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俗语高处不胜寒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1、气体的物理性质决定“高处不胜寒”
底层近地面空气由于受到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共同作用,温度上升、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因而上升。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递减,上升气流由于周围气压逐渐减小,导致体积膨胀,排挤周围大气,对外做功,致使自身内能减少。
由于上升气流多呈现为体积很大的气团状,气团与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传递对整个气团的温度没有明显的影响,粗略的考虑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气体内能的变化就只取决于整个气团与外界之间相互做功的多少。
由于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气压一直是逐渐降低的,因此气团总是在对外界做功,它的内能也随之不断减少,温度不断降低。这种不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仅由于空气本身体积变化而引起的块空气温度的变化称之为绝热变化。在近地面,大约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降低6~7℃。
2、辐射特点、下垫面性质、海拔高低的不同会创造出不同的“高处不胜寒”。
太阳辐射作为地球的能量源泉,尽管先经过大气层,但大气直接吸收的能量仅占太阳辐射能量的19%,地面吸收了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能量(47%)。而地面辐射有75~95%的能量以红外线长波辐射形式被大气吸收,相当于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两倍。
所以说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离地面越高,空气所得到的热量就越少,温度也就越低,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1)什么叫地理原因扩展阅读: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② 地理的“重要原因”和“主要原因”
首先东南亚是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影响农业发展的四大因素是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气候是影响农业最重要的因素,而东南亚最突出的就是其湿热的气候,地形的的话,哪种地形都可以搞农业,山地种树,平原种粮,高原畜牧,对吧,但如果气候干旱的话就寸草不生,你说对吧。日本工业区之所以分布在沿海是因为日本国内资源缺乏,便于进口资源,发展海外贸易,节省运费…,地形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比如水电厂设在河流上游。所以同学就不要钻牛角尖了,还有重要和主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样的,题目只要一问就是指影响最大的因素。记得好采纳,我打字容易吗我,呵呵。我Q1275533734欢迎加
③ 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原因是什么
石流,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飓风,飓风又称台风、龙卷风,形成于赤道海洋附近的热带气旋。
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夏天海边比陆地凉快,冬天海边比陆地温暖,原因,海陆热力差异。
洪水,洪水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
地震,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火山,火山口是地球释放热量、气体的裂口。
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 、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每天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原因,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地球上的人看起来太阳从东边出。山南山北气候不同原因,原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震云
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对地震云抱有不可信与伪科学的态度,毕竟现在还没有找到地壳运动与短时间气象变化相关联的理论证据。
光从外观看的话,不得不说是一种很美的云彩。原理简述: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④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今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为黄浦、老闸、新成、静安、江宁、普陀、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等10个郊区。50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作了几次调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10个市区,以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奉贤、南汇、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个郊县。1980年,设立吴淞区。1982年,恢复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设立闵行区。1992年9月,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三林乡和黄浦、南市、杨浦3个区的浦东部分,设立浦东新区。1992年10月嘉定县撤县,设立嘉定区。1996年,上海市辖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宝山、闵行、嘉定和浦东新区14个区,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个县和石化地区。1997年4月撤销金山县,设立金山区。1998年2月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1999年9月撤销青浦县,设立青浦区。2000年6月,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黄浦区。2001年1月9日,撤销南汇县,设立南汇区;撤销奉贤县,设立奉贤区。2002年底,上海市辖有浦东新区、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卢湾、静安、宝山、闵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汇、奉贤18个区,崇明1个县。全年对部分镇的设置规模和布局进行调整,撤销12个镇政府(其中撤二建一10个,撤三建一1个)。至2002年底,全市共辖有99个街道、132个镇(比上年减少12个)、3个乡;3393个居委会(比上年减少14个)、2044个村委会(比上年减少655个)。
⑤ 常说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征又包括哪些
气候 地形 水文 支臂 土壤 等
⑥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今天的上海市是以外滩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主导区位为上海控江临海的地理位置
而外滩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
1.清末国家政策限制的通商口岸的数量,导致了外来商人和资本在上海集聚
2黄浦江联通长江并入海,航运便利 港口优良。
⑦ 早晚温差大是什么地理原因
云天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白天气温不高,夜晚气温不低,从而温差小。
阴天的时候,白天的云层厚实,太阳辐射不容易直接到达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气温就不会很高。所以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
阴天的时候,晚上的云层厚实,地面辐射依然不断地把热量从地面带走,但因为云层能吸收大量的地面辐射,且能把地面辐射转化成大气逆辐射,重新返回给地面,所以这时气温会比较高。
综上,白天气温不高,夜晚气温不低,从而温差就小。
(7)什么叫地理原因扩展阅读
昼夜温差由白天温度的最高值和夜间温度的最低值之差决定的。在实际测量中,白天最高温常在午后的14点左右,夜间最低温常在日出前。
:一段时间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为这一段时间内的温差。如:某市一段时间内,最高温度为18℃,最低温为-2℃,则它的温差为20℃。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日夜温差较大,沿海地区日夜温差较小,这是较于水的比热容比泥土的大的缘故。
⑧ 地理学上什么是原因、有利条件、特点、影响
原因就是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 ,有利条件有时候可以做原因来答,特点比如地形特点,影响比如发展旅游对区域的有利影响,多做做题吧,你就能分辨了。
⑨ 常说的地理原因包括哪些因素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原因一般也说分析时的地理要素
1.自然地理要素:地气水土生,具体来说就是
(1)地: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相对位置)、地形地势;
(2)气:气候,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
(3)水:水文条件,或者水源条件;
(4)土:土壤;
(5)生: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资源
2.人文地理要素: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市场等等.
⑩ 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
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的根本原因是气候,是由于大气环流形式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