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地理地图怎么背才最快背下来
先是内涵法,按专题来背最有效。地形图,降雨分布图,气温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图,植被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经济区位图,名族分布图,行政区划图。。。一个个仔仔细细看下来,如果感兴趣的话,记起来很快,不感兴趣这样背的效果也不错,这样下来,基础基本上就定下来了。
然后是外延法,简单点说就是按不同标准划界,记住重要的地理界线,如400,800毫米等降水线,0度等温线,不同地区的形状界限。。。。
Ⅱ 如何巧记中国各省份地理位置
我的经验是多看中国地图 把各省的轮廓在脑子里大概有个印象 大概在哪个位置 形象记忆是很重要的
你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记忆:
1.很多省份的名字透露了他们的位置
两湖两广之类的吗 湖北的南边自然就是湖南 河北的南边就是河南咯
2.中国总体上分为三级阶梯 有些省份之间还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各个阶梯有哪些大的地貌特征 如 黄土高原 东北、华北平原 这些地貌有哪些省区市分布。分界线 如 陕西和山西之间是黄河 山西和河北之间是太行山 长江黄河沿途流经的地区有哪些等等
3.先记住一些与外国接壤和沿海省区 勾画出中国国土轮廓 如新疆、内蒙、黑龙江、云南等
4.各省份所处于整个中国的大致位置
比如经常听到天气预报里这么说 西北、东北、华北天气如何如何
西北五省区(新、青、甘、宁、秦)西南五省区(渝、川、藏、黔、云)东北三省(黑、吉、辽)华北四省市(蒙、冀、京、津、晋)华中三省(豫、鄂、湘)华东七省市(鲁、苏、沪、皖、浙、赣、闽)华南三省(桂、粤、琼) 最后是 港澳台
当然以上划分还有其他的版本 哪种好记就用哪种
如此这般还愁记不住位置吗
Ⅲ 地理地图该怎么背
方法如下:
按照一定顺序,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把自己当一个扫描仪一样,不断把图片简化,从不规则的图形逐渐简化成矩形三角形......还要记住几个比较特殊的(一开始引起你的注意的),没事的时候,在脑子里多回忆联想,在草稿本上多过几遍。
地理这个东西蕴藏道理,每个图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地形山脉会影响降水气候等,然后又会影响到植被,然后不同植被的主要作物也是不同的。
所以我认为地形的话可以通过线条简图来记忆,如果有条件,就去旅游走走,去过了多少能够引发记忆点,学习与生活联系。
在记住基础的地形图后可以找个时间来大开脑洞充当造物主,推演这个世界的气候,植被,脑洞开多了,就容易产生新的记忆点。
另外大家所提到的潜移默化也是很好的方法,看多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图轮廓是啥样,大概省份分布也能知道。平时多瞄瞄,不用过分刻意,潜移默化。
Ⅳ 如何更好的记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地图轮廓
一、黑龙江省(像一只鹅)、吉林省(像一条金鱼)
二、辽宁省(像一颗牙齿)、河北省(像一个楔子)、山东省(像一只蹄髈)
三、江苏省(像一袋大米)、山西省(像一个地瓜)
四、陕西省(像一只袋鼠)、内蒙古自治区(像一条蚕宝宝)
五、宁夏回族自治区(像一个十字)、甘肃省(像一块肉骨头)、四川省(像一只菱角)
(4)如何背诵地理各省地图扩展阅读
1、北京(行政代码:110000):
①16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6个市辖区;
②332乡级行政区划单位:140个街道、144个镇、33个乡、5个民族乡;
2、天津(行政代码:120000):
①16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6个市辖区;
②244乡级行政区划单位:110个街道、123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
3、河北(行政代码:130000):
①11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1个地级市;
②169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7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95个县、6个自治县;
③2253乡级行政区划单位:1个区公所、273个街道、1013个镇、894个乡、52个民族乡;
4、山西(行政代码:140000):
①11地级行政区划单位:11个地级市;
②119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③1398乡级行政区划单位:201个街道、564个镇、632个乡;
5、内蒙古(行政代码:150000):
①12地级行政区划单位:9个地级市、3个盟;
②103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
③901乡级行政区划单位:240个街道、477个镇、68个乡、17个民族乡、98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
Ⅳ 怎样样背地理行政区划图
LZ您好
背诵地图这种事情不是自己买一个足够大的地图,然后剪下来一边拼图一边背诵吗?
地理本来就是理科,为何要按文科的思路死记硬背啊?
你非要死记硬背,我给个建议……
把所有图形分类:
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河北等等形状属于特别有特点的(或因面积,或因狭长,或因镂空)
接着是大体扁平但是可以看出大致形状的(大致三角的广东,三只脚状的河南等等)和两个独立的海岛(台湾和海南)
最后实际只有9个省份会稍微难:东北西南向并接近平行四边形的(福建,山西,江西),西北东南向的(安徽,江苏,吉林),说不出啥特点的(湖南,贵州,广西)需要自行强化记忆。
Ⅵ 中国地图记忆口诀
原文链接对原口诀最后一句有所修改。
背记口诀:一剑指北天,安江腹中藏;三月赴江浙,四疆青海藏;五龙山林啸,古稀庆州南。
(一)将地图分成5部分(标记为1、2、3、4、5部分)
五龙三林啸,古稀庆州南——形状像“五齿钉耙”,五齿: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重庆、贵州、云南
(二)背记口诀解析(上海、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请脑补记忆,解析备注是精华)
1、解析
一剑指北天——对立剑(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指向北京、天津;
安(安徽)江(江西)腹中藏;
三月赴(福建)江(江苏)浙(浙江),
四疆青海藏——四川和新疆之间藏着青海和西藏
五龙(黑龙江)山林(辽宁、吉林、宁夏)啸(甘肃),
古(内蒙古)稀(陕西)庆(重庆)州(贵州)南(云南)。
2、后两句备注:
五龙三林啸,古稀庆州南——形状像“五齿钉耙”,包含十个省份。
五龙三林啸是五齿区:黑龙江、(三林,宁谐音林)吉林、辽宁、宁夏、甘肃(啸字形);
古稀庆州南是柄杆区:理解为人们在古稀之年喜欢在贵州南部摆宴席庆贺。5省为内蒙古、陕西、重庆、贵州、云南
(三)附上周总理的省份诗
中国省份诗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第一句: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第二三句:指江苏、浙江、江西、黑龙江、新疆(江的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第三句指;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
第四句:指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和天津
Ⅶ 怎样才能快速地背地理地图
对于这个我觉得首先要对地理感兴趣,有兴趣之后很自然的就会去多看看教材看地图册,教材里地图册里含有比较多的地图,这样就很容易的对地图感到眼熟,长期肯定能把地图铭记于心,做到心中有地图,其次还可以尝试对地图临摹,在空图里面尝试回忆把一些图记内容经纬度省分名等内容进行填充,填充完后对原图进行比照发现不足,这样就可以把地图记在脑袋啦,这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哦,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Ⅷ 初二地理:中国各省地图怎样记得更快更牢
其实记忆地图不是很难,就是时常没事的时候就看看~我小时候家里就挂了一幅中国地图一幅世界地图,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看。后来直接导致我超级喜欢地理。现在不但中国地图记得熟,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轮廓我一看就知道,慢慢积累吧!
土地形状可以根据地形啊~河流啊~邻省的形状啊~省会的位置啊~历史世家啊~等等记忆。比方说,你记住一个省,那我家乡湖北省做例子吧!湖北接壤的有安徽河南陕西重庆湖南江西,在湖北的东北端的省界线是承斜线的走势的,那么河南省的部分省界线也会是承斜线的走势,然后就好判断了,然后整个中国你只用记住几个靠中间点的省的形状,一次类推就可以推出其他省的形状了。
省会的位置也很关键,其实中国中国很多省份的形状都很有特点,难记的就青海,安徽,山西,湖南,贵州,吉林,他们有的省会位置很微妙。因为一般考地图的都基本会标上省会的位置,这样是个突破点,比如青海省的省会西宁的位置在青海的东端很偏的位置,这样青海就可以确定啦·!!
然后,地形啊,河流啊一些自然景观的分界,比如陕西和山西他们就是以河流交界,湖南湖北是洞庭湖交界等等等等。
地理是一门需要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是不喜欢的话学好不是很容易。 其实要是喜欢地理,记地图什么的都是浮云,楼主加油吧~
Ⅸ 怎么样快速记忆中国地图
问:“你是哪人?”,答:“湖北”。
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都会遇到类似的问答场景,当你听到对方回答“湖北”时,你是否和我一样会无意识的在大脑中搜寻“湖北”位于中国哪里,距离自己的家乡或当前所在地有多远。
我一直想记住中国地图,记住各省的具体位置,记住每个省周边有哪些省。这样在生活工作中,只要提到某个省都能知道其在所在位置,尽量做到心中有图,让自己少些空白、少些疑惑。
大家可以偶尔在脑海里回想,在一张画有V字的中国轮廓图上,结合V字结构和参照省,想想故事情节,按出发、了望、抗倭、回乡的故事顺序,迅速将各省位置在脑海里重现一遍。
结语
希望本方法能有益于大家记住中国地图。
Ⅹ 怎样快速地记住地理的地图
多看吧,老师就是这样的,看看经纬度,不要看大图,可以看亚洲地区,欧洲地区这样再组合起来,也可以联系起来,不如说你记下中国最被最南各是多少,现在问你湖北的位置,你就可以想湖北在中国的中部,纬度一减除以2就差不多了,先这么大概记,看的多了就细化了,不可能说异步到位平时做题时也注意下,做到一个关于法国的,那法国的位置你也就记住了,那法国周围的德国什么够能一法国为中心推出来。。。 老师希望能帮到你! 重复多遍,一天重复一遍,绝对有效,这是一种广谱的记忆方法,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对于专门针对地图的记忆,只看地图可能有点枯燥,建议下载“谷歌地球”软件,查看卫星照片,对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1、地理学习四要诀: 联系实际,用好地图,简繁互动,常问深入。说 明:地理知识,不仅是书本的,更不是地理书本的,它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它在你我的交流中,它在语文的描述中,在历史和新闻的大事中; 地图可以帮助你简化知识,大段的课文描述,白纸上的圈圈点点辅助线加上几个关键的字词; 一个简单的地名,就是一个繁琐的地理区域,与它关联的山川河流,就是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它有关的人物历史,文化知识,生产建设都是区域的人文地理,加上其他地名,一个小区域就变成了大区域,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很少的时候,通过“《地理》”区域给你的印象可能是简单的“区域地理特征”,你应该去寻找更多的事实去支持你的认识【举个例子吧:▲和“三角形”是特征描述,有“三个角,三条边”就是特点,这两个特点却不是“三角形”的全部特点,由这两个特点构成的图形也不全是三角形】任何关于地名的语言,可能都是区域地理的内涵外延,厚积薄发,常用常新。 一个地名你不仅要在地图上找到它,还要问一问自己:在语文历史和课外书上见到过没有,搜一搜记忆,就是做一做练习。 2、以《日本》为例,痴哥有“区域地理学习的四个招术”告诉你:《日本》是“世界区域地理”的一部分,通过这个国家的学习,初步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一、认图,【可以运用地理填充图和自己画图】 1、通过世界地图或者亚洲地图认识1)“日本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日本的领土组成【四大岛和琉球群岛】 二、提问讨论: 三、阅读课文【包括课内的作业活动】 四、回头总结日本的地理特点【课本标题是老师可能总结的,你可以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问自己:日本地狭人密,资源缺乏,怎么能够生产的那么多工业产品?在做好上面的预习以后,你就有问题进入课堂,即使你没有机会向老师提问,你也会在老师的讲解中,获得你疑问的答案。如果有机会提问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就要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连你的知道与不知道都表现出来。------要知道:在课堂里,你的错误也是正确的:知错就有解。 【《地理序图》】-------世界地理两幅图:(政区图和地形图); 中国两幅图:(政区和地形图)。 细节在于发现,经常发现经常补充,就会丰富细节,丰富知识。“地理细节”是数不胜数的,世界上的各种地图都收集一幅,合起来可能会要装满几座大楼,所以,经常使用地图的人,还需要专门的“地图分幅编号知识”才能找到他要找的那一幅呢。所以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地理序图】相当于“地图的目录”,通过目录,你可以很快找到要找的文章和书籍。地理序图作为目录,【地理序图】的作用主要是告诉我们:世界的某个区域的地图,就是《世界地图》上“某个部分的放大”。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所认识过的区域都可以“打包压缩”成为一个【地名/地理名词】,或者由点和线组成的一幅【地图】,需要用到它的时候,我们就将这个包袱打开。痴哥要说地图的这个包袱,比布袋和尚的那个袋子还要神奇。 4、关于“地理细节”你所说的“地理细节”在痴哥看来,其实是“地理粗节”:先来看看“地图”的粗与细吧:“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中国北方地区(地图)”-“北京市地图”-“北京市市区地图”-“颐和园(导游)地图”,这是不是由粗到细的一长串?它们中,细的还可以更细,粗的也可以更粗呢!比如,游客在颐和园里的留影,是不是地理图片?是不是更加细节的地图?地理书上就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图片,往粗里说它们都是“地图”。地图的细节,除了【分区划分(也叫地理区域)】的细节以外,还有“分层”划分的细节(痴哥这些地理老师经常称为“地理系统”):读《世界地形图》或者《中国地形图》,你会发现,它的边缘有一组数字,这些就是“经度和纬度”,它们对应的是经线和纬线,合起来就是【经纬网】,把他们拆出来就是一层,可以称为《经纬网图》;绿色的区域是地势平坦,海拔不高的平原,红色和黄色的区域是海拔比较高的高原或者山区,带状的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就是山脉,黄色区域中间的绿色区域就是盆地,我们可以单独把它们拆出来制成《世界主要平原分布图》、《世界主要高原分布图》、《世界主要河流分布图》、《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等等这就是【地理系统的层次区分】,随着地理知识的增加,这些地图还可以分化出《人口分布图》《语言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城市交通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等等层次系统。所以地图的【细节】确实很多。处理【地图细节】要学会“化简”:学完以后,经常“清点和收藏细节”。如果你对细节做“颗粒归仓的精细收藏”方法是:坚持运用“绘图、填图和说图”不同的方法去“识图”------看起来很费工夫,其实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费工夫只是开始一段时间,那是因为不熟悉,还不能掌握诀窍的缘故。现在你即使是七年级学生,也可以在几个小时以内掌握诀窍。下面就用七年级的现阶段地理学习做说明。(如果是毕业会考的复习,目前应该也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了) 第一步:你去绘一绘【亚洲地图】(我们居住的大洲)。 有三种线你必须分别画出来: 一、海岸线和洲界; 二、主要河流湖泊; 三、主要山脉。在绘制线条的时候,随着笔尖的移动,去思考:自己划的是什么线,线的两侧是什么,有什么,已经划到什么地方,接下来要划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又有什么等等问题。【画完以后你不要赶紧去填图】(大部分你已经能够填好了哇!--------有时间你可以做其他作业,可以去玩,还可以去读地理书,当然,也可以接着把其他大洲画出来。) 第二步:把自己画过的地图拿出来回忆一下,看看哪些记忆丢失了,赶紧去原图上找回来。接着你去读书认图思考问题。把你在读书过程中看到的地名地物,用笔在前面画好的地图上做一做记号(不一定要写文字注记,也不一定要一个不漏的做记号,【重要的是你没有见过的地名地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细节“】)。作完以后,再把书本放下,用自己刚才做过记号的地图(自己画的图)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争取每一个记号都能够说清楚。把说不清楚的都找出来以后,当做问题记住,赶紧去求证那些存疑的。------你不难发现:在解决疑难的时候,可以顺势解决已经记住的问题哈!第三步:你就该去《认识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了,先去《日本》看看,再去《东南亚》看看,然后去《印度》《俄罗斯》《中东》一路看过来,每到一处莫忘了回到亚洲,回到你画好的亚洲地图是留一个脚印!留下新脚印的时候-------千万记得看看踩过的旧脚印啊!说不定就要期中考试了,你再看看自己画过的地图,或许你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或许已经是一塌糊涂了,你再也找不到你画过的来路与出路了。清楚地记得,那是好事,一塌糊涂也不是坏事:它就是地图,就是亚洲地图的本来面目,看不到文字注记,你就去地图册上找到有文字注记的地图来对比一下吧,说不定有意外的惊喜。第四步:翻书,你会感觉到这里那里很多地方都提到“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物产/矿产资源”“气候”等等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词语,那好啊,为什么不把它们都弄到地图是看一看呢?于是,已经是布满了圈圈点点的地图还可以画下去,只是地图上有了新的说法:亚洲各地的工农业,亚洲各地的城市和交通,亚洲的经济,亚洲的气候等等。自己绘制的地图可以任意表达,当它已经用不下去了的时候,你也就记住了,熟悉了。熟悉以后,还可以发现,其实很多世界地理知识,在第一个学期就已经见面了,只是照面不少,认识不多罢了。例如“气候”:日本的气候,东南亚的气候,印度/南亚的气候,中东的气候,俄罗斯的气候,亚洲的气候等等,不管是气候类型分布图,还是气候统计图,都在上个学期的《天气和气候》中有图可查的。。。仔细比较,还会发现:各国气候环境都与农业联系着,与环境资源联系着。细节也叫【分形】,分形理论是专门研究细节的,它也因为地理学获得进步。学好地理,可以使你触类旁通,进步更快。 做个有心人,平时涉及到的区域、知识点等,都落实到图中,并学习看图的要领,知道看什么,忽略什么。择其要点而看,别漫无目的看一气,否则效果难佳。另,对于常涉及的图像,试着画出简单示意图,并及时总结相关知识点。做到图文结合。记图也不必刻意去记,多看几遍自然就熟了。学好地理,当然地图是关键。没事多翻地图册吧,慢慢入门了就好。其间当然要自己多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