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以致用怎么写,帮帮忙!!!!
学以致用
⑵ 唐朝文化作文五百字
唐朝(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1位皇帝(加武则天则为22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文化方面,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军事方面,在继北魏破柔然之战之后,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对大漠部落的军事上的巨大胜利。
经济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经济已经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着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着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为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⑶ 七年级暑假园地历史“学以致用”
唐的富强跟民族政策关系不大,因为唐朝的财富都是汉族生产的。
唐中期后迅速衰落,却与其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
唐朝的外戚大臣有很多非汉族,所以唐朝不重视华夷之辨。在中期,由于宫廷斗争,藩镇大多军事权被胡人掌握,因此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是唐朝衰落分裂,西部大片领土被吐蕃占领,东部大片领土被藩镇割据。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的间接影响是破坏了中国北方的环境和经济文化,使得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和中国文化的不平衡。
谢谢~~
⑷ 学以致用写一句话怎么写
1、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2、如果他们明智,他们就能学以致用,使自己变得更游刃有余。
⑸ 说一说唐朝文化你了解多少,并阐述唐朝文化对我国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
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包括以唐诗为经典的文学、佛教为首的宗教、儒学为经典的哲学、壁画为经典的艺术等还有史学、地理、医学、建筑等方面,基本上涉及到当时世界上多数部分。在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一个完整体系是仅唐代所有的。
唐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其中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近1300年,科举制度对整个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高考都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的类似之处。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都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5)唐朝文化学以致用怎么写扩展阅读:
唐代(618年-907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并称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无论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外交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历史中最鼎盛的时代,也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处于上升阶段的唐代社会经济,文化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唐代是当时向周边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大输出时代,社会出现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的局面。由于唐代的文化与经济高度发达,在当时社会处于万众瞩目的地位,所以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来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唐代也在这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并加以利用。
⑹ 唐朝文化隆盛的启示
一、文化背景:科举制度
二、唐文化的宏大气魄
1、兼容并包①文化政策②意识形态
2、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是个世界性帝国
3、隋唐文化取得的成就:封建文化的高峰
(一)科技发达,宗教兴盛
1、兴盛的建筑业 :长安大明宫、赵州桥、大雁塔。唐朝长安
2、天文学家僧一行:发现恒星“自动现象”,测出子午线长度,修订《开元历》
3、药王孙思邈:汇成《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其中记载800多种药物和5300种药方。
(二)宗教的发展: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
1、光耀千古的文字:诗歌的黄金时代:陈子昂、王维、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等。《全唐诗》共收录有两千多位诗人,四万八千首诗
2、五彩缤纷的艺术
(1)书法的高峰:欧阳洵,虞世南,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
(2)异彩焕发的绘画:阎立本,人物画“登峰造极”;吴道子。
(3)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唐朝壁画,经卷
(4)风格多样的乐舞:万宝常,李龟年,许和子
(5)古代体育的兴盛时代:马球、足球
⑺ 写一篇关于唐朝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
唐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他们的外交也是非常有名的。就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西游记里面的玄奘。在现实生活中,他虽没有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也经历过许多磨难,才到天竺(也就是我们说的印度)。我们现在的佛教就是从印度发源来的。当时印度的佛教比我们高深的多。玄奘在那里受到了很多的欢迎他最后也在那里成为一个有名的僧人。再比如说东渡日本6次的鉴真他双目失明也要到日本去讲学。当时政府也是不用许出海的.他到日本为日本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日本群众尝试百草,被尊称为药王,也为日本修建了有名的唐招提寺。
⑻ 关于唐朝文化作文!急!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基因,我们不难发现,其间政府的引导功不可没。
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儒三教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到了唐朝,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使这种局面得到较大改观。
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认李耳为先祖,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武则天想当女皇,实行武周革命,僧人怀义、法明则造《大云经》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为其大造舆论。武则天上台后大肆佞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云经》,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兴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积极的扶植,获得了充分发展。
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着书立说,传经布道。武则天虽说佞佛,却也提倡三教并重,既不准僧人排斥老君,也不准道士毁谤佛法,命大臣汇集三教典籍,撰成1300卷的大书《三教珠英》,传播天下。玄宗皇帝勤奋好学,精通诸家典籍,深知宗教能在治理国家,调和各类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基本做法是,既尊儒,又崇道,不抑佛,三教兼容,充分利用。他曾在开元十年、天宝二年先后两次给《孝经》作注,颁行全国,以示教化;又于开元二十三年亲注《道德经》,下令每家必备一部;接着在次年还将其《御注金刚般若经》颁示天下,对佛教给予支持和弘扬。
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的。
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
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太宗重视文治由来已久,早在秦王府时期,唐太宗就留意文士,建文学馆收罗人才,号称“十八学士”,参谋左右。正式即位后,他又于弘文殿左边建弘文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给以优厚待遇,让他们校理典籍,考注《五经》,参议礼、律,厘定制度,或引入内殿,商讨政事。同时选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弘文馆学习。在唐太宗的关注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官学制,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在州县则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尤其关心最高学府国子学的建设,贞观二年以后,下令立孔子庙于国子学,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每年定时“释奠”(即举行祭奠孔子的开学典礼仪式);又扩充学校规模,增置房舍1200间;广收天下儒生,且资助盘缠,派车护送进京;规定在校学生能精通一大经(如御注《老子》、《孝经》,须三年学成)以上者即授以官职。唐太宗还多次到国子学视察,给学校调派硕学名儒充任老师,命学校的负责及主讲当场讲经授课,并给他们颁赐奖赏。
唐太宗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事迹给后世开了个好头,以后的高宗、武后、玄宗也都代代相传,使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
日本、新罗等国的学子一批又一批到唐朝留学,学成回国后,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如田制、法律、科举制等在本国推广,成功地实施社会变革;或借助汉字拼读本国语,创制为新文字;或学习唐朝的医学、天文、历法,在本国加以传播,佛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到了日本、新罗等国,对那里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一些留学生长年居住中国,读书做官,着书立说。如新罗国崔致远18岁考中进士,任过县尉、侍御使、内供奉等官,写下了至今尚存的《桂苑笔耕录》。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善着诗文,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至深,常常一起诗酒唱和,在唐朝做过御史中丞、秘书监等官,至73岁客死中国。远在雪域高原的吐蕃贵族子弟通过在唐朝读书,学习中央王朝的典制礼俗,儒家及佛教经籍,大大加强了与汉地的联系。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占领了河陇地区,从敦煌发现的材料看,吐蕃在这一地区仍然保存着唐朝的不少礼仪习俗,敬佛礼儒,如官方派人抄写佛经、《孝经》,学校里仍旧按时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典”之礼。
所有这些,加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
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唐代文学,诗赋散文,传奇小说,千姿百态,盛极一时。尤其唐朝的诗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气势恢宏,流传千古,深受珍爱。是唐文化中芬芳的奇葩,璀灿的明珠,是冠绝古今的诗歌高峰,也是唐朝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唐朝文学繁荣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植根于盛唐这片沃土之中。国家的统一与强大,社会的安定与宽松,新兴中小地主势力的崛起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文人、学子充满自信、理想与追求,给他们抒发情怀,表达思想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其次,与唐朝皇帝的爱好与提倡有很大关系。唐太宗不仅擅长政治,而且喜好文学。处理国事之暇,常与大臣赋诗唱和,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全唐文》里收有他的许多诗赋。继太宗之后,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也都大力倡导文学。特别到后来,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刺激并影响了文学创作。然而科场里那种规定过死的考试方式,往往使举子们的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补充,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行卷”风气,举子们为了让主考官了解自己的文学才能,纷纷事先精心创作一些诗赋传奇之类的东西,或文辞华美,或故事动人,在科举开考前送到考官及权贵手中,搏得人家赏识,以便加以举荐。唐朝知识分子参政热情极高,科举制给他们开通了入仕之门,所以精研文墨,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便成为最大追求。
此外,科举制还促成士子们在江湖闯荡的风气。进士放榜后,有的高中,有的落第;落第者自然返乡,高中者则进入“守选”(即等待任用),这个时间一般都在3年以上,长者甚至可达十几年。年复一年,造成大量无官可做的士人在社会上奔波,或投亲访友,或供职军镇,或漫游江湖,或隐居田园。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文人志士不胜感慨,于是舞文弄墨,斐然成章,创造出大量的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从军诗,以及传奇小说,绝妙文赋,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内容,蔚为绚丽多姿的盛唐气象。
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
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做法,设立856个自治性较强的羁縻州、县。唐太宗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各族人民,他曾讲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为此,他通过和亲与吐蕃、吐谷浑等民族发展关系,加强团结;通过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在军队带兵,表示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太宗以后的继位者也都沿袭这些做法,这对中外文化交流,胡汉民族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盛唐时代的到来,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许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与留学生,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在丝绸之路沿线,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外族人居住。唐都长安俨然是国际大都会,仅接待外国使者、宾客的机构鸿胪寺就拥有外国人四千多。在长安西市有来自中亚、西亚的许多胡商摆摊设点,酒店里有美貌如花的胡姬招徕生意,诗人李白常来此光顾,咏叹“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此外,还有移居长安的周边少数民族,如突厥人进入长安的就有上万家。大量外国人、外族人长期在唐朝生活,与汉族杂居,或娶妻生子,入籍唐朝,带来了外国文化,边地风俗;从衣食娱乐,到宗教信仰,都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唐朝经商的外国人首推中亚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俗称粟特地区的粟特人,因这一地方有众多小国,国人皆以国为姓,故汉籍又称他们为九姓胡人。九姓胡人尤善歌舞,如曹姓的曹保、曹善才、曹纲是琵琶世家,安姓的安万善是筚篥高手,米姓的米禾稼、米万磓是婆罗门舞专家。康国的胡旋舞,石国的胡腾舞、柘枝舞传进唐朝,深受喜爱,赢得几多诗人作诗称叹,上下百姓争相效仿,正所谓“伎进胡音务胡曲”,“洛阳家家学胡乐”。对这些外来音乐,唐朝廷一方面大胆引进,如把康国乐、安国乐以及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高丽乐列入国家大典运用的十部乐之中;但对不符合国情的玩意儿则加以禁止。如在入冬时节表演的泼胡乞寒戏,以其衣着不洁,露体不雅而下令禁断。
波斯与阿拉伯商人也在这一时期或从陆路,或从海上进入唐朝,他们以经营珠宝着称,动辄获利巨万。通过他们,菠菜、蜜枣、胡饼、三勒浆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类的杂技进入唐朝社会;而造纸、织锦等手工业技术也辗转传至西方世界,使那里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西域胡人的到来,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内地传播。这些外来宗教,特别是早已在中国流传的印度佛教,渗透到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语言学、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外国人及外族人影响于唐朝社会的,还有衣食化装,流行时尚。唐朝初期,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妇女出行时头戴幂篱,长可过膝,遮蔽全身。其后学胡人,戴胡帽,穿翻领开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无复遮蔽。仕女化装追求时兴,如发型仿效少数民族,有乌蛮髻、椎髻;面饰则有吐蕃妆、回鹘妆等。至于餐桌上的饭菜,也在变换花样,开元年间,宫廷御馔“尽供胡食”。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⑼ 唐朝文化
1、雕版印刷术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时,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在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它的发明,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僧一行 他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天文学家。一行从实测得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测量子午线的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对测知地球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3、孙思邈的《千金方》 他是良朝最着名的医学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写成了杰出医学着作《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的繁荣时代。流传至今有近五万首诗歌。这些诗,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不少诗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较好的思想内容,到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5、散文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着名的散文家。韩愈提倡继承存贷散文优良传统,强调写文章不受形式的束缚,要言之有物,有创造性。柳宗元的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寓言。
6、阎立本和吴道子 画家,擅人物故事画。他画的<步辇图>生动描绘了唐太宗从在步辇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情景。吴道子的画立体感强,所画人物形态逼真,“吴带当风”被后世称为“画圣”。
7、敦煌莫高窟 甘肃敦煌东南鸣少山断崖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现在四百九十二窟,多是隋唐时开凿的。多娄画的是佛经故事,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唐代的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生活的豪华和劳动人民辛勤操作的艰苦。其艺术创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
一段历史创造了一种文化,而文化又延续和突显了那一段历史。繁盛的历史必然迸发出多彩而丰富的文化,正如唐文化的绚丽与华贵。
当你触摸到美艳的“唐三彩”瓷器时,当你穿上大气福韵的唐装时,当你踏上神秘的丝绸之路时,你不得不钦佩和赞叹唐朝人们的智慧和胸襟
。
怎样的文化孕育了怎样的人,而人们崇尚的风气又凝聚成一股力量推动历史潮流的前进。
唐朝的文化的魅力或许源于她内容的无比丰富和新奇:
一、科学技术
(一)雕版印刷术
1、简介: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板印刷,大约在7世纪中期,已经有了雕板印的佛像。到8世纪80年代,有了作
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出现。
(二)天文学
1、简介: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683年~727年)和尚,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河南南乐)人。724年(开元十二年),跟一行和尚同
时的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梁令瓒和工匠们一起,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用来观测日、月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一行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
的现象。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早了将近一千年。
2、成就:1)一行还倡议在全国二十四个地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夏至日和春秋分日的日影长度,并设计了一种叫做复矩图的仪器,用来测量北
极高度。这种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的工作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
2)一行从725年开始修制新历,到727年(开元十五年)完成,取名《大衍历》。这部历法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
,是当时的先进历法。
二、文学
(一)主要形式:诗歌
在唐朝文学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清人所编的《全唐诗》,收集了唐朝2200多个诗人的48900多首诗,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
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
(二)主要诗人
1、“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原籍成纪(甘肃秦安)人,生于碎叶,幼年随父迁居四川。
他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位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想象力丰富,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深,被
称为“诗仙”。其描写美好大自然的众多诗篇,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长久为后人传诵。
2、“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杜诗内容深刻,风格沉郁雄浑,语言精炼,叙事严谨,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他写了《兵车行》、《三吏》、
《三别》等着名诗篇,描述人民的苦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残暴。因而有“诗史”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4、“田园山水”派:王维、孟浩然等——优美恬静
5、“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悲壮豪迈
三、艺术
(一)雕塑
1、简介:唐朝的雕塑艺术,以石雕和泥塑最为多彩。
2、主要作品:
1)洛阳龙门、永靖炳灵寺等石窟中,有许多唐代的石雕造像,或造型雄伟,或刻划细腻,都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四川乐山的石雕大佛坐像,高71米,雄伟自然,是中国最大的石佛像。
3)乾陵和顺陵前的巨大雕刻群都极为壮观、精美,也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4)着名的敦煌千佛洞是世界上罕见的艺术宝库。现存的492个洞窟中,唐窟达213个,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其中的立体泥塑佛像形态各异,栩
栩如生,放射出健美的光彩。它们常常与壁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雕塑艺人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二)绘画
1、简介: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绘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2、1)初唐: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
的杰作。
2)盛唐以后: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a.吴道玄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
b.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着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是山水画北派之祖。
c. 诗人王维首创水墨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精炼、淡雅,富有诗意,为山水画南派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3、此外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
(三)书法
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1、初唐的楷书潇洒飘逸,端严遒劲,继承了南朝二王书体的风格。
2、唐中期,颜真卿把篆、隶、行、楷四种笔法结合起来,创造了方正敦厚、沉着雄浑的新书体,称为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
3、 唐后期的名书法家柳公权以楷书见长,他融化诸家笔法,自成一体,世称柳体。
四、经学
简介:唐代时期,科举都要考试儒家经典,因而推动了经学的发展。其经学发展的突出表现有:首先是考订经文。唐太宗以儒经“文字多讹谬
”,不利于学生学习,令颜师古考订《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经经文。颜师古多所订正,撰成《五经定本》
,后颁布全国,成了官定的统一课本。837年,在郑覃的建议下,唐政府又刻成了着名的《开成石经》。
五、史学
(一)纪传体史书
唐朝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着作,唐太宗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令宰相监修。从此,作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的编修
工作,完全操于封建政府之手。
(二)《通典》
《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此书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为后来的典章制度分类专史开创了先例。
悠悠历史长河淹没了多少朝朝代代,又托浮起多少英雄儿女。而唐朝所散发出来的耀眼光芒在于她悠久起伏的历史故事,更在于唐文化给予后
人的震撼和灵感。唐文化的美在于她艺术上的瑰丽色彩,优美线条,在于她精神品质上的立新和不断追求,更在于她流芳百世的语言——诗歌
。追溯历史文化亦是追寻中华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那是唐朝雍容华贵的外表下博大的胸襟。海浪之所以能够激起美丽巨大的浪花首先基于
她的纳百川!
⑽ 唐朝的文化
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