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桑蚕适合养殖的地域在哪些地方
桑蚕适合的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的生活习性: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柘叶、榆叶、鸦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蚕所必需的营养,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在适温条件下,一头蚕自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6-9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4-32天,约食下桑叶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吐丝结茧是桑蚕适应环境而生存的一种本能。桑蚕茧可缫丝,丝是珍贵的纺织原料,在军工、交电等方面也有广泛用途。蚕的蛹、蛾和蚕粪也可以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养料。 桑蚕是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中,历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在一年内自然发生的世代数称化性,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性,发生2代的称二化性,发生3代以上的称多化性。热带地区还有终年不滞育的多化性品种。发育的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而不同,大致在7~40℃之间,能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0~30℃。
Ⅱ 桑叶适合什么地区种植
我国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等地区
桑树比较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稍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 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桑树适宜栽种在东北地区至西南各省,在西北和新疆地区均有栽培。在朝鲜、日本、蒙古以及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均有分布。种植桑树可选择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此时气候比较适宜,能提高桑树在栽种后的存活率。
而桑叶该种原产中国中部和北部,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
桑叶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有: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而我国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等地区均可以满足桑树生长的条件朝鲜、 日本、蒙古、中亚各国、俄罗斯、欧洲等地以及印度、越南亦均有栽培。中国江苏、浙江、四川及陕西等地栽培。因叶大,肉厚多汁,为家蚕的良好饲料。其次,桑树又分为湖桑和火桑两个品种。浙江和江苏有湖桑和火桑两个桑品种群。湖桑一般枝条粗长,叶形大,硬化迟,适应性强。火桑有红皮火桑和白皮火桑,其新梢嫩叶呈紫红色。四川有川南乐山嘉定桑,枝条长,叶稀叶质好;川东北的冠桑枝条细直,皮色青灰。山东有鲁桑,枝条粗短、节密、硬化早、耐寒。因此,桑树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生存。并且繁育桑苗可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是用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有嫁接、扦插和压条等。用种子培育成的桑苗叫实生苗,成长后的桑树称实生桑或野桑。浙江称草桑,在广东称荆桑。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很易自然杂交。因此,实生桑的生活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大,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木质坚韧,木材优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比无性繁殖的苗木强。但实生桑往往性状不一,绝大多数叶形小,叶肉薄,花椹多,侧枝多。实生桑的桑苗大多作为嫁接用的砧木,少量用于直接定植,培育成乔木桑。
Ⅲ 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一,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二,我国桑蚕养殖业遇到的问题
(1)自然灾害频繁蚕桑产业属于一项弱势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还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春季冻害、低温等现象,就会给蚕茧的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对外依存度较高,市场波动较大一直以来,蚕桑产业属于一种外向型产业,蚕丝绸商品的市场主要是国际市场为主,而国内市场的份额则比较小。由于对海外市场依赖程度比较高,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极容易出现忽高忽低等现象,进而制约了其产业的发展,导致蚕桑产业经济出现起伏的现象。
(3)生产环节局限性就目前而言,蚕桑产业主要是栽桑和养蚕,整个产业的生产环节相对比较繁琐。但在蚕桑产业生产中,其生产环节中受到制约因素:首先,蚕桑生产人员老龄化。受外出打工潮影响,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受此影响,劳动力成本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现象,增加了蚕桑产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蚕桑产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肥、农药、投入设施、蚕种等投入逐渐上涨,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蚕桑生产的成本,降低了蚕农的经济效益和蚕农的生产热情;最后,蚕桑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因为桑园管理不到位,以至于蚕产茧量较低,进而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三,应对措施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首先,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蚕桑产业链条长,单纯的依靠市场力量很难做到有效调控,各地方政府要结合我国蚕桑产业及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对于蚕桑产业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例如自然灾害问题,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尽量规避,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蚕桑产业的保险问题,以便农户真的遇到了自然灾害后,也能有一个生活保障。图片由于蚕桑产业对外依赖度较大,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经营模式,要从分散经营逐渐转向规模经营,各地可根据情况建立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机构,将蚕桑的生产环节、经营环节、科研环节和开发环节等融为一体,从单纯的养蚕,逐渐转变为以销售为依托,采用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Ⅳ 广西发展桑蚕业的地理优势是什么
自然优势:热量充足,水分充足;地形条件好,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
社会经济优势:劳动力廉价丰富;低价低;消费市场广阔(国内外);地理位置优越;经验丰富
Ⅳ 广西桑叶种植有什么方法
桑叶,是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或野生。
一般繁育桑苗,主要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繁殖就是用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有嫁接、扦插和压条等。用种子培育成的桑苗叫实生苗,成长后的桑树,中国北方地区称实生桑、或野桑。中国南方地区称草桑、荆桑。
桑树,是异花授粉植物;一般实生桑的生活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大,根系发达,耐旱耐瘠,木质坚韧,木材优良,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比无性繁殖的苗木强。但实生桑往往性状不一,绝大多数叶形小,叶肉薄,花椹多,侧枝多。实生桑的桑苗,大多作为嫁接用的砧木,少量用于直接定植,培育成乔木桑。因此,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合理选择。
Ⅵ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因为广西那里的地理位,气候,自然条件正适合桑蚕的饲养。
Ⅶ 2010新课标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评析
.C 2.D 3.C 4.A 5.B
6.A 7.C 8.D 9.A 10.B
11.D 12.C 13. B 14.A 15.C
16.D 17.D 18. A 19. B 20.C
21.B 22.C 23.B 24.C 25.D
26. A 27.A 28.B 29.D 30.C
31.D 32.B 33.C 34.D 35.A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
须做答。第41~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36.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2分)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6分)
甲地雪期比乙地地雪期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
(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8分)
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更多受到人类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
37.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8分)
答案要点一:
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发展迅速,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
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38.
(1)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该省煤炭行业实行重组的意义。对于材料提到的重组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14分)
提高技术水平和煤矿安全生成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税费流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坚持市场原则,对资产作价进行科学评估;注重业务整合、强化安全生成管理。
(2)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为什么必须对相关政府官员进行行政问责?结合煤矿安全生产提出建设责任政府的建议。(12分)
39.
(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
(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
答案一:
答案二:
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6分)
4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略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第41、42二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1.(10分)
分析图7所示岛屿成为世界着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组合好):地处地中海的岛屿,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有海滨浴场、海域、山地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世界遗产、名胜古迹等人文旅游资源。
交通设施完善(有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通达性好。
42.(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
(1),解释:北疆地区,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均可以到达,正好北面和西面来的水汽到此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降水。
大西洋水汽受西风带影响,把远在大西洋的降水带过来。(到了北疆地区水也不怎么多了,但是形成降水是没问题的)
北冰洋地处北极周边,受极低高压带影响,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极风,北冰洋的水汽顺此风到达北疆,同样是迎风坡受影响地形降水。
因此,水汽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O(∩_∩)O~
(2),解释:题干指出“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那么18年后(即2019年),这些“0到1岁人口数量”成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然而这些劳动力人口到2066年后又变成了非劳动力人口了(即“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又因为“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意思是说,每年新生人口都会比上一年少,这样会造成以后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到了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即这个国家以老人为主了。所以本题选A项。
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一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
(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 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l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 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 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 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
Ⅸ 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是什么
高考题标答。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距离珠三角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Ⅹ 我国哪里种植桑树最好
桑树 原产我国中部,有约四千年的栽培史,栽培范围广泛,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垂直分布大都在海拔1200m以下。 桑树 喜光,对气候、土壤适应性都很强。耐寒,可耐-40℃的低温,耐旱,不耐水湿。也可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喜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能耐轻度盐碱(0.2%)。抗风,耐烟尘,抗有毒气体。根系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耐修剪,寿命长,一般可达数百年,个别可达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