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偶注讲的什么

地理偶注讲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8 20:28:30

‘壹’ 地理,很少的

(转载)广东2009年毕业生,选地理做X科好不好?有什么专业可以选?

问:我系广东高一生 要考虑报什么作为X科 我学地理学得5错 但好多人叫我别报地理 报理科有用些。地理很少人报 我又5知到底报地理有乜前景?

答1:我也是选地理的,2007年高考。。。

选报地理的专业限制基本上都是省外的几间院校,外省的很多名牌大学:如复旦、人大、中国政法、湖南大学等等是没有专业限制的!在广东的院校,(比如中大,华工,暨南大学 华师,华农,广东中医药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药学院,广州医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医学院,深圳大学,五邑大学,佛山科技学院等等)几乎都对地理考生不做任何限制,文科专业全收,文理兼收的专业也占了很大部分,热门专业如经济管理类都可以报。所以,如果你打算在广东读大学,选报地理并不会减少你选择的范围,这是广东的地方保护政策,对广东选报地理的学生很有好处。去省外的话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等等你都可以无限制的选择

不过具体的专业建议还是参考一下报考指南

回答者:zoewei

我也是地理生来的,今年刚参加完高考。说真的,地理不及物理、化学多选择,不过这样又可以减少很多的麻烦。地理生通常可以选择的专业有财政、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于贸易、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注册会计师j 教育、旅游、物流、心理学、中医学、地质、城市规划、地理学、国土管理、房地产、生态、地理信息系统等等都有,等。不过这些并不是绝对的,要看那间学校的要求了,A学校的专业不招地理生不代表B学校的同样专业不招地理生。到时会有《招生专业目录》的,你可以参照的嘛,不用担心!

加油哦,预祝高考成功!呵呵

回答者:慕延Karen21

我觉得只要你喜欢学地理那就报吧.因为地理作为一种学科,不可能没用的.只要学得精学得专那一定是好的.在我和我同学的经验来看.学语文课的学得一般比理课的还要好呢.加上本人一向认,人只要有自己喜欢的那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到,并且把它进行到底.

回答者:chenqiuming200

喜欢就报吧。。。其实就算是冷门或比较偏的学科,只要兴趣浓,学得开心就可以了。。。我还是在高三才转去学地理的啦!!!在高二时x科是物理。。。但我发现我喜欢的还是地理多点;还有父母也支持,所以就转专业了。现在上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也很好啊。。。无论怎样,掌握权在自己手中,你斟酌一下吧。。。

回答者:jugeo、

地理容易得高分啦,你自己都说学得几轻松个~

我几年前都系选地理的,高三才正式选.不过我喜欢,也就是说我学得轻松,后来就得了个市第二罗.

现在在大学学着电子,对自己无感情的学科学起来就新苦罗

儿家广州搞市色,城规等等的,地理就越来越重要了

你想想,你报其他科你斗得过人地咩?

我至少知道,你喜欢地理,你用心去学,你就会事半功倍

想当年我不靠地理拉分我都考唔想大学啦~

社会上收地理的企业小,但同时懂地理的人更小

想想,就业职位小,但竟争基本没什么的~

如果你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是一种享受!

回答者:sbh1987

凡是文科专业你都是可以填报的 2007年高考广东的文科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而且省内的大学地理生还多一些 例如中山大学有4个专业 只是招物理 化学 和地理 说了你们也不信 你可以去看看今年的广东招生目录那本书

评论者: dili

我是今年地理的考生,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象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总之有很多,专业就少一点,象物流,工商,旅游,经济等!

至于工作,其实跟你所选的专业没多大联系!

回答者:ROONEY008

虽然地理现在认为是冷门,但是只要你对它有兴趣,觉得自己能学好,对高考成绩有帮助。选地理是没有问题的。不用过多理会别人的话,因为高考毕竟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硬选历史,你又没有兴趣,你会学得很辛苦的。

地理除了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物流以及地球科学,地质等直接对口专业,也有几乎全部的文科专业可以选择啊。

我当年也喜欢地理,但老师家长让学历史,最后我选了历史。后来觉得历史实在太累了,很多东西要背,地理就比较轻松。后悔呀

回答者:海豚522在乎你耶

不管是哪个专业,只要学精了,都会很有前途的。

相信自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回答者:piaopiao

我是广东的!不知道应该选 哪科!理科我不太想选啊!我如果高二选了地理的话,总分(原始分)大概只有550左右!不知道能上什么大学?

问题补充:哈哈~我也越来越觉得地理真的好有前途!哈哈!我先定地理了!09年看我吧!我也要为广雅争光!嘿嘿!今年广雅就有地理状元哦! 提问者: 偶是范进

很有用哦,而且不叫客观,到那都用得着

我高考完了还是继续学地理,真得相当有用~!

只要是你喜欢的,就相信自己能学好

社会总是在变,跟着他走就一直是被动,不定哪天就被甩了

自己喜欢的是不变的,不要作违心的选择,才不后悔!

人生只有一次,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吧!!!

你会成功的!

高考报地理做X科的惊恐下场

大家如果还在选X科

给个建议大家,报地理拉

好多人以为地理好偏门,不知道学埋晒的咩

但事实话给我们听,读地理在未来10年内都会是越来越好

大学地理通常分为

理科类的地理科学专业

工科类的GIS (地理信息系统)即是类似开发GOOGLE那个GOOGLE EARTH软件之类的技术

理学类的城市规划

其他类的旅游\会展\等

大家知道地理在高中是文科

但到大学就是理科拉

学的野又实际上是文理都有

无论本来对边科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有得发展

水利,水文,地质,天文,测绘,规划,景观规划,地球物理拉,高能物理拉,旅游拉,经济地理拉.政治地理拉.甚至行为地理(心理学范畴)都有得学,学的野好广泛

学落就知道正.

基本上,我了解过华师任何一个学院,都有科目是同地理有关的,讲都不信

不用担心理科基础弱或者无文科基础

毕业的时候拿的是理学士学位

以前我X科报政治,现在一样读得几好

我是华南师大地理学院的

其他不说,

每个学期都可以外出实习

英徳\湛江\江西\珠三角\内蒙

4年落来基本行便大半个中国,

其他院系想去多无得去

最重要是钱不用我们出

出都是出少少

哇哈哈

以我去西北地区考察为例子

去左一个半月

行左30个城市

都不过是给千几元

而且还是跟国内出名的教授去

学到的野远比在课堂上的多好多

以我们华师为例

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就业率已经连续10年全校第一(100%就业)

在大四上学期通常就可以翘腿等报道

平均薪金2500-5000一个月不等(看工作地区)

非师范类的就业相对低,但都排全校前3,重要的是就业得够快

就业单位方向国土局.旅游局等~~~甚至公安局都来招GIS的毕业生

今年是中国地质灾害开始多发的年份,所以地理学的人才好需要

如果能考到北方的中国地质,或地理专业就好不错,北方的地理理学方面给南方好

同时以前因为人少,现在地理教师也开始大量需求

在地理技术方面,全省GIS技术的领头人(全省3个)就有2个在我们中大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

但如果你是钟情南方的发达,地理方面就非中大和华师莫属拉

他们的理论比较成熟,而且历史老,经验够,

如果对规划等人文地理有兴趣的话,中大比较好

如果对自然地理,旅游,地理教育方面有兴趣就一定要选华师拉

所以大家现在趁报地理都还不是很热门的时候

快点选择拉

中大,华师,广大这三间大学的地理学院都不错

大家努力拉~

读甘多年,都希望有个好归属

入错行就几惨拉

问题:我是广东高二的学生,高考X科为地理,我该如何提高地理成绩?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我的X科为地理,因为在6科中我对地理最有兴趣,基础相对也比较好,所以我想在地理科考试上拉分。想要达到高分(约130分)我需要大量阅读有关地理的课外读物吗?在两年内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佳答案

大愚若智: 一、高中地理(必修)讲些什么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陛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例如,太阳和宇宙中的其他天体对地球上生活的人类有什么意义?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与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在21世纪,海洋在人类生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 同是农村,为什么有的地方搞农业生产专业化,有的地方发展综合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同是工厂,为什么生产的产品和获取的效益不一样?在某一地,要发展经济,同时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发展什么产业?当今世界上一些令世人瞩目的环境问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如何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应该起些什么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地理学所要研究的。

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如此之广,在高中地理课(必修)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只能从环境中与我们联系最为密切的事物和现象人手,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首先使我们认识地球表层,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在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后,高中地理(必修)又就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讲述了以下几个课题:农业和工业、城市和乡村聚落、交通贸易和通信等。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受环境的制约,也对环境施加着影响。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失调密切相关。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中地理(必修)还对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义务和行为准则进行探讨。

二、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的结构

1.全书分为8个单元(上、下册各4个单元),每个单元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每个单元又分为若干课。每一课有课文(包括文字和图表,图下有小字注明图意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和活动。

2.每个单元后设有“自学园地”。自学园地包括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三部分内容。

三、怎样学好高中地理(必修)

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不仅可以对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所了解,还可以使我们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树立人和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空间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的学习,除了需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数据和分布,对个别地理事物进行研究外,想求得较为深入的现代地理科学知识,还要努力学会以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地理事物,对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和动物、人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综合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地理的学习,要注意比较法的运用。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对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区域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比较,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有助于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

地理的学习,还要重视地图、图表、照片等的研究、对比、分析和判断,注意从包括教科书、报纸、电视等在内的多种媒体中获取地理知识。地图、图表和其他可视性材料储存和传递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帮助我们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并提高我们运用地图的能力。

最后一点要说明的是,是否学好了地理,重要的一点是看你能否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中将陆续介绍地理学习方法。真正适合你的学习地理的好方法,还要靠自己在学习的实践中总结

怎样学好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2,注意运用比较法;

3,重视地图,图表,照片等的研究,对比,分析和判断;

4,学以致用;

5,学无定法,实践总结出真知.

其他回答

fantasydancer: 错~~~~~~高考的地理内容绝大部分内容(80%+)是在课本内,与其大量阅读课外地理读物,还不如把该的分都拿到手^__^

PS:不过像你这样高二就开始高考准备的同学......真的很强呀:)所以相信你没问题啦,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努力!送你两句话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a空间蜘蛛a: 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学习要掌握基本概念、地理事物演变过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的基本原理。

一、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可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序列。还可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还可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势)。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需要熟练掌握。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中有学多要记忆的知识。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需要学生不断背诵,并做填充图册,发现错误后改正,才能将这些知识掌握好。

天山逸雪: 高考不需要广泛阅读,但是如果你想继续深造地理的话,多看一些肯定对你有好处。

对于高考,你只需要把自己的教材弄清除就可以得到高分。

moshou6158: 只要牢牢抓住课本就行!

小艺8558: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现在正在一轮复习中,我自已总结的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先注重课本上的知识把基础知识打好。如果盲目的大量看课外书也不定有好处。重要的是在脑子里能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图,想到一个地方一个地区就能马上想到他的地区呀气候呀水文人文这一系列的东西。另外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要多看地图看的时候也不能是漫无目的看,要看他的气候带呀经过他的经纬线呀,这些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贰’ 急~啊~!地理知识~!

地球上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世界上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193个,地区为31个。其中:

亚洲(48个国家)

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5)
东南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11)
南亚: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7)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
西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阿曼、也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塞浦路斯(20)

欧洲(43个国家/1个地区)

北欧: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 法罗群岛(丹)(6)
东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7)
中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8)
西欧: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7)
南欧: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墨塞哥维那
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16)

非洲(53个国家/6个地区)

北非:埃及、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葡)、马德拉群岛(葡)(8)
东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10)
中非: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共和国(即: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圣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注:未独立,详细请看:)、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爾尔、加那利群岛(西)(18)
南非: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旺(法)、圣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个国家/10个地区)

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帕劳、瑙鲁、基里巴斯、图瓦卢、萨摩亚、斐济群岛、汤加、库克群岛(新)、关岛(美)、新喀里多尼亚(法)、法属波利尼西亚、皮特凯恩岛(英)、瓦利斯与富图纳(法)、纽埃(新)、托克劳(新)、美属萨摩亚、北马里亚纳(美)

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

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格陵兰(丹)(4)
中美洲:危地马拉、伯利兹、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7)
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多米尼加国、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罗普(法)、马提尼克(法)、荷属安的列斯、阿鲁巴(荷)、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开曼群岛(英)、百慕大(英)(25)

南美洲(12个国家/1个地区)

北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法属圭亚那、苏里南(5)
中西部: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玻利维亚(3)
东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4)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着,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着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 ,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 ,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 ,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着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 。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着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 ,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 ,速度明显降低 ,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 。地球核有约 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 ,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着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 。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

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叁’ 地理的五篇评论

1.陕西,山西等地区500年以来的大旱!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水源稀少,深居内陆水汽输送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不节约用水。
2.全球气候变暖与强风,强降水,有关,尤其在北半球。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全球气候变暖
3.中国南极科考归来。这个可靠的很多,你可你参考2010年北京各城区的模拟题
4.南方强降雪!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收太平洋的水汽影响,受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形成大规模的降水。
5.现在的西藏的区降雪会导致什么?到初春时形成融雪性洪水!
仅供参考,如有不好请见谅!

‘肆’ 地理知识解答

赫次勒及福各特( Heirtzler and Volgt , 1971 )曾根据平行于中洋脊的地磁异常分析大陆飘移及地极回移。他们讨论之衣饰这样一个分析涉及很大数目的变数做结论。但是他们将大陆飘移定义为〃嵌有大陆于板壳之间的特殊运动情形〃而简化了他们的结果。这个观念的简单延伸可以容许将〃海洋飘移〃定义为嵌有海洋于壳间的特殊运动情形。板至少太平洋的一部份显曾参与这样的运动。大多数的证据显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中太平洋的一部份也许〃嵌在〃一块板壳之内曾经向北迁移大约20度或2000公里以上。这个赫次勒-福各特观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延伸如注意到已知海洋及大陆地区的张裂屿扩张明显地是由深置的张力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漂流〃及〃大陆扩张〃为对偶于大陆飘移及海底扩张的现象。一个类似性质的证据发现在非洲张裂谷中谷中的火山作用在组成及体积上下都不同于海脊中央的情形,这指出至少在某些情形扩张大陆之下的地热梯度比扩张海底之下者要低很多。

麦克道加尔分析生成上下与海脊峰顶有关地区中玄武岩流的发生。杜威及柏德分析过载板壳边缘的蛇纹复岩体上冲带如在纽芬兰者所扮演的角色。波斯哈得及麦克法兰认为加纳利群岛并不成为非大陆的喷出的独立巨大火山岩体。此地区的地壳组成形成一个完整普系的岩石类型,范围丛海洋的,到大陆的物质,指出那个地区有一个复杂的岩浆构造史。总之,纯粹大陆动态及海洋动态之间的区别显然并不如一度想象的那么明显。很多大陆的动态为海洋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很多海洋的动态亦为大陆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因此所有地表动态的有因机动体系必位海洋及大陆之下深处,在一个比最老的大陆更老的全球性统一系统之内。

回目录

大陆飘移、岩浆活动、与全球地热形式

因为大陆飘移几常与岩浆活动相连发生,而岩浆活动则几沿着全球性最大热流量的发生,指出在这三个现象间有一个有因的关系。斯克雷特及法兰契图 Sclater and Francheteau, 1970 ) 由一个全球性的分析认为正在扩张的板壳的交面"海洋 "岩石圈散失的热其总量可达地球的总平均散湿热的百分之四十五。部份散失也与下移板有关。朱里安( Julian, 1970 )发现刻马得克群岛附近下移层板之外的低黏性地区中的分融造成至少四公里/ 秒相当大的大的震波速度增加。宇津( Utsu, 1967 )等人有分析过其他有关大陆飘移与全球地热形式之间关连的问题。这些分析中没有一个对地球的地热动态到底是如何与大陆飘移及海地扩张和隐没板壳交面处的岩浆活动相关提供完全满意的解释。重组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比盘古大陆更早的神秘超大陆)科学家推测2亿年前曾有个盘古大陆的存在,然而比之更老古老的大陆分布状况使中是个迷。由于最近南极大陆的地质调查工作陆续获得成果,于是六亿年前亦有个超大陆的存在的推测便逐渐浮上台面。以下探讨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移动状况,重组六亿年前的大陆。

(一)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状况

盘古大陆不是一直存在于地球历史中。我们知道在盘古大陆之前,大陆早已分和数次,但由于无法获得古老海洋的资料。因海洋会隐没到地球内部,所以现在的地球表面找不到2亿年以上的古老海洋地壳。所以科学家很难精确重现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

在盘古大陆即将形成前,盘古大陆可分为北边的劳拉西亚(Lartasia continent和南边的刚瓦纳(Gondwanaland)。北边的劳拉西亚视现今北美大陆合一部份的欧亚大陆;南边的刚瓦纳是非洲、南美洲、南极、澳洲等大陆与印度次大陆所构成。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是由较小的陆地碎片借着板块运动所拼成。而要重现比盘古大陆分布状况,则先找出劳拉西亚大陆西岸,即现在北美洲大陆西侧6亿年前地质构造的某些片段。因为当时北美洲大陆西岸的地质构造,可能试伴随巨大陆块的分裂所形成。

回目录

(二)复原6亿年前的超大陆

经人们的调查,以南极大陆沿着东经150度分布的南极横贯山脉为界,分为东西南极两部份。西南极是6亿多年以来许多互相接附的陆块集结而成。东南极则是6亿年前的大陆,其地质构造与北美大陆西侧的地质相同。而澳洲大陆东南也发现同一地质构造。又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皆为刚瓦纳大陆的一部份,这也暗示了北美大陆西侧曾与刚瓦纳大路相连。

此外,科学家也发现在东南极发现了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惯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之片段,其造山带为10亿年前所发生的,由此可之北美大陆和东南极在6亿年前是相连的。所以根据过去有关的大陆分布研究科学家推论:6亿年前有个超大陆存在,而其反侧有一片超大洋,非洲大陆东侧、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的沿岸就林接着这片超海洋。

回目录

(三)从超大陆的分裂到盘古大陆

而在超大陆形成后,开始以顺时针方向移动。约五亿年前,超大陆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开始连接处分裂,使超大洋缩小至不见。而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则转到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组成刚瓦纳大陆。同时北美大陆也从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这一路块分裂开来,沿着顺时针方向在刚瓦纳大陆周围移动。接着北美大陆又接上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此一陆块。于是陆块再度聚集,在2亿5000万年前形成盘古大陆。由6亿年前的超大陆到盘古大陆至今,大陆聚合了两次此种陆块一在聚集、分裂的过程为“威尔逊循环”。

回目录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目前主张大陆漂移说的学者都是根据地质上的研究,提出下列的证据,说明大陆曾经是漂移过的。

生物学的证据

世界上很多生物分布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大陆之上,大陆间有海洋阻隔,但是这些生物都无法飞越或游过其间广大海洋的。一种石炭二叠纪的羊齿植物名叫los sopteris现在南美洲、南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地。因为这类植物的成熟种子很大,无法由风越洋吹送,所以可以证明这许多南半球的陆地原来是相 连的。又有一种二叠纪的大爬虫Mesosaurus,和另一种三叠纪的爬虫 ynognathus只见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南非洲,如果这两类爬虫能游水,就不会只在上述两洲的南部出现,这可以证明这两洲原来是相连的。另外有一种大爬虫名叫 Lystosaurus,完全是陆上的生物,无法游泳渡海。但是这种爬虫类曾在南非洲、和南极洲的三叠纪地层中被发现,也在中国、印度,苏俄等地发现,这可以证明各大洲原来是相连在一起的大陆,以后因漂移而分散。虽然有人试图以各大洲间曾经有陆桥相连来解说这许多生物的普遍分布,但是海底地形测量并未发现在海底有轻的大陆地壳存在,不能证明有沈入海底的陆桥。再就生物演化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大陆曾经漂移的证据。哺乳类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胎生类(Placental),一是有袋类 (Marsupial),就化石研究的记录,有袋类先于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在七千万到一万万年以前,有袋类动物遍布地球上各地,表示当时地球是连成一块陆地,在以后的几百万年内,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他们生性凶残,就把有袋类吃食殆尽。但是约在七千万年以前的时候,大陆开始分离漂移,有的分开后又在重合,只有澳洲大陆分开后就不再和其他大陆相连,因之库克(Cook)船长在1770年登陆澳洲时,发现的哺乳类都是有袋类动物,这也是目前袋鼠只有在澳洲生存的原因了。

回目录

大陆边缘的吻合

英国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等人在1965年利用电脑计算,以大陆斜坡的中心(约500寻或九百公尺的深度 )为基准,把大西洋东西两侧的陆地接合起来,可以拼凑的非常吻合,好像拼七巧图一样的完善,同时两边陆地上的岩性和构造也是非常吻合,好像原来是一张报纸,现在被撕成两半一样。地质构造和其他的证据很多地质现象在大西洋一边的海岸突然中止,而在其另一边的海岸又告出现。例如东西向的褶皱山脉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突告中止,但是在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艾诺斯(Buenos Aires)又有同样构造的山脉出现,其他的构造和岩石性质也在大洋的两侧可以彼此配合,北美洲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 )向东北延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突然中止,而越洋到爱尔兰( Ireland)的海岸又再度出现。古生代早期发生的加里东尼亚(Caledonian)山脉更可以说明这个情形,这个山脉呈东北向延伸,由挪威、格陵兰的东部向西南,延经英国的威尔斯及苏格兰,到达北美洲的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地区,直达非洲撒哈拉的西北部止。此外有很多的金属矿带包括锰、铁、金和锡等,都可以在大西洋的两边陆地上彼此遥相接连。最重要的一点是大西洋两侧陆地的地质相同情形只有发生在白垩纪以前的地层中,因为大陆漂移是相信在侏罗纪时候发生的。

回目录

冰川作用的证据

约在三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后期,南半球有分布极广的冰川作用,曾在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发现。由冰川沈积物所指示的冰川流动方向,可以证明是由当时拼合起来的南半球大陆内陆为中心,向四方流动的,这些地方除南极洲外目前都接近赤道,不是寒冷的气候。同时在北半球的陆地上,同一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没有发现冰川作用,再根据植物化石可以证明该时是热带气候。这种事实很难用大陆固定的说法来解释,然而却可以证明当初大陆的位置和现在一定不同,以后必有漂移作用发生。

回目录

古气候学的证据

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的煤矿,证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定是湿润的植物繁殖区。北半球有很多地区有广大的古生代晚期所造成的煤田,表示当时这些地区都是植物丰盛的热带沼泽地区,后来由于大陆漂移而移到目前的地理位置。很多岩盐和风成砂岩再美国的二叠纪地层中出现,证明在当时这里必定接近赤道而气候十分干燥。这许多地质现象的存在,都可以指示过去的气候带应该和现在的地理位置不配合,而大陆是曾经移动过去的。

回目录

古地磁和磁极的移动

到了1950年代,有两种新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发展,对大陆漂移说的发展造成一个转捩点,这就是古地磁(Paleomagnetism )和海底地质和地形的研究。有许多岩石在形成时带有弱磁性,岩石和矿物的具有磁性来自地球的磁场(Magnetic field)。地球的磁场可以假设地球中心有一块磁铁,具有一个磁轴(Magnetic Axis)和两个磁极(Magnetic Pole),一为指向北的磁北极,一为指向南的磁南极。地球的磁轴并不和它的地理轴或自转轴一致,两者约成11度的交角。地球磁场的真正产生原因还不十分明了,一般书上都根据自发的电磁波发电机(Self-exciting Dynamo)的原理来说明之,这是美国的埃耳赛(Walter Elsasser)和英国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所创立的。

在火力发电厂中,蒸汽推动一个导电体,再在一个磁场中转动,就可以产生电流。地球内部的外核是产生地球磁场的主要可能场所,因为外核是流体组成,其铁质的成分又是良导体。这个具有导电性能的外核对着包围在外面的地函发生转动,在原有的小型磁场中就可以产生电流,由这个电流可以产生地球的磁场。因为这个电流造成其本身的磁场,所以名之为自发发电机。这个作用的发生需要一种或多种的能源使具有导电性的铁质流动性外核发生对流性的转动或运动,由此产生电流,增加磁场的强度,再进而增加电流的强度。如此交替进行,最后可以使对流运动、电流和磁场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自发的发电机原理。一般认为地核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可能是主要的热源。地球的自转对地球磁场的产生有重要关系,所以磁轴和地球自转轴的位置很接近。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得力于古地磁(Paleomagnetism)研究所提供量的方面的证据。古地磁研究保留在磁性岩石或矿物中的地球古地磁场,所以也名为化石磁性(Fossil Magnetism )。当岩浆冷凝结晶到某一矿物的居里点温度以下时,这个矿物就开始具有磁性,名叫自然存磁性(NRM,Natural Remanent Magnetism )。在这矿物中南北磁极的排列方向和当时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排列方向相同。在沈积岩造成时,其中所含的磁性矿物也可以产生存磁性,其磁极的排列也和当时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排列方向相同。在1950到1960年间,地球科学家在各地采集岩石标本,决定其地质年龄和存磁性,以重建以往地球磁场的演变史,这就是古地磁的研究,由此研究可以得到三项重要发现:

磁极的移动(Polar Wandering),
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 Magnetic Polarity Reversal),
海底地磁异常带的对称性排列。
根据岩石中存磁性方向的测定可以决定这个岩石造成时地球磁极排列的方向和纬度的位置,这是由岩石中古地磁的磁偏角(Magnetic Declination)和磁倾角(Magnetic Inclination )以及磁场的强度来测定的。由古地磁研究所测得若干大陆在不同地质时间的磁极位置,结果发现所测不同地质时间所成磁性岩石的磁及排列和位置并不相同。如果把某一大陆的磁极位置按其时代顺序相连,就得到一条连续路线,最后的终点就是现在的磁极位置。这条连线名叫磁极移动路线(Polar Wandering Path),解释磁极的移动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地球的磁性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位置这就名叫磁极的移动。一是磁极不动,而是大陆对着磁极而言,有相对的移动。虽然磁极可以移动,但是规模极小,可以说磁极和地理极的相对位置是仍旧一致的。所以另一个容易接受的学说是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磁极的移动,实际上市由于大陆的移动所造成的。

北美洲的磁极移动路线和欧亚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并不一致,如果磁极曾在移动,则各大洲在每一个地质时代所示的磁极应在同一位置,但是实际的测量,这个个磁极在不同的大陆上有不同的位置,因之证明只有大陆可以相对运动,地球上的磁极不可能作有规则的移动而最后聚合在一点。因之一种合理的动力学上的解释是磁极是不动的,而真正在移动的是含有这些磁性岩石的大陆,所以大陆漂移说得到第一次的量的证实而复活了。在侏罗纪以前的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的曲线外型大致相似,如果把北美洲的路线向欧亚大陆移动约三十度,两条路线就可以彼此相合,这是大陆未漂移以前的情形。到了侏罗纪以后,因为大陆漂移开始,大西洋开始生长,以后这两个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就不能再一致了。此后在南半球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磁极移动的证据,不过不同的大陆有不同的移动路线。

回目录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说的来由,是根据下列的事件观察:

(1) 地震带的分布。

(2) 海底的扩张。

(3) 大陆的移动。

(4) 地球的构造。

1-1 在各地可轻易的找到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

纽西兰南岛是由太平洋板块及澳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要了解上述的原因,必需研究纽西兰附近海底的地壳变动,在北岛东边有个与北岛大致平行的希克兰基海沟(Hikurangitrench),顺着这海沟的方向,向北又有个东加克马得海沟( Tonga Kermadee trench),在这东加克马得海沟的西边,有一个与此海沟平行的东加克马得洋脊,这个洋脊的南边即是北岛;另一方面,由南岛向南找,亦可找到一个马克奥利洋脊 Macquarie ridge),在马克奥利洋脊及南岛连线的西边有一个与此方向平行的类似海沟之深海。

扩大来看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在南太平洋上,有个由南美附近的东太平洋垄起( east Pacific rise)向西移动的太平洋海底---太平洋板块(Pacific plate),在印度洋上也有一个由印度洋中洋几项东移动的印度洋海底,---澳洲板块(Australia plate),这两个板块来到纽西兰附近便撞在一起,于是太平洋板块就在北岛东边的东加克马得海沟和希克兰基海沟没入澳洲板块的下方,而南岛西边的深海部分则是澳洲板块没入太平洋板块下方。

由于纽西兰的南岛及北岛,以及阿尔卑斯曾的走向都是东北西南向,因此由东边挤过来的太平洋板块及由西边挤过来的澳洲板块相撞后,会在岛上形成挤压力,这挤压力可分解成与断层成直角的及与断层平行的两种力,前者成为对断层的推力,后者则成为右错力,前者使南阿尔卑斯山脉垄起,后者使阿尔卑斯山脉向右移动,换言之,作用于纽西兰,尤其是其南岛的力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及澳洲板块的挤压。

回目录

(二)理论的原理:

地球表面由几个厚度约为一百公里厚之板块组合而成的,由于板块移动时不会变形,所以在交界处产生各种地质现象。

2-1 大陆漂移说的确立: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表面是由几块会移动的板块所覆盖,此理论对地球科学界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在任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科学中心所长的约翰.兹卓.威尔森博士对于大陆漂移说有很大的贡献,他曾在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1963年4月号)中,发表大陆漂移学说的论文,他由1960年古地磁学( Paleomagnetic)发现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后又根据拜恩(Frederick John Vine)及马修斯( DrummondHoyle Mathews)的海底扩张论文,其内容是借由海底扩张来说明大西洋中洋几周围的地磁异常现象。

2-2 板块间运动的证据:

固定不动的高温热点、轨迹及数目暗示着板块移动。所谓热点(hot spot)就是位于地函深处的高温点,它是一个固定在地球上的点,例如位于夏威夷岛下方的热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载着夏威夷群岛的太平洋板块正对着热点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大西洋中洋脊可能是热点连成线状而形成的,载着美洲大陆的西大西洋板块正向西移动。

回目录

(三)板块学说的再讨论

3-1 板块与板块间的运动包括:

(1) 互相远离

(2) 错动

(3) 碰撞

3-2 所造成的现象:

(1) 板块的成长

(2) 板块的错动

(3) 板块的沈降消失

3-3 所发生的位置:

(1) 扩张性边界

(2) 错动性边界

(3) 收敛性边界

3-4 所存在的地方:

(1) 中洋脊(mid-ocean ridge)

(2) 转形断层(transform fault)

(3) 海沟(trench)

回目录

关于大陆飘移

一、古地质学提出的“盘古大陆“的模型验证

西元一九一二年,德国气象学家华格那( A . Weagner )创大陆漂移说,主张: 现代地球上所分布大陆,在古代都连在一起,称之为盘古大陆( Pangaea ),此大陆到中生代时开始分裂向四周动,而形成新的海域。

最近据古地磁学的研究,对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之盘古大陆形状提出了三个模型,这些模型已分别就地质学、骨气后学的观点加以验证。

盘古大陆可分为由现在的北美、非洲、欧亚三个大陆连结成的劳亚古陆( Laurasia ) ,以及由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南极洲等五个大陆连成的岗瓦那古陆( Goundwanaland )两个部分。而与古地质学所提出的三个盘古大陆之模型的相异处,就在于劳亚古陆和岗瓦那古陆的相接之处。经验证的结果,认为两大陆相接的地方,相当于现今的非洲西北和欧洲西南边之模型,最合乎地质学及骨气后学的理论。

回目录

二、观念的演化

大陆漂移的假说假设地球地壳如大陆一般大的板块至少在过去二亿年里曾保持他们的形状但却彼此的相对移动或漂移。这些观念基于全球性的古地磁分析加上其他类型区域性及全球性的研究已经相当确定。

大多数早期的大陆漂移观念与杜托特( Du Toit ),泰罗( Taylor ) ,及威葛纳( Wegener )相关连。近代的说法通常与蓝科恩(Runcorn ) ,布拉德( Bullard ),布雷克特等( Blackett et al. ) 爱萨克等( Isack et al. ) 。

漂移前构形中南半球的诸大陆,非洲、澳洲、南美洲、印度、及南极洲,在侏罗纪(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时期聚集在南极洲周围而构成岗瓦纳古陆,其余的大陆则聚集成劳亚古陆。在其他的构形中,所有的大陆形成单一的漂移前超级大陆即盘古大陆。一些观念指出单一的漂移前构形及一个超级大陆的单一分裂可能过分简单并且在时间上受到限制达一种程度以致于基本观念上必需补充下述的情形;曾有一连串超级大陆的存在他们在不同的全球地表构形中重复的分裂而又重新的结合。

由这些及其他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一)大陆漂移及地极回移是地球内部动态的地表表征;(二)这些现象至少发生在过去二亿年里,并且可能发生在地球的整个生命中;及(三)对地球内部几何学及力学未有充分的了解以致于容许对大陆漂移及地极回移之推动机动体系的性质有个完整的定义。

回目录

三、大陆漂移的其他地球现象

大陆漂移常和其他的地球现象连带发生,譬如海洋及大陆张裂,岩浆活动,及其他与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连的现象。快速地极回移在强裂的构造岩浆活动期间发生。此时也有较多的地磁极倒转发生。

大陆漂移及相关连的地球其他现象有如海洋及大陆张裂,岩浆活动,快速地极回移,及地磁极倒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这些其他地球现象活动的时候为什么大陆漂移并不一定发生?全球推动机动体系,能如此特殊且能作用如此之久,其几何、机械、热、极化学特性究竟为如何?

马丁( Martin, 1971 ) ,麦克英泥及路克( McElhinny andLuck, 1970 ),贝克( Beck, 1970 ) , 罗多福( Rodolfo, 1971),袁格( Yungul, 1971 ),哈瑟登( Hatherton, 1969),叔伯特等( Schubert et al.,1971 ), 狄慈及霍登( Dietz and Holden,1970 ),麦克英尼( McElhinny, 1970 ),菲赤( Fitch, 1970),费尔布瑞奇( Fairbridge, 1969 ),泽夫立兹( Jeffreys, 1970 ),白罗梭夫( Beloussov, 1970 ),凡男德及穆尔( Van Andel and Moore, 1970 )等人分析过这类性质的问题。

‘伍’ 请问:文科中的【地理】需要背哪些【图】。。。或 一定要掌握哪些【图】

我是选地理的刚刚高考完.
其实不用全都背下来,只要记住要点然后自己展开来.比如说农业区为条件只要记1气候2地形3土壤4水源5劳动力6市场7交通8科技
然后你再具体地方的展开.比如说长江中下游平原,具体说1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与热同期2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开阔3土壤肥沃4河网密布水资源充足5劳动力数量大6市场广阔7交通便利8科技力量雄厚科技发达
只要记住那几个点就行,然后再展开,这样会容易很多
图一定要掌握气候图,农业地域类型图,洋流模式图,板块图,大气垂直分布图,等,其中气候最最最最重要!!!

‘陆’ 地理知识解答,

1、 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是由河水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的。从平面上看,形状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它与山麓附近的扇状冲积平原不同。扇状冲积平原面积较小,土层较薄,沙砾质地,土质不如三角洲肥沃。

2、来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水的来源便是这些地下水。
目的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3、爪哇的气候是终年炎热而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简单说就是火山喷发,岩浆堆积冷却凝结形成。属于大巽他群岛(大巽他群岛属于马来群岛)。

台湾: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湿润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地壳运动,地壳受挤压褶皱上升。不知道属于什么群岛。

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不知道属于什么群岛。成因不知道,参考这个: 马达加斯加岛原来是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地质构造与非洲大陆相似,全岛基底由古老的结晶岩构成,2/3的基底出露在地表,形成纵贯全岛的高原。高原偏居岛的东部,全岛地形不对称。高原面上丘陵、火山、盆地错综分布;高原东部边缘是一大断层,致使东坡陡峻,沿海平原狭窄(宽16—80公里);高原西部坡度较缓,呈阶梯状缓慢下降,沿海平原宽100—200公里,由覆盖在古老结晶岩上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岩构成。马达加斯加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中央部分平均海拔800-1500米,通常被称为中央高原。察拉塔纳纳山主峰马鲁穆库特鲁山位于高原的北部,海拔2876米,为全国最高点。位于中央高原的阿劳特拉湖,是马达加斯加的最大湖泊。东部为带状低地,多沙丘和泻湖。西部为缓倾斜平原,从500米高原逐渐下降到沿海平原。有贝齐布卡、齐里比希纳、曼古基和曼古鲁4条较河流。

古巴:全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仅西南部沿岸背风坡为热带草原气候。不知成因。属于大安的列斯群岛

4、亚马孙河航运价值普遍认为不高。。硬要说高的话,水量丰沛,河宽水深,而且比降较缓,主要河段上没有任何险滩瀑布,终年不结冰,干流和各大支流之间可以直接通航,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便利的水上航运网。整个水系可供通航的河道总长在2.5万km以上。

5、迁都的原因很多,除了LS所说安全问题,还有人口、开发需求等原因。http://..com/question/6026994.html?fr=ala0这里有比较详细的回答,我觉得没有被采纳的那个回答,更适合应试教育要求的答案。

6、气候持续干旱,流入的水量小于湖水的蒸发量;过度取水,不合理的水利建设

7、问题略有歧义,我回答的,是注入河流的水文特征。
咸海水系河水量很小,水位变化很大,含沙量大,多为间歇河、时令河,只在春秋降雨时偶有流水。部分河流冬季结冰,冰期并不很长。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其水源就由冰雪融水供给,因此河水每年有两次汛期,一在春季4—5月积雪融化形成第一次涨水;一在夏季6—7月冰川融水形成第二次涨水,且夏季涨水大于春季。
这里有较详细的资料http://..com/question/131553096.html
http://222.73.168.135/bbs/simple/index.php?t58641.html

里海:流入河流泾流量有较大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要回学校一趟。。。。写不完了,晚上回来再写吧。。。
不知道你对答案的要求是详细,还是简略。这些题目看起来不像高三的题目,而是像初学时的无聊题,不容易写出简略到位又压住全部得分点的答案。如果是纯粹的应试题目,我答的不够全面,这会儿高考完已经没心情每道题都精雕细镂,务求全面了。。。晚上回来再改改看吧。

‘柒’ 月球地理知识 越详细越好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就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着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在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是数值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数据资料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运动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地形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环形山
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着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
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到了现在。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 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着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着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原因

月球总以一个面对着地球。是因为月球的自传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同步自转,27.32166日)
要理解这一现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画一个圆,标出正东西南北方向。你站在圆心(代表地球),再找一个朋友,站在圆上,让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动脖子),沿着圆逆时针挪动,要求他在沿着圆挪动的时候,保持面部始终朝向圆心,也就是你。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就基本模拟了月亮饶地球转动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你的朋友始终是一个面(前面)面向你。下面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转周期等于自转周期。
你的朋友从你的正北方出发,绕着你转动,再一次出现在正北方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个公转周期。(类似于月亮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类似地,当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180度。当他走到你的正东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270度。当他再次走到你的正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360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因为完成一个公转过程就刚好完成了一个自转过程,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这个自转周期就等于公转周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你的朋友总是以身体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说,月亮总是以一个面朝向地球。

月球成因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球体成分及可利用资源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 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了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
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种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
科学家指出,要开发月球必须对月球进行全面的探测,了解月球的资源,并逐步对资源进行开发。月球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地球上最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以铁为例,仅月面表层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亿吨铁,而整个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月球表层的铁不仅异常丰富,而且便于开采和冶炼。据悉,月球上的铁主要是氧化铁,只要把氧和铁分开就行;此外,科学家已研究出利用月球土壤和岩石制造水泥和玻璃的办法。在月球表层,铝的含量也十分丰富。
月球土壤中还含有丰富的氦3,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这种聚变不产生中子,安全无污染,是容易控制的核聚变,不仅可用于地面核电站,而且特别适合宇宙航行。据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计为715000吨。从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吨氦3,可得到6300吨氢、70吨氮和1600吨碳。从目前的分析看,由于月球的氦3蕴藏量大,对于未来能源比较紧缺的地球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许多航天大国已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
月球表面分布着22个主要的月海,除东海、莫斯科海和智海位于月球的背面(背向地球的一面)外,其他19个月海都分布在月球的正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在这些月海中存在着大量的月海玄武岩,22个海中所填充的玄武岩体积约1010千米3,而月海玄武岩中蕴藏着丰富的钛、铁等资源。若假设月海玄武岩中钛铁矿含量为8%,或者说二氧化钛含量为4.2%,则月海玄武岩中钛铁矿的总资源量约为1.3×1015~1.9×1015,尽管这种估算带着很大的推测性与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月海玄武岩中丰富的钛铁矿是未来月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
克里普岩是月球高地三大岩石类型之一,因富含钾、稀土元素和磷而得名。克里普岩在月球上分布很广泛。富含钍和铀元素的风爆洋区的克里普岩被后期月海玄武岩所覆盖,克里普岩混合并形成高灶和铀物质,其厚度估计有10~20千米。风暴洋区克里普岩中的稀土元素总资源量约为225亿至450亿吨。克里普岩中所蕴藏的丰富的钍、轴也是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
此外,月球还蕴藏有丰富的铬、镍、钠、镁、硅、铜等金属矿产资源,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贡献。

天秤动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月球火山分布

月球上没有类似夏威夷或圣.海仑那样的火山。然而,它的表面却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层所覆盖。

早期的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阴暗区是广阔的海洋,因此,他们称之为“mare”,这一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就是“大海”,当然这是错误的,这些阴暗区其实是由玄武熔岩构成的平原地带。

除了玄武熔岩构造,月球的阴暗区,还存在其他火山特征。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沟纹、黑色的沉积物、火山园顶和火山锥。不过,这些特征都不显着,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迹的一小部分。

与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谓老态龙钟。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龄在30-40亿年之间;典型的阴暗区平原,年龄为35亿年;最年轻的月球火山也有1亿年的历史。而在地质年代中,地球火山属于青年时期,一般年龄皆小于10万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只有3.9亿年的历史,年龄最大的海底玄武岩仅有200万岁。年轻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跃,而月球却没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质活动迹象,因此,天文学家称月球是“熄灭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链状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脉,火山链勾勒出一个岩石圈板块的边缘。夏威夷岛上的山脉链,则显示板块活动的热区。月球上没有板块构造的迹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现在巨大古老的冲击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阴暗区都呈圆形外观。冲击盆地的边缘往往环绕着山脉,包围着阴暗区。

月球阴暗区主要出现在月球较远的一侧。几乎覆盖了这一侧的1/3面积。而在较远一侧,阴暗区的面积仅占2%。然而,较远一侧的地势相对更高,地壳也较厚。由此可见,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壳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仅为地球的1/6,这意味着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动阻力,较地球更小,熔岩行进更为流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月球阴暗区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时,流畅的熔岩流很容易扩散开,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喷发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够落得更远。因此,月球火山的喷发,只形成了宽阔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类似地球形态的火山锥。这也是月球上没有发现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没溶解的水。月球阴暗区是完全干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见的气体,是激起地球火山强烈喷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家认为缺乏水分,也对月球火山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具体的说,没有水,月球火山的喷发就不会那么强烈,熔岩或许仅仅是平静流畅地涌出地面。

月球是空心的

据猜想,月球是空心的。月球是一冰行星,在与地球擦过时被地球吸引力,有了轨道。在探测月球时,发现月球表面有一部分是重金属,那一部分的密度比地球大(所以月球只以一面对着地球),

‘捌’ 有关地理的小知识

1、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 黄河流域图
79.5万km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简称分别为青、川、甘(陇)、宁、内蒙古、晋、陕(秦)、豫、鲁。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2、 首先,就生活必须的基本物质来讲,苏北苏南是差不多的,那些个日用品,水费,电费啊基本上全国也是差不多的,所以这个没有可比性。
然后,房子,确实是不能比。我老家,最好的房子大概3500左右一平,然后在市区边缘的稍微远一点的只要1800左右,我姐姐的男朋友年前刚买了一套,80平,首付只要5W。
我工作的这个地方,房价最高10000左右,最低是一个楼盘刚刚降价的6880,然后我看中了一套120平的房子,均价6900,总付大概要85W,这个价钱在我家起码可以买两栋小别墅了,还是在最好的地段。
车子,苏南确实很多,但是他们也有很多人不是在本地上班的,大多往返于各个开发区。众所周知,苏南的开发区多的数不清。开发区肯定不能建在市里,我工作的这里,开发区到市中心30公里,不买车怎么办?当然买的起车就养得起。
我老家,以前车不多的,现在也慢慢的多起来了,毕竟也在发展。在我都找不到的郊区的郊区,也建了个工业园。所以不能计较这个,有需要才会有消费,没那么多烧钱来显摆的人。
然后再说公务员。苏北的公务员确实拿的不多,不只能因为财政。一个地区没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相当规模的产业,财政怎末可能有钱?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地区的经济直接制约了当地工资的条件。用通俗的话讲,他们没有资源,怎么可能有钱。没人去办理行政许可等手续,哪里有收入供养全局?
苏南,与上面的相反,而且很多时候并不靠财政拨款,各项行政许可的收费足以支付全局的工资奖金,而且多数还有节余。
这里面不讲贪污的情况,只讲通过正当收费获得的资金,完全是有法可依的。
最后讲生活必须品以外的消费。请客吃饭,应酬喝酒,这是社交必须的。在校园里偶尔还要跟同学聚个餐呢,不要想得好像完全不需要跟别人交际一样。在我老家,特别特别好的一餐饭加上酒水大约也就1000多点,当然这里讲的是平均情况,有人愿意烧钱吃好的也没办法。
在苏南,一般的请客吃饭,加上酒水,也要1000多。一般的老板,在上点档次的地方请客,一般三星四星酒店,那签单一般都3000出头,这基本都是我看到的。不要讲什么请客非要吃好的,如果你是老板,请人办事或者是联络感情以后备用,能请那种一般的饭店吗?这个社会讲人情,讲面子,不要那么愤青,虽然我上大学的时候也这样不屑一顾。
说了这么多废话,索性列个表看看好了。都是大概的平均数字,不代表极端情况。 苏北 苏南
工资 1500-3000 2000-5000
日用品 两者基本持平
房子 1800-3500 4880-7000
车子 数量在增 基本家家有车
糊里糊涂的说了这么多,看上表大概能看出一些来,就基本的消费来讲,苏北绝对比苏南舒服,一个月的工资,基本可以买到一平方的房子,而苏南则买不到。
而高端的享受,苏北确实不如苏南,主要是硬件软件不具备条件,你像在苏北一个小地方开一家钱柜,一小时128的,你觉得会有人去吗?
所以,苏北的人不要说苏南拿的多,各家有各家的难处。我自己就觉得这边买房子真的是很难很舍不得,虽然一个月拿的钱是老家的几乎两倍。
阳光工资也是一样,是人都想多拿钱,所以才会纠结苏南苏北的差异。
基本上长江以南为苏南,长江以北为苏北
另外还有一种苏南,苏中,苏北的划罚
长江以南为苏南
扬州、泰州、南通为苏中
长江以北除扬州、泰州、南通为苏北
3、 华南:自然地理广义上指中国淮河、秦岭以南地区,而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最狭义的华南仅包括广东(包括东沙群岛)、广西、海南(包括南海诸岛)、香港和澳门五省区
华东: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一般狭义指中国东部6省1市(包括台湾为7省1市)所在的区域,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和上海市、台湾。广义华北包括狭义华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部、东北三省。
华北:一般指中国北部2省2市1区所在的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玖’ 有关地理的小故事

1、麦哲伦环球航行后回国,船员们发现日期少了一天.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的确每天都记了日期.其实是经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变更一天. 2、格陵兰在地理纬度上属于高纬度,它最北端莫里斯·杰塞普角位于83°39′N,而最南端的法韦尔角则位于59°46′N,南北长度约为2600千米,相当于欧洲大陆北端至中欧的距离。最东端的东北角位于11°39′W,而西端亚历山大角则位于73°08′W。那里气候严寒,冰雪茫茫,中部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温度为摄氏零下47度,绝对最低温度达到摄氏零下70度,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根据科学工作者的测量,全岛冰的总容积达260万立方公里,假如这些冰全部融化的话,地球的所有海面就会升高6.5米。格陵兰岛全靠厚厚的冰层,才使它能高高地突起于海平面上。如果把冰层去掉,格陵兰岛就不会有现在那样高耸的气派,而只能像一只椭圆形的盘子,固定在海面上罢了。

在全球海洋大千千万万岛屿中,面积达2175600平方千米的格陵兰岛绝对排各第一,以面积大小而论,它比排各第二的新几内亚岛、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岛、排名第四的马达加斯加岛的总和还要多54559平方千米。因此,格陵兰岛当之无愧为“环球诸岛大哥大”。

格陵兰岛无冰地区的面积为341700平方千米,但其中北海岸和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是人迹罕至的严寒荒原。有人居住的区域约为1500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南部地区。该岛南北纵深辽阔,地区间气候存在重大差异,位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出现极地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高纬度,一年中的极昼和极夜就越长。每到冬季,便有持续数个月的极夜,格陵兰上空隅尔会出现色彩绚丽的北极光,它时而如五彩缤纷的焰火喷射天空,时而如手执彩绸的仙女翩翩起舞,给格陵兰的夜空带来一派生气。而在夏季,则终日头顶艳阳,格陵兰成为日不落岛。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在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面积217.56万平方千米。人口5.4万(1982),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因纽特(爱斯基摩)人占多数。首府戈特霍布。全岛2/3在北极圈以北,气候凛冽,仅西南部无永冻层。全 生活在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岛5/6的土地为冰所覆盖,中部最厚达3,411米,平均厚度接近1,500米,为仅次于南极洲的现代巨大大陆冰川。矿产以冰晶石最负盛名。水产丰富,有鲸、海豹等。公元前3000年因纽特(爱斯基摩)人首先到达这里。1894年丹麦首建殖民点于岛的东南岸,1921年丹麦宣布独占,1979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内部自治。由于寒冷,格陵兰有一种独有的冰下城市“世纪营”,居民可以靠一种叫做“冰上电车”的有轨小型车辆在冰层的隧道中往来穿梭。

格陵兰岛是一个由高耸的山脉、庞大的蓝绿色冰山、壮丽的峡湾和贫瘠裸露的岩石组成的地区。研究表明,这个岛屿拥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这些岩石估计至少有37亿年的历史。从空中看,它像一片辽阔空旷的荒野,那里参差不齐的黑色山峰偶尔穿透白色眩目并无限延伸的冰原。但从地面看去,格陵兰岛是一个差异很大的岛屿:夏天,海岸附近的草甸盛开紫色的虎耳草和黄色的罂粟花,还有灌木状的山地木岑和桦树。但是,格陵兰岛中部仍然被封闭在巨大冰盖上,在几百公里内既不能找到一块草地,也找不到一朵小花。

格陵兰岛的面积相当于10倍的不列颠岛,约为美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积2 189 837平方公里,从北部的皮里地到南端的法韦尔角相距2574公里,最宽处约有1290公里。该岛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是它那巨大的冰盖,有些地方冰的厚度达10000米,冰盖占整个岛屿面积的82%。冰盖产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 港冰川每天将几百万吨的冰排入海中,移动速度约每小时1米。这就形成了众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号巨轮冰海沉船就因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无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伟大的挪威探险家费里特乔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兰岛冰原。

格陵兰岛是一个无比美丽并存在巨大地理差异的岛屿。东部海岸多年来堵满了难以逾越的冰块,因为那里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交通也很困难,所以人迹罕至。这就使这一辽阔的区域成为北极的一些濒危植物、鸟类和兽类的天然避难所。

西海岸有世界最大的峡湾,切入内陆322公里。包括其首府戈特霍布在内的大部分居民点都分布于此,首府约有12000人。许多年来格陵兰岛为丹麦的殖民地,但是在1979年丹麦政府允许格陵兰人自治,并通过了“格陵兰自治条例”。

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在漫长的冬季看不见太阳。但到夏季,格陵兰迎来了大量来此繁殖的鸟类,许多植物也生长旺盛,大家都竞相充分地利用24小时的日照。

尽管许多岛类来格陵兰岛只是为了繁殖,然后当冬季来临时又飞向南方,但也有些鸟全年都驻足于此,其中包括雷鸟和小雪巫鸟。格陵兰岛也是世界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的家园,还有狼、北极狐、北极兔、驯鹿和旅鼠等。格陵兰岛北部有大批麝牛,其极厚的外皮保护它们免受冰冷的北极风冻害。在沿岸水域常见鲸和海豹。 3、(传统文化的小故事)陕西地名的来历
•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秦:因陕西在战国时期
为秦国地而得名。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西有陇关,
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
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
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封章
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
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撞县北);封
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
北)。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
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朝
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
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拾’ 地理评论

地球表面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014%。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主要为非洲和中东地区,印度、秘鲁、英国、波兰及中国部分地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16.5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猛增到180多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水4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198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达到70%。但我国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是较发达国家低许多,一些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离不开水,动植物也离不开水,科学家早已证实,早期的原始生命缘于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构成了一个水的世界,科学家称它们为水圈。水圈和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海洋出现之前,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一样,没有任何生命。海洋的暖湿气流是形成云雨的主要因素。在阳光的照射下,大量的水蒸气涌向天空,随着气流飘向大陆,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降雨,一部分雨水通过江河重新回到两极和大海,另一部分则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而在南北两极和大陆高寒地带,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气温过低,大量的积雪又难以变成坚冰,于是便形成了冰川。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上的冰川,是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主要水源地,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峰雪线。每年夏季,当太阳的光辉照射到冰峰的时候,融化的冰雪顺着沟壑江河,流向原野,流向牧场,成了当地人畜饮用和农牧灌溉的主要水源。
丰富的水资源给万物带来生机,使生态保持平衡。从太空观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71%的地球面积为水所覆盖,然而,人们很难想象,传统观念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开始成为稀有资源,水资源保护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科学家估计,地球储水总量13.7亿立方公里,而淡水却只占其中的2.5%。淡水的68.7%又封存于两极冰川和高山永久性积雪之中,这么一来,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可利用淡水,存在于地下蓄水层、河流、湖泊、土壤、沼泽、植物和大气层中,这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不易取得。根据联合国关于一个国家如果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最为严重的后果,便是一些国家的人民身体健康状况恶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喝不上淡水,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因饮用脏水或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都隐伏着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危机。水资源危机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便是城市缺水问题,在联合国列出的最有可能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名单中包括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另外还有开罗、孟买、雅加达、墨西哥等特大城市。
我国是个多山多河的国家,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1500多条。但我国人口众多,相对而言,水资源比较贫乏。就全世界而言,工业的高度发展,不仅对淡水的使用量越来越大,排放的大量污水对江河湖泊以及大海的污染也日甚一日,以至使大海出现赤潮,江河鱼虾绝迹,有的甚至成为臭河、死河。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已成了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着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着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着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着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着《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着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着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着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着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着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着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望采纳多谢

阅读全文

与地理偶注讲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