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海洋地理这一模块不包括什么

海洋地理这一模块不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7 13:34:45

1. 高中地理选修部分一般学哪几个模块

是广东用的人教版的吗?应该是有六个选修模块: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其中海洋地理应该是不用学的,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这三个都要很熟~~

2. 什么是海洋板块,什么是陆地板块(湘教版高一地理教材中提到)

海洋板块,陆地板块,上课时老师都这么讲,其实并不准确,极少有板块完全是海洋或陆地构成,准确地说应该是板块的海洋部分和陆地部分。

六大板块也是由众多小版块组成的,是否根据六大板块的边缘类型对小版块的分类呢
这句不通,六大板块的边缘类型,和二级板块的分类有什么关系?

3. 正方,人类应该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的资料

一、“海洋地理”结构分析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1978年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曾几度试图加强海洋地理教育,终因开课的学期及课时太少等各种客观原因,而屡屡出现反复。

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海疆辽阔,濒临太平洋与边缘海。根据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政府的主张,我国在“四海一洋”所辖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近1/3。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我国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因此,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开设“海洋地理”,从一开始起就得到政府部门以及教育界、科技界的普遍赞同与支持。再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强海洋调查、研究和发展的同时,普遍重视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我国普通高中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程,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如“旅游地理”模块并非只限定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学校选修一样,“海洋地理”模块也不仅仅局限于沿海省区各中学的高中生选修。除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规定的课程目标以外,“海洋地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努力增强未来劳动者的海洋意识,重视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的保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以及“靠海吃海”、酷捕滥垦等自私落后的观念,树立新的海洋权益观、海洋经济观和海洋保护观以及爱海、护海、净海、养海的社会新风尚。

(二)“海洋地理”内部结构分析

“海洋地理”作为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选修模块,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其中:“海洋和海岸带”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海洋开发”多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实例,强调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海洋环境保护”侧重理性分析、探究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以及减灾防灾的对策措施,培养科学方法、科学决策能力,并将地理知识与技能升华为现代公民必备的环境价值观和珍爱环境的伦理观念。“海洋权益”试图从各国普遍关心的海洋维权问题入手,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一些有关政治地理的基本内容,通过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斗争,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二、“海洋地理”“标准”解读

(一)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影响地球气候,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而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海陆位置、海岸线性质以及相对温和湿润的海洋气候等环境因素,对于民族特征、文化背景等人文素质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也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总体目标相呼应,考虑到作为一门新开设的地理选修课程,海洋地理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围绕“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方面,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1.海洋和海岸带

主要介绍海洋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有关海洋自然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对海岸带地区的自然景观及开发利用等问题的初步认识,关注海洋与陆地、海洋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更深层次问题的关注。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成因及分布规律的解释;海水的基本特征,例如海水的理化性质、海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等。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主要是通过海水运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实现。而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是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它们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招致多种自然灾害。尽管它们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但有一点却是不容怀疑的,即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海洋作为水圈的主体,在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学习海洋自然环境等内容,也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无穷的探索空间。在技能培养方面,“海洋和海岸带”的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海洋开发

海洋开发已经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为当代的“三大尖端技术”① 。海洋开发产业可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其中,海洋捕捞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制盐业等为传统海洋产业,海洋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开采业、海洋旅游业及海洋药业等都属新兴产业。这部分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化学、生物、矿产资源开发,探讨海洋动力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突出海洋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灾害问题,例如风暴潮、海啸等,以及在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前者自古以来就时有发生,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程度远不如现在强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及海洋开发力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人类对近海环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资源过度开发,已酿成一系列严重后果,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地被提上议事日程。“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主要包括海洋灾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突出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已经产生和正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指明协调人类与海洋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了解保护海洋环境和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建康的环境伦理和良好的地理行为。由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人文以及技术等方方面面,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技能培养上,强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

4.海洋权益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由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实施后,原属公海的1.3亿平方千米海域划归沿岸国家管辖,其面积略小于全球陆地总面积。由于管辖范围的不同,所占有的海洋资源与沿海国权益均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已成为共识。“海洋地理”模块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开设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海洋权益”单独列为一部分是完全必要的,以唤起对“蓝色国土”的热爱,提高未来公民的现代海洋意识。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 海洋和海岸带

(1)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对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图形辨认,通过观察海底地形图,了解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盆以及海岭等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二是总结海底地形分布规律,即根据全球海底地形分布的不同部位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其中,总长度约8万千米的大洋中脊,纵贯四大洋,其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三是结合大洋中脊新生洋底不断扩展、在海沟处旧洋底向下俯冲并消亡,洋底“有生有灭”的实例,来解释海底地形形成和演化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对本条“标准”把握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义务教育阶段“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②,而高中阶段重在“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 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本条“标准”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了解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分布规律。欲达到“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关键是选取合适的图表等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规律。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差异,导致海洋水体的温度和盐度在分布上形成显着的时空分布规律。其中,海水温度分布包括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不同海区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可用“海洋表面平均水温分布图”以及沿着某一经线“不同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表示。

海水盐度分布也有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其垂直分布规律较复杂,这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表层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受到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陆地入海径流量以及洋流等海水运动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教材及教学中所提供的“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等图表资料,要能反映出全球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三大特点,即:盐度从南北半球的亚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海区递减;赤道低盐度区位于赤道以北海域,南半球热带海域盐度略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南纬40°至南极圈海域海水盐度高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

(3)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本条“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相对较高,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的能力,并在地理必修“标准”基础上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等较复杂的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条“标准”,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海—气”相互作用中,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最主要源地以及热量源地,参与整个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过程,并对全球天气和气候形成有深刻影响。由于海水不仅是地球巨大的贮热器,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而且在吸收太阳辐射能的同时,还在蒸发过程中发生能量及物质状态的转化。世界海洋每年约有45万立方千米海水被蒸发,海面蒸发产生的水汽91%直接进行海上内循环,以降水形式重返海洋;9%的水汽参与海陆大循环,被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成雨雪后降落,成为陆地淡水的来源并最终注入海洋。第二,“海—气”相互作用中,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教学时可以用风海流作为案例,加以分析说明,并和必修模块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互呼应,引导学生加深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第三,要求学生能通过图表分析,领会“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圈层间物质能量流动等基本原理的认识。

(4) 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在上一条“标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即:要求进一步分析、探讨“如果在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情况下,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水、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本条“标准”须重点把握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叫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二是通过读图等,综合分析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的影响。

(5)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海浪通常指海洋中由风产生的波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等,其中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有关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必修模块“地理1”的“标准”中也有要求,这里主要是具体了解风海流、补偿流和密度流的成因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本条“标准”,重在分析海水运动各种不同成因的基础上,说明其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影响。可与本课程中的其它“标准”相互结合,例如“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等。完成“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无须面面俱到,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让学生初步学会对地理现象作出有条理性的、符合逻辑和尽可能周密的合理解说。

(6) 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本条“标准”强调“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有助于学生从地图上反映海岸轮廓的图形以及海岸景观图片等入手,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降低难度。对于本条“标准”着重把握两点。首先是认识主要类型及特点。根据对海岸塑造的主导因素和物质组成,海岸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侵蚀性海岸枣这类海岸曲折多湾、常见怪石嶙峋的海蚀地形,如我国的浙江、福建多这类海岸;断层海岸枣我国台湾岛东部,岸壁陡峭,长360千米,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枣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我国各大河如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岸,这里潮汐作用强烈;三角洲海岸枣如我国黄河的扇形三角洲等;生物海岸枣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区,又分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我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岛有这类海岸。

第二,在地图及景观图片的运用能力方面,除了要求学生从景观图片上辨别典型的海岸类型外,还要求其能够通过阅读较大比例尺地形图,分析判读岩岸和沙岸,以及根据图例和地理位置特点判读珊瑚礁海岸等生物海岸。

此外,教师还可从海岸类型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其形成条件、主要过程、发展变化的方向,以及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前景等。为落实下一条“标准”作铺垫。

(7) 列举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称为海岸。海岸在地图上呈线状,所以称作海岸线。实际上海岸并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它是海、陆交接的地带,包括一定宽度的浅海区和陆地区,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环境特殊,是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密度最大、矛盾最多的地带,环境压力比陆地或海洋地区都大得多。例如,美国有40%人口、40%以上劳动力集中在海岸带地区,大部分鱼类产卵场、有上亿人次娱乐的水上娱乐场、海运系统的活动基地等也都在这一地带。

在我国,1980~1986年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时曾经规定,海岸带的范围特指从海岸线算起,向陆域延伸10千米、向海域延至-10~-15米等深线的区域。而在我国社会经济调查统计中,则把沿海占有海岸线的县级行政单位或市的市区,作为海岸带的陆域范围。这一个狭长的“黄金地带”,起着对外、对内两个辐射作用,它既是把新技术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枢纽,又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基地。特别是从海洋开发和向海洋进军方面来看,我国的海岸带既是前沿阵地,又是后勤供应基地。

我国沿海地区现有4亿多人口,其工农业总产值达全国的60%,从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海岸带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主要围绕海港和城镇体系建设,发展海洋运输业、临海工业、创汇农业、海水增养殖业,以及滨海旅游和其他产业。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一是了解海岸带与海岸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二是了解海岸带的生产活动,除了通称的海洋产业之外,还包括陆地上的农业和临海工业等。三是认识海岸带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对其开展研究、加强保护和实施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结合当地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8) 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本条“标准”中所讨论的海平面变化,主要是指因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海面上升变化。它是一种渐进性的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带来的灾害显而易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标准”:

首先是海平面变化淹没的土地。全世界40多个岛国,大多地势较低,将面临淹没的危险。世界各国经济发达、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地区成为重灾区。研究表明,当海平面上升1米以上,纽约、伦敦、威尼斯、曼谷、悉尼、上海等城市都将面临灾难,我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千米土地被淹,7000万人口被迫内迁。

第二是海岸侵蚀和海洋气象灾害加剧。海洋侵蚀,海岸后退,给海滩旅游休闲地带来灾害性后果。由于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和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助长台风、暴雨、风暴潮强度加剧,使原有设计的海堤、防潮闸等工程达到防灾标准,灾情加重。

第三是盐水入侵,水质恶化,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水入侵,地下水位上升及水质恶化以及土地盐碱化等,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依靠地下水供水的沿海城市面临新的困难。此外,海平面上升还改变了某些生物种群溯河洄游的路线,进而影响种群的正常生长。

应对全球海面上升的策略不外三种:一是不惜代价地修筑和加高、加固海堤,严加防范;二是避其锋芒而后撤,放弃现有沿海地区;三是加强环境保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关于本条“标准”的教学,教师还可采取课堂讨论或“小论文”交流等形式,运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案例,在引导学生分析、说明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的环境伦理和价值判断能力。

2. 海洋开发

(1) 说出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本条“标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为开发历史较为悠久的海洋自然资源。例如,海水制盐在我国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从福建沿海考古出土文物中发现的海水煮盐工具,即是明证。春秋战国时期,制盐业已相当发达,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曾号称“盐乡”并专设盐官,煮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滨海砂矿也具有分布广、矿种多、储量大、开采方便、易于分选、开发投资相对较少等特点。其中,锡矿砂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开采的矿种之一,其产量大而开采成本往往低于陆地。

海水中蕴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被誉为地球上“最大的液体矿床”。广义的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亦称“海水化学资源”)据估算,全球海水总体积13.7亿立方千米,除水资源以外,各种盐类总量高达5亿亿吨,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资源开发,一是海水制盐和以海盐为原料的盐化学工业;二是海水其它化学元素的提取;三是海水淡化;四是海水直接利用。我国盐田分布广泛,海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产量居世界第一。

海底矿产资源按矿床的成因、分布状况等可划分为滨海砂矿、海底基岩矿和深海沉积矿三大类。海底基岩矿是指赋存在海底松散沉积层以下、固结岩层中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矿、铁矿等,以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最为重要。水深2000-5000米以下海底锰结核和多金属热液矿床,是最引人瞩目自生性矿产资源,未来将成为人类金属资源稳定的供给来源。

对本条“标准”中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的把握,应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传统产业的开发利用特点和现状;二是作为新兴产业的开发利用特点和现状,应在教学中予以注意。以海水直接利用为例,传统意义上的利用是作为海水养殖、种苗贩运、海产品洗涤、海上消防用水、工业冷却水及冲厕等环卫用水。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水直接灌溉潜力巨大,国外用海水直接灌溉的农作物品种已有西红柿、白菜、甜菜和苜蓿等,我国也已利用生物技术将红树抗盐物质导入陆生生物,提高了作物的耐盐能力,并成功地获得豇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的第三代果实。又如,海底石油、天然气开采,深海锰结核和多金属热液矿床勘探、开采、贮运及加工冶炼等,均属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将推动冶金、机械、电子、自动控制、定位与通讯导航、海底潜水与打捞、环境监测、灾害预报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和产业、事业的发展。

(2) 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对于“说出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这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海洋能资源是指蕴藏在海水之中的各种可再生性自然能量,主要包括由海水运动而产生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以及热带海域上下层海水之间形成的海水温差能、海水与入海淡水之间的盐度差能等。其中,潮汐能是我国蕴藏量最大的海洋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等省狭窄的海湾及沿海河口区。波浪能是由海面上气压场、风场变化等产生的波浪所蕴藏的势能和动能,在海域分布基本上与风力资源一致,我国以台湾海峡附近最为丰富,其次是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沿岸。“标准”从我国当前对海洋能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出发,着重强调的是潮汐能和波浪能。

4. 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哪些模块

必修模块有三个,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模块有七个,大致是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海洋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宇宙与地球。目前大部分省选考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三个模块,有一些沿海的省选考海洋地理,还有一些省选考城乡规划,最好两个模块好像没有那个省选考。

5. 关于海洋的地理知识点

浩瀚的大洋

太平洋名字的由来

应该是五大洲大洲包围的大西洋分别是北美洲南美洲非洲欧洲还有南极洲

堪称航运交通要道的印度洋还有太平洋

南大洋

北冰洋

神秘的"百慕大这是英国的一个小岛传说只要是飞机或轮船经过的就没有不消失的"

"袖珍"之海--马尔马拉海

没有海岸的海--马尾藻海还有印度的马尔代夫

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海--爱琴海

最年轻的内海--红海

这还在不断的扩大而地中海在不断地缩小 海洋上的珍珠--岛屿

冰雪覆盖的格陵兰岛

因拿破仑而出名的小岛--圣赫勒拿岛

最小的岛国--瑙鲁

生命铸就的岛屿--珊瑚岛

狐猴最后的避难所--马达加斯加岛

世界的"肚脐"--复活节岛

所罗门群岛

袖珍群岛--托克劳群岛

热带雨林覆盖下的马来群岛

对进化论的产生有特殊贡献的两个群岛

海洋野生动物王国--大堡礁

欧洲--"半岛的大陆"

维京海盗--北欧的幽灵

储满石油的阿拉伯半岛

最着名的海湾--波斯湾

"三洲五海"话西亚

火山活跃的堪察加半岛

"黄金水道"话海峡

麦哲仑海峡和德雷克海峡

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

"流泪之门"--曼德海峡

沟通大洋的运河--巴拿马运河

美亚史前交流的桥梁--白令海峡

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中间都是在海洋中为了不经过陆地保持时间的一致性 人造的海上奇迹--迪拜人工岛

低地之国的守护者--巴里尔大坝

斯特龙博利--地中海上的天然灯塔

太平洋上的"大火环"应该是环太平洋火上地震带世界上共有三处还有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脉

特洛伊--英雄与诸神的战争

挽救了西方世界的战争--萨拉米海战

对马海战

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美国的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是美日战争

山本五十六的坟墓--布干维尔岛

消失了的大洲--亚特兰蒂斯

大陆漂移说还有板块构造学说

未来的大洋由太平洋不哦短的缩小应为处在板块挤压的中间是世界上最老的大洋了

消失了的大洋--泛大洋

走向"死亡"的太平洋

远洋船的定位技术北冰洋在不断地扩大

水下声学定位技术

……

地形地貌海洋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还有海沟,大洋中脊海盆其中大洋中脊是海盆的诞生地岩浆不断的喷出是海盆得以巩固

海平面变化

随着二氧化碳的不排放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海平面也在不断的上升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非常的丰富有矿产资源鱼类资源还有空间利用的资源比如海上建立石油钻井平台还有近几年兴起的海洋牧业的海洋养殖的还有人工放流的技术在不断地提高海洋利用的方式

6. 福建新课改高考,关于选修选考的区别

汗,咱是理科的,只得千辛万苦从同学那借了本考试说明来~\(≥▽≤)/~。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语文:重点考查六大能力
必考选考均有难易不同考查
亮点: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设置的选考内容,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有相近的难度值;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大能力。
考试范围: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着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试卷结构:语文试卷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全卷难度值0.6左右,试卷满分150分。其中选择题约15%,非选择题约85%。
语文试卷包括六大题,具体题型及所占分值如下:(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包括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文言文阅读15分、古代诗歌阅读6分;(二)文学名着、文化经典阅读(16分),包括文学名着阅读10分,文化经典阅读6分;(三)现代文阅读12分;(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写作70分。
数学:低难度试题比例增大
部分选修内容首进理科卷
亮点:今年我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提出,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4∶4∶2。而2008年我省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提出,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这意味着今年高考数学难度低的试题比例可能会比去年增大;由于选修课程系列4中的《矩形与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是我省首次作为选考内容进入理科数学高考试卷,试题将会注意与实际教学相适应,难度定位为中等偏易。
考试范围:文科数学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1的内容;理科数学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其中必考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2的内容,选考内容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选修课程系列4的4-2《矩形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三个专题的内容。
文科数学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个部分。第一卷为12个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理科数学试卷包括第一卷和第二卷两个部分。第一卷10个选择题,全部为必考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个部分。其中必考部分由5个填空题和5个解答题组成,选考部分安排在第21题,作为解答题出现,由选修课程系列4的4-2《矩形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等三个专题各命制1小题,考生从3小题中任选2小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前两小题记分。
试卷结构:文、理数学试卷均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20分钟,全卷难度值控制在0.6左右,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不得使用计算器。全卷由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组成,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值在0.4~0.7的试题为中等题,难度值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4∶4∶2”。
据了解,文科数学试卷选择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填空题共4题,每题4分,共计16分。解答题共6题,共计74分;理科数学试卷选择题共10题,每题5分,共计50分。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计20分。解答题共6题,其中必考题5题,选考题1题(包含3小题,每小题7分,考生从中任选2小题作答,满分14分),共计80分。
英语:首设短文填词新题型
词汇量减少阅读写作量增加
亮点:在2008年我省英语高考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内容包括词汇量、题型、阅读量和书面表达题的单词数的调整和变化;今年高考英语试题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一版本的教材,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卷结构、难易度等方面平稳过渡,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区分度。
考试范围:针对《新课程标准》附录词汇表中的七八级共约3500个单词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共收录七级词汇约2500个、八级词汇约650个和数词、月份、星期、主要国家名称及相关信息等词汇总计约3200个单词,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设计新题型时,英语学科增加了语境设置的主观题。该题采用短文填词的形式,替换2008年英语试卷中的短文改错题;今年阅读理解题的总阅读量不少于1300个词,而去年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的总阅读量要求不少于1000个词;今年首次增设短文填词题,这道题将给出一篇约130个词的短文,而2008年短文改错题旧题型是给出一篇约100个单词的短文;今年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写一篇12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而2008年高考考试说明书面表达题仅要求考生写一篇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
试卷结构:英语学科仍实行自行命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限定用时120分钟。试卷由第一卷和第二卷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英语试题难度值设定为0.6左右。试题以中档题为主,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5∶2,容易题的难度值为0.7以上,中档题的难度值为0.5~0.7,难题的难度值为0.3~0.5。
文科综合:每个学科各占100分
历史地理选修所占比例相当
亮点:文科综合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既体现学科特点,又反映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尊重考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根据选修课教学实际设置选考题。
考试范围:思想政治考试范围包括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内容和时事政治。
历史考试范围包括《历史1》《历史2》《历史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模块内容。
地理考试范围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必修模块内容,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三个选修模块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
试卷结构:文科综合试卷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思想政治:0.6~0.65,历史:0.6左右,地理:0.55~0.6),试卷满分300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分别占100分)。
文科综合试卷包括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其中第1卷为考生必答的单项选择题,共36题144分;第2卷为非选择题,共156分,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必考题共3题,约116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1题,分别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第二部分选考题共8题,约40分,考生可从中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各1题作答,即从思想政治学科《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选修模块的内容约占思想政治学科总分的10%。从历史学科《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其中选修模块的内容约占历史学科总分的15%。从地理学科《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其中选修模块内容约占地理学科总分的15%。

7. 海洋地理学的海洋地理学

海洋地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经济、海洋国土及其权益,海洋政治、立法与管理,海洋新技术发展、应用与影响等诸多方面,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按所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经济地理、海洋政治地理和区域海洋地理等。 1975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出版的普雷斯科特(J.R.V.Prescott)着《海洋政治地理》一书,探讨了领海、渔区、大陆架和公海划分的地理依据。美国国务院的地理专家陆续出版了数十卷《海洋界限》研究文集,几乎涉及世界各沿海国家。在海洋自然地理方面,可以法国范内(J.R.Vanney)着《大陆架地貌学》和美国伯德(E.C.F.Bird)着《海岸线的变化:全球评述》两书为代表,反映了这门学科在某些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手段、方法的革新。联邦德国吉尔洛夫-埃姆登(H.G.Gierloff-Emden)着《海洋地理学》(两卷本),是研究区域海洋地理学的重要着作。苏联是世界上研究海洋地理学力量较雄厚、成果较系统的国家。1979~1985年,出版了由苏联科学院院士马尔科夫(K.K.Markov)及通讯院士卡皮察(A.P. Kapitsa)主编的6卷本“世界海洋地理丛书”,其中前两卷《世界海洋经济地理》和《世界海洋自然地理》,探讨了各自的研究对象,部门海洋经济和自然地理,世界海洋经济与自然区划,以及区域海洋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后 4卷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与南大洋海洋地理,系区域海洋地理学专着

8. SOS!!!求《海洋地理》具体备考建议

、基础复习阶段,每个模块把握的关键点有哪些; 2、综合复习阶段,如何紧扣考点组织安排专题内容,设置哪些专题;3、如何使用高初中教材;4、非智力因素,分析学生薄弱部分、常见答题失误提出有效得分对策等,应试方法能力;5、其他(针对文综四项能力强化培养—----提取信息等能力),6、如何组织复习素材(联系乡土、关注热点等);7、复习中如何突出学生学习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

9. 地理高中课程分为那几块

不能。
一般包括: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
如果细分,还可能包括灾害、海洋环境、旅游地理什么的……
区域地理是在你学会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并熟练掌握之后,在某个区域上进行实践和综合运用。

10. 地理!!!!!!!!!!!!!!!!!!!!!!!!!!!!!!!!!!!!

(拼音:dì lǐ;英文:Geography)
(1)学科名,见“地理学”。同“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
(2)古代“风水学”的别称,是古代学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于地球表面或地球内在系统的理论。目前有大量古书传世,皆名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录》、《地理五诀》、《地理四弹子》、《地理囊金》等等古书皆是风水名着,此处的"地理"皆是风水的别称。[1]

阅读全文

与海洋地理这一模块不包括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