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院士简介
赵鹏大
赵鹏大,1931年生,辽宁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历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编委会主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赵鹏大院士建立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100余名博士生和数十名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
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殷鸿福
殷鸿福,1935年生,浙江舟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教授,博士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煤田地质专业,1961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质矿产部古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以及《古生物学报》、《地质科学译丛》及《中国大网络全书》(古生物学分册)》副主编。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委员、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主席。已发表专着13种,论文74篇,其中外文论着21篇(种)。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奖励,其中,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此外,获“武汉科技新秀”称号,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殷鸿福教授就在贵州开始从事三叠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的研究,并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贵州省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修改了原定为中三叠世拉丁期雷口坡(巴东)组时代为安尼期,并把嘉陵江组的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该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刊物上连续刊载,迄今仍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地层古生物文献被广泛引用。此后,他以此为基点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紧密结合的生物地质学研究体系,在门类古生物学(双壳类、腹足类)、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古地理学、古生态学、生态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生物成矿学及历史构造学等研究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
于崇文
于崇文,1924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地质教育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0年至今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历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顾问,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委员、顾问、元素地球化学与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一生潜心于地学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球科学相结合,先后开辟和发展了5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动力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矿系统的复杂性,促进了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筹建了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探矿专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于崇文是地质科学学科发展与建设的一个勤奋探索者和开拓者,他为祖国的地质找矿、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本仁
张本仁,1929年生,安徽怀远人。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1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委系统重大攻关、重要基础和基金项目共10余项,获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以他为首出版了《豫西卢氏-灵宝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和《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等专着4部,主编《地球化学论文集》3部,主编《地球化学》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他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1名,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于1989年被授予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着名矿床学与区域成矿学家。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7年长春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矿田构造、金属成矿和区域成矿等领域有系统创新成果。他较早开展矿田构造研究,提出成矿接触带构造体系和多种矿床的构造矿化模式,主笔中国第一部矿田构造学专着,率先讲授矿田构造学课程。再造了河北大庙斜长岩和铁矿的成岩成矿过程,共同阐明鄂东富铁矿床成因并发现新的铁矿类型。深入解剖陆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铁矿特征,共同建立了宁芜玢岩铁矿模式。他将系统论和历史观引入矿床研究,以成矿物质的源—运—储—变—保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为核心,创立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着有《成矿系统论》,推动了矿床学进步。提出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三结合的研究理念,引领了当代矿床学的发展方向。在长期研究长江中下游等成矿区带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学的学科框架,出版的确中国首部《区域成矿学》和《区域成矿研究法》,全面指导了中国的区域成矿研究并有多处找矿发现。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学家,1941年出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访问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着名地球化学家S.R.Hart教授,系统研习了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回国后在中国科技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学教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1994~2003年曾4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宇宙化学研究室和地球化学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学地质系做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副主任。2012年9月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工作,并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李曙光早年曾从事富铁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寻找富铁矿曾是中国当时(1976~1980年)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李曙光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鞍(山)-本(溪)队黑富矿研究组长。弓长岭矿床是中国最大的富磁铁矿床,矿山急需要在该区寻找深部矿体扩大储量。李曙光应用“趋势面分析”多元统计方法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的深部富矿体,并被钻探验证成功,在预定深度打到厚层富矿。此外,李曙光等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由于该工作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获得1978年科技大会重大成果奖和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刘光鼎
刘光鼎,1929年生,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着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他长期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着《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他积极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振民院士是中国着名构造地质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上地幔动力学、岩石流变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学研究,并取得突出学术成就。
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玄武岩浆过程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增生动力学主因之一,他发现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玄武质熔体(3%~5%)在应力驱动下大量沿橄榄石矿物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这种分布引起矿物边界湿润,连接力减弱,加速物质扩散和流动。这一发现对阐明上地幔低速高导层(软流层)成因和大陆造山带物质不均匀流动具有广泛的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着名Nature(《自然》)杂志(1994),并获该杂志的封面。他新建立了超高压榴辉岩流变本构方程,为揭示大陆碰撞造山带深俯冲榴辉岩质岩石圈板块断开(或拆沉)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了解天然榴辉岩塑性变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义。他通过对中国东部11个地区地幔橄榄岩位错显微构造研究,提出了呈对数正态分布的橄榄石位错稳态亚颗粒是估算上地幔流变应力的最佳显微构造参数。他和合作者在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岩石和中国大陆科学钻孔岩心系统物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高密度榴辉岩与低密度片麻岩之间高反射系数是引起地震强反射体的主因,不同尺度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和透入性应变面理组构是增强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反射载体。他还成功地模拟了铬铁矿形成的机理,证实地幔岩中铬透辉石和铬尖晶石通过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铬元素,并富集呈工业品级的铬铁矿石。
莫宣学
莫宣学,1938年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86~199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1990年至今,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93~2000年任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在学术机构任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十届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1996~200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96年)。中国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学会地球内部化学与火山学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至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7~2005年)、《高校地质学报》副主编(1995年至今)、《岩石学报》副主编(1999~2001年)及编委(2002年至今)、Himalaya Geology编委(1999年至今)、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高山
高山,地球化学家。1962年6月生于青海西宁,籍贯云南省石屏县。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85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的研究,以中国东部为研究基地,结合全球对比,在大陆地壳结构和组成、壳幔交换作用以及微区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系统创新成果。首次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63种元素的丰度值,揭示了中国东部下地壳独特的双层结构和中性的总体成分,明显不同于全球单层基性下地壳模型。发现与提出下地壳拆沉再循环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键证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时空不均一性。他的研究团队开拓了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新方法并取得国际公认的成果和高水平数据。曾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贰’ 我国在地球化学各分支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啊
1、李曙光(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
地球化学家。1941年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修。先后多次赴德国马普化学所、香港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领域做出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压变质作用中同位素体系及变质年代学理论做出许多开拓性工作:较早发现并证明造山带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计算了绿片岩相及叠加兰片岩相变质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确地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这些工作为正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定年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2.他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的碰撞过程及秦岭-大别造山带演化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测定出大别山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年龄为三叠纪,并证明它们是陆壳俯冲成因,从而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最终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岛弧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为秦岭造山带两条地缝合线的厘定及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还首次在大别山北侧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洋壳俯冲成因榴辉岩,系统测定了大别山其它榴辉岩岩,岩浆岩年龄,研究了碰撞后壳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离过程。
3.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是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着名科学问题。他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曲线,对多阶段快速抬升历史给出重要制约。结合测定南秦岭同碰撞花岗岩的年龄,查明俯冲陆壳不同构造单元的U-Pb同位素特征,他提出了一较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岩多阶段折返模型。
4.寻找富铁矿曾是我国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他应用趋势面分析成功预测出鞍本弓长岭矿床深部富矿体,并钻探验证成功;应用C同位素证明弓长岭富磁铁矿石中的石墨为菱铁矿变质分解成因,据此提出该富铁矿床成因的新模型,为查明黑富矿成因及扩大富矿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二等奖。
上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重视,第一作者论文的SCI总引用频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2、欧阳自远(1935— )
世界着名的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积极参与并指导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原籍江西上饶,1935年10月9日生于江西吉安。1952年从永新中学(现为任弼时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并于1956年本科毕业。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毕业后留所从事科研。196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0—1981和1983—1984年在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客座研究员。1991—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科协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7年7月,被贵州省遴选为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2008年6月13日,欧阳自远出任奥运圣火在贵州省传递的第一棒火炬手。
欧阳自远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1960年在我国率先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和比较行星学研究。提出了铁陨石成因的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射线照射历史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地质体中消融型宇宙尘并提出判据系列,划分了宇宙尘成因类型。对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与化学演化过程,行星模式丰度,行星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内部圈层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能源与演化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模式与理论,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充实了玻璃陨石成因理论,论证了中国白垩系/第三系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地外撞击诱发古气候旋回的假说,以及新生代6次巨大撞击地球事件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近年来提出地球原始组成的非均一性与演化的非均变性理论框架。由于杰出的科研贡献,他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第一完成人)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天体化学》专着(作者:欧阳自远)获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至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专着6部,合作主编专着11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50多人,有的已成为我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地球化学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欧阳自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环境科学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岩石圈中国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及国际空间研究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兰州地质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及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环境科学》、《黄金科技》、《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及《地质地球化学》杂志主编,《空间科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南极研究》及《Chinese J. of Geochemistry》杂志副主编;《中国科学》等8种科技杂志编委。
欧阳自远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科学家传略》给我的影响较大,特别敬重居里夫人;武侠人物里,我最欣赏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
3、傅家谟,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者,原籍湖南,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5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61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学位,1956年—1957年任西南煤田地勘局技术员;1962年升为助理,1966年晋升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研究员。1966年领导建立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1985年领导组建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1990年晋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地球化学和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1993年依托国家实验室组建成立“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曾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重大等三十余项科研任务。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7项、部委级奖20项。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00多篇,专着5本、译着1部。代表作有《有机地球化学》、《碳酸盐岩地球化学》、《干酪根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进展》等,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
4、张本仁
地球化学学家。192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怀远。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教授。80年代前期他将成矿带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勘查地球化学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评价异常的局限,并开发出基岩测量数据在解决地质和成矿问题上的多种应用。80年代后期至1991年,他提出了以区域岩石圈为基础的区域地球化学新理论和新方法,用于秦巴地区的区域地球化学研究,将区域岩石圈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矿产研究有机结合,深化了对区域岩石圈演化、构造发展、成岩成矿规律的认识。1992年以来,通过壳幔演化和相互作用研究,探讨了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分区与演化,揭示了造山运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因素。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于崇文
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1]。
6、涂光炽
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1950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ResearchAssociate,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中、英文《地球化学》、《矿物学报》主编。自1987年起为美国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曾任《》杂志国外编委。
涂光炽20世纪50年代在祁连山及西北干旱地带作综合地质考察。60年代从事华南花岗岩类有关矿床及铀矿地质研究,70年代除继续此项研究工作外,着重从事富铁矿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层控矿床,后期侧重新疆北部及黄金地质并持续至今。90年代开始超大型矿床、低温地球化学及分散元素成矿研究。1982年,“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87年“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3年,“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获国家黄金管理局一等奖(以上着作中为第一作者);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1996年,《中国矿床》专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担任铅锌矿床部分)。
‘叁’ 写出国际上现代地球化学奠基人的名字(至少3位)和国内着名地球化学家的名字(至少3位)
现代地球化学奠基人
F.W.克拉克、V.M.戈尔德施密特、V.I.维尔纳茨基、A.E.费尔斯曼
国内着名地球化学家
欧阳自远、涂光炽 、谢学锦
‘肆’ 谁发明的卫星,欧阳自远为什么被称为嫦娥之父
一个搞化学的能懂什么机械电子远程控制?嫦娥之父叶培建才是实至名规,叶老有过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请见 https://zj.zjol.com.cn/red_boat.html?id=100189423,欧阳院士滥芋充数可不行!欧阳弄出来的美国人绝对登过月球的论断谁会信?明显是假的,到时那块“月球岩石”的研究可全废了。
‘伍’ 欧阳志远简介
欧阳志(正确:自)远,着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
‘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院士
截止2019
地大在校院士如下:
京汉共属:
赵鹏大(1993)、于崇文(1995)、翟裕生(1999)
武汉:
殷鸿福(1993)、金振民(2005)、王焰新(2019)
北京:
李曙光(2003)、莫宣学(2009)、王成善(2013)、成秋明(2019)
注:地大武汉近年当选院士还有高山(2011,2016年去世)、郝芳(2015,2016年调往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