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区域地理的地理课中的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复习的重要性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说明》把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组成是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其中,世界地理主要用线段(经线、纬线)限定区域范围或使用小比例尺的大区域图给出区域范围,中国地理主要是提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问题(或区域选点)运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说明。
由此可见,区域地理试题是考试内容与要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三地理的复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来处理初中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效益呢?分析研究近年的区域地理试题,可以明确其考查的特点,了解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有助于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 1.区域的认定
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
试题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的比较、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特征成因的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认定、比较与分析。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在刚刚开始复习地理时,学生常常会忽视使用地理图表,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而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共34幅)。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3.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
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明显存在的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对“热点”问题较为关注,高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国家出台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区域开发中许多重大工程都没有编入教材,但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均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出现。比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国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是区域复习时密切关注的内容。
建议考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
5、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如“湖泊”、“岛屿”、“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专题,如“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图象分析”专题等。
我们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部分因学生能力所限归纳起来有困难或太费时间的专题,教师可以将知识以陈述性的句子写下来,印发给学生。而大部分的专题,应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着。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生要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建议任课教师帮助选择)。
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需有针对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综合练习不易过深,过难。及时讲评练习,查缺补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调整心理素质,提高应考能力。
考生做练习要强调实效,要通过做练习题检查自己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㈡ 地理课程的含义是什么当前我国地理课程具有哪些类型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我国的地理课程类型:
我国中学地理学科内部的课程分类是混合型的,既不是纯粹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也不是单纯的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或者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地理课程有向“综合型”、“活动型”、“自主型”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部门地理与分区地理的综合、活动课程的发展。
以上内容引自陈澄主编的《新编地理课程教学论》中的“地理课程论”部分,仅供参考。
㈢ 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候的学习是什么学习A 词汇学习 B 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为主,你要知道是什么地形或气候,还有她是如何形成的等。说回来,这几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要融会贯通才行!
㈣ 课标中怎么判断地理位置与范围的区别
以我国为例
我国某地的范围例如包括哪些省、哪些城市或哪些地区;包括哪些界线之间的地区(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㈤ 地理中的相对位置是什么意思
相对地理位置(相对位置)是相对自然地理位置的简称。它一般是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关系作定性描述。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揭示其天然的比较优势特点。
例如确定一个地理事物的海陆位置优越状况,用其相对自然地理位置进行刻画就更直接。
比如介绍中国的优越海陆位置,就可以这样来描述: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北岸。此外,像板块接触位置,我国的阶梯位置等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地理事物的定性玫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
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
(1)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温度带位置)
(2)相对位置和相邻位置(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
引申——地理位置进行评价
(1)经纬度位置(所跨纬度带、热量带)——气候→农业(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2)海陆位置(降水、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
(3)相邻位置(陆上相邻)——商贸、国际协作与分工(如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利于对外开放等)
(4)交通位置(陆上、海上交通)——运费、大物流、转口贸易、商贸、腹地
(5)经济位置——吸引资金、技术引进;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协作和分工
(6)政治位置——政治中心或区域行政中心
㈥ 什么是地理地理课是讲什么的
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课是讲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除了这些以外,自然地理现象还关注于由于样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统现象以及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现象、气候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尤其注重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广阔,涉及的范围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区分,姑且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㈦ 地理位置和地理区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比如某城市为什么什么空间地方,或者某事物存在某种联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区位因素: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类: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工业素,第三是交通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2,
工业区位因素:比较多
我列举几个你应该就能明白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技术指向和环境指向3,交通区位因素这个比较复杂
总体上我说下铁空水航管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其次是交通线路
还有什么港口建设的条件
气候对交通的影响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关的都是
区位选择就是相对区位因素而言,意思就是说哪种选择最好!
比如一个城市要中要建设一个工厂,具体建设在什么方向好,
就是区域选择
㈧ 在初中地理课中,我们讲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是什么主要地形地貌是什么,那里的经济是什么,农作物什么
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为南北!北方重工业发达,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
㈨ 地理位置什么意思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
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地理事物的定性玫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㈩ 对地理这门课的认识
学习地理了解的不仅是地理,还有城市人文对于地理的影响等。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变化会不同,植被种类会不同,人文景观也会不同。季风洋流的方向对于世界的意义,城市内循环的含义。以及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和商业意义等等。
学好地理不仅仅是认识地图,还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文,知道并深刻体会到世界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