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
兵不厌诈_成语解释
【拼音】:bīng bù yàn zhà
【释义】: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例句】: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B. 孙子兵法里的“兵不厌诈”具体意思是
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C.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后汉书·虞诩传》
《后汉书·虞诩传》中的这段文字,就是"兵不厌诈"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是说用兵打仗,要尽可能地多采用一些迷惑敌人的办法。不过,关于这个成语的最早文字记载,还有一处是在《韩非子·难一》中:
战阵之间在,不厌诈伪。
这两处的文字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兵不厌诈"。
东汉安帝年间,由于天灾不断,兵火连年,加上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内忧外患迭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时发生,少数民族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始颓败的后汉王朝。永初四年,活跃在青海一带的一支羌族反叛,切断了陇道,割断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当时临朝听政的是邓太后,她使用了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策略,但未能奏效;几次征讨又都不胜而还,益州、汉中太守先后被羌族所杀。不久,这支羌族部队又进攻武都,邓太后得到这个消息后,想到了当时担任朝歌长的虞诩。邓太后召虞诩进宫,改任他去当武都太守,即日从洛阳到武都赴任。羌军得到虞诩就任武都太守的消息后,便派一支精兵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面),羌人准备在半路上拦截。虞诩当时只带了几千人马,见羌军是有备而来,当即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安营扎寨。他故意让将士们散布说羌军兵多,我们打不过。太守已向太后奏请援兵,等大军到来后,再继续进发。羌军探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虞诩一两天内不能进军,也不可能向他们发起攻击,就分兵进攻邻县去了。虞诩见羌军中计,急忙命令军队不分昼夜火速前进,并且下令部队每天都要增加行军用的土灶数量。这时,他的部下中有人不解地问:"从前孙膑打仗时,每天减灶,为什么你倒要增灶呢?兵法上规定行军每天不过三十里,为的是要防止意外,为什么我们每天要走一百多里的路呢?"虞诩说:"敌军人数多,我们人数少,走得慢了,会被敌人追上;走得快,每天又增加灶数,敌人以为我们部队多,就不敢追了。"他又说:"从前孙膑减灶是'见弱',我增灶是'示强',彼此情况不同,对付的办法当然就不能一样了。"
这一说,大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当虞诩不过三千人的部队和羌军一万多人对阵时,虞诩下令不准使用射得很远的强驽,只用射得近的弱弓。羌军认为虞诩的部队战斗力很弱,就下令猛攻。虞诩等到羌军逼近时,下令集中强驽射击,把羌军打得大败。虞诩又派出人马,埋伏在羌军的退路上,进行袭击,最后终于打败了羌军。之后,他在辖区修筑了一百八十座营垒,赈济贫民,武都郡从此得到了安定。
虞诩带兵打仗灵活机动,"通权达变",不为前人兵法所束缚,值得学习,但他镇压羌人起义却是应该给予批判的。虞诩一生多次沉浮。最终,他在永和初年,就是公元136年升为尚书令,不久就去世了。临死之时,他对自己镇压农民起义,杀害无辜进行了反省,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今天,我们讲的"兵不厌诈"这个成语,最初叫"兵不厌权"。"权",就是权宜、权变,因时因事而变通办法,"兵不厌诈"这个成语是"从兵不厌权"演变而来的,其军事思想就是为了迷惑敌人。
D. 请问兵不厌诈什么意思
汉语拼音:bīng
bù
yàn
zhà
【大
中
小】
兵不厌诈的释义
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兵不厌诈的出处
韩非《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不厌诈的示例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胜,所谓~,非小儒所能知也。
兵不厌诈的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兵不厌诈的反义词
先礼后兵
兵不厌诈的近义词
兵不厌权
E. 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呢请详细介绍一下,谢谢大家!
兵不厌诈:
【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译文:我听说,多礼的君子,不嫌忠信;作战时,不嫌欺诈。
【示例】:若说兵不厌诈,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5)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近义词
【反义词】
1、不宣而战
【拼音】[ bù xuān ér zhàn ]
【解释】不经宣战就向对方开战。
2、前倨后恭
【解释】: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译文: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子说:‘为什么前倨而后恭的。
【示例】:帝有葛仙翁笑诞:“猴子是何前倨后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
3、纵横捭阖
【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出自】:《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译文:开启的人,开了,说了,阳啊;封闭的,关闭了,沉默的,阴啊。
【示例】:政客错实力以自雄,军人假名流以为重,纵横捭阖,各戴一尊。
4、兵不厌权
【解释】: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同“兵不厌诈”。
【出自】:《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译文:现在那些新盛,难以与之争锋,兵不厌诈,希望给予宽松政策,不要让他们受到限制而已。
F. “兵不厌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用兵打仗可以使用欺诈的办法迷惑敌人
兵不厌诈(bīng bú yàn zhà)
解释:
厌:排斥,嫌恶,憎恶;
诈:欺骗。
用兵打仗可以使用欺诈的办法迷惑敌人。
详细释义:
用兵作战不排斥使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取得胜利。
引证解释: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例句:
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应该放下尊严,不择手段。
G. 我们常说的“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
兵不厌诈
词 目 兵不厌诈
发 音 bīng bù yàn zhà
释 义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 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示 例 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叹批)
典 故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近义词 兵不厌权
反义词 先礼后兵
H. 请问“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感谢!
一代兵圣孙武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诈也,虚实变幻可成造化。兵不厌诈的意思是,战场上用兵划谋应多以诡计,心计,奇道为先,战场上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