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溶解法和稀释法的条件
1、溶解法,用于除去杂质的一种常用方法,要求杂质所需要的物质溶解度不同。
2、稀释处理法主要适用于浓度不高的一般酸、碱清洗液。以上就是溶解法和稀释法的条件。
⑵ 一般情况沉淀溶解平衡是吸热反应吗
1.溶度积的相关计算
(1)溶度积和离子积
以A m Bn (s)mAn + (aq)+nBm - (aq)为例:
溶度积
离子积
概念
沉淀溶解的平衡常数
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符号
Ksp
Qc
表达式
Ksp (Am Bn )=cm (An + )·cn (Bm - ),式中的浓度都是平衡浓度
Qc (Am Bn )=cm (An + )·cn (Bm - ),式中的浓度是任意浓度
应用
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①Qc >Ksp :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②Qc =Ksp :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③Qc << span=""> Ksp :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2)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以AgCl(s) Ag+ (aq)+Cl− (aq)为例,已知Ksp ,则饱和溶液中 c(Ag+ )=c(Cl− )=,结合溶液体积即可求出溶解的AgCl的质量,利用公式 =即可求出溶解度。
(3)已知溶解度求溶度积
已知溶解度 S(因为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很少,所以溶液的密度可视为1 g·cm − 3 ),则100 g水即0.1 L溶液中溶解的电解质的质量 m为已知,则1 L溶液中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便可求出,利用公式即可求出 Ksp 。
(4)两溶液混合是否会产生沉淀或同一溶液中可能产生多种沉淀时判断产生沉淀先后顺序的问题,均可利用溶度积的计算公式或离子积与浓度积的关系加以判断。
2.溶度积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原理:当 Qc > Ksp 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向左移动,就会生成沉淀。
方法:①调节pH法。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中,再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使Fe 3+ 转化为Fe(OH) 3 沉淀除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3+ +3NH3 ·H2 OFe(OH)3 ↓+3 。
②加沉淀剂法。如以Na 2 S、H2 S等作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如Cu2+ 、Hg 2+ 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HgS等,也是分离、除杂常用的方法。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2+ +S2 − CuS↓,Cu2+ +H2 SCuS↓+2H+ ;Hg 2+ +S2 − HgS↓,Hg2+ +H2 SHgS↓+2H+ 。
(2)沉淀的溶解
原理:当 Qc < Ksp 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沉淀就会溶解。
化学方法溶解沉淀的原理是:使沉淀溶解平衡向着溶解的方向移动。常用的方法有:
①碱溶解法。如用NaOH溶液溶解Al(OH) 3 ,化学方程式为NaOH+Al(OH) 3 NaAlO2 +2H2 O。
②盐溶解法。除了酸、碱可以溶解难溶电解质,某些盐溶液也可用来溶解沉淀。如NH 4 Cl溶液可溶解Mg(OH)2 。
③配位溶解法。在难溶物中加入配位剂,因形成配合物而降低难溶物的某种离子浓度,使平衡右移,沉淀溶解。
④氧化还原溶解法。有些金属硫化物(CuS、HgS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只能溶于氧化性酸,通过减小 c(S2 − )而达到沉淀溶解的目的。如3CuS+8HNO3 (稀)3Cu(NO3 )2 +3S↓+2NO↑+4H2 O。
(3)沉淀的转化
实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条件:两种沉淀的溶度积不同,溶度积大的可以转化为溶度积小的。
应用:锅炉除垢、矿物转化等。
题型一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判断
已知Ag 2 SO4 的 Ksp 为2.0×10 -5 ,将适量Ag 2 SO4 固体溶于100 mL水中至刚好饱和,该过程中Ag + 和 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饱和Ag 2 SO4 溶液中 c(Ag+ )=0.034 mol·L-1 ]。若t1 时刻在上述体系中加入100 mL 0.020 mol·L -1 Na2 SO4 溶液,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 t1 时刻后Ag + 和SO 2-4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⑶ 化学分析中溶解试样的方法有哪些
水溶解 溶剂溶解 加热溶解
⑷ 什么是溶解法
溶解法 一般用于除去杂质的一种常用方法
要求杂质所需要的物质溶解度不同 即一种为不溶解(难溶,如沉淀之类的) 一种为溶解,选取的溶剂也有很多种,水,有机溶剂等。
⑸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总结
你去买一本公式定理大全那上面都有不过才几块钱。
⑹ 我想知道化学中配位和电极电势究竟是什么意思
(1)配位键是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独提供!
NH3 + H+ == NH4+
(2)电极电势是电对的电位!
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电势越低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电势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