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化学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制品
生化药品是指以生物化学方法为手段从生物材料中分离、纯化、精制而成的用来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药品。
生物制品是用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充次体)、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毒素)以及动物和人血浆等制成的制品,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用于防治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可分为人工自动免疫制品(如疫苗和类毒素等)和人工被动免疫制品(如丙种球蛋白、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机毒素等)。
B. 化学防治是指什么
chemical control
叶钟音
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利用药剂处理植物及其生长环境,以减少、清除、消灭病原生物,或改变植物代谢过程,提高植物抗病能力,达到预防或治疗植物病害的目的。化学防治的重要性随着不同类型病害而异。仅一次初次侵染的种传病害,以药剂种子消毒处理即可奏效。多次再次侵染为主的病害如麦类锈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等,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农业技术措施等为主,配合生长期的化学防治。但是当前仍未找到高产抗病品种之前,或因所推广的品种抗病性丧失,且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时,仍应采用化学防治以解燃眉之急,如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应用应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简史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以硫赭防治植物病害的记载。1882年法国P.M.A.米拉德(Pierre Marie Alexis Mittardet),发现波尔多液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作用,从而开始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无机杀菌剂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使用一些金属无机盐和非金属无机化合物如汞、铜、锌、硫、砷等。1934年W.H.蒂斯代尔(W.H.Tisdale)和I.威廉斯(I.Williams)与H.马丁(H.Martin)分别同时报道作为橡胶硫化促进剂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经室内试验具有杀菌毒力,1942年M.C.戈兹沃西(M.C.Gotd-sworthy)首次报道这类化合物在田间防病效果,是化学防治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有机杀菌剂阶段。随后出现三氯甲硫基类、醌类杀菌剂等。这一时期开发的杀菌剂使用剂量比无机杀菌剂明显下降,对人畜和植物安全。但仍属于保护性杀菌剂。20世纪60年代后开发的萎锈灵、苯菌灵、硫菌灵等开创了化学防治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内吸杀菌剂阶段。这类杀菌剂可以通过植物茎、叶表面渗透或根部吸收后随植物体液运输至植株各部位,对侵入寄主体内的病菌具毒杀或抑制作用,控制病害蔓延,达到治疗作用。田间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明显降低,药剂残效性提高。有的药剂一次种子处理,可以保护幼苗期不受气流传播病菌的侵染,或能控制系统性病害如粟白发病、玉米霜霉病的发生为害。对病菌无毒性杀菌剂的开发是杀菌剂发展中新的动向。这类杀菌剂通过干扰真菌的致病系统,或增强寄主植物防御作用,提高抗病能力。四氯苯酞、三环唑、咯喹酮在离体条件下对稻瘟病菌无杀菌活性,但在水稻植株上,显示极高的防病效果。噻瘟唑处理稻株后,诱导稻株产生α-亚麻酸等抗菌物质和使被侵入细胞木质化阻止病原向邻近细胞扩展,从而减轻病害。可以预料随着对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及杀菌剂对病菌作用机制的研究及生物工程技术的进展,植物化学防治将发生深刻变化。
化学防治原理
使用化学药剂减轻病害或控制病害的原理有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化学保护
指病菌侵染植物前使用杀菌剂杀死病菌或阻止侵入,使植物避免遭受侵染。美国J.G.霍斯福尔(James G.Horsfull)将化学保护分为二种:第一种是病菌接触寄主之前或之后将杀菌剂直接喷到静止的病菌上。①施药于接种体来源。如在桃芽萌动前喷药而杀死潜伏于芽鳞片上的越冬桃缩叶病菌,而减轻桃缩叶病的发生。②在健康植物表面施药。如小麦腥黑穗病菌粘附在小麦种子表面,种子萌芽后,病菌的厚垣孢子亦萌芽从芽鞘侵入。当播种前以药剂拌种,直接杀死粘附种子上的病菌厚垣孢子而减轻发病。第二种是杀菌剂喷在寄主表面形成一层药膜,当病菌孢子降落在具药膜的植物表面,因受药剂毒力作用,孢子不能萌芽侵入。波尔多液和有机硫类的保护性杀菌剂都具有在植物表面形成不溶性保护膜的性能。防治稻瘟病的三环唑、咯喹酮等内吸性杀菌剂,能抑制菌体黑色素的合成,影响附着胞侵入栓的侵入,所以它的防病原理属于无毒性的化学保护。
化学治疗
病原菌侵染植物后,在植株表面施药而控制病害蔓延,减轻发病。其作用方式为:针对病原物,直接杀菌或抑菌,以及钝化病原物产生的毒素;或影响寄主植物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影响病菌的致病过程。化学治疗可分为以下3种。①局部化学治疗。如冬季苹果树干上的轮纹病、腐烂病疤可先以刀刮治,而后涂抹杀菌剂。②表面化学治疗。如植物表面的白粉病病斑用硫黄粉喷洒,直接杀死表生的菌丝和孢子。③内部治疗或内吸治疗。将药剂施于植物体,通过渗透、内吸和运转,药剂在植物体内对病菌的直接毒杀和抑制作用,或作用于寄主植物,而减轻病害。
化学免疫
化学药剂使用后,诱导植物细胞内原有的抗性基因表达,产生能够遗传的高水平抗性。这种化学免疫的现象目前尚属理论上探讨的,尽管有一些化学药剂可以诱导产生一些植物保护素的物质,后代中能否再次表现还不清楚,真正的化学免疫将是研究化学防治的新课题。
化学防治途径
chemical control channels
叶钟音
根据植物病害的致病原因、发病规律、病害循环的特点,而采用的化学防治方法。通过使用杀菌剂以阻止病原生物的繁殖及控制接种体生成,控制初次或再次侵染源,阻断病原物的传播,防止病原物在侵染点侵入寄主,以及在已发病的植株上用化学药剂治疗等都是化学防治途径。目的是以最有效的杀菌剂,最少的使用次数和最低剂量,简便的使用方法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杀菌剂使用方法有种苗处理、土壤处理、叶面喷洒、浸渍、熏蒸等。
种苗处理
携带病原物的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经过药剂处理减少初次侵染源。对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防病效果比较明显,对有再次侵染的病害,种苗处理不能达到彻底防治目的。种苗处理具有用药量少、植物处于休眠状态,对较高浓度药剂抵抗力强、集中处理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早期主要以植物汁液或酒浸渍种子,1907年法国学者普雷沃斯特(Prevost)发现低浓度的硫酸铜具有抑制黑粉病菌孢子萌发的作用。1910年开始以氯化汞拌种防治谷物雪腐病,1931年氯酚羟基汞问世,开始广泛用有机汞处理种子。1937年四氯对醌、1945年六氯苯用于谷物拌种,这些种子处理药剂的发展推动了种苗化学处理,成为很多重要病害防治重要手段。1966年后由于内吸性长效杀菌剂的发展,种苗处理的防病范围扩大,药剂处理种子不仅能消灭种苗外表粘附的病原物,还能抑制内部的病原物,并可使幼苗免受土传病菌侵害。如萎锈灵拌种防治小麦秆黑粉病、棉花立枯病等。亦可利用其内吸及在幼苗体内的残效而保护幼苗期不受气流传播病害的侵害,如乙菌定(Mitstem)拌种防治大麦白粉病。长期以来由卵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采用化学防治无效,自乙酰基丙氨酸类杀菌剂问世后,这类病害的防治也迎刃而解,如以甲霜灵拌种防治谷子白发病。种子处理有浸种、拌种和湿润拌闷。①浸种。以一定浓度的药液浸渍种子或浸沾苗木,浸渍时间随药液的浓度和温度不同而调整,一般药液浓度高、温度高浸种时间短,反之则延长浸渍时间。②拌种。根据种子量折算所用药剂(粉剂或糊剂)的用量,一般在专门的器械内均匀拌和药粉,使每粒种子表面均匀沾布药剂形成“包衣”。近年来还开发了种衣剂。③湿润拌闷。又称半干法即用少量的较高浓度药液,均匀喷洒于种子表面,而后加覆盖堆闷一定时间后再播种。
土壤处理
用化学药剂处理土壤,利用药剂的毒力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生物或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使不利于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内吸性药剂在土壤中经根部吸收后,进入植物体内并传导至地上部位,控制植株不受气流传播病菌的侵染。根据用药时间分为播前使用、播时处理和植物生长期处理。处理方法有浇灌、毒土、及专门的施药工具注射等。药剂处理受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微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从病原生物、药剂、土壤等全面考虑。土壤处理剂中有一类是利用药剂的熏蒸作用,其蒸汽压比较大,进入土壤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挥发成气体在土壤颗粒中扩散,从而增加药剂与病原生物的接触,达到杀菌目的。如不饱和卤代烃、有机硫、异硫氰酸酯等。有的杀菌剂由于杀菌谱及本身的理化性质,很适宜于土壤消毒,如五氯硝基苯对土传丝核菌有特效,敌克松易受紫外光分解,进入土壤后较稳定,且对丝囊霉、腐霉菌有特效。恶霉灵在土壤中经微量元素活化,植株内吸后对土壤传染的腐霉菌、镰刀菌、丝核菌有特效。当然,长期单一的使用某种药剂,也会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如土壤长期使用苯菌灵后导致链格孢属的上升。
叶面喷洒
主要针对气流和雨水传播的病害。药剂加水配成一定浓度的药液均匀喷洒于植株上,起保护和治疗作用。有喷雾和喷粉。在喷雾中根据用药量、使用器械的压力、雾点大小又分常量喷雾、低量、超低量喷撒法。喷粉法由于粉尘对空气、环境和喷药人员的毒害,已日趋减少使用。喷洒的时间和次数依据药剂的特性和病害的特点而确定。保护性杀菌剂要根据病害预测预报,控制在病害发生前或少量中心病株出现时应用,有多次侵染的病害喷药数天后由于新长出的叶未能受药,所以一定时间后需继续用药。内吸性治疗剂由于在植株体内可再次分配,喷药次数可根据药剂在体内的残效而决定。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每种药剂应确定最后一次喷药至产品收获期之间的间隔期,以控制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之内。适用于叶面喷洒的杀菌剂的剂型有可湿粉、胶悬剂和乳油。
烟熏
在热源的作用下,药剂挥发,或在药剂中加入发烟剂、燃烧剂使其燃烧产生烟雾。用于防治温室、塑料大棚内的叶部病害、林区的树木病害。
洗果
果品收获后贮藏前的处理,以杀菌剂浸渍、喷淋果品或药剂处理果品包装纸等方法以控制贮藏期病害的发展。
此外还有:果树树干病害先以刀刮治,而后再涂以药剂,冬季果树主干涂以白涂剂以减少冻害和杀死树干上的越冬病原物;类菌原体引起的木本植物病害用抗菌素液注入树干中,有的还可加压灌注等。
C. 梨木虱是梨树上的专食性害虫,化学防治用什么药剂
梨木虱的发生是由于降雨及当地气温所决定的,也与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地气温高、降水较少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病害。假如当地气温低、降水足则发生梨木虱的灾害就会相应减轻。早春和秋末要及时做清园工作,树干涂抹石硫合剂,修剪病老枯枝及翘皮;施基肥的同时对土壤做深翻,深度清理落叶,病虫害果,杂草等物。有条件者,秋末果园灌水,可有效灭除梨木虱、。
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丶虱螨脲、螺虫乙酯、噻虫嗪丶噻嗪酮等杀虫剂在梨木虱初发期连续用药2次以上,每次间隔7-10天。应注意合理复配药剂,以及轮换用药。可加入助剂以提高防效。以后各代,世代重叠,9月下旬至10月份出现越冬代成虫,陆续越冬。 成虫活泼善跳,越冬型成虫卵主要产在短果枝的叶痕上,以后各代卵大多产在叶面一中脉沟内或叶缘锯齿内。
D. 癌症化学预防是指什么,有人知道吗
癌症化学预防在1976年就有了定义。作为癌症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癌症化学预防的原料中的食物及其成分主要包括食用食物如浆果及一些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化学物质。
植物化学物质即食物中除了营养素以外的生物活性物质。比如备受器重的大蒜,生姜、绿茶、西兰花、番茄、葡萄皮等都含有能够降低癌症发生风险的活性物质;大蒜中的大蒜素、生姜中的姜辣素、绿茶中的多酚、西兰花中的萝卜硫素、番茄中的番茄红素、葡萄皮中的白藜芦醇就是植物化学物质。经常吃这些食物,就是癌症化学预防的一种方式。福山生物是国内全食物途径预防癌症开拓者。
E. 白蚁防治使用哪些化学药物
1.联苯菊酯用于白蚁防治具有较强的驱避性,在土壤中稳定性较好。持效期较长,对哺乳动物低毒等一系列优点,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一类白蚁防治剂。
2.吡虫啉对白蚁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是一类毒性低、作用缓慢、环境安全的新型白蚁防治药剂,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氟虫腈是一种全新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谱广,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白蚁无驱避作用,白蚁虽然可取食药物处理过的木材或经过药物处理带,但却毫无感觉,最后导致整个白蚁群体死亡。
4.依维菌素是阿维菌素的衍生物,是新型的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杀虫剂。是通过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最终神经麻痹,使肌肉细胞失去收缩能力,从而导致白蚁死亡。
F. 化学预防属于几级预防
化学预防是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无机盐)、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一级、二级预防为主的措施。
G. 有哪些常见的药品是化学处方药
常见的化学处方药共有三类:
1、抗生素类如阿莫西林等;
2、心脑血管治疗药类如氢氯噻嗪等;
3、其他类如止痛类的芬必得,迪根等。
我们常去的药店中,一般在货品柜上标有OTC字样,或是药品包装上或使用说明书上标有OTC字样的,都是非处方药,可以任意购买,而没有标有OTC字样的药品都是处方药,需要出示医生的处方方可购买。
我们常见的化学处方药主要是抗生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头孢洛克、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类的药品如卡维地洛、倍他乐克、夫塞米、氢氯噻嗪、立普妥等,另外还有止痛类的,如芬必得、迪根等药品。
(7)哪些药是化学预防吗扩展阅读
我国处方药市场约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85%,是医药行业的绝对支柱细分。新医改以来,在医保控费力度加大的强势影响下,行业规模增长承压。同时,在创新药优先审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一系列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推动下,市场在包括生物药等在内的部分细分赛道呈现出结构性亮点。
在人口老龄化及医保目录覆盖范围扩大的共同驱动下,我国处方药需求稳定增长。其中化学处方药市场受招标采购降价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影响,正在进行结构性改善。受药占比、辅助用药目录等政策影响,以中药注射剂等辅助用药为主的中成药市场增长较缓。
化学处方药市场集中度较低,各适应症用药主要以仿制药为主,生产及技术壁垒相对较低。由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且出于谨慎用药考量,医生倾向首选药,并容易根据临床经验形成较为固定的处方习惯,但常见病或慢性病患者对产品高知晓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生处方行为。
各品类药品主要覆盖城市、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依靠自建团队进行学术推广的抗肿瘤类药品渠道壁垒较高。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阿莫西林
网络-氢氯噻嗪
H. 化学防治玉米象,该选择什么药物
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与甲维盐复配喷施,地上害虫有玉米螟、棉铃虫、粘虫、毛毛虫、食心虫、甜菜夜蛾、鞘翅目的褐足角胸叶甲等。刺吸式害虫除了可传播病毒病的灰飞虱、蚜虫外,还有半翅目的赤须盲蝽、绿盲蝽及螨类的红蜘蛛等。
危害特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3龄食叶成缺刻,5龄食量,可将叶片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
I. 农药有哪些种类30个农药品种并分类、主要化学成分、功效、能预防或防治的病虫类型及使用方法
摘要 一)按主要用途分:
J. 有哪些常用的化学药品
酸类:盐酸、硫酸、硝酸。
碱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盐类: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氯化铁、氯化亚铁。
试剂类:酚酞、甲基橙、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