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大雨山上出洪水是什么地理现象
你们那里山多 地壳压力大
下大雨后 地下水过多 就会从地壳薄弱出喷出
Ⅱ 概括我国洪水的基本特征,并分析长江、黄河多发洪灾的共同自然地理背景.
夏季多洪水,受季节影响较大
Ⅲ 地理有关洪涝灾害方面的知识
洪涝形成:
洪涝发生一般都有这几个条件,一是短时间内降水量大;二是或者降水量不大,但是短时间内向某一地点聚集;三是正常的降水,但是人为地将疏水道堵塞;四是排涝设施不完善。
洪涝危害:
第一,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第二,地表受到严重的损毁,第三,影响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决途径:
一.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比如少排二氧化碳,少砍森林。二.建设好防洪防涝的排水,疏通设施的建设。三.为了尽量减少损失,做好预防措施和撤离的预案。
只知道这么一点呵呵...
Ⅳ 洪水灾害主要有哪些特点
洪水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2、不可避免性与可管理性。
3、普遍性与可管理性。
4、突发性与规律性。
5、多样性与差异性。
6、可测性与可防性。
7、可变性与逆增性。
8、利害两重性。
凡超过江河、湖泊、水库、海洋等容水场所的承纳能力,造成水量剧增或水位急涨的水文现象就是洪水灾害。
(4)洪水反映了什么地理事物扩展阅读:
洪水灾害的主要影响:
1、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2、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3、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4、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5、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会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会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Ⅳ 洪水反应了古代两河流域那种自然现象
古代两河流域气候不似今天一样干燥,气候为大陆性亚热带半干旱类型,北部和东北部山区为地中海型气候,季节只有冬夏两季,雨季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山区从11月至次年4月),冬季最高气温16度,最低气温2度,有时有霜冻。夏季炎热干燥可见洪水反映了两河定期泛滥的自然现象
Ⅵ 洪水是什么
洪水是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从客观上说,洪水频发有其不可抗拒的原因,可以说是“天命”难违。但是,万古奔腾的长江为什么仅仅在这20世纪短短的100年,清澈的江水就一去不复返?为什么百年一遇的洪水变成了几年一灾?十年一患?
和有关历史资料对比,洪水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人口增长趋势相当一致。不得不承认,我国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汇流条件,加剧了洪灾程度。
降水丰亏由天,调水理水由人。在降水多的年份,洪水是否造成灾害,以及洪水灾害的大小,又离不开人为因素。长期以来的森林破坏是其重要原因。
人类犯下的最大错误是砍伐森林。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对洪峰有不可替代的削减作用。有洪水不一定有洪灾,而破坏了森林,小洪水也可以造成大洪灾。森林的调洪作用主要表现在:1.森林林冠可以通过它巨大的叶面截滞暴雨里的一部分,可达10~30%;2.它的枯枝落叶层有储存雨水的功能;3.由于森林的存在,大大加强了地表的伏渗能力,大量的急速的地表径流变成了缓慢的地下径流;4.森林还可以改变土壤的地表结构,增强储存降水的能力;5.森林根系庞大,有固土作用,调节洪水注入江河的泥沙。
其次,长江上游乱砍滥伐的又一恶果是惊人的水土流失。现已达35万平方千米,每年土壤浸融量达25亿吨。河流、湖泊、水库淤积的泥沙量达20亿吨。仅四川一省一年流入长江各支流的泥沙,如叠成宽高各1米的堤,可以围绕地球赤道16圈。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每年沉积的泥沙达1亿多吨,有人惊呼:“这样下去,要不了50年,洞庭湖将从地球上消失!”长江之险,险在荆江,由于泥沙俱下,如今荆江段河床比江外地面高出十多米,成了除黄河之外名副其实的地上河。
对森林的肆意砍伐不仅危害自己,而且祸及子孙后代,世界上许多地方,如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阿尔卑斯山南坡等由于过度砍伐森林,最后都变成了不毛之地。
Ⅶ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角度分析我国洪水多发地区及其原因(*^▽^*) (๑>ڡ<)☆
我国洪水多发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因为那里都是我国的季风区,降雨多,而且集中,那里还有不少山区和河流,容易形成洪水。
Ⅷ 这是什么地理事物
水涝
Ⅸ 地理:为什么会发生洪水
上游:我国地形成三级阶梯状分布,上游地势高,河流流速大。
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水库、湖泊泥沙淤积,蓄水能力下降,多余的河水只能外溢造成洪水泛滥。
下游:下游河流流量剧增,但地势缺逐渐降低,低平的地势导致河流流速减缓,排水不畅。使溢出河道的水更加肆虐,造成洪水。
纠正2点:
第一点、洪水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单从自然破坏来说,实际是过分强调了人为的原因。其实,中国的季风气候也很大程度上为洪水形成提供方便。
第二点、“洪水”的正确的说法是“洪涝”,洪水、涝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水文灾害,因为洪水&涝渍常常一起发生,难以分清,故称“洪涝”。
我的答案 上游&中游 是解释洪水的 下游 是解释涝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