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医认为消渴病的病机是什么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燥热是传统观点中的消渴病的病机核心。其基本病理变化为阴液亏耗,燥热偏盛,两者常互为因果。燥热邪气必然灼伤津液,久则伤阴;阴虚(注: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则燥热更甚。两者相互作用,便形成恶性循环。虽然导致阴虚燥热的原因可有多种,但消渴一旦形成,则殊途同归。其中阴虚,包含肺胃阴津与肾之阴精虚损,其燥热,多属胃火实热,亦有阴虚火旺之存在。肺胃津伤,不能润泽,故有口渴而多饮,饮水自救之理。胃火炽盛,热结阳明(注:指胃热郁结在足部的阳明胃经。),火热消耗水谷精微,故消谷善饥,热结胃肠,耗伤津液,故大便燥结,水谷被热邪消耗,不养肌肉(注:指肌肉吸收不到营养。),故见消瘦。肾阴不足,气化无源,故失其职,开合失司,不能统摄,而尿频量多。所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注:虽然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即肺燥、胃热、肾虚,但其原因是相互关联的,皆因肾阴虚、肺胃燥热引起。)因燥热邪气较易除,津液则易复,而阴则难复,若阴不恢复,则虚火又生,故当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诸脏同病,以肾为主
消渴病变所在脏腑以肺、胃、肾为主,可累及脾、肝,而以肾为关键。一旦发病,则肺、胃、肾三脏同时受累,互相影响。肺居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肺气宣发(注: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可将津液输布全身,主肃降(注: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而将水液下输膀胱。如肺失通调之能,则肾无化源,胃失濡润。胃居中焦,若胃中有热,食入即化,不能化生津气,反助火热,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而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阴若充足,肺胃阴津虽受耗伤,尚可得肾阴之助。而肾阴不足,则必累及他脏,肺胃阴亏而不得补充。且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注:肾中之火,也即肾中真阳,也称相火,相火妄动是中医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肝肾阴虚,不能涵养寄居肝肾的阳火,导致相火冲逆上炎的病变),阴虚火旺,亦可上炎肺胃。肺、胃、肾三脏相互影响,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故肾又居主要地位。所以《石室密录》说:“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强调了肾阴不足的重要性。
消渴病的脏腑病机除肺、胃、肾为主之外,脾与肝的病变也不容忽视。脾与消渴的关系在《内经》中已论及,后世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脾脏病变是消渴的重要病机,如《证治要诀》即认为中消“缘脾经燥热”,李梃在《医学入门》中也强调脾气的重要性,谓“养脾则津液自生”。因脾位中焦,为气机枢纽,脾主运化(注: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为主。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水谷精微须经脾气散精,才能上输于肺(注:食物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若脾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吸收,则肺肾阴气皆失其补充,故可致肺燥肾亏(注:肾亏是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多种不尽相同的病理情况。其中、肾精亏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阴虚、肾阳虚等各自都包含着较为错综的病症特点。然综合而言,凡言肾亏,又都有一定的共性特点,这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大多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情况,且多为虚证,或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表现。各脏腑疾病发展到后期,均可出现肾虚见症,故有“久病及肾”之说。)。又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肉失于濡养而见消瘦乏力。脾虚水湿不运,湿邪内生,湿郁则化热,湿热交阻,阻碍中焦气机升降,又可反过来损伤阴津的化生。临床所见,气阴两虚之证占相当部分,而其气虚又多属脾气虚见证,可见脾气虚在消渴病机中的确不可忽视。
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注:人体的肝脏主要功能是保持全身气血的疏通畅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工作。反之就会致病。)若情志所伤,多可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若火热炎上,则木火刑金(注: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消灼肺阴;若横逆克土(注:中医采用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其脏腑的生病理机制时,认为木属肝胆,土属脾胃,木土之间存在着相克乘侮的制约关系。表现在生理上,肝木通过它的疏调作用对脾土起着调节其运化的功能。这一功能作用于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气血生化、排泄的每一个过程,即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关系。脾之湿土必须得到条达活泼之性的肝木来加以制约,才不会阴凝板滞,才能正常的运化水谷,摄取精微。在病理上,肝脾两脏之间的这种相克关系失调。一者肝木亢盛之时,其本身已进入病理状态,即为“肝实”,“实则乘其所胜”。肝气横逆,就会对脾土进行伤害。二者脾土亏虚,“虚则所不胜乘之”,脾土之虚,不能胜任肝木的制约,招致肝木的损害,二者均为肝木乘侮脾土之病变,习惯上也称“木克土”,但它的含义是指病态而非生理的制约的关系,而抑木扶土和扶土抑木法是治疗这种病变的方法。),脾胃升降失常,胃火内升,则气阴被耗;肝郁化火日久,必损肝阴;乙癸同源(注:乙代指肝,癸代指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资生,因此,说它们同源,乙癸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阴一伤,则肾阴不能自保,必耗及肾阴。肺、胃、肾被涉及,则发消渴。如《医宗金鉴》曰:“消渴证,厥阴之病。”《血证论》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消渴病患者,有很多是因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而引发的,临床以平肝疏肝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
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津可载气,阴津亏耗,无以载气,津耗则气散,故阴虚日久可致气伤。又消渴多有燥热邪气内生,燥热亢盛,既可伤阴津,也可耗散气。所以,消渴病多见气阴两虚。上焦气虚,则津失输布;中焦气虚,则津液不化;下焦气虚,则津液不固,故气虚反可加重阴津亏耗。气阴两虚,以消渴日久为多见,临床上气阴两虚为消渴中期的主要见证。
肾阴虚久,阳失化源,必损及肾阳,而致阴阳俱虚或肾阳衰微。亦可由气虚日久,耗及阳气,导致阳虚。阳虚则不能蒸腾津液,津液不复上升,直入下窍,故病益甚。阴阳俱虚者,多见于后期,以致病情日见复杂,变证丛生。
从上转下、病情加甚
根据许多临床积累观察,认为本病初期病机主要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病位在肺胃,虚实夹杂,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中期则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以虚为主,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症状不显着,以口干、乏力、气短、神疲、消瘦为主,可有变证出现;后期则以肾阴肾阳俱虚,五脏皆损,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出现水肿、胸痹(注:主要症状是胸部闷痛。)、坏疽(注:坏疽就是死亡的肌肉
❷ 中医里的“消渴症”是糖尿病吗
消渴症不同一糖尿病,相关内容可以从网络上了解一些,糖尿病不可以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来巩固,我家的一个亲戚(55岁)就患有此病,后来听说到易门县医院找到一位老中医,具体服用了多少个疗程不清楚,现在每天都去爬关索庙,早就好了2年多了。
❸ 消渴症是什么病
中医说的消渴症,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分别代表糖尿病的三种不同的主要症状为特征的分类。
❹ 消渴症是糖尿病吗
消渴是中医称呼,糖尿病是西医称呼。
多溲而膏浊不止就是说小便多,且混浊不清。
因为胰岛功能不足,不能把食物化为单糖吸收,糖份都从小便而出了,所以你会饿,且会瘦。
供参考。
❺ 中医说的消渴症,就一定是糖尿病吗关于消渴症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
我国在汉唐以前,消渴作为一个病证名词的临床特征,是“善消而大渴”,即“口渴多饮”,而不涉于小便之多少。其小便多为病者,称曰“小便利”;小便少为病者,称曰“小便不利”,称曰“癃”,称曰“淋”;其小便不通、点滴全无者,则曰“癃闭”,曰“淋”,曰“淋秘”。口渴多饮且又小便利多者,是所谓“随饮小便”也,隋唐称之曰“渴利”,仲景则谓之“男子消渴”也。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今人则多据之以为消渴证,谓“消渴证”必“口渴、尿多”也。更有甚者,竟将中医学上之“消渴证”,对号入座地套成西医学上之“糖尿病”。殊不知其“糖尿病”是以化验检查“血糖”“尿糖”为标准。而消渴则不必然。
依赖性糖尿病之临床症状有“口渴、多尿”,颇似中医学上之消渴证,然西医学上“尿崩证”之临床症状亦“口渴、尿多”,自亦属于中医学之“消渴证”。中医学之“消渴证”实包括“糖尿病”和“尿崩证”二者在内。依赖性糖尿病有口渴多尿,属中医学消渴证,而老年性糖尿病则多无口渴多尿,与中医学消渴证则不相涉矣。
糖尿病之所以可怕不是因为其本身疾病会造成的后果,而是因为其并发症的严重性,让人瞠目结舌。
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管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两大类:
1、微血管病变
主要表现为眼部和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前者是糖尿病眼病最主要的病因,此外,糖尿病还会诱发葡萄膜炎、白内障等诸多眼部疾病。糖尿病造成的肾脏微血管病变早期表现为蛋白尿,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诱发尿毒症。
2、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主要是脑血管、心血管及其他大血管的并发症,尤其容易出现于下肢血管。主要表现为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冠心病等病变;以头晕、头痛为前驱症状的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病变;以脚冷、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下肢血管病变,其中脑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病因。
3、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造成的神经病变主要包括感觉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以疼痛、麻木、感觉过敏等为主的感觉神经异常;以运动障碍、局部肌肉萎缩等为主的运动神经病变;以出汗异常、尿失禁或尿潴留、便秘等为主的自主神经异常。
4、其他
此外,糖尿病还会继发感染、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应该做到“驾好五套车,做好五件事”,即进行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监测的综合治疗。在服用相关药物进行血糖控制的同时,配合相应的饮食控制,主食以粗制粮食为主,选择含糖量较少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卷心菜、芹菜、番茄、西兰花、南瓜、冬瓜、蘑菇、猕猴桃等),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另外,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等,控制好血糖与危险因素的糖尿病人群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关注@妙手中医师
#清风计划# #糖尿病# #消渴#
❻ 消渴症是怎样的一种病症
消渴症一般就是指现在的糖尿病啊!消渴症分上消、中消和下消。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这是典型的三多一少,根据主证的轻重而分为上中下三消,病变只要在肺、胃、肾。
❼ 糖尿病历史来历
糖尿病历史来历 :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
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
唐朝初年,我国着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在夏秋两季,糖尿病患者的
小便有时招苍蝇。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
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
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
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
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
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据考证,糖尿病在
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7)消渴症是什么病扩展阅读:
糖尿病是身体不能生成或正常利用胰岛素的一种疾病,胰岛素是一种激素,可以将葡萄糖(糖)转化为能量。
健康的非糖尿病人,胰岛素的作用是将葡萄糖转化为完成每天工作的能量,葡萄糖在肝内生成,甜食和淀粉类食物消化后就会产生葡萄糖。糖尿病病人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或有胰岛素抵抗,不能作这种必须的转换,所以,他们的身体里有高水平的未利用的葡萄糖。这称为高血糖。
糖尿病的机制:
糖尿病葡萄糖水平升高有两个主要的生理机制:
胰岛素分泌障碍(胰岛素缺乏):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生成和分泌完全缺失。这种胰岛素分泌的损害(90%以上生成胰岛素的β细胞都受到永久性破坏)见于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破坏了胰脏内的β细胞。
因此,1型糖尿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身体不再生成胰岛素,不能控制血糖水平。1型糖尿病病人随着β细胞生成胰岛素的减少,身体开始利用脂肪和肌肉组织。该过程可导致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称为酮症酸中毒,即血中开始积聚酮体和其它酸性副产品。这种状态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素相对缺乏。虽然胰脏还在制造胰岛素,但胰岛素的产量不足以控制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病人的β细胞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在病人的血糖开始升高前,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的50%—75%可能已经丧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2型糖尿病的病人从胰岛素相对缺乏转化成更严重的胰岛素缺乏。因此,大部分2型糖尿病病人需要强化治疗,包括每天注射胰岛素,保证血糖水平得到控制。
❽ 消渴症是什么病
中医叫消渴症,西医叫糖尿病。尽早检查治疗,不影响寿命,就是要听话,控制饮食!!
❾ 消渴症是不是糖尿病
消渴症与糖尿病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相同的是消渴症和糖尿病的症状相同,因此有人说消渴症就是糖尿病。
不同之处是:消渴症是中医说的病症,指的是症,消渴症分上、中、下消,不同的症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方去治,症消了,也就是病症没有了,就是治好了,所以中医的消渴症可以治愈。中医说能治好消渴症是没有错的,如果说能治好糖尿病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人说中医能治好糖尿病是骗人的。
糖尿病不仅仅是有那些病症,判断指标主要是血糖,有的糖尿病人血糖值已经很高了还没有那些症状。有的有症状的通过治疗症状也会没有,虽然症状没有了,可血糖值仍然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所以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这是一个世界难题,被世界公认的。
不知我这样的说法能否被大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