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综合知识 > 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球内部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31 21:22:30

A. 地球里面有什么东西吗

1、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2、地核为距地表约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判断,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3、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等。目前很多专家认为,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处于晶体状态的铁镍合金。

但是,俄物理-数学博士布拉日金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时发现,将铁加热至熔融状态,并把熔融铁所处环境的压力逐渐升高至10万个大气压时,熔融铁的粘滞性会不断增强,铁中的晶格会逐渐受到破坏,其原子结构呈现出不规则排列状态,即非晶体状态。

4、地球内核中的压力最大可达约370万个大气压,地核温度约为5000摄氏度。布拉日金博士推测,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熔融铁的粘滞性会继续升高,其非晶体特性会愈加明显。因而,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粘滞性极高、处于非晶体状态的、含铁镍成分的物质。

(1)地球内部有什么扩展阅读:

1、地球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万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2、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g,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3、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4、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5、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

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6、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着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7、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8、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则在6000°C以上。

B. 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球的最内部是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6680℃。

地球的结构同其他类地行星相似,是层状的,而这些层可以通过它们的化学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确定。地球拥有一个富含硅的地壳,一个非常粘稠的地幔,一个液体的外核和一个固体的内核。这些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物理学证据和一些推断,这些证据包括火山喷出的物质和地震波。地球内部从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如果说把整个地球比喻为一个蛋,那么地壳就相当于蛋壳。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高山地区厚些,海洋地区薄些,整个地壳平均厚底约18公里(大陆部分平均35公里)。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即从地壳向下到约2900公里深的地方。它相当于蛋白。它是固态状,但又有可塑性,好像沥青一样;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形状,但如果放久了,就会变形。地幔主要是由铁和镁的硅酸盐类组成。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它相当于蛋黄。地核可以分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厚约2213公里,呈液态状,由液态镍铁组成;内核厚约1300公里,呈固态,由固态镍铁组成。

在地球的内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在33公里处,温度约有1000℃;在100公里深的地幔中,温度将会升高到1400℃,而在地心,温度可高达5000℃。

当然,限于科学技术水平,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将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

C. 地球里面有什么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1、地壳:

地壳是固体外壳,是属于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2、地幔: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3、地核:

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

结构成因:

地球是由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开始的。在距今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

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外壳。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在地球的中间形成液态层。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地球结构

D.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哪三部分,其中密度最大的是什么,主要有什么和什么组成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其中密度最大的是“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分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分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称为“板块”。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物质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地球的内部构造

E.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

地球内部具有同心球层的分层结构,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变化。地球内部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所以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多是间接得来的。例如,根据天文学得知的地球质量和大地测量所得的地球形状和大小,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克/厘米。但是,地表物质的密度小于2.7克/厘米;因此可以推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要比5.5克/厘米为大。根据陨石有石陨石和铁陨石之分,又由于地球有明显的内源磁场,因此可以推断地球内部有一个铁质的地核。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迹象,证明地球内部可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组成部分。

在20世纪90年代,在中欧的一个小城温迪施埃中巴赤,人们钻出了一个直径22厘米,深14千米的世界上最深的洞。这个地区地理情况十分特殊,这里的岩石有30千米厚,并向地表突出。历史上古老的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这里相互碰撞,彼此推挤和啮合。正是由于这些地理状况的存在,地质学家们打算用管状的、中空的特殊钻孔器旋出岩心,把这些岩心提取上来,但这次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奥秘仍然等待人们去揭开。

F. 地球内部有什么

地球的内部是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6)地球内部有什么扩展阅读:

地球组成

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23h56min4s(接近于一个太阳日24h)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G.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哪三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震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这一类比单位让人更加摸不着头绪)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


(7)地球内部有什么扩展阅读

地球的内部结构发现的背景: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球的结构同其他类地行星相似,是层状的,而这些层可以通过它们的化学特性和流变学特性确定。

H. 地球的里面都是什么物质

对于地球的里面都是什么物质呢之话题,我个人观点认为,地球是太阳系唯一的一个储能星球,地球里面的物质是一种燃烧能力特强的核能物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目前,存在于地核和地幔圈层之中的能量物质,就是一种燃烧能力特强的核能物质之充分体现。地球地核和地幔圈层形成的核能物质,是一种流质态的可燃物质,具有高密度、高强度、高纯度、高热度的物理属性和可燃能力特强的表现特征,能为地球的储能提供有效保障。

地核上面是地幔,地幔厚约3000千米,由超基性岩构成,具有可塑性,可流动。

地幔之上就是地壳了,它主要是岩石构成。厚度不一,青藏高原是最厚的地方,厚达65千米,海沟则只有5~8千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

由此可见,地球是太阳系唯一的一个储能星球,地球里面的物质是一种燃烧能力特强的核能物质。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

I. 地球内部有什么五年级科学

地球内部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内部结构图

J. 地球里面有什么

地球的内部是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

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地球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则在6000°C以上。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地球的内部结构

阅读全文

与地球内部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6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