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的地理成绩总是不好
这个问题刚好问对人,我以前每科都不怎么好唯独地理好,给你说说我的经验
我当时是因为喜欢地理,才对它有兴趣,刚开始我连课本都没看,每天就在那看我们发的一本地理图册,上面还有每个国家的简介,包括地势、地形、特色很全。可奇怪的是我发现我每次考试都能考高分。后来总结了一下原因。
1、看地图的过程中,其实每个地区的形势,状况你也都了解了,哪里有什么山、有什么河流都有印象,了解了每个地区这是第一步。
2、第二步,看地图的过程中当然要有技巧,重要的是分清楚南北半球,这个很关键,南北差异是很大的,比如,地理上总会有这么一种题,有一条河流判断它的流向,还要判断它有水一边在南还是北,岸又是在南还是北。这种题把握好南北半球方向,在找对中经分界线就对了。
3、还有判断等高线,地势、地形、地球时间差一些题也是一样,只要脑袋里有了整张地图的构造,在简单的了解每个地区具有代表的山、河流、国家、洋流,那么大致的都八九不离十。
4、最后,默念很重要,闭上眼睛,把整本书大致看一下,然后在一个本子上列出提纲,或者看着书的目录大致回忆一下这节有哪些内容。这个方法很适合地理、历史、政治,不用太麻烦的去背。
想当年,我政治最差,高考第二天文综,就在头一天晚上思前想后觉得这么去考试不行,因为我的政治以前总是三、四十分,拿出书大致一番,在本子上列提纲记忆,没想到第二天考试下笔有神啊。
其实这个不难啊,我就是特不爱学的人了,那种方法也让我记住了好多,顺便提一下这个方法是个人脑袋灵光一闪得出,觉得很实用,可不知道对你实用不,反正我是没怎么看书就能考高分(前提是对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还是希望能帮上你啊。我喜欢喜欢学地理的孩子,嘿嘿
‘贰’ 为什么同样是理科,我的数学好,地理不好呢
一般是把地理划分在文科的,但地理的内容既有文科死记硬背的东西,也有理科逻辑性的东西。
你的数学好,说明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对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不是很适应。建议你充分发挥你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尽可能把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转化为逻辑性强的东西。例如,经纬度的大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经纬度与气候、降水量、气温等变化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与昼夜长短及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地球的自转与地球表面各部分受力、角速度、线速度的关系,地球板块运动与内部受力和地质变化和地质活动的关系等等。当然,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有些东西还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这就没有办法了。
‘叁’ 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地理老是学不好
1``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⑸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⑹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 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⑸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⑹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 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 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⑺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 地质地形小专题:
⑴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 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 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 美 洲: 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 美 洲: 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 洋 洲: 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 极 洲: 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④ 对植被的破坏
6. 洪涝小专题:
⑴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 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⑵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⑶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7. 干旱小专题:
⑴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⑵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⑸ 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⑹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⑺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 海水淡化等。
⑻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
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16. 文化小专题:
⑵ 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② 没有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② 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⑶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 火把节---彝族
17. 黄山与庐山旅游问题:
⑴ 欣赏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夏季,最佳天气是雨过天晴。⑵ 黄山四绝中的"怪石"在游览时,应选择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欣赏到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⑶ 庐山黄山比较: ① 游览价值:黄山大,庐山小;② 市场距离:黄山较短,庐山较长;③ 地区接待能力:黄山较小,庐山较大;④ 交通通达性:黄山道路较少,交通不便;庐山有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通达度较好。⑤ 环境承载量:黄山缺少较大平台,环境承载量较小;庐山有较大平台,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环境承载量大
⑷ 在规划黄山旅游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⑸ 黄山与庐山较好协调了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 的关系,均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着名旅游区
⑹ 制约黄山夏季旅游游客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承载量
⑺ 黄山与庐山两地开发条件不同,主要原因是: 环境承载量;地区接待能力
⑽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⑾ 对黄山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从游览价值方面分析) 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⑿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8.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小专题:
⑵ 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① 持续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② 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③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④ 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⑶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① 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 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③ 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⑷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 跨国公司: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① 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② 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③ 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利: 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 对我国传统工业造成冲击
⑻ 西亚地区倍受西方列强关注,原因: ① 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② 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战略位置重要.
19.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天津等
⑴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 ① 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
② 港阔水深,不淤不冻;
③ 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① 经济腹地广阔;
② 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欧亚大陆两岸;
③ 以鹿特丹为依托。
⑵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
给你背的。。。。。好好学吧!
‘肆’ 我地理总是学不好怎么办
一、弄清概念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老师或网校中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谩。
八、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伍’ 为啥我地理学不好呀
你们初一不考地理和生物吗?我们怎么要考。
其实你可以跟着老师学一课,复习一课,保证知识能学透,另外考前一周可以开始系统复习。最重要的是,上课认真听讲,不懂的问老师。
就像我一样,刚开学不是太重视,快考试时很着急,不过复习和理解一遍以后,还好应付过了考试都上了90分,不过还是要靠平时的努力呀!
‘陆’ 为什么我的地理老是学不好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谢谢了
我上学的时候地理也学不好,那时候考试地理,不管考的成绩怎样我们老师都不多说什么。考完以后老师就让我们背卷子,背完了再发一样的卷子,一个一个的去操场重新考试。那成绩当然没得说,一般都是满分。每次都这样,后来期末考试的时候就不觉得考题难了,因为已经背了所有的卷子。
‘柒’ 我的地理为什么总是学不好呢 数学我做了很多题,可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为什么呢 如何能学好历史呢
呵呵,我确实不知道楼主到底是什么没学好,又是地理,又是数学,又是历史的,呵呵~
其实地理挺容易的,主要是要掌握方法,也不知道你是初中还是高中,一般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于自然地理,要学会识图、画图,包括等高线图、各种曲线图,其实每种图都有各自的技巧,识多了可以了解大概步骤,当然图边的标题啊,文字啊都非常重要,这个千万不能忽略!!!对于人文地理,要弄清一些概念,有的概念之间不能混淆了,然后一些事物的特点要记清楚,比如澳大利亚盛产小麦、羊毛;水稻种植对光热条件要求高啊等,这些常识性的要知道。然后数学主要就是多做,确实熟能生巧,但是不要盲目一味的做,做了要总结,总结方法,不仅要多做,还要多想,成绩上升也是有个过程的,不要急,平时练习好了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的,不要放弃。历史就要多记,然后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答题套路,比如说答背景题一般从哪些方面,答原因题从哪些方面,仔细发现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以上均为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愿你学习不断进步!
‘捌’ 为什么我的地理学不好
地理学是一门各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不知道您是哪个阶段的学生,
如果是中学生,首先要培养空间思维,多看地图;
其次,是识记基础地理知识,比如各大洲大洋的分界线,各个国家的大致位置和形状,主要海峡的位置和名称,三圈环流等等,当然这些知识的记忆要结合地图;
再次,就是时差计算和日期分界的问题,这个要多练习;
最后,区域分析题,一般从自然要素和人为因子来分析,自然要素:经纬度位置,气候带,地形,植被,资源状况等;人为因子:政治文化因子,经济因子,交通通达性,区域位置等。
如果是本科生,要把握地学的基本关系,即人地关系,这是我们地学和其他学科的差别,能够做到“见地见人,微入宏出”。
‘玖’ 为什么我的地理成绩这么差啊!!!
有些是因人而异,勉强不得...谈谈我的经验吧,最基本的就是把经纬线的重要度数记熟,比如北纬30°,你所在城市的经纬度,北京的经纬度等,脑内要像GPS一样,把重要地区的地形气候,降水,人口,城市特色都要记熟。对了,我高考前用的是《5年高考3年模拟》地理,还有树人出版社的地理。
好好学肯记肯背,以后这门课的用处在生活中是很大的,要比数理化有用多了^^,特别是在旅游的时候,你就能很NB的。
想学好,首先不要有压力,先要热爱着门学科,热爱你的老师,积极的心态去听讲,课后的作业好好完成,并且不要急于求成,好好努力,地理成绩会好的,加油^^
‘拾’ 为什么我数学好地理却差
地理分为2种,一种是自然地理,例如研究太阳高度角、地球自转时间,经度纬度的气候、时差等等。这些呢其实是和物理学有关,而这些物理知识很多又可以用数学来计算。所以,你数学好,自然地理这部分应该不会觉得难,容易学得好。
地理的第2种,是人文地理。比方说哪里产石油,哪里产锑矿,某个国家的首都是哪个城市,东欧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红海在地中海的南面还是北面……这些呢都是纯靠死记硬背的,你靠数学是没半点招数。随这部分你学的吃力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