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哪些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着,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着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② 我国第一部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着——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着——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着——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着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一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第一部神话小说:《山海经》
我国第一部民法典——民法草案
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职业病防治活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③ 中国科技着作之最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是:水经注
第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志:山海经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着:《天工开物》
第一部农业网络全书是:《齐民要术》
④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水经注》
⑤ 水经注是什么性质的书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着,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着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着作。《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着,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着作。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着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则是以注《水经》而得名。
⑥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地理名着吗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 《禹贡》
我国历史地理学名着《水经注》
《水经注》是一详尽记载河流水道的地理着作,《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本书资料详备。不仅记载一千多条的河流水道,而且还将河道的起源、流程、归宿,沿途河床宽窄、瀑布、急流甚至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情况都作了细致的描绘,沿途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风俗、人物掌故等情况也作了博引;文笔生动,不少短小精练的游记小品,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水经注》共计40卷,30余万字。
郦道元,北魏皇兴三年(469年)生,字善长,幽州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
水经注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95 更新时间:2005-8-1 文章录入:admin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着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着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着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着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着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着的一部地理学着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着。
《水经注》全书共40卷,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文字则是《水经》的20余倍,达32万字。其内容非常丰富,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因此此书已不是简单地注释《水经》,而是在《水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的再创作,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水经注》对1252条大小河流进行了全面记载,描述了各个河流的发源地点、干流大小、支流分布、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长短、方向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等情况。其中对北方一些河流的描述更为具体、详尽,说明郦道元对这些河流非常熟悉。他既引用了许多古书的记载,也有不少他自己实际调查的结果。《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有水河道,而且还记载了无水旧河道24条,这些记载可为今天寻找地下水源提供了线索。
《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和当时的洪水暴发的情况,这些记载包括洪水暴发时间、洪水大小等情况,相当具体、详实。这些历史水文资料大多为郦道元实地考察收集而来,有的得之于古书记载,有的则得之于许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测水石铭的记录,非常珍贵,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洪水的发展变化规律,防汛救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水经注》对各种类型湖泊的记载也颇为详细,包括非排水湖。如蒲昌海(今罗布泊)、卑禾羌海(今青海湖)等;排水湖,如彭蠡泽(今鄱阳湖)、洞庭湖、叶榆泽(今云南洱海)等。人工湖,如芍陂、长湖等;以及沿海的泻湖,如“温水”的卢容浦、朱吾浦、四会浦、寿冷浦、温公浦等。郦道元还注意了湖泊与河流之间密切的水文关系,他多次指出:湖泊可以调节河流水量,洪水时,河流将洪水排入湖泊;旱季,湖泊又将洪水补给河流。这对于我们今天抗旱防涝、兴修水利很有启发。
在地质学方面,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于流水在地质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初步具备了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郦道元通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水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能够穿石而过;而且他还解释了当时安喜县(今河北定州市东南)城角下出现成堆积木的缘由。他认为,在安喜县建城之前,曾暴发山洪,洪水中带有大量树木,由于洪水流速逐渐变慢、树木就沉积下来,堆积在低洼之处。以后又经过多次的泥沙沉积,将树木掩盖在下面,变成平地。后来又在平地上营建安喜县城,县城建成后经过若干时间,又出现山洪,冲毁了安喜县城的一角,露出了古代沉于此地的积木。这种解释非常恰当,显示了郦道元思想的卓越和深刻。
《水经注》中还记载了许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记载的古生物残骸化石有:会稽的古脊椎动物残骸化石,渭水上游成纪县(今甘肃庄浪县)僵人峡的人类化石、湖南湘江流域石燕山的腕足动物壳体化石、湖南湘乡县的鱼化石等,描述非常具体、形象。《水经注》记载的遗迹化石有10多处,包括鹿、马、虎等动物遗迹化石和人类遗迹化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水经注》中记载有温泉31个,对各个温泉的特点、水温、矿物质、生物等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其中可以治病的温泉有12个,经常有许多人到那里治病。对各地温泉水温的记载尤为具体、详细,按照温度不同,从低温到高温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炎热特甚”的温泉可以将鸡、猪等动物的毛去掉;“炎热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烫烂;“炎热奇毒”泉水可以将稻米煮熟。这些记载为研究我国地热变迁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对于温泉中的矿物质和生物,郦道元也分别予以具体叙述,如有的温泉有硫磺气,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等。
在生物方面,《水经注》对各个河流周围的动植物情况进行了记载。全书记载各种植物大约有140多种,并对各地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有的地方“树木茂密”,有的地方“多木无草”,有的地方“无水多草”,有的地方生长有“特种树木”等,非常形象具体。书中还对各地植物生长的地区性分布进行了记载,描述了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的情况和西北干燥地区的草原、荒原植被情况。书中记载的动物大约100多种,所记内容非常有特色。明确记载了动物的分布界线,指出某些动物超出了原来生活的范围界限就难以存活。对各地的特种动物进行了详细记载,如伊水的鲵鱼,若水的象、犀、钩蛇,叶榆河的猩猩、髯蛇,吊乌山的候鸟,河水的猴猿、野牛、野羊,长江的鳄鱼、交道县的犹猢,霍塘峡的猿等;这些记载具有很珍贵的价值。书中还多次记载了淡水鱼洄游的习性,是世界上记载淡水鱼类洄游的最早文献。
《水经注》对农业地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记载,包括种置、畜牧、林业、渔业、打猎等许多方面。书中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资料,对各地的陂、塘、堤、堰的兴废情况以及运河渠道的开凿情况等作了仔细描述;其中较着名的水利工程就有28项,如都江堰,白渠、龙首渠、郑国渠、灵渠、六门碣等。书中对这些着名水利工程的兴建原因、经过、规模大小及后代兴废情况的记载比前人要详细、丰富得多,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研究古代水利提供了方便。书中对全国具有系统灌溉工程的几个大型农业区的生产情况作了重点描述,对于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很有帮助。书中对边疆地区的农业也进行了记载,如轮台以东广饶水草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区温水流域的原始农业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书中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描述也很有特色,对于今天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关于湖泊的开发利用,《水经注》就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其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湖泊的灌溉效益;2)湖泊的资源开发,这要从多方面着手,既要注意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顾及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经注》还对各地工业生产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了采矿、冶金、造纸、食品、纺织等方面。在采矿、冶金方面,书中记载了很多地方的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的治炼场所和冶炼设备,介绍了各地大小盐场18处,并对其中的池盐、井盐、石油、天然气、金、雄黄等资源的开采技术和运输、销售情况进行了叙述。其中对屈茨(今新疆地区一带)地区的冶铁工业的记载更为详细、具体,既记载了冶铁所用的燃料、原料等,又记载了产品的销售地区等情况;是我国古代关于用煤炼铁的较早明确记载。在食品方面,《水经注》记载了三处名酒的酿造情况,为研究我国酿酒技术和酒文化提供了资料。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着。内容异常丰富;出版发行以后,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许多学者进行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均以《水经注》为主要参考书,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撰写的《唐书·地理志》就模仿《水经注》记载了200多位唐代有功于地方水利建设的人物。明代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更是继承和发展了郦道元综合描述地理环境的思想,写出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地理学名着《徐霞客游记》。许多学者从《水经注》中得到了很多益处,如清代学者刘继任曾利用《水经注》的记载解决了许多历史地理和地名问题。到干隆、嘉庆年间(1735---1820)更有20多名学者对《水经注》进行了系统研究,使研究《水经注》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郦学”。直至今天,有关《水经注》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并且影响到国外,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洋“郦学”家。
⑦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着作,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及第一部断代史分别是什么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军事着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水经注》
⑧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是什么
《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它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也是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
⑨ 我国第一部详尽记载全国山脉、水道、风土、民情的地理书是什么
《尚书·禹贡》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首次阐述人与地关系的经典。
《尚书·禹贡》。这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着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这是撰着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着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⑩ 《水经注疏》的作者是谁,此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水经注疏》书影
水经注疏为书名。《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作者杨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陆城镇人,清末民初着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水经注疏》是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历时数十年写成。
《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水经》全书一万余字,而《水经注》40卷字数超出《水经》二十余倍,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自成巨着。郦道元在注文中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并指出文献引用处的正误。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错误。郦书传至宋初,已缺5卷,后有人将剩下的35卷析为40卷,又迭经传抄翻刻,《水经注》遂失其真。有的章节误简夺讹十分严重,几至难以辨读,深为学者所病。 明清两代学者,十分重视《水经注》的校理工作。明代朱谋玮着有《水经注笺》,清初顾炎武、顾祖禹、阎若璩、胡渭等人又治《水经注》。在此基础上,干隆年间更有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三人全力以赴,各成专书。光绪年间,又有王先谦汇列全、赵、戴三家校语,参考其他研究成果,撰成《合校水经注》。他们不但从大体上分清了先前被混淆的经文与注文,补齐了脱佚的5卷《水经注》佚文,而且纠正了郦道元《水经注》中原有的不少错误,《水经注》已逐步接近原貌。然而,上述诸家仍存在不少问题。杨守敬乃与门人熊会贞发愤编撰《水经注疏》,其体例、大小纲领皆由杨守敬拟定。
《水经注疏》初成时,杨守敬已六十六岁,深恐一旦离世,书稿不能传之于后,“因先刻其图,又即疏中之最有关系者刺出为《水经注疏要删》。”(《水经注疏要删·自序》)由于《水经注疏要删》的出版工作做得匆忙、谬误较多,另一方面《水经注疏要删》出书后杨守敬仍继续对《水经注疏》初稿反复进行磨勘,故又有《水经注疏要删》的《补遗》、《续补》和《再续补》的刊出,而《水经注疏》原稿至杨守敬去世前,仍未出版。此后,熊会贞继承师志,继续编纂。至1936年熊会贞去世,《水经注疏》虽有定稿,仍未能刊出。熊会贞临终曾嘱托同乡好友李子魁整理出版该书,1948年李子魁在宜都各界的捐助下刊出《水经注疏》第一卷。1955年,《水经注疏》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至1957年全书40卷出齐,共21册,附原稿之一(残卷),稿本是1954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从武汉藏书家徐行可处购得。1971年,台湾中华书局影印《杨熊合撰水经注疏》40卷,用的是前中央图书馆所藏《水经注疏》另一稿本。 《水经注疏》吸取历代《水经注》的研究成果,以朱谋玮《水经注笺》为正文,考证精详,疏之有据。如《水经注·河水五》:“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杨守敬《疏》文指出,事出《左传》,并说《左传》末句作“非其地也”,同时还引杜预注云:“河阳属晋,非王狩地。”接着《注》文云:“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疏》文指出:“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贾逵曰:‘河阳,晋之温也。’《谷梁传》云:‘温,河阳也。’故服、贾有此说。”有了杨守敬的《疏》文,才使《注》文所述史实,让读者能够透彻地了解。 《水经注疏》博采群籍,相互参证,对前人之失多所指正。疏文中屡有“失考”、“失误”、“郦所见之图籍有误”等语,态度明确。如《水经注·江水三》:“北对举口,仲雍作‘莒’字,得其音而忘其字,非也。”杨守敬指出:“梁玉绳《瞥记》:‘定四年,柏举之战,《左》《谷》作“举”,《公羊》作“莒”’,盖古以音同通借。郦氏谓仲雍作‘莒’为非,失考。” 在《水经注疏》中,“凡郦氏所引之书,皆着出典。”(《水经注疏要删·自序》)如《水经注·江水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段文字是对长江三峡生动逼真的描述,精彩绝伦,历来为古今文人学士所传诵,一般认为是郦道元本人所撰写。《疏》文则指出:“自三峡七百里”句至“泪沾裳”句共一百八十多字,引自盛弘之的《荆州记》,引文见《太平御览》卷五十三。 杨守敬《水经注疏》问世后,深受舆地学者的推崇。汪辟疆评价它“抉择精审,包孕宏富。前修是者,片长必录,非者必严加绳正,至于期当;其引而未申者,稽考不厌其详。故精语络绎,神智焕发,真集向来治郦《注》之大成也”(《明清两代整理〈水经注〉之总成绩》)。 不要抽偶 偶是复制过来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