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冰心的原名叫什么
冰心原名谢婉莹。
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近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被称为世纪老人。着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主张爱的哲学,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冰心人物介绍:
冰心出生于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品有《繁星》《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两个家庭》等。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因心功能衰弱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② 冰心原名是什么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中国着名的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作品有《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读者》等。
冰心自幼聪慧,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中国古典文学名着。
1918年,冰心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
1929年与吴文藻结婚,婚后随丈夫游学,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
1994年9月,冰心因心功能衰弱入住北京医院,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③ 冰心的原名是什么名字
冰心的原名是谢婉莹。
冰心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人物评价:
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冰心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着名的社会活动家。
④ 冰心原名叫什么名字
冰心原名叫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是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⑤ 冰心原名叫什么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纪念馆位于烟台山上的东海关税务司检察长官邸旧址内。2006年,该建筑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8年1月开始,烟台市文化部门在旧址内改建冰心纪念馆,并于2008年7月底竣工,8月3日正式对外全面开放。
冰心奖
冰心奖于1990年由学者雷洁琼、作家韩素音等人共同创立,下设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艺术奖、冰心作文奖5个奖项。
冰心奖每年举办一次,在冰心生日前后颁发,创办初期,冰心每届都亲自审读获奖作品。该奖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华人儿童文学艺术大奖,全球华文文章都可参与评比,历届获奖者不仅有港、澳、台地区的作家,还包括其他国家作家。
⑥ 冰心原名叫什么 冰心原名简介
1、冰心原名叫谢婉莹,冰心是她的笔名。据悉,这个笔名是谢婉莹在1919年发表自己第一个小说的时候所使用的,冰心一词取自于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如今冰心这个笔名要远比她的原名更广为人知。
2、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3、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