么是化学性因素感染刺激
所谓化学性因素,就是包含化学物质,比如说光能太阳能等等因素造成的,他都是属于物理刺激,但是至于化学刺激的话,就是两者碰在一起,他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本质的变化,这就是化学刺激
‘伍’ 化学因素所致疾病包括
一般来说环境中,化学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药,农药能杀灭有害的动植物,人体意外射入,通常引起中毒而导致死亡。
二、药物,常见过量使用麻醉镇静药、镇静催眠药和精神兴奋药等引起的中毒。
三、乙醇,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饮酒会发生急性乙醇中毒,甚至出现死亡。
四、其它方面的原因,误服清洁剂或有机溶剂等中毒,毒蛇等咬伤中毒,一氧化碳、氢化物和硫化氢为窒息性化合物,能够使机体发生缺氧性中毒,强酸或强碱能引起接触性组织损伤。工业生产排出,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污染空气或水源,长期接触会发生慢性中毒。
‘陆’ 常接触化学物质会给人带来哪些职业病
每年4月第4周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是第15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
化工是一种高危行业,有很多不安定因素:易燃、易爆、腐蚀、中毒的物质多,高温、高压设备多,工艺复杂、操作严格,污染严重。2013年12月由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国家安监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并同时实行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这个《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法定职业病分为10类132种。这10类分别是职业性尘肺病及其它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就要涉及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32种法定职业病中仅职业性化学中毒就有60种,占到5/11。以下几种职业病是化工行业经常遇到的,分析其致病因素是我们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化工人随时随地要面临的问题。
一、化学性皮肤灼伤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 常温或者高温的化学物品直接刺激、腐蚀或者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性损害,可伴有眼灼伤和呼吸道灼伤。某些化学物质可经过皮肤、粘膜吸收中毒。化学性灼伤和火烧伤、烫伤不同。化学性皮肤灼伤在开始时往往不太疼,待发觉时,部分组织已经灼伤坏死,所以较难治愈。能够引起化学性皮灼伤的物质很多,例如高中化学课本中讲到的酸例如盐酸、硝酸、硫酸、氢溴酸、氢碘酸、高氯酸、五氯化磷、二氯化磷等,强碱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氨水、甲醛、酚、甲苯、磷等。化学性皮肤灼伤可以引起组织坏死并在烧伤后几小时慢慢扩展。
二、化学性眼部灼伤
化学性眼部灼伤是在工作中,眼部直接接触酸性、碱性或其他含有化学物质的气体、液体或者固体造成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伤。引起化学性眼部灼伤多因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或者剩余的废料直接接触眼部而引起化学性结膜炎或者角膜炎、眼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和化学性皮肤灼伤致病因素是一致的,只是眼球的物质更加脆弱,耐受能力更差,受伤程度比起身体其他部位更严重。
三、牙酸蚀病
职业性牙酸蚀病是在工作中,较长时间接触各种酸雾或酸酐引起的牙齿硬组织脱矿缺损,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常伴有牙龈炎、牙疼、牙松动等,严重的只是留下牙根,并且有牙髓病变等。
四、氯气中毒
氯气中毒是在工作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氯气导致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工业生产中,接触氯气的机会有氯气的制造或者使用过程中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者检修时接触氯气。液氯在灌注、运输、贮存时,如果钢瓶密封不良或者有故障,也可能有大量氯气泄露。
五、氨中毒
氨中毒是在化工生产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氨气而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部、皮肤、呼吸道粘膜损伤。严重的可造成死亡,个别严重患者还会有后遗症。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个人防护、企业安全卫生管理方面认真把关,可以有效预防氨中毒。
六、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中毒是化工行业很重要的职业病。了解硫化氢的性质和毒性很有必要。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易燃、有强烈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容易溶解在水而形成氢硫酸。也可溶解在乙醇、汽油和煤油。
硫化氢具有刺激作用和细胞窒息作用。进入体内后主要引起细胞内窒息,导致以中枢神经为主的多脏器损伤,同时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全身毒性作用剧烈而发病迅速,因此在吸入硫化氢浓度较低时,可以感觉到较明显的刺激作用,吸入浓度较高的硫化氢时,嗅神经末梢麻痹,可使硫化氢臭味“消失”,继而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在化工生产的三废岗位,预防硫化氢中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七、汽油中毒
汽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易燃化学品。汽油中毒是工业生产或使用中,接受汽油蒸气或者液体引起的全身性中毒性疾病。急性汽油中毒以神经或者精神症状为主,误将汽油吸入呼吸道可以引起吸入性肺炎。慢性汽油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汽油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吸入性肺炎、慢性中毒、皮肤损伤等。
八、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高温作业人员是这种职业病的发病人群。职业性中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作业人员在作业场所高温、高湿和(或)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散热机制发生障碍,机体内的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出现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的一系列损害的结果。当作业场所温度超过34℃时,作业人员就有中暑的可能;有时虽然作业环境温度没有超过34℃,但是湿度高达60%时,也极易发生中暑。中暑的发生又和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也与个体健康状况有关。
九、冻伤
职业性冻伤是职业接触低于0℃的环境或者介质(如制冷液态气体)时,当人体组织温度降低到---3.6℃~—2.5℃时,可产生组织冻结,产生冻伤。职业性冻伤产生的原因是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或者潮湿刺激时,就会使血管产生痉挛,血液流量减少,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
十、过敏性肺炎
在化工行业以前,我们知道的过敏性肺炎是农民肺这种职业病,起因是农民因为吸入附着在谷物中的霉菌而导致的一种职业病。化工行业中的过敏性肺炎是吸入有机粉尘或者化学物质的过敏反应引起的肺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可以引起肺内过敏反应的有多种粉尘,例如含有微生物的粉尘、含有蛋白的粉尘、含有化学物质的有机粉尘等。吸入粉尘,只有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发生过敏反应的只有少数会导致不可逆转的肺部感染。化工常见的是空调肺和化工人肺。确定过敏性肺炎的是工作环境,最佳标志是患者在工作中发病而在周末或节假日正常。
十一、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劳动或作业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具有刺激和(或)致敏作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性改变。主要是化学因素引起的。 我们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烧碱、乙醇、甲醛、松节油、润滑油等都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
十二、噪声聋
噪声聋是长期接触噪声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的一种职业性耳科疾病。噪声超过85~90dB强度时,即对耳蜗造成损害。发病原因是有明确的噪声暴露历史,在超过85dB以上的环境中长期超时工作。噪声聋是职业病,要和药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感染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区别开来。 (任满超)
‘柒’ 疾病原因的种类大致分哪八个
1、疾病的原因包括哪些,生物性和化学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各有哪些,
答:疾病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外因与内因两个方面,此外与诱因即发生条件也有密切关系。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是一定潜伏期、一定入侵门户与部位、一定的特异性、与机体抵抗力有关。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是选择性毒害作用、蓄积性、潜伏期短、与毒物和机体本身有关。
2、简述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疾病发生的机理主要包括致病因子直接作用于细胞组织的损伤、致病因子对体液的作用、病因作用于神经系统与神经反射作用、细胞外分子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
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矛盾贯穿始终、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全身,间的关系。
3、疾病的经过和转归有哪几种形式,
答:疾病的经过是指疾病的发生到结束的过程,有四个阶段 :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疾病的转归可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其中死亡又可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
?第二章:应激反应
1、何谓应激原,试述应激原的种类。
答:应激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种类包括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外界环境因素;机体内在因素(自稳态的变动)和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三方面。
2、试述应激时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及其意义,
答:应激原的神经冲动从大脑皮层到下丘脑,并刺激植物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兴奋,其结果如下:
? 在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其中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 ?神经冲动到达肾上腺素髓质,加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到血液中。通过上述变化可以动员机体的潜在力量,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但同时也会引起惊恐反应,动物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加快、血糖和血压升高、瞳孔增大等系列反应。
3、试述应激在畜牧兽医实践中的意义,
答:应激是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防御性机制。没有应激反应,机体将无法适应随时变化的内外环境。 应激反应是机体在生命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稳定内环境的适应机制。它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下的全身非特异性防御性反应,是动员机体内在力量去抗衡、消除各种应激刺激产生的损伤性效应,防止内环境的剧烈波动。 积极的表现在分解物质提供能量、器官功能的适应性调整(生命重要器
1/47页
官——脑、心、肺的功
‘捌’ 属于化学性治病因素的表现
属于化学性致病因素的表现。
化学性因素
许多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具有毒性,称为毒物(poison)。一定剂量的毒物被摄入机体后即可引起中毒或死亡。毒性(toxicity)极强的毒物如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即使剂量很小,也可导致严重的损害或死亡。不少毒物对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有选择性的损害作用。例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有很强的亲和力,因而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红细胞,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而导致缺氧;升汞主要引起肾脏损害;四氯化碳主要损害肝脏;巴比妥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等等。熟悉毒物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对于理解中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采取正确治疗措施,都有重要的意义。
某些条件对于中毒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起一定作用。例如,毒物对机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对该毒物的排泄速度:阿托品可被机体较快地随尿排出,故一般不致发生蓄积作用;而机体排泄铅的速度很慢,因而长期食入非中毒剂量的铅可导致铅在体内蓄积而发生铅中毒。如果机体的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毒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就将延长,机体受到的损害也将更为严重。由于正常的肝脏有强大的解毒功能,能使许多毒物减弱或解除毒性,因而肝脏功能的损害,将减低机体对毒物的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