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霍邱县哪个地方地理位置比较高
霍邱县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大别山余脉,西部有白大山(安阳山),山峰海拔419米,还有南长、北长、中长、芙蓉、马鞍、四平、临水、观音洞等山,南部有梅子山、下骆山等。海拔平均高度80米左右
㈡ 滕王阁序第一段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
先从历史角度写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再从疆域广阔写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接着写气势的恢弘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㈢ 《滕王阁序》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
历史悠久:南昌故都,洪都新府。
地势雄伟: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境域辽阔: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㈣ 霍邱县的地理环境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9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51.1%,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27.1%,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县人均GDP11611元。
霍邱是个农业大县,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尤以粮食、畜禽、鱼虾产量大,品质好而着名。
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生产力,水、旱、虫灾频繁,加之兵燹匪患,农村经济萧条。
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并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发展生产。1956年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民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水利方面,1950年修筑淮河大堤。1958年,又兴建史河灌区。此后灌溉面积逐年扩大,施肥水平不断提高,并引进良种,扩大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五业均有很大发展。1958年公社化后,“三年困难时期”,1966年起又是10年“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遭受了挫折。1978年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57.49万吨,比1949年增长近2倍;油料总产2.62万吨,比1949年增长13倍;麻类总产4.87万吨,比1949年增长51.9倍;棉花1984年产量最高,种植19.33万亩,总产6129吨,比1949年增长7.5倍。1987年棉花总产2145吨。大牲畜1987年年末存栏9.99万头,比1949年增长96.6%;生猪饲养量78.84万头,年末存栏41.1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6.2倍和4.2倍;山羊饲养量24万多头,年末存栏14.44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3.8倍和9.7倍;家禽饲养量819万多只,年末存栏304万多只,分别比1949年增长4.4倍和2.2倍;水产品总产量7041吨,比1949年增长21倍。林业也有很大发展,全县现有各种成片林19.2万亩,保存四旁树木3400万株,总蓄积量64.49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9.3%(四旁树木每百株折一亩),成片林面积是建国前的4.8倍;四旁树是建国前的8.5倍,森林覆被率是建国前的11.6倍。1987年,粮食亩产225公斤,棉花亩产35公斤,油料亩产53公斤,麻类亩产186公斤;人均活立木蓄积量0.41立方;人均纯收入225.8元;40万亩可养水面平均每亩年产水产品17公斤。
霍邱县尚有三分之一的低产田亩产仅有150公斤,急需改良。有57万亩耕地易涝,20多万亩耕地易旱,20万亩水面荒芜,2万亩宜林地未植上树木。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55亿元,增长5.5%。粮食播种面积226751公顷;油料播种面积9972公顷;棉花播种面积1611公顷。实现粮食总产148.82万吨,增长4.8%;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受到国家表彰。棉花产量2153吨,增长8.0%;油料产量21082吨,增长48.1%;麻类1547吨,下降8.2%。生猪出栏136.5万头,比上年增长0.3%;家禽出栏2035万只,同比增长0.4%,肉类总产量15.54万吨,同比增长2.3%;蛋类总产量5.66万吨,同比增长2.2%。水产品产量8.30万吨,同比增长1.2%。名优特水产品产量2.07万吨,同比增长50.2%。有效灌溉面积123411公顷,增长11.8%;旱涝保收面积100326公顷,增长14.1%;机电排灌面积64604公顷,增长9.0%。农业机械总动力161.4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农用拖拉机15.56万台,增长35.4%;农用运输车11632辆,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27.97万吨,下降3.0%。农村用电量2.98亿千瓦时,增长7.2%。
霍邱县手工业历史悠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经营者朱来之在东关外开办朱福源油坊。民国3年(1914),城关张玉周机坊有徒工50多人,木制织布机30张,每张日产花条布或格子斜纹布20米左右,行销邻近各县。民国28年(1939),寿县正阳关“耀华”工厂迁至城关,有织布机、织袜机各6台、织巾机2台,生产条格布、线袜、毛巾等产品。民国29年(1940)城关商会会长谢雪洲与人合股开办“七星”袜厂,有织帽机8台,生产土布、条格布、线袜、线帽等产品。民国32年(1943),官商合办“民生”工厂,有铁制布机10台,生产条格布等产品。
当时,规模较大的卷烟作坊有城关朱宜之、叶集金伯安、河口李祝三等,烟卷行销麻城、固始、金寨等地。临水集大曲酒久负盛名,有“闻香下马”之誉。
至民国36年(1947)霍邱县有铁、木、竹、针棉织、糟坊、油坊、卷烟、刻字等12个行业作坊,个体手工业户2696个,从业3036人,以城镇为主,少数分散在小集镇和乡村。
民国38年(1949)1月霍邱解放,人民政府恢复发展地方工业,建立县酒厂和安徽省霍邱临水酒厂。对私营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和包购包销,对个体手工业采取组织联营企业,实行联产联销的方针,使全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是年,工业总产值120.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4%。
1951年,建立县印刷厂、县米电厂,工业总产值17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7%。1952年,工业总产值36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建立国营工业企业13个,组建了6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组、2个手工业合作工厂,共有职工3038人,其中国营职工454人,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14.9万元(1952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9%。
“大跃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业发展大起大落。1958年土法“上马”大办工业,一年之间,全县新建大、小工厂23378个,其中县办国营工厂有机械厂、炼铁厂、炼焦厂、蛋粉厂、轧花厂、中标号水泥厂等24个,社办工业有土制化肥厂、颗粒肥料厂、粮油饲料加工厂、低标号水泥厂、砖瓦厂、农具修配厂等23354个。是年,全县“以钢为纲”建起土高炉496座。在钢铁生产中,生产38立方米、13立方米小高炉设备10座,铁木结构鼓风机1台,焦炭6218吨,耐火砖19377块。但这些工厂是在既无资源,又无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的情况下,盲目投产的。产品粗制滥造,没有销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62年调整,一些企业先后“下马”;全县只保留148个工业企业,国营工业企业减少为13个,集体工业企业减少为135个,全县工业产值下降为898万元(1957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6%。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化肥厂,扩建了砖瓦厂,复建了水泥厂,改建了农机二厂(现皖西挂车厂)等13个厂,生产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开始生产旋耕作业机、双铧犁、拖挂车、合成氨、磷肥等重要支农物资。197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635万元(1970年不变价),比1965年的1278万元增长27.9%。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整顿工业企业,国营工业企业增至27个,集体工业企业增至133个。197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至4091万元(197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0%。
第五个五年计划后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308个,其中国营工业企业29个,集体工业企业279个。全县工业总产值4218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58%,比1975年增长3.1%。县属308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268个盈利,总额112万元;40个工业企业亏损(国营8个,集体32个),总额55万元。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贯彻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霍邱县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此期,新建投产的工业企业76个。
1985年,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383个,共有职工11234人,其中国营工业企业34个,共有职工3238人(固定职工1947人);集体工业企业349个,职工7996人,内乡镇企业职工5933人。全县工业总产值8356.7万元(1980年不变价),四天半的产值就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工业总产值。是年,全县有村办及个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802个,完成产值3388万元,利润44.2万元,税金41.9万元,职工1.2万人。其中村办工业224个,产值643万元,利润6万元,税金5.9万元,职工0.15万人;私营工业685个,产值824万元,利润7.2万元,税金8万元,职工0.86万人。
1987年,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307个,比1978年增加111个,其中国营增加4个,集体增加107个;村办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288万个,其中村办工业169个,农村合作经营工业782个,成乡个体工业1.1929万个(城镇32个)。全县工业总产值13421万元,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8541万元;全民工业产值5732万元(1980年不变价),年递增3.6%;集体工业产值2809万元,年递增7.6%。全民工业产值比重由72.6%,降为67.1%;集体工业产值比重由27.4%上升为32.9%。有些产品从无到有,有的产品数量大幅度增长。是年,生产合成氨5878吨,比1978年的3430吨增长71%,生产水泥1.66万吨,比1978年的0.8万吨增长1.1倍;生产砖16446万块,比1978年的1438万块增长10.4倍。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331万元。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98家,比年初增加15家,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3.07亿元,同比增长23.6%,超亿元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7家,超20亿元企业2家。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84.84亿元,同比增长18.7%,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市第一位和第二位。
2012年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60.66亿元,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70亿元,增长56.5%。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59亿元,增长6.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9.43亿元,同比增长14.0%,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1%,比同期所占比重下降7.6个百分点。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41亿元,比同期增长40.9%。重工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3.5%,比上年下降33.3个百分点。18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实现了增长。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5.72亿元,增长51.6%;工艺品及其他制品业42.41亿元,增长46.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5.39%,下降6.1%。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呈现不同幅度增长。
㈤ 地理风貌是什么意思
比如黄土高原,就是流水侵蚀地貌!
云南贵州是喀斯特地貌!
西北地区是风蚀地貌!
就是在某个地区的由外部条件引起该地区的地形地貌!
㈥ 地理风貌、风光区别
风貌是地貌文化,风光是地方景色。
风貌,泛指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和地质风貌。语出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大中初,卢携举进士,风貌不扬,语亦不正。
风光是一个汉语词语,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亦指繁华景象,方言可指铺张、热闹、体面。《文选·谢_·和徐都曹诗》等均有相关记载。
㈦ 霍邱县在哪里
安徽省霍邱县简介
霍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西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徐集、陈集等地相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原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点行蓄洪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试点县,是安徽省九大水产基地之一。
安徽省霍邱县地理位置
霍邱县位于东经:115°50′至116°32′北纬:31°44′至 32°36′,霍邱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东邻六安、寿县,西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徐集、陈集、张广等地)毗邻,南与金寨接壤,北与颍上、阜南隔淮河相望。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地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点行蓄洪区。城西湖、城东湖、姜塘湖三大行蓄洪区(建国后区行蓄洪25次),总面积953平方公里,占全省行蓄洪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调蓄洪水能力50亿立方米。
安徽省霍邱县行政区划
1997年,霍邱县面积3774平方千米,人口155.7万,辖15镇22乡:城关镇、、长集镇、叶集镇、河口镇、姚李镇、临水镇、周集镇、马店镇、石店镇、扈胡镇、新店镇、孟集镇、洪集镇、花园镇、范桥镇、孙岗乡、三元乡、众兴乡、曹庙乡、夏店乡、岔路乡、乌龙乡、龙潭乡、高塘乡、白莲乡、邵岗乡、冯井乡、三流乡、、潘集乡、彭塔乡、冯瓴乡、宋店乡、王截流乡、姜家湖乡、城西湖乡、朱港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安徽省霍邱县历史沿革
据县城东北5公里陈家端口乡桥塘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推测,距今约6000年前县境就有人类活动。
本县古属东夷(淮夷)。《尚书·禹贡》载地理位置属扬州之域。《史记·夏本纪》载:禹封皋陶之后(偃姓)于英六。《正义》:“英即蓼也”,是为虞蓼子国,殷(商)属徐州,《禹贡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为蓼国地(蓼故都在固始县蓼城岗遗址),属扬州之域。 春秋,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设蓼邑属楚。后又分蓼邑设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
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未设县,地属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属九江国。
西汉,在县境设安风县(治所在今城西湖乡许集村)、阳泉县(治所在今临水集)属淮南国九江郡。又在现霍邱固始之间设蓼县(治蓼故城),安丰县(治所在固始县东南)、雩娄 县(治所在固始县黎集附近),归属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刘 庆为六安王,以此五县归其辖。后又在现县城北设义城县,不久废。
东汉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国省,以其县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
三国为魏扬州地,属庐江郡。文帝分庐江郡设安丰郡(治安风故城),以蓼、安丰、雩娄属之。 西晋因之,改属豫州安丰郡,以阳泉属扬州庐江郡。东晋安帝时省安丰郡,迁安丰县于原郡治所,属弋阳郡,其余县皆不见记载。《晋书·地 理志》:“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县多废,” 南朝·宋设安丰县,复设雩娄县属安丰郡;又分安丰郡立左边城郡,齐因之。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徙旧安丰于霍邱城置安丰州,又立决口县(后改临水县治所在阳泉故城)。
自西晋以后,南北分裂,本县境域时南时北,郡县废置无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设安丰县属霍州安丰郡,宇楼县属霍州西边城郡‘南 > 齐曾一度归南朝。东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复入魏。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入梁。大同元年置安丰州,属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东魏,安丰郡废。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县境设安丰(治所在霍邱寿县之间,现安丰塘附近)。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设霍邱县(治现城关),属淮南郡,安丰等县均废。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淮南道,并于霍邱县置蓼州,别置松滋县于县治西40里沣 贞观初属寿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县为武昌县,属淮南道寿春府。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复名霍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属淮南镇寿春郡。此后县名无变。 五代时期,先属吴,后属南唐寿州。
北宋,开宝末年(约公元976年),属淮南路寿州。熙宁中(约公元1073年),属淮南 西路寿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归金,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属淮南路安 丰军。三十二年,属淮南西路寿春府安丰军(后改寿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总管府,后曾置淮南行省,寻 废。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后)),复置,霍邱属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属南直隶中都临濠府(凤阳府),后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寿州。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属江南省风颍六泗道寿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属安徽省颍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颍州为府,霍邱县属安徽省颍州府。
民国1年(1912)8月,属安徽省第四区(驻阜阳)。
民国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属安徽省淮泗道。
民国18年(1929)12月,中国共产党在白塔畈领导农民暴动, 民国20年(1931) 2月成 立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后称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1932)6月,县苏维埃。代表会决议 改霍邱县为红城县,属鄂豫省皖西北道区。红军撤出县境后,被国民政府恢复原县名。
民国21年(1932)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27年(1938)10月,属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区。29年(1940)4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 9月,晋冀鲁豫解放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决定成立南霍固县(治叶 集),辖一镇四区,一个月后撤销。
民国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本县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 始东北部,分置霍邱、霍固两县,属鄂豫区一分区。
民国37年(1948)6月,撤霍邱县并入霍固县,增设三河尖市(县级),同属鄂豫区一分区。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县,以原霍邱县区域恢复霍邱县,归属如前。5月改属皖北行 政区六安专区。
1952年皖南、皖北两行政区撤销,建安徽省,霍邱县属安徽省六安专区。
1971年3月, 六安专区改名六安地区,霍邱县属之。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霍邱县仍属之。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斯坦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㈧ 霍邱位于哪个城市
地理位置: 霍邱位于东经:115°50′至116°32′北纬: 31°44′至 32°36′,安徽省西部,南枕巍巍大别山、北踏滔滔淮河水、西与河南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
㈨ 关于安徽的一段介绍文字 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自然风貌
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的省份,简称“皖”。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庆府、徽州府首字。中华民国沿袭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对日战争期间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
中文名称: 安徽
外文名称: Anhui Province
别名: 江淮,吴头楚尾
行政区类别: 省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
政府驻地: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221号
电话区号: 0551至0566
邮政区码: 230000至247000
地理位置: 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
面积: 13.96万平方公里
人口: 6740.8万(2008年末)
方言: 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
气候条件: 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着名景点: 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徽州民居,花戏楼,明中都城等
机场: 合肥骆岗机场等4民用机场
火车站: 合肥站等
车牌代码: 皖A至皖S
省树: 黄山松(迎客松)
省花: 黄山杜鹃
省鸟: 灰喜鹊
着名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简称: 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