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厂排放的有毒物质有哪些
亲,这个要看具体的工厂的。不同的工厂,排放的物质也不一样,这个和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辅料、工艺流程是息息相关的。从环境学的角度,一般会把这些排放物质分类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或者说有人把它们简化为水、气、声、渣等。只要是对环境或者对人体有负面效应的,我们都把它叫做污染物,可以包括苯、苯胺、硫化物、氟化氢、卤代烃等等化学物质,也可以包括粉尘等扬尘物质,甚至还可以包括热物质,比如说,热水,如果大量的热水排放出去,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因此也算是有毒物质里面。再举个例子,造纸厂,或者屠宰场,这两类以COD污染为主,其实COD污染物本身并无毒,但是一旦危及了周边水体环境的氧平衡,就变成毒物了。
每个行业的主要污染物质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归根结底,只要知道了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了什么、产生了什么,那么肯定可以分析出来,并且把它管控在可接受的范畴之内。这就需要大家的集体努力咯!
B. 生产性毒物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哪几类
生产性毒物在生 产环境中有以下几种形态:(1) 固体,如氰 化钠、对硝基氯苯。(2 )液体,如 苯、汽油等有机溶剂。(3) 气体,即常 温、常压下呈气态的 物质,如二氧化硫、氯气等。(4) 蒸气,固体 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时形成蒸气,如喷漆作业中的苯、汽 油、醋酸酯类等的蒸气。(5) 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作粉 尘,其粒子大小多在0.1〜10pm。机械粉碎、辗磨固体物质,粉状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混合、筛分、运送、包装过程等, 都能产生大量粉尘,如炸药厂的三硝基甲苯粉尘。(6) 烟(尘),微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pm的固体微 粒。某些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或氧化而形成危害物。
C. 生产中重点危害区域有哪些
生产中重点危险区域有井下,高空,危化品生产车间。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D. 生产车间存在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E. 环境毒物的种类及来源
http://..com/question/5359202.html
F. 化学品污染有哪些
化学品通过事故或通过直接应用的途径进入环境;也通过废气、废渣、废液的排放进入环境。像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氧化氮和多环芳香烃类主要来自废气;江河湖海里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废水、废渣;还有在职业环境中的接触也是化学品危害人体的主要途径。总之,为了保障劳动、环境的安全,已经提出了500多种化学品的最大允许浓度。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一些事故和悲剧。
70年代,欧洲发生一起最大的化学毒物污染环境的事件,是在意大利北部的塞尔索市。1976年7月10日,该市一家生产除草剂的化工厂的三氯苯酚反应罐破裂,喷出至少含有2公斤二氧蒽的毒雾。二氧蒽是一种剧毒物质。爆喷时,居民闻到了强烈的辛辣味,感到剧烈的头疼、恶心和皮肤疼痛。有1万居民受到影响,其中5000人有中毒症状,40人当即住院,同时还有几百头牲畜中毒死亡。鉴于二氧蒽毒物的致畸胎作用,一些遭到污染的孕妇进行了堕胎手术。
医药品往往潜伏着化学品的毒性。60年代初期,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出生了过多的畸形婴儿。这些婴儿不仅五官不正,四肢不全,甚至短缺内脏。这给许多父母造成了忧伤和不幸,也引起社会的不安。经过医学界的调查发现,畸形婴儿的母亲中有很多人曾服用过一种安眠药——塞利多米,长期服用此药才知其后果。又如,曾经被称为“奇迹的胃溃疡良药”——甲胫咪胺,从1976年起被正式批准投入市场,已有1400多万人服用。但在1978年初步证实,这种药容易导致胃癌。因为,服用此药后,在患者的胃里的亚硝胺致癌物质明显增多。药能治病,但同时会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这些事件使人们得到一个教训,即对一种药物仅仅进行毒物实验,是难以得出安全评价的,还必须同时进行致畸形、致突变、致癌的实验。近几年来,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使用,原料的日益广泛,这个问题便越来越突出了。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物添加剂事业广泛发展,食品也是化学品污染危害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要使用好多种添加剂,如杀虫剂、防腐剂或杀菌剂、抗氧化剂、营养剂、调味剂、甜味剂、乳化剂、可塑剂、凝固剂、安定剂、调色剂、香精等等,五花八门,多达数千种。据统计,在西方一些国家每年每人通过饮食摄入的化学添加剂物质达1500克左右。但有些添加剂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有的则被认为是致癌物质。许多国家或命令禁用,或严格控制。日本在1974年宣布禁止使用防腐剂AF-2,这种防腐剂是人工合成为糠酰胺类化学品,1968年有人写了一本《危险的食品》,指出AF-2有毒,呼吁禁用,并于1971年向检察机关上告。1973年9月,国立遗传研究所公布了论文,指出AF-2有很强的致突变性,证实日本40岁以上的肝癌死亡率同AF-2摄取量有关。日本各阶层群众联合发起了全国性运动,提出“不吃加工食品,吃自然食品”的口号。直到1974年8月,日本卫生部才宣布全面禁止使用添加剂AF-2。
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造成多氯联苯污染的事例也不少。1973年,在美国发生的一桩家畜误食多溴联苯事件就很有代表性。多溴联苯是一种阻火剂,常用于生产耐火的硬质塑料。1973年夏,一列货车车厢内装有十几袋多溴联苯和多袋饲料添加剂——氧化镁。货物运到饲料厂后,因口袋标记的颜色错混,误把大量的多溴联联苯当作氧化镁添加剂加入饲料中出售,以致使大量饲养动物食用中毒。人吃了多溴苯污染的猪肉后,剧烈头疼,严重倦怠,肠胃难受,关节僵硬或肿胀等等。这次事故至少损失了3万头牛,6000头猪,1500只羊,150万只鸡;其他如鸡蛋、奶酪、奶油、奶制品和饲料报废数量更加惊人。在日本,多氯联苯污染也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威胁。1968年3月,日本九洲、四国等地有几十万只鸡突然死亡。经检验发现饲料有毒。不久,在北九洲的爱知县以西一带的居民中,发现一种奇怪的病。一开始只是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继之出现呕吐,恶心,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等症状,有的竟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病来势凶猛,患者很快就达到1400多人,并蔓延到北九洲23个府县。7、8月份达到高峰,患者增加到5000多人,其中16人死亡。实际受害者13000多人,使整个日本西部陷于恐慌之中。经调查研究发现,北九洲一家食用油厂生产米糠油时,因生产管理不善,使脱溴的热载体多氯联苯泄漏混入米糠油中,人畜食用后中毒,造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米糠油事件”。
G. 有哪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啊,特别是气体
有毒化学物质可分为如下几类:1.金属或类金属毒物.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三类.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4.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6.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H. 生产性有害因素及生产性毒物的类型有哪些
生产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和类型
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是由许多因素所组成,我们把这些与生产有关的因素称为生产性因素(或职业性因素)。生产性因素对于劳动者的健康来说,有的起着有利的作用,有的起着有害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取决于生产性因素的性质和数量(强度)。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的,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或称职业性有害因素)。
生产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二是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是与一般卫生条件和卫生技术设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有哪些呢?它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化学因素是目前引起职业病最为多见的生产性有害因素,它包括生产性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和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金属粉尘、有机粉尘等)。物理因素包括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辐射热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电离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哪些呢?它包括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劳动中精神过度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工作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不相适应,或生产定额过高,或超负荷的加班加点等;个别器官或系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如由于光线不足而使视力紧张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的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
与一般卫生条件和卫生技术设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又有哪些呢?它有以下几种情况: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要求和卫生标准,如厂房又矮又小又狭窄,车间布置时不管岗位(或工段)有毒、无毒都安排在一个车间内等;缺乏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如没有通风换气或照明设备,或未加净化就把污水排放出去;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噪声等措施、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方面存在不足或有缺陷。
实际上,在生产现场中生产性有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它同时会存在多种有害因素,这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更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艺的改革以及防护措施的不断完善,可以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减轻或避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有类型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我们把这种病变称为中毒,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各种有毒物质,通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是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也可能是副产品或废弃物、夹杂物,或其中含的有毒成分。生产性毒物可能是气体、液体或固体,通常以气体、蒸气、烟、雾、粉尘等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污染空气,对人体产生危害。
(1)气体。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2)蒸气。是由固体升华或液体蒸发而成,前者如碘、硫等,后者如苯、汽油等。凡是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容易产生蒸气。
(3)雾。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大多是因为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成,如硫酸雾、喷漆作业时产生的漆雾等。
(4)烟。又称烟雾或烟气。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微米的烟状固体微粒。它可由金属熔融时所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及氧化而成,如熔炼铅产生的铅烟。它也可由有机物质加热或燃烧而成,如塑料热压和农药熏蒸剂燃烧时产生的烟。
(5)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小多在0.1~10微米范围。固体物质经机械粉碎、碾磨、搅拌、过筛或运输时均可产生粉尘。
另外,我们把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I. 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主要环境污染物有哪些:
一、空气主要污染物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状污染物
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煤烟、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粒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和飘尘。
(1)总悬浮颗粒物(TSP)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简称TSP。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学组成。TSP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称为飘尘。可经过呼吸道沉积于肺泡。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肺癌的发病与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明显相关,当长年接触颗粒物浓度高于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气时,其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2毫克/立方米。
(2)自然降尘
自然降尘指粒径大于10微米在空气中经重力作用就能沉降到地面上的灰尘。其来源以风沙扬尘为主。人吸入灰尘会增加呼吸道的阻力,呼吸道出现狭窄现象。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形成的重要因素。降水酸度pH<4.9时,将会对森林、农作物和材料产生明显损害。
5.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我国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低于4.00毫克/立方米。
6.氟化物(F)指以气态与颗粒态形成存在的无机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含氟产品的生产、磷肥厂、钢铁厂、冶铝厂等工业生产过程。氟化物对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吸入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时,可引起肺水肿和支气管炎。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氟化物气体会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钙质减少,导致骨质硬化和骨质疏松。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城市地区日平均浓度7微克/立方米。
7.铅及其化合物(Pb)
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汽车排出的废气。铅进入人体,可大部分蓄积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对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损害。引起临床症状为贫血、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我国尿铅80微克/升为正常值,血铅正常值小于50微克/毫升。
二、地面水主要污染物
地面水中主要污染物有氨氮、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汞和氰化物。
1.氨氮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
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氮量每人每年可达2.5~4.5公斤。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另外,氨氮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当氨溶于水时,其中一部分氨与水反应生成铵离子,一部分形成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氨离子相对基本无毒。国家标准Ⅲ类地面水,非离子氨的浓度≤0.02毫克/升。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2.石油类
主要来源于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使用和加工过程。石油类污染对水质和水生生物有相当大的危害。漂浮在水面上的油类可迅速扩散,形成油膜,阻碍水面与空气接触,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油类含有多环芳烃致癌物质,可经水生生物富集后危害人体健康。
3.化学耗氧量(COD)是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氧量。
化学耗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排放、动植物腐烂分解后流入水体产生的。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可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当水中溶解氧消耗殆尽时,水质则腐败变臭,导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
4.生化需氧量(BOD5)生化需氧量也是水质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之一,是指在一定温度(20℃)时,微生物作用下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其来源、危害同化学需氧量。
5.挥发酚水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含酚废水,如焦化厂、煤气厂、煤气发生站、石油炼厂、木材干馏、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医药、香料、农药、玻璃纤维、油漆、消毒剂、化学试剂等工业废水。酚类属有毒污染物,但其毒性较低。酚类化合物对鱼类有毒害作用,鱼肉中带有煤油味就是受酚污染的结果。
6.汞
汞(Hg)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可在体内蓄积。水体中的汞主要来源于贵金属冶炼、仪器仪表制造、食盐电解、化工、农药、塑料、等工业废水,其次是空气、土壤中的汞经雨水淋溶冲刷而迁入水体。水体中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总汞中的甲基汞在人体内极易被肝和肾吸收,其中只有15%被脑吸收,但首先受损是脑组织,并且难以治疗,往往促使死亡或遗患终生。
7.氰化物
氰化物包括无机氰化物、有机氰化物和络合状氰化物。水体中氰化物主要来源于冶金、化工、电镀、焦化、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染料、药品生产以及化纤等工业废水。氰化物具有剧毒。氰化氢对人的致死量平均为50微克;氰化钠约100微克;氰化钾约120微克。氰化物经口、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极易被人体吸收。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痉挛、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三、噪声
从物理定义而言,振幅和频率上完全无规律的震荡称之为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论,凡是人们所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噪声的显着特点是:无污染物存在、不产生能量积累、时间有限、传播不远、振动源停止振动噪声消失、不能集中治理。噪声来源于交通工具、工厂机器设备、建筑施工和人们的社会、家庭活动。噪声对人类的危害个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为对听力的损伤、睡眠干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当人在100分贝左右噪声环境中工作时会感到刺耳、难受,甚至引起暂时性耳聋。超过140分贝的噪声会引起眼球的振动、视觉模糊,呼吸、脉膊、血压都会发生波动,甚至会使全身血管收缩,供血减少,说话能力受到影响。
J. 化学有毒物质有哪些
1. 金属为类金属 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 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 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 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 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 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 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化合物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 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 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 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刺激性毒物中毒,如:氨、氯、光气、二氧化硫、硫酸二甲酯、氟化氢、甲醛、氯丁二烯等。 窒息性毒物中毒,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丙烯腈等。 麻醉性毒作用,主要指一些脂溶性物质,如: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对神经细胞产生麻醉作用。 高铁血红蛋白症,引起高铁血红蛋白增多,使细胞缺氧,如:苯胺、硝基化合物等。 神经毒性,能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中毒,如有机磷、氨基 甲酸酯类等农药,溴甲烷,三氯氧磷,磷化氢等。 腐蚀性,为有强酸强碱性质的化学物质引起皮肤灼伤,或在灼伤中毒物被机体吸收引起中毒。 气态化学有毒品:沸点较低,释放后呈气雾状。这类化学物质主要有:氯、二氧化硫、氨、一氧化碳、砷化氢、光气、氯乙烯、二氧化氮等。 液态化学有毒品:释放后呈液滴状,这类化学物质主要有:氯化苦、敌敌畏、苯、氯丙烯、丙酮、乙醚等。 固态化学有毒品:释放后呈固体或粉末状,这类化学物质主要有:氰化钾、三氧化二砷、敌百虫、重铬酸钾、氯化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