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花木兰是怎么死的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生卒年等,史书并无确载。然花木兰是否真实存在,有以下文献可以考证:
1、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数郑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2、在据《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花木兰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薯扰颂。
3、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李庆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贰’ 花木兰最后是怎么死的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早已在我国大街小巷之间流传许久,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个故事也将一个敢于吃苦,不畏艰难,忠孝双全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最难的是,在十数年的征战生涯中,花木兰一边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战友们同吃同住,一边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可如此艰苦的环境花木兰却丝毫没有抱怨过。
还有一个结局是嫁给了自己的战友,同时也是自己的老乡,当初一起去参军的,名叫王朗。
‘叁’ 历史上的花木兰是怎么死的
花木兰并不存在于历史书
但是确有原型,很可能自尽而亡
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商丘县志》
考虑到北魏前期的“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但实则截止柔然战争期间,依旧以血统论为主。木兰虽因战功可使得全家获自由民身份,然则拓跋焘干出出格之事,为尊者讳,所以史书删去,也不无可能。
当然,商丘县志的来源依旧是当地口耳传说,成书时间也离南北太远。但传言内容就情节来讲还尚合理,这部分仍然具有一定可信度。
但不管真相如何,花木兰的传奇并不在于其最后结果,而是在于其过程中,不输给男子的忠孝勇的品质。
‘肆’ 花木兰是怎么死的
根据《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薯配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
花木兰是自杀而亡。
拓展资料: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名木兰,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弧,乃汉初千夫长。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
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
木兰戍边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多代,燃野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则天到泰山数段指封禅,路经亳州,游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网络-花木兰
‘伍’ 花木兰死因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正史对于这场战役有3个行军记载切合了《木兰辞》提及的地名。
《魏书·世祖纪上》:“车驾东辕,至黑山”。《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北史·列传第八十六》:“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需知,燕然山经常被古代诗词简称为燕山。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汉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入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据今人尚起兴考证,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木兰诗》,系木兰根据其自身经历写成。唐代追赠木兰为将军,谥孝烈,并在其故居建祠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