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千里共婵娟 中的“婵娟”是什么意思
婵娟是中国神话中嫦娥的另外一个称谓,通常代指“月亮”或者“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
作者简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他的诗作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
水调歌头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婵娟指什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意思是指月亮,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婵娟指什么
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月亮。
月亮在古人的理解中,具有非常多的含义,就像苏轼在词中写的那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未圆之时,尚有缺口,所以象征着离别,而当满月之时,又象征着团聚。
而且传说中,月亮上面住着一个美丽的仙女,名字叫嫦娥。所以诗人们看到月亮的时候,很多美好的意象浮现心头,就以婵娟代指月亮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㈣ 千里共婵娟的蝉娟的意思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月亮或月光,该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句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作者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㈤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什么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完整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原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㈥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指什么
婵娟的意思常用者有三,如下: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孟郊˙婵娟篇: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
腰肢袅娜,体态婵娟。
亦作
婵媛
。
2.美女、美人。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
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或称为
婢娟
。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
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第三种用法: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什么意思
婵娟:指月光
【出处节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7)千里共婵娟的婵娟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鉴赏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