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动化学报的读者对象
《自动化学报》的读者对象为从事自动化科学技术的科研、教学、开发人员和研究生、大学生等。《自动化学报》被国外着名检索刊物,如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科学文摘(S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IC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多种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2. 2009想考重庆大学的研究生,请问重大的自动化学院的情况
李祖枢,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自动化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教学与科研经历
1968.7-1978.8 铁道部沈阳、贵阳车辆厂 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1978.9-1981.3 重庆大学自动化系 研究生,工学硕士
1981.3-1985.12 重庆大学自动化系 助教、讲师
1985.12-1990.12 重庆大学自动化系 副教授
1990.12-现在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教授/博导 智能自动化研究所 所长
1991.4-1992.4 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 客员研究员
2004.11-2005.2 台湾元智大学电机系 客座教授
主要科研方向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自动化;智能机器人控制;进化计算理论及应用;
人工智能;人工生命;仿人智能系统。
学术兼职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管理与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委员会常务委员
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 副理事长
1991-92年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 客座研究员
2004年11月-2005年2月台湾元智大学电机系 客座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第八、九届学科评审组成员。
中央电视台全国大学生第二、三、四、五、六届机器人电视大赛评审委员会成员
科技奖励
2006年 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人体动觉智能图式的仿人智能控制理论
2005年 第11届全国人工智能学术大会最佳论文奖,
2004年 第5届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最佳应用论文奖
1995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FWZK仿人智能温度控制器
1992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仿人智能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1992年 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印制五厂计算机管理系统
1991年 四川省优秀软件产品三等奖,计算机管理系统
1989年 重庆市计算机开发应用优秀成果三等奖,微电脑冷库温度巡检仪
1986年 重庆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DWK-1型微电脑温度显示控制仪
主要科研项目
1.欠驱动三级摆系统的非线性摆起倒立稳定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06.1-2008.12
2.基于人体动觉智能图式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03.1-2005.12
3.人工生命动觉智能行为选择图式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05.1-2005.12
4.仿人智能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 2003.1-2004.12
5.FZK锅炉仿人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及产品
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2002.7-2004.6
6.网上自助照相系统
国家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2001.7-2004.3
7.重庆市两百商业CIMS示范工程
国家863/CIMS计划 1998.7-2000.10
8.仿人智能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 1989.1-2001.1
主要论着
专着:
1.仿人智能控制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1.
2.仿人智能控制与多级摆的摆起控制
--人工智能:回顾与展望 科学出版社 2006.8.
开设课程
1.智能控制导论, 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2.计算智能与智能控制, 博士研究生
石为人教授,男,1948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彭县人。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重庆大学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研究院院长、特聘专家,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外着名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仪器仪表学报、自动化学报等期刊和IEEE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并被SCI、EI收录27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总装、总参)、国家发改委CNGI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与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2余项,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智能感知、控制与决策等。长期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①多源信息融合与计算智能,②无线传感器网络,③智能检测与移动感知,④环境感知与目标识别,⑤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等。
主讲课程:自动化导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传感、计算与自动化,普适计算与先进集成工程等
学术兼职与荣誉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期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际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工业自动化专家组组长、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员/控制系统/计算机分会会员等。
职业经历
197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动力系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留校工作至今。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作访问学者,历任重庆大学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等。
教学情况
主要承担硕士与博士生课程教学,本科生部分教学与前沿学科发展专题讲座等。
科研项目情况(已完成和在研项目)
(一) 完成的主要项目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者共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等30多项,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674012)汽车安全行驶智能辅助操作系统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375024)仿人脑式人工神经的基础和相关算法研究
3)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AA111030)重庆网络终端机应用示范工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4)军工专项JW20*27013
5)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CSTC,2004AC2020)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及产业化
6)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7818-01)万盛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
7)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7818-08)地方宏观经济与财政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8)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7220-A-1)南岸区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应用示范
9)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200319-33)网络计算机在餐饮业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示范
10)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STC,2005BA2018)支持普适计算的多嵌入式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1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06BB2191)面向三维空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最优覆盖策略研究
12)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04BB2144)普适计算基础与多嵌入式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
1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37)基于多Agent的群决策协商模型与算法分析
(二)正在承担的主要项目
1)国家973计划项目(No.2007CB311005-01)基于视觉信息的环境感知与目标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1)国家863计划(总装)(2006AA780201-2)军民两用智能监控技术和穿戴式智能交互系统研究,
2)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7DFR10420)PAS控制系统软件关键技术研究
3)国家发改委CNGI示范工程2006年产业化及应用试验项目IPv6传感器网络的微型路由器
4)博士点基金(20060611010)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自适应机制研究
5) 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CSTC,2006AA7024)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预警平台建设与科学决策关键技术研究
6) 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CSTC,2007AB2041)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
7) 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CSTC2008AB3049)减摇鳍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专利与获奖情况
1)2007年3月,重庆市(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及产业化,排名第二
2)2007年5月16日,公开发明专利,构建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嵌入式软件系统的方法(公开号CN1963749A)石为人,黄剑,唐松松,许磊,黄奇,黄超
孙跃,男,1960年6月生,籍贯:浙江省温州市。现任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在国内外着名期刊“电工技术学报”、“自动化学报”等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被SCI、EI收录5篇。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等20余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项、获罗克韦尔优秀教师奖1项。
研究方向:智能电力电子及装置、工业自动化技术及系统等。长期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非接触电能传输、网络控制工程、现代伺服技术及系统等。
主讲课程:《运动控制系统》、《现代交流伺服技术》。
学术兼职与荣誉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理事
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电子学会常务理事
职业经历
重庆大学电工学(工业自动化方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重庆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重庆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机电集成技术方向)毕业,获博士学位;曾在法国Valenciennes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历任重庆大学自动化系工业自动化研究室主任,重庆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教学情况
自1985年起,一直承担自动化专业的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学相关环节工作。曾担任《电机学》、《电力拖动基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工厂供电技术》、《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及其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交流伺服技术》
主讲博士研究生课程:《网络控制技术》
科研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主要内容简介
高效多自由度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0777071)
就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新型磁能机构、新型电能变换器以及高效多自由度拾取等重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电能双向推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支撑教师)
(50777071)
重点研究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双向馈送问题及相关技术问题
基于感应原理的新型电能传输技术及系统研究
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
研究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相关技术
城市电气化交通新型供电模式研究与开发
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
探讨研究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应用于城市电气化交通工具的相关技术
非接触式电能接入新技术研究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重点研究非接触电能接入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研制1000瓦的实验样机。已完成通过专家验收,评价为:“国内首创”。
电动汽车综合运动信息集成与控制
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
就现代汽车综合信息系统基本构架及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工业容错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调速装置研制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XX企业粗轧、精轧交-交变频改造谐波测试分析及仿真分析
校企合作项目
XX企业轧钢厂方坯连铸高效化二冷技术研究
校企合作项目
渐开线检测系统等微机化改造
校企合作项目
汽车转向器变传动比微机检测仪
挖土机交流传动装置研究
专利与获奖情况
发明专利:可分区控制的电源板,发明人:孙跃、苏玉刚,专利权人:重庆大学,专利号:ZL2006 1 0054106.5 ,证书号:第383639,授权公告日:2008年3月12日
丁宝苍,男,1972年9月生,河北省隆化县人。教授。
在“Automatica”、“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3篇,并被SCI、EI收录40篇(到08年8月31日),SCI引用29次(到08年8月31日)。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4项科研项目(到08年8月31日)。
研究方向:预测控制、网络控制等。长期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预测控制、模糊T-S系统、等。
主讲课程:《先进控制系统》、《线性系统》。
职业经历
1992年在河北化工学校(现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中专)毕业。1995年12月自学英语考试大学专科毕业。2003年5月石油大学(北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 分别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2年7月到1997年8月在石家庄化肥厂己内酰铵工程筹建处、河北北方化学工业公司、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工作。2003年7月到2003年9月在华东理工大学工作;2003年10月到2007年2月在河北工业大学工作,从2004年3月任副教授。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Alberta作Postdoctoral Fellow;2006年11月到2007年8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作Research Fellow。2007年3月后重庆大学聘教授。
教学情况
讲授过研究生《线性系统》、《先进控制系统》、《过程控制》、《预测控制》课程。
科研项目情况(已完成和在研项目)
(一)完成的主要项目
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科研课题1项:
1) 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燃料电池系统的滚动时域估计与控制”,经费5万元, 批准号ZH2006008,已结题。
(二)正在承担的主要项目
1)河北省2006年第一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燃料电池系统的滚动时域估计与控制”, 经费自筹,批准号:06213545。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多速率采样时滞系统离线预测控制的稳定性综合”,经费25万,批准号:60504013。
3)重庆市2008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直通车”项目“网络环境下的预测控制综合”,经费3万,批准号:CSTC,2008BB2049。
就这四个教授,我们学院在重大没什么存在感的。
3. 济南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怎么样
几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863”重大目标项目、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科研经费达到600万元以上。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二项及多项厅局级科研奖励,多项成果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为我国建材行业自动化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着名学术会议及《自动化学报》、《控制与决策》、《仪器仪表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20余篇。
4. 图像处理的投哪个期刊比较好啊,要EI
推荐《自动化学报》,属于EI期刊,简介如下: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级学术期刊。本刊于1963年创刊,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现为大16开本,月刊,每期160页。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5.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一校区有什么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1日。学院下设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两个自动化系以及直属学院的院学术委员会、院学位委员会、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院职称评定委员会和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开设“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专业以及“控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并在“热能工程”博士专业下招收热工自动控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学生1774名,硕士研究生385名,博士研究生59名。
现有教职员工110人,其中教师80人,实验教师15人,党政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15人。教师队伍中,教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人,占49%。
本学院拥有工业自动化部级重点学科、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部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已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若干项标志性成果,许多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近几年,我院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五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两项,863项目一项,主研了重大横向科研课题5项,近几年每年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在《Automatic》、《自动化学报》、《控制与决策》、《信息与控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际、国内着名学术刊物上以及IEEE、IFAC等国际着名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数百篇,每年被SCI、EI收录30余篇。目前在火电厂运行节能优化、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控制、激励式仿真机与新能源发电控制方向上都取得了开拓性进展。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新建学院,自动化系是新建系,但是所拥有的专业是老专业,自动化专业与学校同龄。现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蓬勃发展。
6. 江南大学信控学院的专业设置
自动化系
自动化系原身为无锡轻工大学自动化系,成立于1984年。2001年三校合并以后,正式成立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经过近20年的发展,自动化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动化技术研究单位。设一个自动化本科专业,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博士点一个,并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硕士点及一个控制工程工程硕士点。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现有教职工25名,教授11名,副教授8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7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国内着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分别在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与应用、工业过程先进控制及应用、新型电气传动及控制、故障诊断及智能控制、过程检测与控制以及机器人控制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在校研究生250人,本科生600余人。
自动化系在本科生教育中,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领域内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长年来,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依托轻工行业优势,对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实践环节进行全面优化。不断改善各类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条件,逐渐成为培养高质量自动化人才的摇篮。目前拥有实验室面积5000平方米,包括电机与拖动实验室、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室、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现场总线实验室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生连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中屡创佳绩。2005年本科生的考研率达17%,一次性就业率为90%。开设的课程主要包含:电路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检测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PLC 控制等。
研究生教育中,以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学术道德、学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方面加强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毕业研究生分别在一些国内外知名高校及企业担任重要的工作,并受到单位好评。
自动化系的所有教师长年累月地致力于本职工作,在认真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年均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如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控制与决策、电工技术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和重要学术会议如美国控制年会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着及教材8部;有相当数量的人员从事于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家用电器的参数检测以及智能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和研究,近五年来,曾经并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子项目2项、九五攻关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承接了家电,化工,造纸,轻纺、航空等行业的数十项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项目,许多成果属于国内领先水平,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动化系注重学术交流,教师经常参加一些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并邀请一些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与同行到我系做学术讲座。 江南大学电气工程系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硕士点。本科生培养的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了有关电能的生产直至使用的全过程,以各种电气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运行、测量和控制为学科方向。该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点覆盖面较宽,具有按较宽学科口径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取得了比较高的科研、教学成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电气工程系积累了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经验。已为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出了多门高水平的系列课程和专题讲座,在学生的培养中注重基础理论的加强和专业的交叉、深化以及科研能力、组织能力、把握和开拓研究方向能力的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本科生培养专业,该专业面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这一科学与技术领域,培养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有电机与电器、电力传动、电源变换技术、工业自动化四个专业方向。在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传动与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独具特色。
学生学习的专业主干课程为: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电源变换技术、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打下较宽的工程理论和技术基础,使学生在本领域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受到了在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工程训练。具有分析计算、解决强弱电并举、系统与元件相结合、软硬件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大都为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公司。毕业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专业教师14名,具有高级职称6人,博士学位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除1名在读硕士外,其他教师全都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多位是80年代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治学作风。
广大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充分的精力,前后开展教学研究项目4项,获得省二类优秀课程1门,许多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和学生的赞扬,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许多教师注重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相辅相成关系,不断开展科研活动,完成的项目有:DFY型风压测量装置、XTPⅡ智能蓄电池检测系统、汽车灯光自动测试仪、无人值守监控系统配料控制系统。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变换的Chirp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智能电子负载(无锡联通公司项目)、GSM电表集抄系统(南京地杰共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项目)、GSM监控系统试验(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项目)、CDMA-1X电表集抄及配变监测系统(南京地杰共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目前在研的项目有:CDMA电台点播互动系统(无锡广电公司)、GPRS载波集中抄表系统(无锡市恒通电器有限公司)等。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对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围绕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并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电子信息作为工科专业,我们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建立开放实验室、开展大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机会。
电子信息专业自1998年起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至今已招收7届28个班共845名学生,并于200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第三届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了江苏赛区二等奖;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竞赛中,一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在第六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全国第五届电子设计大赛中,有2件作品自动往返小汽车与高性能调频调幅收音机分获省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前者还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第七届挑战杯竞赛中,便携式蓄电池检测系统获全国二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汽车记录仪荣获全国二等奖;蓝牙技术-无线微局域网的实现荣获全国三等奖。2004届电子信息7个本科毕业班中,英语四级通过率为81%,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为67%,该届学生有2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本专业依托无锡地方经济发达、大型外资企业多的先天条件,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的去向大都为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公司,毕业的学生受到社会的好评,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我们衷心欢迎海内外青年学者、博士、教授来加入我们的队伍,这里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欢迎有志青年就读电子信息专业,这里是你人生理想的起航的港湾! 通信工程系2000年起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具有通信工程工学学士授予权。该方向涉及本科教学的专业教师共有26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人,有博士学位的4人。学科点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学科特色制订了软硬件并重、侧重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以及通信器件研发的教学计划,体现基础与探索、理论与应用、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办学思想。
1.业务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信息与图形处理领域从事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技术与生产管理、出口贸易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
2.教师队伍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起点高,积极引进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引进通信工程博士后1名,自行定向培养博士2名。目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8%以上。本学科点同时非常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有4名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预计在2008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将占50%左右。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建成。
3.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硬件建设
近五年来利用211工程建设经费和院自筹资金建立了12个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1220平方米,本科教学实验设备资产总额为362万元。开发了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4门课程多媒体教学软件,并相继投入教学应用。注重建设骨干课程的实验教学相继建设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和通信原理两个样板实验室。
4.建立以科研带教学的发展机制
注重通信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在研的相关项目有: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变换的Chirp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电子负载(无锡联通公司项目),GSM电表集抄系统(南京地杰共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项目),GSM监控系统试验(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项目)。这些以科研和研发提高了教学和毕业设计水平,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并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实践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本学科点还为本科工程实践的教学环节发展了法尔胜集团、TCL数码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无锡市无线电元件六厂、中日合资无锡东洋电气有限公司、梅花电子集团公司等5家当地大型企业作为通信工程本科教学的实践基地。保证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规范,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6.注重专业图书资料和信息情报
今年来利用学校的图书经费及自筹经费10万元,建立了一个专业资料室,具备本科教学的各种通信类图书资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发展多方面的特长。根据技术结构、行业特点的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开发。
7.开展教学研究
本学科积极教学研究,吸纳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学习和教学竞赛,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共开展教学研究项目9项总教研经费为4.8万元。与电子信息专业共建的课程获得省二类优秀课程2门,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得省二类优秀课程2门,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8.办学成效
正是由于上述的经费投入和师生的共同努力,2004届2个本科毕业班中,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为76%,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为54%,该届学生有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电子信息(通信方向)专业本科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4%。所培养的本科生与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一道在全国第三届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了江苏赛区二等奖;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竞赛中,一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在第六届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全国第五届电子设计大赛中,有2件作品自动往返小汽车与高性能调频调幅收音机分获省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前者还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第七届挑战杯竞赛中,便携式蓄电池检测系统获全国二等奖。
9.近期目标
进一步加强师资的引进力度和自行培养,通过教师队伍的快速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力争将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专业。同时继续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柔性,丰富学科专业内涵。积极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学科专业的全层次专业体系的建设。通信方向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就职。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注重结合应用实际,根据学科前沿发展状态,确定研究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后工作适应性强,已成为技术骨干,社会反应良好。 电工电子系是信控学院及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承担全校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学》课程及电类、电信类、控制类的《电路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三大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全系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队伍,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2人、助教3人。40岁以下的教师占全系教师人数的50%,全部为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学历。
多年来全系教师在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施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目标下,进行了课程的群体整合,优化了教学计划。
全系教师积极参加优秀教材的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已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们结合教学,在数字系统、PLD应用、单片机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科研工作,承担了一定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教学与科研论文。
全系教师一直将高质量的完成好教学任务、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积极进行自身的知识储备作为奋斗目标,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把好基础教学这一关。 信息安全系是本院新办专业,2005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本科学生。目前有在校学生60余人。
信息安全专业以学习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学生应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能力。专业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学生就业趋向分布在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主要从事信息安全相关的科研、管理、设计工作。
专业建设依托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已有的自动化、通信技术、电子信息等本科专业,挂靠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博士点和一级硕士点建设,已经形成一支较强实力的师资队伍,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占60%以上,平均年龄低于40岁,拥有专业的多媒体计算机房和(企业共建的)网络通信实验室,可为本专业学生提供较好的实验环境。作为新办专业,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室完善等方面加大力度,关注专业发展前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课程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与数字图像处理、信息隐蔽与攻击、计算机网络、Internet安全 。
7. 北京理工大学的自动化学院双控这个学科中哪个专业比较好
有这么几点可以考虑的,排名不分先后:第一,你的个人爱好;第二,你想跟哪个导师;第三,好毕业和好找工作。
具体分析,个人爱好就不多说了,有人喜欢机器人,有人喜欢汽车。
导师,是决定你研究方向的人,你跟哪个导师才是你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你可以跟他手下的学生聊聊,最好找研二的,研一一般还没进实验室呢,问问课题好不好做,师哥们就业情况如何,老师脾气如何,给的补助多少,实验室设备好坏。
一般来说跟梯队里大牛的老师比较好,越牛的老师关系越多,发论文越省力,但也有牛老师死抓着你不让毕业的,说自动化学报是垃圾,非要你发够3篇国外一级期刊文章的,不点名道姓啊,自己想。
这么说,你能明白了么?
另外导师最好别选得太老,或者身体太弱,如果你没读完,他就挂了,你就成孤儿了,这种学生别的老师不愿意带,毕业就难了。再换课题有时候来不及,更多时候就延迟毕业了。
8. 孙增圻的个人履历
1981年在瑞典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系学位委员会主席,上海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河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市对外科学技术交流协会理事,《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系统仿真学报》及《Machine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 Control》编委,《KIEE International Trans. on System and Control》顾问,IEEE高级会员,IEEE控制系统学会北京分会副主席。曾任计算机系副主任(95-01),863计划航天领域遥科学及空间机器人专家组成员、组长(93-01),IEEE北京分部委员(97-01)。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遥科学及空间机器人专家组组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北京分部执行委员。
9. 自动化领域三大顶级期刊是什么
自动化领域三大顶级期刊是:
1、《自动化学报》创刊于1963年,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自2014年起,《自动化学报》为全中文学术期刊,同时向国际检索系统提供各篇文章的英文摘要。
《自动化学报》被EI, SA, JICST, AJ等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百强报刊","精品科技期刊"、"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并持续获得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和中国科协出版基金等资助。
2、《自动化学报》英文版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JAS)创刊于2014年,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办,与IEEE合作办刊,全球发行。
JAS报道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信息处理、机器人等自动化领域热点和前沿方向的研究进展,是一本全英文学术期刊。JAS已被IEEE, ESCI, EI,Inspec, Scopus, CSCD等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简称IJAC,中文名《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英国旅英华人自动化与计算学会共同主办的一本全英文学术期刊,与Springer、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发行。
期刊重点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等相关学科的前沿和热点。IJAC现已被ESCI, EI,Inspec, Scopus,ACM, CSCD等15家国际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并连续两次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支持。
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数据显示,自动化所主办的3本学术期刊《自动化学报》、《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IEEE/CAA JA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IJAC)荣获“2018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在自动化和计算机领域的143本学术期刊中,仅有6本脱颖而出、获此殊荣,自动化所占据三席!其中,IEEE/CAA JAS各项指标位列榜首,IJAC排名第三,《自动化学报》排名第五。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8版)由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制、中国知网出版。截至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已连续发布7年,其提供的统计数据科学准确、客观公正地分析我国自主创办的本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水平。
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的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杰出代表,对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10. 谁知道北京交通大学的计算机方面的硕士生导师,比较权威的老师,给介绍一下,还有他们的方向,要详细一点
肖扬教授, 1955年5月生。1983年在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年在北方交通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1年在北方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控制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北方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96年-1998年, 2002年, 他作为德国DAAD的访问科学家和德国DFG邀请的访问科学家在德国Erlangen-Nürnberg大学进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DFG合作课题研究。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包括IEEE Trans. Circuits and System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自动化学报, 电子学报, 通信学报和铁道学报等)上发表论文60多篇, 40余篇论文进入三大索引(SCI, EI, ISTP)。 021-
共济网
研究领域 济
多维系统理论与应用; kaoyangj
多维信息处理; 3362 3039
空时信息处理; 正门对面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现代信号处理; kaoyantj
智能天线信息处理; 021-
Turbo信息处理; 研
智能交通信息处理; 济
超生波三维信息处理。 考
网络督察
发表论文 正门
Y. Xiao, "Finite State Test for Asymptotic Stability of Two-Dimensional Shift-Variant Discrete Systems",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Aug., 2000. 336260 37
进入ISTP. 同济
肖扬,宋明艳,“变步长自适应滤波器的稳定条件”,通信学报, 2001年第十期,Vol.22,pp. 业
肖扬, 杜锡钰, 李秀春, "二维数字滤波器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算法",通信学报,1998年第九期,Vol.19, :34-39. 021-
肖扬,"二维离散系统的频域稳定性检验定理",电子学报,1996,24(1):117-119. 专
48号
科研项目 kaoyangj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动态多维离散系统的鲁棒稳定性研究(1997.1-1999.12);
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科学联合会基金合作项目:Robust Stability of Dynamic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1997.8-1998.1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时变多维离散系统的理论与应用(2000.1-2002.12);
参加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智能交通数据管理系统。 (2002.10-2004.12).
肖扬,R. Unbehauen, "关于多维移变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稳定性",电路与系统学报,1997, 2(4):49-52.
XIAO Yang, Du Xiyu, R. Unbehauen and, "Improved 2-D Stability Margin Test for 2-D Discrete System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Vol.7, No.2, 1998, pp.228-233
出版专着
杜锡钰,肖扬(执笔),裘正定 《多维数字滤波器》, 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肖扬, 《动态系统分析》,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肖扬, 《多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