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长江的地理问题
第一个问题 不是很了解 应该和黄河一样 是含沙量增大的原因吧 其次和中游的地形有关 长江中游地区 俗称九拐十八弯 泥沙不易被冲刷
第二个问题 我国大部分淡水湖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
1 大量围湖造田 占用了湖泊面积 长江含沙量增大 湖泊中的含沙量也必然增大 面积自然减少
至于危害则不言而喻 98年的大洪水就是例证 泄洪能力降低 遇到大洪水自然容易遭灾
下面是一些资料 希望对你有用
地球现有地形和地貌的形成是山-河-湖-海互动的结果,四者之间互动表现最活跃、周期最短的是在江湖之间,两者之间的能量流(水量、水位)、物质流(泥沙、污染物)、生物流和价值流日夜不停地交换,充分展现出江湖水系的生命特性。以淡水湖为例,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其中有4个在长江,1个在淮河。这些湖泊主要是在构造断陷的基础上,由河流或河海冲淤而形成,或者是河流泥沙淤塞古河道的结果,都与长江有密切的关系,年交换水量达5 000多亿m3,对长江有“江涨湖蓄”的作用。每当洪水来临时,经过这些通江湖泊的吞吐调蓄,可削减干流洪峰,减少洪水量,使下游洪峰时间滞后,大为缓解洪水过大与长江中下游河槽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对中下游平原的防洪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探讨历史上洞庭湖的演变与人类活动对江湖关系改变的影响;讨论通江的天然湖泊对调蓄洪水的优势和特点;再以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例,讨论两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分析了三峡工程对两湖防洪作用的影响;最后,依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提出未来江湖管理方略的思路。
1洞庭湖的历史演变
挟带大量泥沙的洪水是江湖自然演变的主要原因,洪水不仅可以塑造河道,也可以在下游洼地形成湖泊和湿地。在2 000多年以前,长江洪水出川江以后进入巨大的湖泊湿地——云梦泽,当时面积超过7 300多km2,即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由于当时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建设防洪水库、堤防等工程,云梦泽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因当时人口不多,与洪水争地的矛盾并不突出,故洪涝灾害不明显。之后,长江洪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导致云梦泽逐渐淤积,湖泊变浅,给人们筑堤造田提供了条件,云梦泽逐渐变小,直至消亡。
洪水是自然现象,必然要有出路。云梦泽变小,直致消亡的过程,正是洞庭湖由小变大的过程。2 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洞庭湖呈河网割切的平原地貌,只是岳阳西南的一个小湖,湘、资、沅、澧四水在洞庭平原上交汇分别流入长江,此时湖区位置较高,长江水难以入湖。三国时期以后洞庭湖区逐渐沉降扩展,云梦泽淤高和逐渐筑堤,景口、沧口两股长江水流汇合开始进入洞庭湖平原,湘、资、沅、澧四水入湖局面已奠定,长江在虎渡,调弦两口与湖相通,但其范围只是东洞庭湖地区。大约在公元1154年时,洞庭湖面积已经达到6 000km2。1524年,江北最后一个穴口——郝口被封堵,荆江大堤全面贯通。江北湖泊与长江分离,云梦泽的调蓄作用完全消亡。荆江大堤的贯通,造就了富饶的江汉平原,但同时也使长江洪水位进一步抬高,此时洪水才有机会进入地势较高的洞庭湖区,使其逐渐取代云梦泽,成为调蓄长江中游洪水的主要湖泊。明清时期,在洪水期其湖水范围约6 270km2,约为现在湖面的2.3倍,成为号称“八百里洞庭”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随后又开始淤积,面积有所减少。1852年和1870年洪水造成藕池、松滋溃口后,形成了虎渡、调弦、藕池、松滋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荆江分流的入湖水量陡增,对洞庭湖演变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再次扩大。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藕池、松滋两河流量大,输沙多,荆江入湖泥沙剧增,淤洲加速扩展,湖面大为缩减,湖面约为前一时期的90%左右。民国初年至建国30多年中,泥沙淤积更为迅速,高洲围垸较前尤盛,湖面相对缩减,约为清代中期湖面的72%。由于不断淤积和盲目围垦,洞庭湖明显分为东、西、南三部分。建国40多年中,根据江湖两利原则,有计划地对洞庭湖进行了治理,加固堤防,并垸合流,整理洪道,减少险工,同时兴建了一些新的蓄洪垦殖区,围垦了湖汊,开展了撇洪工程,改变了湖区的农业生产面貌,使湖面大为减少,天然湖泊面积约为清代中期湖面的44%。今洞庭湖已被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七星湖和其它小湖泊。据统计,湖泊面积1949年为4 350km2,1977年缩小至2 740km2,1983年量测为2 691km2,已退居全国第2位。
从云梦泽、洞庭湖与长江之间的演变来看,两湖在长江中游防洪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两湖的调蓄作用,长江中游不仅会遭受重大的洪灾,而且必然会引起长江的改道。
‘贰’ 这是地理的一道题,各位教我一下
诸葛亮借东风
三国时代,有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
这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当时,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在大江南岸。
这年十月,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县)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土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在上面骑马哩。这就是所谓“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渡江的好办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见,对于火攻的条件,曹、周、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唬弄周瑜,他却设坛祭神“借东风”。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假装去投降。船上装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边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驶在最前头的是十艘冲锋战船。这十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曹兵不辨真伪,毫无准备。黄盖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这时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象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烛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大队人马歼灭了,把曹军所有的战船都烧毁了。在那烟火弥漫之中,曹操率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 (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受到践踏,又死掉了不少。后来,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东风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名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了。京剧《群英会》中,曹操有句唱词:“我只说十一月东风少见。”显然后悔自己对气象判断失误,吃了大亏。
然而,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有人经过考证却认为是虚构的。不过从赤壁之战中,长江江面盛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这在天气形势上看来,当时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
锋面气旋在我国,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它是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外围向中心流动,呈反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气旋后部(西部),吹西北风(如左图)。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和“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另外,也有人这样去分析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闭合的高气压中心影响时,风向是顺时针转变的。就是说,当冷高压开始移到海上,高气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冬季冷高压南下过程中移动迅速,尾随南侵的后一股冷空气很快又到;所以,东南风持续的时间很短,人们往往忽略。而通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是掌握这次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的,所以他准确地作出了中期天气预报。
这样看来,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进一步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
‘叁’ 谁能帮我整理关于长江的所有的地理知识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亚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流经地区
长江流域图(带政区)
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长江流经:青藏高原-青海(青)-西藏(藏)-四川(川)-云南(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东海。发源于中国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经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11省区。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华中和华东毗连长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稀少。3/4以上地流程穿越山区。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汉江最长,干流以北的是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干流以南的是乌江、湘江、沅江赣江和黄浦江。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源头
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通天河与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汇流后,向东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从此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的长江干流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在以前的荆州河段称作荆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在上海市注入东海。有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青弋江、黄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苏省镇江市同京杭大运河相交。
长江由河源到河口横跨中国地形上的三级巨大阶梯,穿过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层,沿途接纳支流的汇入,对长江的河谷形态和水流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按水文、地貌特点把干流划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河源至宜昌市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为中游段,湖口以下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游河段横跨两个地形阶梯。长4529千米,占长江长度72.0%。流域面积100.6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从囊极巴陇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于第一阶梯——青藏高原腹地内。因在高原顶部,河谷开阔,河槽宽浅,一般河宽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散乱,汊流很多。从巴塘河口到宜宾称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阶梯的过渡地段,这里地形突变,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河流穿行于峡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云南石鼓以下,突然转向东北流,着名的虎跳峡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峡长16千米,最窄处仅30米。出虎跳峡后、穿越云贵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镇以下进入第二级阶梯,在宜宾附近汇集了岷江之后,才称长江。自宜宾以下至宜昌之间长1030千米,习惯上称川江。河道蜿蜒于四川盆地之内,河床平缓,沿途接纳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众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宽。过奉节白帝城,长江穿行在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切过七岳、巫山和黄陵3个背斜,两个向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约200千米,峡谷与宽谷相间排列。 ②中游段。长江出三峡从宜昌以下,进入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弯曲。长927千米,占长江长度14.7%。流域面积67.9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37.6%。其中,从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长约420千米,因古代为荆州地区,所以取名为荆江。荆江又分长为上荆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两段。下荆江河弯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游两岸湖泊众多,江湖相通,构成庞大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长江接纳两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来水后,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进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宽,从湖口到入海口,长844千米,占长江长度13.3%。流域面积12.3万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积的6.8%。江苏省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干流又称扬子江。得名于这一带古代有扬子津和扬子县,现在外国人常用扬子江这一名称泛指整个长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进入长江口的平均潮流量达26.6万立方米/秒,是长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况下,一次进潮总量约为32.5亿立方米,大潮时可达45亿立方米。由于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减缓,所携带的泥沙便在下游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积下来,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岛。
编辑本段经济功能
航运
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长江是海路的延续,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其中南京、武汉与重庆具主要作用。长江通过大运河与可通航的黄河及渭水相通,大运河还与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之长江沿线的航道不断得到整治,进入21世纪,长江航运迅猛发展。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7.95亿吨,超过欧洲的莱茵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06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增至9.9亿吨,2007年一举突破10亿吨大关,达到11.23亿吨,是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2倍和莱茵河货运量的3倍。目前,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正式完工,5000吨级船舶和万吨级船队可全年上行至重庆,但只有较小的船舶才可到达四川的宜宾。 即便如此,受长江部分地段航道的限制,目前长江航运能力的开发还十分有限。有的专家认为,长江干线航运若完全开发,运能应该在30亿吨,至少相当于10条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换言之,长江的运能尚有60%待开发。
渔业资源
长江及其支流和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及太湖这些大湖在内的湖泊鱼类丰富。渔业得到广泛发展,为这一地区许多人口的主要生计。在中国的河流中可找到多达500种鱼类,其中多数栖息在长江及其支流。约30种河流动物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鲤、欧鳊、鲈、马蛤(一种大穴居蛤)和七鳃鳗;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白、黑阿穆尔鱼,比目鱼及斑点比目鱼。鲟也很重要;峡谷是良好的产卵区。再往下游,可发现大量鱼子,它们被收集并分散到全国各地供人工养殖。 还有水力发电等等用处。
‘肆’ 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条件"要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河流水文特征
现在,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伍’ 高中地理(长江)
长江水系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对长江流水量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
‘陆’ 造成长江地理原因是什么
地形条件:低平、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且平原东西排列有利于农业、交通等发展。气候条件:夏季炎热,冬季温和,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利于农业、水运等发展。资源条件:资源丰富,种类多,利于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发展。水运条件:黄金水道,我国最优越的内河航运,有利于与沿海海运接轨等。
‘柒’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点
回答楼主: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分析。
地理位置: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捌’ 地理问题
高气压控制下的气候干燥少雨,低气压控制下气候湿润多雨··
气流沿着逆时针旋转的为气旋··反之为反气旋
长江黄河的枯水期在冬季,汛期在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湿润多雨···而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其气团徘徊不前,形成大量的降水··加之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支流多,在汛期到来时有大量降水进入长江干道··而在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稳···而且河道曲折··故大量降水很难排泄出去···外加上对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等围湖造田,使得其作为长江流域蓄洪功能大为降低···从而加重了汛期时候对长江干道的负担···故··其中下游多发洪涝灾害
‘玖’ 晚上立秋就凉快吗是何道理
这当然不一定啊,非洲立秋凉快吗?全国各地立秋时的天气都不一样,北方要凉快一点,南方要热一点。立秋时,太阳向南回归线移动,日照 时间越来越短。秋分时,阳光直射赤道,这一天白天和夜晚一样长。我再去翻翻高一的书帮你看看
‘拾’ 长江流域的天气是怎样的是因何形成的(地理原因等)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流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特点为特点为: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气、水汽、尘埃等随之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增强,紫外辐射增强尤为明显;但有效辐射也增大。在有积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辐射减少,故净辐射比同纬度平原小;②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③降水在湿润气流的迎风面上增多,在高原内部和背风面大大减少;④风力大。
中游和下游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位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着。夏季亚欧大陆低压连成一片,海洋上副高西伸北进,从北太副高散发出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散发出来的偏北风影响本地。因风向切变符合季风要求,故为季风气候。
特征 :①夏季高温多雨: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气温较高,从热带洋面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② 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冬季较温和,成因有:本地纬度较低,受黑潮影响,离冬季风源地远,地形起伏使冬季风受削弱。 3.季风显着。
但是长江中下游还有特殊的梅雨季节。六月中旬的长江两岸,也就是所谓的江淮地区。每年的这个时候江淮会出现梅雨季节,而梅雨又有很多种状况,一般分为正常梅雨、早梅雨、迟梅雨、特长梅雨、"短梅"和"空梅"和倒黄梅。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若,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如果冷空气势力比较强,云雨区将随着冷空气向南移动;如果暖空气比较强,云雨区则会随着暖空气向北移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