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丙肝是什么病
疾病定义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而导致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急性期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等,也可没有任何症状或者仅仅感到乏力,大约有55%~85%的感染者转为慢性肝炎,并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
流行病学
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以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人为主要传染源,这些被感染的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且被感染后产生的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痊愈后仍可再患。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5年全球约有7100万人受到慢性丙肝感染,大量慢性感染者会出现肝硬化或者肝癌,每年约有39.9万人死于丙型肝炎以及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丙肝在全世界流行,但是,各地区的流行状况不同。
调查显示,自2004~2016年,我国报告丙型病毒性肝炎共202.1万例,年均发病率为11.5/10万,整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4.4%。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男女发病率无显着差异。
HCV分为6种主要基因型(以1~6表示)和一系列的亚型(以a,b,c等表示)。根据基因型分布情况来看,HCV基因1b和2a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1b型为主,约占 56.8%;其次为2型和3型,基因4型和5型非常少见,6型相对较少。
疾病类型
一般可按病程分为急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一般发生在感染丙肝病毒后6个月内,慢性丙型肝炎其感染时间一般超过6个月。约55%~85%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会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传播方式。其中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共用注射器、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曾经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随着筛查方式改变,此种途径已得到有效控制。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修足、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静脉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是目前最新发现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性传播
与HCV感染者发生性关系也可被感染;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感染HIV的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母婴传播
HCV RNA阳性的母亲,分娩时将病毒传播给婴儿的几率可高达4%~7%;若合并HIV感染,传播的风险可增至20%。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拥抱、打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因此,无需过分担忧。
‘贰’ 丙肝是什么
丙肝的全称是丙型病毒性肝炎,这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肝炎,是由于机体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肝病,因此,丙肝就具有传染性,丙肝的病原体是丙肝病毒,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条,即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将丙肝病毒传染给他人,在治疗方面,丙肝的有效治疗是需要进行对因治疗,也就是进行抗丙肝病毒的治疗,同时进行保肝护肝的治疗,以去除病因恢复肝脏功能。重庆同济肝病科
‘叁’ 丙肝是什么
你好,丙肝全称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其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广泛,又没有预防疫苗,是目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肝脏炎症
‘肆’ 丙肝是什么
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吸毒等传播。
‘伍’ 什么是丙型肝炎
又称非甲非乙型肝炎。该病病毒潜伏期长,感染后可长期带毒或导致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更易发展成慢性肝炎。
急、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及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丙肝病毒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为输血和血制品、血透析、注射器材污染、器官移植及滥用毒品等方式,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也可传播。主要见于输血后肝炎。
‘陆’ 什么是丙肝,在医学上
丙肝在医学上讲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最初是叫做非甲非乙型肝炎,后来分离出了两种病毒,分别叫丙肝和戊肝。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丙肝主要经血液、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吸毒等传播,
‘柒’ 丙肝是什么病,丙肝严重吗
丙肝是指感染丙肝病毒(HCV)所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进行传染,其隐匿性强,症状不明显,发展迅速,若任其发展可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只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丙肝是可以治好的。治疗丙肝可到东北肝胆医院,CTL自体免疫疗法临床效果显着。
‘捌’ 什么是丙型肝病
丙肝是丙型肝炎的简称,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丙肝像乙肝一样,具有传染性。但是大家对丙肝的了解程度不如乙肝,在生活中对丙肝的认识不到位,就容易造成病情延误,导致加重。丙肝后期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造成生命威胁。因此在生活中,要了解到丙肝的传播途径,避免感染这个疾病。
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暴露
这是现在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不容被注意到,因此非常容易引起忽视,导致感染丙肝之后还不知道以哪种方式感染的。共用剃须刀、毛巾、牙刷、纹身针或者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都会导致感染丙肝的风险。静脉注射毒品不仅会增加感染丙肝的风险,还会增加艾滋病、乙肝、梅毒等风险。
2、性传播
丙肝感染者的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都携带有丙肝病毒,因此与感染者进行高危的性行为都会出现被感染的风险。同时,丙肝的感染者免疫低下,可能还携带其他病毒,例如艾滋病病毒、梅毒等,这些都可能会被感染上。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由于丙肝患者的血液里含有病毒,因此输感染者的血液或血制品容易被感染。现在献血会筛查丙肝抗体,但由于病毒感染机体后会出现窗口期,少数感染者无法产生抗体,检测的试剂条敏感度不够高等原因,都会导致无法筛查出丙肝患者,就会导致接受血液或血制品的人大大增加被感染的概率。
3、母婴传播
患有丙肝的母亲可能会把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感染过程主要在产道分娩时被感染。真正出现在子宫内被感染的概率比较低。母亲的病毒量在怀孕时出现阳性的话,就会增加感染的几率。不过现在有母婴阻断药可以降低婴儿被感染的概率。
4、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由于丙肝患者的血液里含有病毒,因此输感染者的血液或血制品容易被感染。现在献血会筛查丙肝抗体,但由于病毒感染机体后会出现窗口期,少数感染者无法产生抗体,检测的试剂条敏感度不够高等原因,都会导致无法筛查出丙肝患者,就会导致接受血液或血制品的人大大增加被感染的概率。
温馨提示
丙肝由于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在生活中要多加注意和丙肝患者的亲密接触。并且由于丙肝的前期症状不明显,传播途径比较多,就会容易造成忽视,延误病情。因此要应多了解丙肝的卫生知识,避免感染。
‘玖’ 丙肝到底是个什么病
疾病概述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较广,更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在预防丙肝的措施上,筛选献血员是重要一环,凡血中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均不能作为献血员。
临床表现:急性丙型肝炎消化道症状轻,发生黄疸型的比例低,ALT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
检查:丙型肝炎病毒指标包括抗HCV及HCVRNA。
治疗: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也只有干扰素,同样应该早期治疗。临床上倾向联合用药。例如,干扰素加胸腺肽或干扰素加病毒唑片。 疾病描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通过实验诊断排除上述类型肝炎着称为非甲—戊型肝炎。最近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是否引起肝炎未有定论。甲型和戊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性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目前对病毒性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可通过疫苗预防,丙型、丁型尚无疫苗。 疾病病因 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但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方式较乙型肝炎局限,传染力也较乙肝病毒为弱。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
(2)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国内报道80%以上静脉毒瘾者为抗HCV阳性。血液透析者及骨髓移植者亦是高危人群。
(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散发的HCV感染者中约40%无明显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性传播:精液和唾液中存在HCV,性接触传播不容忽视。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
(5)母婴传播:母亲为HCV感染者的婴儿,感染HCV的几率约10%。 [编辑本段]治疗方案 病毒性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
(一)急性肝炎 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以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予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1—1.5g/kg,热量不足者应静脉补充葡萄糖。辅以药物对症及恢复肝共冷,药物不宜太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极性丙型肝炎则是例外,因急性丙型肝炎容易转为慢性,早期应用抗病毒药可减少转慢率。可选用干干扰素或长效干扰素,疗程24周,可同时加用利巴韦林治疗。
(二)慢性肝炎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1、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卧床可增加肝流量,有助恢复。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批发为度。(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得益消化食物有利肝脏修复,不必过分强调高营养,以防发生脂肪肝,避免饮酒。(3)心理平衡:使病人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有耐心和信心。切勿乱投医,以免延误治疗。
2、药物治疗 丙型肝炎唯一有效的是抗病毒治疗,即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HCC的发生。符合适应针者营业员进行抗病毒治疗。
1)普通干扰素α(IFNα)联合利巴韦林:1992年美国FDA批准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或慢性丙型肝炎,治愈率在41-47%,即获得SVR后随访五年以上仍血清内丙型肝炎病毒阴性。
2)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无论是急性丙型肝炎,还是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都是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a 或alfa-2b)联合利巴韦林。使丙肝的治愈率提高于近20个百分占。PEG IFN α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最有效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由于一周一次给药,给药次数大大减少,方便了病人用药,相对于普通干扰素的一周三次或隔日一次,聚乙二醇干扰素又称为长效干扰素。两种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直接比较临床试验表明:12KD的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b的复发率明显低于40KD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a,原因可能与抗病毒活性及分子大小引起的药物分布有关。一般认为,聚乙二醇的分子量越大,抗病毒活性越低,12KD的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b的活性明显高于40KD的长效干扰素;而且,12KD的长效干扰素可以全身分布,不仅清除肝内的主要病毒,更可以清除淋巴结、肾脏、脾脏、肾上腺、唾液腺等肝外病毒,故停药后的复发率较低。40KD大分子聚乙二醇干扰素由于分子过大,限于血管和肝内分布,对肝外的病毒清除不利。不仅加重肝脏负担,排泄慢,而且由于不经过肾脏排泄,当发生不良反应时撤药困难。一般认为,由于头对头比较的IDEAL试验结果的公布,12KD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b应做为治疗丙型肝炎的优先用药。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用IFN—α:a、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b、失代偿性肝硬化;c、有自身免疫性疾病;d、有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治疗方案(成年):每次3MU—5MU,推荐剂量为每次5MU,每周3次,皮下或肌内注射,疗程4—6个月,根据病情可延长至1年。亦可采用诱导治疗,即治疗头15天—3个月每天注射一次,后改为每周3次,至疗程结束。
IFN—α的不良反应:a、类流感综合征,通常在注射后2—4h发生,可给予解热镇痛剂等对症处理,不必停药。b、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恩1.5×109/L,或血小板<40×109/L时,应停药。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c、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症状应停药。d、失眠、轻度皮疹、脱发,视情况可不停药。出现少见的反应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率失常等时,应停药观察。e、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等,亦应停药。饮食注意事项
1、忌辛辣 辛辣食品易引起消化道生湿化热,湿热夹杂,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故应避免食用辛辣之品。
2、忌吸烟 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肝病患者必须戒烟。
3、忌饮酒 酒精的90%要在肝脏内代谢,酒精可以使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受到干扰破坏,所以直接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坏死。患有急性或慢性活动期肝炎的病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病情反复或发生变化。
4、忌食加工食品 少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食品。这是由于罐装、瓶装的饮料、食品中往往加入防腐剂,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毒性。
5、忌滥用激素和抗生素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对肝肾都有损害,肝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
6、忌乱用补品 膳食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滋补不当,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
7、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 对于病情严重的肝炎病人来说,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使人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如果吃太多蛋、甲鱼、瘦肉等高蛋白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胀等病症。
8、忌高铜饮食 肝功能不全时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铜的平衡,而铜易于在肝脏内积聚。研究表明,肝病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储存量是正常人的5-10倍,患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内铜的含量要比正常人高60-80倍。医学专家指出,肝脏内存铜过多,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同时,体内铜过多,可引起肾功能不全。故肝病病人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
9、忌生活不规律 “三分治七分养”,因此充足的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早操,劳逸结合很重要。
10、忌情志不畅 肝病患者应忌恼怒、悲观、焦虑等,因为肝病患者久治不愈,常便人焦虑,胡思乱想,易发火而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舒易成积癖。
11、忌劳累 肝为人体重要代谢器官,肝炎病人功能异常,营养失调,故疲乏无力,需多休息,因此多休息是治疗关键。
12、忌乱投医 不要轻信江湖游医,以免延误了正确的治疗,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
日常饮食及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宜
1、酸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酸性食物可引药入肝。中药中的五味子就属酸性,它可引药入肝,降低转氨酶。过去,还曾经流行过米醋治疗肝炎。另外,酸性食物还可增加食欲。
2、甜 甜性食物可给肝炎患者补充一定的热量,易吸收,有利肝炎的恢复,在肝炎的急性期,食欲减低,进甜食是好的。
3、苦 中医认为苦性食物属寒,可清热解毒,对肝胆湿热型肝病患者进食苦性食物是有益的,但啤酒例外。 [编辑本段]疾病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复制活跃者尽可能予抗病毒治疗。反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献血。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施。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加强血制品管理,每一个献血员和每单元血液都要经过最敏感的检测HBsAg和抗HCV,有条件时应同时检测HBV DNA 和HCV RNA。阳性者不得献血,阳性血液不得使用。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因尚无疫苗,故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