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测定离子半径的化学家
Goldschmidt、Pauling、Shannon
描述离子大小的参数。取决于离子所带电荷、电子分布和晶体结构型式。设r阳为阳离子半径,r阴为阴离子半径。r阳+r阴=键长。r阳/r阴与晶体类型有关。可从键长计算离子半径。一般采用Goldschmidt半径和Pauling半径,皆是NaCl型结构配位数为6的数据。Shannon考虑了配位数和电子自旋状态的影响,得到两套最新数据,其中一套数据,参考电子云密度图,阳离子半径比传统数据大14pm,阴离子小14pm,更接近晶体实际。
② 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符号的离子结构示意图怎么写
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结构示意图用来表示离子核电荷数和电子排布,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其质子数相同。
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质子数不同,阳离子的质子数大于核电荷数,阴离子的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主族元素的离子最外层一般为8个电子(最外层是K层为2个电子)。
(2)离子的化学家怎么写扩展阅读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表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等,这是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VIII族,0族。
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的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明第一代元素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中国教学上长期使用的是长式周期表。
③ 氢氧根与氢氧根离子的化学式应该如何写(专家来)
不是的
氢氧根离子是OH-(-号在右上角);氢氧根是OH上面有一个“-1”的代表化合价。是有区别的。但到了高中基本都说氢氧根,硫酸根等等就代替了根离子的含义。估计高考是不会在这里过分强调的,但初中还是区分一下的好。
④ 世界有哪些着名的化学家
改变世界的10大化学家
化学家们求真求是的实验精神,加速了世界的进程,也造就今日化学的蓬勃发展。
改变世界的化学家非常多,但关键时刻在化学上贡献十分显着的科学家也相当的明确。
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波以耳-真正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所以波以耳依据实验而整理出波以耳定律,定量、定温的气体,压力与体积成反比。而且因为有一回不小心将盐酸洒到紫罗兰花上,使花变红色,而引起他的注意,因而发明了石蕊试纸呢!
揭开燃烧之谜的拉瓦锡-律师儿子的他原本要继承衣钵,但却被化学深深地吸引住,且他特别重视准确测量,实验数据化分析,因而推翻了燃素说,发现氧气,而提出质量守恒定律,所以人称拉瓦锡为化学之父。
创立原子说的道耳吞-道耳吞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一个只念过几年小学而自学程财的人,克服色盲的障碍研究化学,其实他最早所做的研究是气象,且养成每天纪录天气的习惯一直到老,我想有所为的科学家的确更具有恒心与毅力。道耳吞提出原子说的同时也提出了原子量的概念,以区分不同的原子。
电化学的创始者戴维-戴维利用电解法发现了钾、钠、镁、钙、锶、钡等元素,是电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着名科学家法拉第的老师。
冲破生命力论的维勒-第一个利用无机物合成出有机物-尿素的人,打破科学界当时认为有机物只能来自有机体的论点。
首创苯环结构学说的凯库勒-提出碳四价学说的人,亦即提出原子价概念的人,成功解释了苯分子式C6H6结构。据说凯库勒是在梦中想出苯的结构的,我想科学家真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的化学家诺贝尔-因发明炸药而至富的诺贝尔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成立诺贝尔奖,这是科学家最大的荣耀,也是对科学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
发明元素周期律的门得列夫-来自西伯利亚的门得列夫克服种种困境而进入当年拒绝他入学的大学教书,为了让学生不死记每一元素的特性,而想尽办法找出元素的共通性、相似性,而将当时已发现的63种元素加以分类、排列,并在表中空出位置,表示未来应会在发现相似元素,果然预言成真,而获得全世界化学家的推崇。
首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凡得荷夫-第一个揭开旋光异构之谜的人,奠定有机立体化学发展的基础,亦是第一个发表化学动力学的化学家,也是第一个发现渗透现象的人,这些出色的科学成果使凡得荷夫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第一人。
电离学说的先驱阿瑞尼士-想知道电解质的由来吗?请你先认识电离学说的创始人阿瑞尼士,你就会知道Na+、Cl-等离子如何产生的。且阿瑞尼士还要想尽办法让当时的化学家信服于他所提的离子概念,的确经过一番的努力。
看到这里,是否让你想更进一步认识这些科学家的生平的冲动了呢?认识化学家也进一步认识了化学的演变历程。
有许多人闻化学而色变,可能是被化学的许多原理及计算所困扰,其实化学可以很生活、很实用,也跟我们的食、衣、住、行、育、乐息息相关,从化学家的生平来了解他们对于化学为何如此热衷,就能慢慢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化学的美。
⑤ 化学题: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有何异同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写的简短些)谢谢!
1.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的同位素,是没有中子的氢分子,称为氕,质量是1.大的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几百万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的分子叫做高分子。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小单元,它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原有的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一般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组成.按照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按照电性结构可分为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微观结构,形状不同,分子的理想模型是把它看作球型,其直径大小为10-10m数量级.分子质量的数量级约为10-26千克
2.1.英文:atom
原子是人类最经典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假设。原子的假设,可用来精确的解释物理学中力学、热力学、光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等几乎物理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同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一切生物过程都是原子的运动)、化学(化学可以使用量子力学等解释)等等,在未来,或许会延伸到各个学科。
原子的假设建立时是基于人类直观的感觉-物质的粒子性。但在物质波动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影子。也许就是因为原子的假设,使物理学有现在这样辉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样大的体育馆里的一颗乒乓球(原子半径的数量级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这个体育馆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并且让这些球不停地跳动起来。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更外层有电子围着原子核高速转动.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的-8次cm,原子的质量也很小,如氢原子的质量为1.673 56*10的-24g,而核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他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很多。
原子核带正电荷,束缚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电荷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当原子吸收外来能量,使轨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显电性,成为离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物理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物质的最小单元,但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却反对这种物质的原子观,他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这种观点在中世纪占优势,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原子观在16世纪之后又为人们所接受,着名学者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人都支持这种观点.着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发现的周期律指出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间相互关联的性质是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时的一个指导原则.从近代物理观点看,原子只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间.
3. ion
基本概念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绕核运动的电子则带相反的负电荷。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显电中性。如果原子从外获得的能量超过某个壳层电子的结合能,那么这个电子就可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⑥ 请写出六位国际知名的化学家及他们的贡献,谢谢!!!
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
第一: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并公布于世.
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第三:就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
黄鸣龙 1945年在美国从事凯西纳-华尔夫还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国际上称之为黄鸣龙还原法。领导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并协助工业部门投入了生产。领导研制了甲地孕酮等计划生育药物,为建立甾体药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甾体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莱纳斯·卡尔·鲍林 http://ke..com/view/136496.htm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迈克尔·法拉第 http://ke..com/view/15796.htm
阿伦尼乌斯的最大贡献是1887年提出电离学说:电解质是溶于水中能形成导电溶液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时,一部分分子离解成离子;溶液越稀,离解度就越大。这一学说是物理化学发展初期的重大发现,对溶液性质的解释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是物理和化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见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阿伦尼乌斯的研究领域广泛。1889年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热概念,导出化学反应速率公式(阿伦尼乌斯方程)。他还研究过太阳系的成因、彗星的本性、北极光、天体的温度、冰川的成因等,并最先对血清疗法的机理作出化学上的解释。阿伦尼乌斯因创立电离学说而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1902年还曾获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奖章。着有《宇宙物理学教程》、《免疫化学》、《溶液理论》和《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舍勒是氧气最早的发现者,并对氧的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他研究氧气开始于1767年对亚硝酸的研究。起初,他加热硝石得到一种称之为“硝石的挥发物”的性质,但对这种物质的性质和成分还不清楚。舍勒反复做加热硝石的实验,发现把硝石放在坩埚中加热到通红时,会放出干热的气体,遇到烟灰的粉末就会燃烧,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现象引起了舍勒极大的兴趣。他在1773年就用多种方法制得比较纯净的氧气。主要有:
(1)加热氧化汞(Hg0);
(2)加热硝石(KNO3);
(3)加热高锰酸钾(KMnO4);
(4)加热碳酸银(AgCO3)、碳酸汞(HgCO3)的混合物。
⑦ 提出原子离子化理论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究竟是瑞士人,还是瑞典人
玻尔于1885年10月7日出生丹麦哥本哈根一知识分子家庭。在成为物理学家前,他还当过一段时间的足球运动员,曾效力于丹麦的一家足球俱乐部,位置是守门员。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并得到良好教育,使他知识视野很广,大学毕业后同卢瑟福共创原子科学的新时代。于1913年综合了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和E·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即后来被称玻尔理论。这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并排出
了新的元素周期表。为之后量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22年由于对原子结构理论的重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⑧ 着名的化学家有哪些
去查网络吧
莱纳斯·卡尔·鲍林
http://bk..com/view/136496.htm
门捷列夫
http://bk..com/view/4476.htm
阿仑尼乌斯
http://bk..com/view/396188.htm
黄鸣龙
http://bk..com/view/187807.htm
唐敖庆 男,江苏宜兴县人,着名化学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誉国际的具有特色的中国理论化学派的创建人及主要代表者。
莫桑德尔 瑞典化学家,是贝采里乌斯的学生,他对发现和研究稀土元素作出了重大贡献。
门捷列夫(1834.2.8~1907.2.2),俄罗斯化学家,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居里
法国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
卢嘉锡 (1915-)
卢嘉锡 男,1915年10月出生于厦门市,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上面的不全,给你全一点!总结:
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生物化学家:
1.奥尔特曼(S.Altman) (1939-)
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1989年化学奖.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2.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3.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4.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5.6.7.
分别是: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
约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
保罗.波耶尔(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基。当γ亚基转动时(每秒100转),会引起β亚基结构的变化。保罗.波耶尔把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开放结构、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
8.9.10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二:以下为自1985年以来历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名单:
2006年:
安德鲁-费里(美国)
克拉格-米洛(美国)
2005年: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
罗宾-沃伦(澳大利亚)
2004年:
理乍得-阿克塞尔(美国)
琳达-巴克(美国)
2003年:
保罗-劳特伯(美国)
皮特-曼斯菲尔德(英国)
2002年:
罗伯特-霍威茨(美国)
约翰-萨尔斯顿(英国)
悉尼-布瑞纳(南非/英国)
2001年:
勒兰德-霍特维尔(瑞典)
保罗-格林加德(美国)
艾里克-坎德尔(美国)
1999年:
古恩特-布劳贝尔(德国/美国)
1998年:
罗伯特-弗切哥特(美国)
路易斯-因格纳罗(美国)
弗里德-穆拉德(美国)
1997年:
斯坦利-普鲁西纳(美国)
1996年:
皮特-多赫蒂(澳大利亚)
洛夫-金克纳格尔(瑞士)
1995年:
爱德华-刘易斯(美国)
克里斯蒂纳-沃尔哈德(德国)
艾里克-威斯乔斯(美国)
1994年:
阿尔弗雷德-吉尔曼(美国)
马丁-罗德贝尔(美国)
1993年:
里卡德-罗伯茨(英国)
菲利浦-夏普(英国)
1992年:
艾德蒙德-弗斯切(美国/瑞士)
爱德文-克里布斯(美国)
1991年:
尤因-纳赫(德国)
伯特-萨科曼(德国)
1990年:
约瑟夫-穆雷(美国)
唐纳-托马斯(美国)
1989年:
米切尔-毕西普(美国)
哈罗德-瓦姆斯(美国)
1988年:
詹姆斯-布莱克(英国)
哥土德-埃里昂(美国)
乔治-希汀斯(美国)
1987年:
Susumu Tonegawa(日本)
1986年:
斯坦利-科恩(美国)
里塔-列维-蒙塔西纳(意大利)
1985年:
米切尔-布朗(美国)
约瑟夫-戈德斯坦恩(美国)
参考资料:很多
够了吧?
⑨ 钠离子化学式是什么
钠离子化学式Na+,钠离子是由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得到的,显正1价,书写为Na+。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首先用电解熔融的氢氧化钠的方法制得钠并命名。
从个只有在19世纪用的英文字Natrium。来源natron,原指种天然碱。此字从西班牙文传法文,然后英文。最开始是在阿拉伯文写为natrūn。希腊文是使用个阿拉伯文变体nitrūn,所以变成nítron(此字是氮的来源)。然后在从希腊文的nítron传到西班牙文。
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分布很广泛。钠大量的存在于钠长石(NaAlSi3O8)、食盐(氯化钠)、智利硝石(硝酸钠)、纯碱(碳酸钠)等矿物中。此外,在海水中以钠离子的形式存在,在海水中含量约为2.7%。钠也是人体肌肉和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⑩ 离子的化学式怎么得出的
关于离子的化合价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具有固定的化学家太,这些需要记忆,还有些事有很多种化合价的,这些需要看具体的环境,主要靠记忆,化学有些需要记忆,一些需要理解,多做些题就好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