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疸是什么意思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Ⅱ 什么是黄疸
当皮肤或眼睛的巩膜(即眼白)变成黄色时,医生们形容巩膜和皮肤黄染,称为黄疸。正常人血清中胆红素含量为1.7 ~ 17.1μmol/L,超过此值时,即可出现黄疸。根据黄疸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隐性黄疸和显性黄疸。显性黄疸的血胆红素值超过34.2μmol/L,巩膜由原来的白色变为黄色,很容易观察到,因此医生常通过观察巩膜的颜色来判断有无黄疸,严重者皮肤呈现金黄色或暗黄色;如果血胆红素值在17.1 ~ 34.2μmol/L,皮肤巩膜不显黄染,但血胆红素超过正常范畴,称为隐性黄疸,此时只能通过血化验来证实。有些人在短期内进食大量水果,如橘子、胡萝卜等,可出现皮肤变成黄色,但巩膜不黄,血胆红素值正常,不能诊断为黄疸。
就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而言,正常人血液中的红细胞(红血球)平均寿命为100 ~ 120 天,衰老的红细胞必须从血液系统中排泄出去,其代谢过程首先是由单核_巨噬细胞破坏和降解衰老的红细胞,使之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再转化为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而胆红素的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它先由肝细胞摄取,再与肝细胞的葡萄糖醛酸结合成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被排泄到毛细胆管,构成胆汁的一部分,随着胆汁排到十二指肠,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变成尿胆原,80% ~ 90% 的尿胆原在肠道接触氧气后氧化成尿胆素,亦可称为粪胆素,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是黄色大便的主要成分,另有10% ~ 20% 的尿胆原被肠道重新吸收,进入血流,由肾脏随尿排出,通过正常排泄使血中胆红素不潴留,不产生黄疸。有15% ~ 50% 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黄疸。
就黄疸发生的原因来讲是很复杂的,胆红素代谢障碍涉及红细胞本身寿命、肝脏代谢排泄过程等,须进一步检查加以鉴别。根据不同的形成原因,大体上将黄疸分为三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主要特点是红细胞破坏增加及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肝细胞来不及结合胆红素成为结合胆红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溶血性黄疸皮肤、巩膜呈柠檬黄色,黄疸多不严重,伴贫血、脾大,主要病因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遗传性疾病。
(2)肝细胞性黄疸:分为先天性黄疸和后天获得性黄疸等两类。
先天性黄疸由肝细胞先天性功能障碍所致,从新生儿或幼儿期发病,出现间歇性黄疸,如Dubin-Jouhnson 综合征和Roter 综合征等;后天获得性黄疸是肝细胞性黄疸,多为病毒性肝炎或某些损伤肝细胞的药物引起,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减退,使血胆红素上升。
(3)梗阻性黄疸:由胆汁排泄障碍所致,分为肝外梗阻和肝内梗阻。肝内梗阻见于下列疾病: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毛细胆管炎;肝外梗阻多见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壶腹部癌,梗阻使梗阻部位近端胆管压力增高,胆囊扩张,胆红素反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黄疸程度较重,皮肤为暗黄或棕黄色,伴皮肤瘙痒、乏力、恶心等,大便为白陶土色。
Ⅲ 黄疸是什么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引起的皮肤、粘膜、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微摩尔每升的时候,就会出现临床可见的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临床上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种类型。溶血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细胞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
重庆同济肝病科
Ⅳ 黄疸是怎么回事,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黄疸
临床上把皮肤、巩膜和小便黄染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包括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多引起的。因为胆红素的颜色是黄的,因此会出现黄疸。那么,什么情况下血中胆红素会增多呢?①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就会增加,从而引起溶血性黄疸。②如果肝脏有病,不能摄取、加工间接胆红素,则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且肝脏有病时,在肝内已经形成的直接胆红素不能排至胆道,则会逆流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直接胆红素增多,发生肝细胞性黄疸。③如果胆道有梗阻,直接胆红素排不到肠道中,血中的直接胆红素也会增加,引起阻塞性黄疸。
临床上遇到一个黄疸患者,首先要弄清患者是否有黄疸,再判断黄疸的程度如何,进一步明确黄疸的性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当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值时,表明有黄疸存在,血中胆红素含量越高,就表明黄疸越重。
Ⅳ 什么是黄疸病
你好。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Ⅵ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病,对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皮肤和眼睛白色部分呈黄色的情况。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超过50%的新生儿患有这种疾病。早产儿黄疸尤其常见,且男孩患病的概率大于女孩。它通常出现在宝宝生命的第一周。下面主要给大家介绍黄疸是如何引发的以及黄疸的症状。
对于足月出生的其他健康新生儿来说,新生儿黄疸很少会成为危险因素,它往往会自行消失。但是如果需要治疗,新生儿倾向于对非侵入性治疗作出反应。在少数情况下,未经治疗的新生儿黄疸可能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所以了解黄疸的症状并且及时采取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Ⅶ 黄疸是什么意思 黄疸是什么疾病
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渍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Ⅷ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