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我国56个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⑵ 地理 中国所有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是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如果算上汉族的话,是汉族
⑶ 地理各民族特色
我国各民族在地理上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大杂居小聚居是指的我国各民族居住的状况。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其余五十五个都是少数民族。从各民族居住地看,各民族分散在各省区市,混合居住,因此叫“大杂居”,但从各省区市看,少数民族聚居在一乡、一县,又是“小聚居”的形式,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区域内又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区内也有少数民族聚居。
我国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繁荣。这样的民族椭凝聚力、向心力。只有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3)地理方面中国是什么民族扩展阅读:
大杂居小聚居优点:
大杂居小聚居有利民族融合,为文化和经济的进一步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和便利,政治上便于服务和管理,能够有效的削减民族独立和反政府活动等威胁。
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经济上和对外关系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说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边疆地区,并把那里称为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民并非全是少数民族,还杂居着很多汉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是与汉族杂居或交错聚居。
⑷ 中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中国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
中国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逐渐形成的。近代以来,其基本而貌大致稳定下来,从中可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在水平方向上,汉族基本上全分布于国土的东半部,少数民族在西半部;汉族在沿海和国土的中央,少数民族则分布于边疆。图6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分布图,可清楚地反映出以上特点。
据统计,在中国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仅占9%;而在中国22800公里国界线中,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却占到85%。考虑到即使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也有大量汉人居住(平均比重达55%),则上述特点表现得更为典型。例如广西是省一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但总人口中少数民族比重不足40%,且绝大部分分布于西半部,而东半部包括沿海地区则是汉人的聚居区。
(2)在垂直方向上,汉族基本上全分布于平原和丘陵地区,少数民族则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地理学上常把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划分为三大阶梯: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一级,这里传统的聚居民族是藏族。大兴安岭椞�猩绥巫山椦┓迳绥十万大山连线以东,是地势最低平的第三级阶梯,海拔高程均在1000米以下,大部分不足200米,除长白山地外,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汉族聚居区。以上连线向西直至青藏高原为第二阶梯,高程多在1000~2000米之间,这里是汉族和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混居的地方;大体上说,在第二阶梯上,汉族仍分布于较低的部位,少数民族则分市于较高的部位。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过渡的斜坡上,少数民族种类最多,是中国民族和语言成分最复杂的地带。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带,民族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而言:以农耕为主、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分布部位较低;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分布部位较高;尚以游耕游牧甚至刀耕火种方式为主,经济文化最落后的民族分布部位则最高。例如在新疆,维吾尔、汉、回诸族分布部位最低,其他民族则较高,其中南疆的柯尔克孜族分布高程为2500~3000米,塔吉克斯坦族为3000~4500米;北疆的蒙古族在1500米上下,哈萨克族则达2000米上下。又如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势海拔高程在500~2500米之间,傣族和汉族即分布于其中最低平的河谷平坝区,丘陵和半山区分布有布朗族、哈尼族和彝族,山顶则居住着拉祜族。在四川省,汉族主要聚居于海拔200~700米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及丘陵区,土家族、苗族在400~1000米,傣族、布依族在700~1500米,彝、羌、纳西、僳僳等族在1500~2500来,藏族则分布在3000~4500米的高原上。
(3)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对地广人稀,经济、文化发展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0年底,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共包括5个省级、62个地级、71个市级、589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为6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64.3%,总人口为15295.7万人,占全国13.4%;人口密度仅每平方公里24.8人,既低于119人的全国平均数,比汉族地区的288.7人则相差更远。从经济、文化发展上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各少数民族不仅明显低于汉族的水平,其内部差异也极大,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已达到与汉族大体相似的封建制社会的,有壮、回、维吾尔、朝鲜、满、布依、白、土家、侗、苗等30多个民族,以及蒙古、彝、黎、几个民族的大部分和藏族的一小部分,共约3000万人,占当时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84%。处于封建农(牧)奴制社会的,包括藏族的大部分,蒙古族的一小部分,以及傣族和哈尼族,共400余万人,占11%。处于奴隶制社会的,主要是彝族的一部分,约100万人,占3%。尚处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有独龙、怒、僳僳、景颇、佤、布朗、拉祜、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及黎族和高山族的一部分,计约60万人,占2%。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数,但总的说来迄今仍处于后进状态。1990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6.2%和3.4%,大大低于其13.4%的人口比重。
(4)各民族人口的相互混居日趋广泛。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椞氐阌任�飨裕��蚓驮谟诰�谩⑽幕�飨钍乱档姆⒄挂约吧偈�褡宓匚坏目涨疤岣撸�蟠蟠俳�巳丝谇ㄒ疲�煌�褡逯�涞耐ɑ楸裙�ヒ蚕灾�龆唷P轮泄�闪⒑螅�泄�负趺恳桓龅厍�用竦拿褡宄煞侄既涨鞲丛印H缟虾J校琠1949年少数民族的族别仅12个,至1982和1990年已分别增至39个和44个。山东省的少数民族族别由1953年的16个增加到1990年的53个,同期内宁夏由10个增加到34个,北京市更由38个增加到55个,成为全国第一个民族成分齐全的一级行政区。1990年,分布遍及大陆全部30个省、市、区的民族有23个;遍及29和28个省、市、区的各5个;最少的塔吉克斯坦族也分布在9个省、市、区。
中国的少数民族由于人口规模、历史发展特点以及经济文化类型不同,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表12)。大多数民族在分布上都相对集中,有的甚至高度集中。一些人数较多的民族,分布范围很广,其地域一般都是连续的。如藏族聚居区面积广达200万平方公里,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5省、区,连绵成片。蒙古族分布范围近150万平方公里,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新疆等省、区,也基本成片。情况类似的还有壮、维吾尔、土家、朝鲜、布依等族。一些人数较少的民族基本上集中在一个省或自治区内,即使在一个省、区内,也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县,甚至几个乡内,典型的如基诺、羌、布朗、毛南、阿昌、德昂、怒、普米等族。此外,有几个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如回、苗、满、畲等族。其中回族是全国分布最广泛的少数民族,遍及大陆97.5%的市、县,满族的比率也高达88%以上。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得最为奇特的民族是锡伯族和达斡尔族,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东北,另一部分却在新疆,民族处在一分为二,相隔万里的状态,这是历史人口迁移造成的独特人文地理现象。
表12 1990年中国大陆各少数民族的分布
续表
说明:聚居区有部分重叠。
*表示零星、分散或极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占自治区总人口33.5%),其中西部尤为密集,此外,云南省东南部与广西毗邻处人数也较多。壮族在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秦、汉以后史书称为“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宋代后才有“撞”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初期称为僮族,1965年后改称壮族。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1000多年前的挹娄、勿吉、靺鞨以及更晚些时的女真,他们都生活在东北三省。明朝时,女真族迁至目前辽宁省境内,到明末演变形成为满族。满族入主中原后,几乎倾族入关,散布各地,人口分布之广泛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回族。相对集中的聚居区主要为辽宁省东部,次为河北省东北部。全旅居住在长城以北的占90%以上。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也是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内最重要的少数民族。其相对集中的聚居区有两大块,一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回族人口占全自治区总人口32.8%),二是甘肃、青海两省的毗邻地区。在黄淮海大平原上,回族的绝对人数也不小,且城镇人口比重很大(河南省的睢县、宁陵、淮阳、太康、沈丘5县的县城均称回族镇)。回族的祖先是唐、宋的“回回”以及元代从中、西亚迁入中国的“色目人”,以后又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至明代逐渐发展形成为中国的一个新民族,迄今已有约700年的历史。
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中提到的居住在江、淮一带,后迁至洞庭湖地区的“三苗”,可能就是该族的祖先。以后由于汉人南迁的压力,苗族不断后移并逐渐分散。目前巳遍布西南、中南许多山区,以贵州省南半部最为集中。苗族一般以一到几个村寨为单位,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本民族则不甚连贯,形成地域分布上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由于长期分散,苗族各部分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显着,这在其他少数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占自治区总人口47.5%),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各地及伊犁河谷地,北疆则为数不多。其前身是战国时期游牧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的“丁零”,后因战乱大部分迁至目前的南疆地区,吸收融合了当地的一些其他民族,整个历史也十分悠久。
彝族集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3省毗邻地区,聚居区大致连成一片,其核心是四川省西南部着名的大、小凉山,以及有“云南小凉山”之称的滇北山区;此外,云南省的中、南部分布也不少。在民族渊源上,彝族及在语言上同属一个语支的哈尼、纳西、僳僳、拉祜等族与中国西部的古民族氏、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秦、汉之际,彝族的祖先即已居住在川西南和滇中地区,后来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终于发展成为西南3省中人数最多、聚居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
土家族很可能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大约在五代时期开始形成为单一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域邻近或混居,土家族受汉族影响很大,许多人被其他民族视为汉族,直到1956年才确定了单一民族的性质。最近10余年,由于民族成分的大量更改,土家族人口激增,跃为中国较大民族之一。土家族集中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3省毗邻地区,其中湖南省的土家族确定民族成分时间较早,湖北、四川两省则较晚。
蒙古族是又一个对中国历史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目前其分布范围东起大兴安岭,南迄长城,西至天山南北,占据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很大一部分。除此之外,散布各地的蒙古族也不少,分布之广在各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回、满2族。这些属散居性质的蒙古族有相当一部分同元、清两代驻扎各地的蒙古军有着渊源关系,典型的如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刘营村,过去是蒙古军驻地,目前仅此一村即集中了全省蒙古族的近半数。
藏族最早居住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后来逐渐向外扩展,目前聚居范围已几乎同整个青藏高原相当,面积之大在全国各少数民族中首屈一指。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藏族同胞养成了对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环境的独特适应性,因此与其他民族混居的情况较少。相反,藏族对低地环境也不大适应,所以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外的不足0.3%。
布依族一般被认为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与壮族具有同源的关系。其聚居区一直位于贵州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这一带在西汉属夜郎国,故有人认为布依族渊源于“夜郎”。
侗族也是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族也有密切关系。他们长期居住在贵州省东南部,及与之毗邻的湘西、桂北山区。
瑶族可能起源于秦、汉时代的长沙“武陵蛮”。初期多分布在湖南省境内,以后逐渐向西、向南扩散,目前以广西人数最多;聚居区不甚连续,也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各部分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朝鲜族基本上不是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民族,而是从邻国朝鲜迁来的。移民大约开始于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期达到高潮。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图们江流域和鸭绿江流域,主体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00多年前这一大片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原始状态,朝鲜族的迁入为该地区的开发建设作出了贡献。
白族历来集中居住在云南省着名的苍山洱海地区,即目前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唐代和宋代,这里曾先后建立过包括白族在内的南诏和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历史也很悠久。
以上概述了中国14个人口在15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其他民族人数较少,聚居区范围一般都不大,也比较集中,这里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中国各地族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显着的不均衡现象。尽管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迁移,许多地区的民族成分都在逐渐增多,但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成分中的大多数都属于远离其传统聚居地的“散居民族”,这与边疆地区那些土生土长、历史悠久的“聚居民族”在人口规模及其集中度上是有显着区别的。如黑龙江省1990年民族成分虽多达49个,但其中的佤、怒、珞巴、基诺4族均只有1人,拉祜、布朗、撒拉、乌孜别克4族各为2人,僳僳、塔塔尔两族各为3人,这些就是典型的“散居民族”。
由于以上原因,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尽管民族种类数相差不多(1990年最多的北京市为56个,最少的宁夏为34个),但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却相差悬殊(表13)。根据这一比重,可把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种类型:
(1)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1%,基本属于纯汉族聚居区,包括江苏、江西、山西、上海、陕西、浙江、广东、安徽、山东9省、市。
(2)少数民族比重为1~15%。汉族虽仍占绝对优势,但少数民族也达到一定规模,并出现了少数民族占优势的局部地区。包括河南、福建、天津、北京、河北、湖北、四川、黑龙江、湖南、甘肃、吉林等11个省、市。
(3)少数民族比重为15~50%。汉族在总人口中仍居多数,但少数民族已达到较大规模。包括辽宁、内蒙古、海南、宁夏、云南、贵州、广西、青海等8个省、区。
(4)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占绝对优势,汉族则居少数,包括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
中国台湾省1990年总人口中,汉族占98.29%,所谓“原住民”即高山族占1.65%,其他民族占0.06%,汉族占据绝对优势。
各民族人口在城乡分布上差异也很大,特点有三:
首先,城市民族成分比乡村复杂。如上海12个市区1990年民族成分最多的达35个,而9个郊县最多的仅22个。从全国看,北京的市区民族成分有56个,已全部齐全;民族成分最单纯的是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和藏北高原,其中的革吉、改则、聂荣、岗巴、谢通门、白朗6县都仅有藏、汉两个民族成分,是全国最少的。
其次,在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则较少。如北京的城区和近郊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64%,而远郊区和各县仅为2.68%;上海的市区少数民族比重为0.71%,郊县仅为0.07%。
第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主要集中于城市,乡村则较少。如新疆的16个市,总人口中汉族占63.13%,而71个县的总人口中,汉族仅占25.59%。西藏两个市的汉族比重为19.79%,76个县仅为1.91%。这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普遍规律。汉族虽然主要集中于城市,但仍遍及少数民族聚居的每一个县。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汉族比重最低的一个县是西藏的谢通门县,仅为1.35‰。西藏76个县中有51个县汉族比重小于1%。在新疆,汉族比重最低的是和田县,为0.80%。在青海和宁夏分别是杂多县(1.22%)和泾源县(3.15%)。在四川省是石渠县(2.59%)。此外,广西的最西部,也是汉族比重特低的地区。由于人口迁移模式的变动,加上汉族相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较低,汉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中的比重自六七十年代达到峰值后,正普遍趋于缩小。以第四次人口普查同第三次普查相比,在西藏各县中汉族所占的最低比重由1.45‰降至1.35‰,下降了0.1个千分点;该比重在新疆下降了0.3个百分点,在青海和四川下降了0.5个百分点,在宁夏下降了0.25个百分点,看来这一变化是个长期性的趋势。表13199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民族构成省市区与称\民族数\少数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长率(%)\省市区名称\民族数\少数民族比重(%)\1982~1990年增长率(%)
⑸ 中国56个民族分别是什么
中国的56个民族分别为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
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斯坦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各民族人口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斯坦、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的人口密度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8人。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⑹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积人口民族各是什么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人口14亿。
民族56个,汉族人口最多。
⑺ 我们中国56个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
1、汉族
汉族,全称大汉民族。原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2、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血缘递承关系,是岭南的土着民族。
3、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辽宁省
4、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5、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6、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7、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属于重庆市)。
8、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9、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10、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
1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内部自称高度统一,因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绝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称。
12、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
1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14、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15、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16、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17、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18、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19、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20、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21、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22、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23、东乡族
东乡族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24、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25、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26、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27、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28、纳西族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29、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30、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31、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
32、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柯尔克孜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4、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35、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36、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
3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
38、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
39、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40、塔吉克斯坦族
塔吉克斯坦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4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42、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43、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4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
45、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46、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47、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48、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49、保安族
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
50、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
51、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52、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3、门巴族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54、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鄂伦春族的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5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5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
(7)地理方面中国是什么民族扩展阅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对于这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搞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名称进行辨别,这就是民族识别。经过努力,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
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梳理了错综复杂的民族源流和现状,科学地鉴别了我国现实的民族成分,基本上认定了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进行民族工作的对象,从而为党和国家制定和贯彻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坚实基础。
我国的民族识别,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为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学科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在我国民族工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⑻ 八年级上册地理 中国人口和中国民族的主要知识点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人口数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3%。
(2)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3)人口的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二) 中国的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地区面积(平方千米)。
(2)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东密西疏)。
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线以东地区 占全国面积43% 但人口占全国人口94%
(三) (1)1949年以前增长缓慢的原因?经济落后、战争、灾荒、疾病。
(2)1949年以后增长迅速的原因?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控制人口工作不够。
(四)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社会财富积累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资源短缺、生态怀镜遭到破坏、进入老龄化社会、文化素质低,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
(六)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中国人口的地理界线:黑河到腾冲。)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0、6%;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称为少数民族。
(二)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悬殊,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广西)。云南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三)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汉族主要分布: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三)主要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壮族 广西 彝族 云南、四川、贵州
满族 东北、北京 傣族 云南
回族 宁夏、甘肃、新疆 蒙古族 内蒙古
维吾尔族 新疆 藏族 西藏、青海、四川
(三独特的风俗民情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傣族: 泼水节 孔雀舞
赛龙舟纪念屈原
⑼ 中国的56个民族名单是什么
中国有56个民族,分别是: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
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斯坦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600万(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 (未包括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60万珞巴族人 )。
⑽ 中国民族的种类有那些
中国56个民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 僳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斯坦族 怒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汉族
中国56个民族简介:http://www.gov.cn/test/2006-04/17/content_255861.htm
56个民族的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长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使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在本阶段,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对某些族体进行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99%下降为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01%上升为8.41%。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同),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僳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斯坦、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民族压迫制度的废除,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医疗保健事业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国家对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上的要求也比汉族较宽松,因而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少数民族人口下降的趋势,出现了人口兴旺、民族繁荣的景象。1990年—2000年间,土家、高山、羌、毛南、保安、东乡等13个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都在2.00%以上,其中高山族和羌族分别高达4.31%和4.26%。蒙古、藏、维吾尔等8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也在1.40%—2.00%之间,高于全国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91%的水平。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相应提高。在1964—1982年、1982—1990年和1990年—2000年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8%分别提高到6.7%、8.01%和8.41%。
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内地沿海汉族地区比较,差距悬殊。例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8人。总的来说,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
第一,小聚居和大杂居。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l,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这些地区又都杂居着不少汉族,其比例也相当高。如在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中,汉族人口都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汉族人口占40%强。同样,在各汉族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近20年来,少数民族杂、散居人口增长快,民族杂散居的县市越来越多。
第二,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有29个民族分布在全国所有的省区中。全国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占全国31个省区的35.5%。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广西、云南、贵州、新疆4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辽宁、湖南、内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肃、重庆和宁夏,以上16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91.32%。我国陆地边境线全长2万多公里,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