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蛰是什么意思 蛰有几个读音
1、蛰有两个读音和释义,动词zhē指刺痛、刺伤;名词zhé指腔肠动物,即“水母”,俗称“海蜇” 。
2、相关组词:
蛰伏、蛰居、惊蛰、出蛰、入蛰、蛰燕、蛰陷、冬蛰、蛰藏、幽蛰、蛰地、永蛰、蛰萤、沦蛰。
㈡ 蛰是什么意思
蛰就是指虫子冬眠了,惊蛰嘛,就是春天来了,春雷动了,所以冬眠的虫子受到惊动都醒了,不再蛰伏于土层中,开始出来活动了。
㈢ 蛰是什么意思
蛰的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的意思是指各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该节气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据说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习俗: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㈣ 蛰的原义是什么
蛰的原义是动物在冬天潜伏起来,不食不动。所以后来才产生了蛰伏这词语的。
㈤ 蛰的意思 蛰是什么意思
1、蛰:zhé。动物在冬天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2、此意旧读zhí,台湾除惊蛰外仍保留此读。
3、词析:形声。从虫,执声。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4、释义:同本义。
5、蛰,藏也。——《说文》
6、蛰,静也。——《尔雅》
7、蛰虫始振。——《吕氏春秋·孟春》
8、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下》。虞注:“蛰,潜藏也。”
㈥ 请问: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蛰是啥意思
1.回答:“蛰”指蛰伏,潜伏,蛰藏。
2.补充:“惊”为震惊,启动之意。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值春天,气温回升,蛰居的动物惊醒,开始活动,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故而“惊蛰”意即春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㈦ 惊蛰的蛰是什么意思
蛰释义:
〈动〉
(形声。从虫,执声。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的意思是指各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㈧ 惊蛰的蛰什么意思 惊蛰的蜇是什么意思呢
1、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2、《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3、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4、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