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陆逊怎么死的, 死在哪
陆逊是气死的,死在监狱。
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后,孙和的役使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之事。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请他乘到武昌的机会请族父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互通消息。
陆逊听二人言,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孙权发觉禁中语漏泄,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遣使写信责备打听宫中机密。在狱中,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胤又对孙和的存在不发一言, 陆逊终不胜愤忿而卒。
陆逊身后之事
陆逊长子陆延早夭,由次子陆抗袭爵。孙权任命陆逊次子陆抗为建武校尉,领陆逊部众五千人,让他送灵柩回东,陆逊后来葬于横山(今上海松江昆冈乡境内)。后陆抗进京面见孙权时,洗清了杨竺所指控二十条罪行。
太元元年,陆抗回到建业治病。等到他要离开时,孙权哭着与他告别:我过去听用谗言和你父亲不和,由此辜负了你。我前后问过的事都焚毁消灭,不要让人再见到这个了。永安年间,追谥陆逊为昭侯。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陆逊
Ⅱ 三国演义里陆逊是怎么死的
陆逊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因愤怒不平而终。
具体经过:
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后,孙和的役使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之事。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请他乘到武昌的机会请族父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
孙权发觉禁中语漏泄,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遣使写信责备打听宫中机密。在狱中,陆逊终不胜愤忿而卒。陆逊又向来节俭知足,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富余的财物。永安年间,追谥陆逊为昭侯。
(2)陆逊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人物轶事:
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七月,刚刚宣布称帝的刘备调集四万大军伐吴。吴、蜀之间的荆州问题,是个悬而未决的老问题,赤壁之战周瑜打败了曹操,刘备乘机占有荆州,并以暂借的名义拖延不还。
刘备把关、张二人的死都归罪于吴,不顾赵云等人的劝阻,率军东征。孙权很恐慌,不仅害怕刘备的东进,更怕曹丕乘机派兵南侵。不得已派使向曹魏称臣。
第二年春天刘备从秭归继续东进,将军黄权提出顺流而下,进易退难,请求自己带兵在前,由刘备在后坐镇,以备万一失利便于应付。
孙权在初战失利之后就非常不安,又派陆逊为大都督带兵五万拦击,在犹亭与刘备相持。陆逊按兵不动,任蜀军深入五六百里也不出击,其他将领都怪陆逊胆小,愤恨不平。
刘备久经战阵,历尽磨难,所以采用连营之计,也就是为了反客为主,以求扎实,不缺粮草。因此众将对陆逊的坚守不战,都莫名其妙。
这样一直相持到六月份,刘备忍不住了,派大将吴班率领数千人作出进攻姿态到平地扎营。吴营诸将见蜀军离开险隘,都认为有利可乘,一致要求出兵。
陆逊一直同刘备相持了七八个月,见蜀兵日益松懈,才召集诸将商议进攻。于是派兵猛攻蜀军的一座营盘,损折了很多人马,失利而还。
第二天他下令军士每人各持茅草扎成的火炬一支,预备引火之物,接近敌营即将营栅及鹿砦点燃。此时正值旱季,尘阳似火,栅砦沾火即着,蜀营顿时烈焰腾腾。一处得手,吴军全部出动,蜀营各寨连番起火。
所以这一场大火不仅烧毁了七百里连营,森林被焚毁的面积更足以造成一场旷古浩劫。刘备部下的将士死伤殆尽,尸骸塞江而下,刘备从此无颜回成都,愧悔交加,两年后病死于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陆逊
Ⅲ 真实的三国里陆逊是怎么死的
据《三国志》记载,陆逊是被孙权反复的责备逼迫气死的。
孙权孙和父子关系恶化后,孙和的役使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之事。孙和恐惧,于是秘密召见亲信陆胤,请他乘到武昌的机会请族父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互通消息。陆逊听二人言,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 。
孙权发觉禁中语漏泄,先后将杨竺、陆胤、吾粲收监审问。陆逊虽未立即被一同问罪,也被遣使写信责备打听宫中机密。在狱中,杨竺招供陆逊二十条罪证,陆胤又对孙和的存在不发一言 。陆逊终不胜愤忿而卒。
“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来源 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3)陆逊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二宫事件时卷入孙权孙和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