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的介绍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美国着名化学家、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世界着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校长(1958-1961年)23。西博格1912年出生于密歇根州的伊斯佩明(Ishpeming),1922年随家迁往加利福尼亚州,1934年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13。1940年,西博格同麦克米伦等人开始制备超铀元素,用回旋加速器轰击铀靶,分离得到镎(Np);从1940年到1958年,他们一共发现9个新元素,包括原子序数94到1021。其中最着名的元素是钚(94号元素),它被用于核爆炸和核反应堆的燃料1,后由费米指导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室首次工业化生产,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3。后来他还发现了其余的超铀元素。1951年鉴于西博格在超铀元素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与麦克米伦(镎的主要发现者)共同荣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1。IUPAC在1997年的国际会议上,决定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由阿伯特·吉奥索(A.Ghiorso)和他发现的106号元素钅喜(Sg),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姓名为化学元素命名的惯例34。
② 寻求美国化学家西博格的事迹。急用!!哪位高人有请赐教
美国核化学家。1912年4月19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34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他长期以来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1961年起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全大学(包括9个分校)名誉教授,兼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
图片
1940年他与E.M.麦克米伦等人共同发现了94号元素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从几百千克受到加速器中子轰击的铀中分离及制备了二十几微克纯金属钚,以供对于钚的核性质进行研究。此化学流程的分离系数达100亿分之一,在后来大规模的核燃料后处理工作中证明基本正确。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战后,他长期从事超铀元素的合成和化学研究,他和同事一共发现了9个超铀元素;95号镅、96号锔、97号锫、98号锎、99号锿、100号镄、101号钔、102号锘和106号元素。1944年他根据重元素的电子结构提出了锕系理论,即在周期表中存在着与镧系元素位置相似的另一系列重内过渡元素——锕系元素。这一理论使近代周期表趋于完整,并为后来逐一合成人工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他还参与了许多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工作,如碘131、锝99的同质异能素、钴57、钴60、铁55、铁59、锌65、铯137、锰54、锑124、锎252、镅241、钚238,以及易裂变核素钚239和铀233。近几年来,他致力于超重核的探索和锕系元素的重离子核反应研究。
西博格曾经得到过49个荣誉博士学位。他和麦克米伦因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而共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曾获许多其他荣誉奖章,例如1959年获原子能科学的最高荣誉奖费密奖。他的主要着作有《锕系元素》、《锕系元素化学》等。
③ 什么是永无穷尽的元素周期表
我们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如楼房)或看不见的物质(如空气),都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曾困扰人们好多年。由于人类的进步,到19世纪初期,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物质世界的面纱: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坚硬的石头到软绵绵的棉花;从流动的水到飘浮的云;从人的肌肉骨骼到极小的细菌;从高大的树木到浮游生物……一切都不例外。
那么元素大家庭的成员到底有多少个呢?19世纪时,科学家们认为只有92个。直到194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麦克米伦教授和物理化学家艾贝尔森在铀裂变后的产物中,才发现了93号新元素!他们俩把这新元素命名为“镎”,镎的希腊文原意是“海王星”,这名字是跟铀紧密相连的,因为铀的希腊文原意是“天王星”。镎的发现,充分说明了铀并不是周期表上的终点,说明化学元素远没有达到周期表上的终点,在镎之后还有许多化学元素。镎的发现,鼓舞着化学家在认识元素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不多久,美国化学家西博格、沃尔和肯尼迪又在铀矿石中发现了94号元素。他们把这一新元素命名为“钚”,希腊文的原意是“冥王星”。这是因为镎的希腊文原意是“海王星”,而冥王星是在海王星的外面,当时人们认为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的一个行星。钚的发现在当时根本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只是把它看作一种新元素而已,谁也没有去研究它到底有什么用处。但当人们发现了钚可以制作原子弹之后,钚就一下子青云直上,成了原子舞台上非常难得的“明星”!而且,钚的发现及广泛应用,使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来,世界上还有许多很重要的未被发现的新元素。
于是,人们继续努力,要寻找94号以后的“超钚元素”。在1949年底,钚的发现者——美国化学家西博格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乔索合作,用质子轰击钚原子核,最先发现了95号元素和96号元素。他们将95号元素和96号元素分别命名为“镅”和“锔”,用以纪念发现地点美洲和居里夫妇(“锔”的原意即“居里”)。
西博格和乔索继续努力,在1949年又制得了97号元素——锫;在1950年制得了98号元素——锎。锫的原意足“柏克立”。因为它是在柏克立城的回旋加速器帮助下制成的;锎的原意是“加利福尼亚”,因为它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回旋加速器帮助下制成的。
接着,人们又开始寻找99号元素和100号元素。当人们准备用回旋加速器制造出这两种新元素之前,却在另一个场合无意中发现了它们。那是在1952年11月,美国在太平洋上空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当时,美国科学家在观测这次爆炸产生的原子“碎片”时,发现竞夹杂着两种新元索——99号和100号元素。195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实验室中制得了这两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在制成这两种新元素前几个月逝世的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分别把99号元素命名为“锿”(原意即“爱因斯坦”),把100号元素命名为“镄”(原意即“费米”)。
1955年,就在制得锿以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用氦核去轰击锿,使锿原子核中增加两个质子,变成了101号元素。他们把101号元素命名为“钔”,以纪念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创始人、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
紧接着,在195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与瑞典的诺贝尔研究所合作,用碳离子去轰击锔,使锔这个本来只有一个质子的原子核,一下子增加了6个质子,制得了极少量的102号元素。他们用“诺贝尔研究所”的名字来命名它,叫做“锘”。
到了196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着手制造103号元素。他们用原子核中含有5个质子的硼,去轰击原子核中含有98个质子的锎,进行原子“加法”:5+98=103,从而制得了103号元素。这个新元素被命名为“铹”,以纪念当时刚去世的美国物理学家、回旋加速器的发明者劳伦斯。
在1964年、1967年,前苏联弗列罗夫领导的研究小组和美国的乔索及西博格等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104、105和106号元素。但是由于双方都说是自己最早发现了新元素,所以,关于104号、105和106号元素的命名,至今仍争论不休,没有得到统一。
1976年,前苏联弗列罗夫等人着手试制107号元素。他们用24号元素——铬的原子核,去轰击83号元素的原子核。24+83=107,就这样,107号元素被制成了。
到目前为止,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公认的化学元素,总共有107种。然而,世界上到底存在有多少种化学元素?人们会不会无休止地把化学元素逐个制造出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
有人认为,从100号元素镄以后,人们虽然合成了许多新元素,但是这些新元素的寿命却越来越短。像107号元素,只能存在1毫秒。照此推理下去,108号、109号、110号……这些元素的寿命可能更短,因此要人工合成新元素的希望将越来越渺茫。他们预言,即使今后人们还有可能再制成几种新元素,但却已为数不多了。但是,很多科学家认真研究了元素周期表,并推算出在108号元素以后,可能又会出现几种“长命”的新元素!到底孰是孰非呢?迄今为止,尚无定论。
④ 第96个元素符号是什么是为了纪念哪个科学家
1944年,也就是发现镅的同一时期里,西博格和他的同事们用高能量α粒子轰击钚的同位素钚-239,得到96号元素.为了 纪念居里夫妇 ,就命名这个元素为curium,元素符号定为Cm.
⑤ 美国化学家西博格说:化学是使人类进步的关键.(1)绿色净水剂①高铁酸钾(K2FeO4)②聚合硫酸铁([Fe2
(1)②根据高铁酸钾和聚铁的化学式可以看出,金属元素有钾和铁,故答案为:2.
初中阶段所见的红褐色物质可能是铁的氢氧化物,而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高铁酸钾和水,故答案为:Fe(OH)3.
(2)根据题中给出的反应物CO2和H2 ,生成物是CH4和H2O,反应条件是催化剂,写出方程式即可,
故答案为:CO2+4H2
| ||
⑥ 什么是超铀元素
超铀元素
寻找“超铀元素”的工作,实际上早在1934年就已开始了。这一年,费米在意大利发现,当他用一种新发现的,被称为中子的亚原子粒子来轰击一种元素时,经常会使被轰击元素转变为原子序数比它大1的元素。既然如此,是不是能够使铀转变成第93号元素——一种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造元素呢,费米的小组于是着手用中子来轰击铀,他们获得了一种产物,他们以为他们所获得的产物无疑是第93号元素,并称之为“铀X”。
1938年,费米由于他在中子轰击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这项发现的真正意义,或者说这项发现对人类将会产生的后果,人们当时甚至连想也没有想过。正像另外一位意大利人哥伦布一样,他所发现的虽然并不是他本来想找的东西,但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他当时所能想象到的。
在这里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在人们循着一些虚假的迹象进行了一系列追索以后,终于发现,费米所做的这个实验实际上并不是“制成”了一个新元素,而是把铀原子分裂成大致相等的两半。但当某些物理学家在1940年着手研究这种过程时,第93号元素却像是他们实验的一个偶然收获而突然出现了。
在用中子轰击铀时出现的好些元素当中,有一种起初无法证认的元素。这使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麦克米伦开始认识到,裂变中释出的中子很可能已经像费米曾经希望会发生的那样,使某些铀原子转变为原子序数更高的元素了,而且麦克米伦和物理化学家艾贝尔森能够证明,那个未被证认出来的元素实际上就是第93号元素。证实这个元素存在的证据是它在放射性方面所具有的特点,这是后来新发现的所有元素的一个共同点。
麦克米伦认为,很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超铀元素和第93号元素混在一起.后来,化学家西博格同他的合作者沃尔和肯尼迪很快就证实了事情确是如此,并指出这个元素就是第94号元素。
第93和第94号元素分别被命名为镎和钚。后来发现,它们也在自然界中存在,因为人们后来在铀矿石中发现了痕量的镎和钚。这样一来,铀这个元素就不再是最重的天然元素了。
后来,西博格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继续得到了一种又一种超铀元素。他们在1944年通过用亚原子粒子来轰击钚的方法,得到了第95和96号元素,并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镅和锔,后者是为纪念居里夫妇而命名的。
在他们制出了足够数量的媚和锔以后,他们又对这些元素进行轰击,并先后在1949年和1950年成功地获得了第97和98号元素。他们把这两种元素分别命名为锫和锎。1951年,西博格和麦克米伦由于这一系列成就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第99和100号元素则是在一种更加戏剧性的场合下发现的,它们是1952年11月第一颗氢弹在太平洋上空爆炸时出现的。尽管它们的存在早巳在爆炸碎片中被检测到,但是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1955年在实验室中获得了小量这两种元素以后,它们才得到确认,并被分别命名为锿和镄,前者是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后者则是为了纪念费米,因为他们两人都在这以前几个月去世了。后来,这个研究小组又对小量的锿进行了轰击,并获得了第101号元素。他们把这个元素命名为钔,以纪念门捷列夫。
接着,加利福尼亚大学又和瑞典的诺贝尔研究所合作,在这个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诺贝尔研究所进行了一种特别复杂的轰击,产生了小量的第102号元素,这个元素被命名为锘,是以诺贝尔研究所的名字来命名的,但是这项实验没有得到确认。后来又有人用别的方法、而不是用诺贝尔研究所最先介绍的方法获得了这个元素,因此,在锘被正式公认为这个元素的名称之前,曾有一段时间的拖延。
1961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检测出第103号元素的一些原子,并把这种元素定名为铹,这是为了纪念劳伦斯,因为他是不久前去世的。后来,苏联弗廖罗夫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报道说,他们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别获得了第104号和第105号元素 ,但是他们用来产生这两种元素的方法并没有得到确认。后来,美国吉奥索领导的研究小组用别的方法产生了这两种元素。
这样,在谁先发现这两种元素的问题上,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个研究小组都宣称它们有权为这两种元素命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为解决命名争执问题,自1971年以来,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解决。为此,该联合会无机化学组于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命名lOO号以上元素的建议。据此,104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unnilquadium,符号Unq;105号元素的英文名为unnilpentium符号Unp。
不过竞争还没有结束,1974年弗廖罗夫的研究小组用加速器加速的铬离子轰击铅靶,反应合成了质量数为259的106号元素的同位素。几乎同时,美国的吉奥索用加速器加速的氧离子轰击259微克的锎靶,反应合成了质量数为263的106号元素的同位素,并用测量263衰变链子体的方法进行了鉴定。
1976年弗廖罗夫的研究小组用加速器加速的铬离子轰击铋靶,合成了质量数为261的107号元素的同位素,并用测量261的衰变链子体的方法进行了鉴定,这一回苏联人领先了。后来,1981年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所的明岑贝格等人用加速的铬离子轰击铋靶,合成了质量数为262的107元素的同位素。实验期间,他们每天能获得2个来自262衰变的α粒子,总共观察到6个计数。
1982年明岑贝格的科学小组用加速器加速的铁离子轰击铋靶,合成了质量数为266的109号元素的同位素。在长达一星期的轰击合成实验中,只获得了一个新元素原子;在266合成后千分之5秒时射出了具有11.10兆电子伏能量的α粒子。他们就是利用这唯一的事件,成功地用四种不同方式进行了鉴定,尤其是用测量266的衰变链子体的方法确证109号元素的合成。
108号元素的发现晚于109号元素,1984年明岑贝格等再次用加速器加速的铁离子轰击铅靶,反应合成质量数为265的108号元素的同位素(或266)。总共记录了三个265(或266)原子,其寿命测定值分别为:24、22、34毫秒,并通过测量265的衰变链子体的方法,确证108号元素的合成成功。此后至今,再没有新的元素被发现或合成出来。
在攀登超铀元素这个阶梯时,每登上一级都此前一级更为困难,原子序数越大,元素就越难收集,并且也越不稳定。当达到钔这一级时,对它的证认已开始仅靠十七个原子来进行。好在辐射探测技术自1955年起已经非常高超。伯克利大学的科学工作者在他们的仪器上装上了一个警铃,每次只要有一个钔原子产生,在它衰变时放射出的标识辐射就会使警铃发出很响的铃声,来宣告已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从门捷列夫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到1984年合成108号元素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发现或合成了46种元素,每一种元素的发现都证明了门捷列夫的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它促使人们去研究元素周期性所包含得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据,从而引导人们进入了原子的世界。
定义 原子序数大于92(即铀元素)的元素统称超铀元素。又叫铀后元素。
⑦ 美国化学家西博格年轻时家境贫寒,依靠打工读完高中和大学.工作后他经过努力在核化学领域作出了非凡的成
第六周期的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86,则94号元素位于第7周期的ⅢB,为锕系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位于第7周期,故A正确;
B.为ⅢB元素,故B错误;
C.87号元素为ⅠA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则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弱于87号元素钫,故C正确;
D.过渡元素包括副族和第ⅤⅢ族,则属于过渡元素,故D正确;
故选B.
⑧ 超铀元素的发现历程
寻找“超铀元素”的工作,实际上早在1934年就已开始了。这一年,费米在意大利发现,当他用一种新发现的,被称为中子的亚原子粒子来轰击一种元素时,经常会使被轰击元素转变为原子序数比它大1的元素。既然如此,是不是能够使铀转变成第93号元素——一种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造元素呢,费米的小组于是着手用中子来轰击铀,他们获得了一种产物,他们以为他们所获得的产物无疑是第93号元素,并称之为“铀X”。
1938年,费米由于他在中子轰击方面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这项发现的真正意义,或者说这项发现对人类将会产生的后果,人们当时甚至连想也没有想过。正像另外一位意大利人哥伦布一样,他所发现的虽然并不是他本来想找的东西,但重要性则远远超过他当时所能想象到的。
在这里只要指出一点就够了:在人们循着一些虚假的迹象进行了一系列追索以后,终于发现,费米所做的这个实验实际上并不是“制成”了一个新元素,而是把铀原子分裂成大致相等的两半。但当某些物理学家在1940年着手研究这种过程时,第93号元素却像是他们实验的一个偶然收获而突然出现了。 在用中子轰击铀时出现的好些元素当中,有一种起初无法证认的元素。这使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麦克米伦开始认识到,裂变中释出的中子很可能已经像费米曾经希望会发生的那样,使某些铀原子转变为原子序数更高的元素了,而且麦克米伦和物理化学家艾贝尔森能够证明,那个未被证认出来的元素实际上就是第93号元素。证实这个元素存在的证据是它在放射性方面所具有的特点,这是后来新发现的所有元素的一个共同点。
麦克米伦认为,很可能还有另外一种超铀元素和第93号元素混在一起.后来,化学家西博格同他的合作者沃尔和肯尼迪很快就证实了事情确是如此,并指出这个元素就是第94号元素。
第93和第94号元素分别被命名为镎和钚。后来发现,它们也在自然界中存在,因为人们后来在铀矿石中发现了痕量的镎和钚。这样一来,铀这个元素就不再是最重的天然元素了。 1961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检测出第103号元素的一些原子,并把这种元素定名为铹,这是为了纪念劳伦斯,因为他是不久前去世的。
后来,苏联弗廖罗夫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报道说,他们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别获得了第104号和第105号元素 ,但是他们用来产生这两种元素的方法并没有得到确认。后来,美国吉奥索领导的研究小组用别的方法产生了这两种元素。
这样,在谁先发现这两种元素的问题上,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两个研究小组都宣称它们有权为这两种元素命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为解决命名争执问题,自1971年以来,曾多次开会讨论,均未解决。为此,该联合会无机化学组于1977年8月正式宣布以拉丁文和希腊文混合数字词头命名lOO号以上元素的建议。据此,104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unnilquadium,符号Unq;105号元素的英文名为unnilpentium符号Unp。
不过竞争还没有结束,1974年弗廖罗夫的研究小组用加速器加速的铬离子轰击铅靶,反应合成了质量数为259的106号元素的同位素。几乎同时,美国的吉奥索用加速器加速的氧离子轰击259微克的锎靶,反应合成了质量数为263的106号元素的同位素,并用测量263衰变链子体的方法进行了鉴定。
1976年弗廖罗夫的研究小组用加速器加速的铬离子轰击铋靶,合成了质量数为261的107号元素的同位素,并用测量261的衰变链子体的方法进行了鉴定,这一回苏联人领先了。后来,1981年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所的明岑贝格等人用加速的铬离子轰击铋靶,合成了质量数为262的107元素的同位素。实验期间,他们每天能获得2个来自262衰变的α粒子,总共观察到6个计数。
1982年明岑贝格的科学小组用加速器加速的铁离子轰击铋靶,合成了质量数为266的109号元素的同位素。在长达一星期的轰击合成实验中,只获得了一个新元素原子;在266合成后千分之5秒时射出了具有11.10兆电子伏能量的α粒子。他们就是利用这唯一的事件,成功地用四种不同方式进行了鉴定,尤其是用测量266的衰变链子体的方法确证109号元素的合成。
108号元素的发现晚于109号元素,1984年明岑贝格等再次用加速器加速的铁离子轰击铅靶,反应合成质量数为265的108号元素的同位素(或266)。总共记录了三个265(或266)原子,其寿命测定值分别为:24、22、34hs,并通过测量265的衰变链子体的方法,确证108号元素的合成成功。此后至今,再没有新的元素被发现或合成出来。 自1940年发现第一个超铀元素镎(Z93)以来,至今已合成出直到Z112的超铀元素。随着Z的增加,超铀元素的半衰期越来越短。较轻的超铀元素(从Z93镎到Z100镄)可以用中子反应(反应堆或核爆炸)获得。Z>100的元素要用耗费巨大的加速器重离子轰击采制备,经过许多天的辐照,每次只能获得几个甚至1个原子。利用快中子引发或加速器嬗变使超铀元素镎、镅和锔裂变成为短寿命核素以消除长寿命超铀元素。
在攀登超铀元素这个阶梯时,每登上一级都此前一级更为困难,原子序数越大,元素就越难收集,并且也越不稳定。当达到钔这一级时,对它的证认已开始仅靠十七个原子来进行。好在辐射探测技术自1955年起已经非常高超。伯克利大学的科学工作者在他们的仪器上装上了一个警铃,每次只要有一个钔原子产生,在它衰变时放射出的标识辐射就会使警铃发出很响的铃声,来宣告已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从门捷列夫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到1984年合成108号元素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发现或合成了46种元素,每一种元素的发现都证明了门捷列夫的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它促使人们去研究元素周期性所包含得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据,从而引导人们进入了原子的世界。
⑨ 西博格与同事曾一起发现了什么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lqn Theodore Seaborg,1912~1999),美国核化学家。出生在密歇根矿山城,1934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化学学士学位,193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在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在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主持用化学萃取法来制取钚的工作。他与同事曾一起发现放射性钚239和铀233,还发现了放射性的铁59与碘131。他提出锕系元素的概念与它们的电子排布,从而使他与同事们发现了镅、锔等超铀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