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高效的看懂中国地图
1、先看地理位置和轮廓。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所以打开地图后,先看该区域的经纬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还是地处内陆,该区域大致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有了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这里,在头脑中就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印象。进一步还可根据其位置推测其气候特点(而不是死记了)。
2、看颜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的颜色的范围大小、地区分布,即可掌握该地的地形地势特点。
3、按“面、线、点”的顺序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
“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们所占的空间范围大,在地图中最为显眼,所以先从认识它们入手较好,要看清这些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特点。
“线”是指像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称等;
“点”是指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然后,还要学会分析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贰’ 认识地理位置从___位置,___位置,( 经纬度 )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
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主要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三个方面来说明.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半球;海陆.
‘叁’ 如何了解世界地理
怎样学好地理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初中地理没有认真学好,只能到高中再从头来学。其实我觉得,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特别密切。学了地理之后,觉得自己长了不少知识。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及着名的城市,可以辨别出不同国家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特征,可以……这些对于懂地理的人来说都只是些皮毛。而对我这个曾经的“地理盲”却是格外新鲜有趣的。教我们地理的黄国华老师是个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课总能给我们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让知识从耳边溜走。我们总是不停地听着、记着,一堂课下来,提纲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想,幸亏有这番“狂补”,要不这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我们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学到呢!�
学地理最重要的是细心。就拿一张地图来说,上面的每一点信息都有可能成为考试内容,稍不留神错过一点的话很可能那张图就白读了。复习的时候最好是能腾出一块完整的时间系统地读。先读图。地图是地理的重头戏,有时甚至会比书本还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们的地理位置记清楚。要争取第一遍时就记熟。因为记地图有一个特征,一旦记住了就不会轻易忘记,所以与其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还不如刚开始就认真地记好。通过平时的应用加深印象,省去复习的时间。�
再有就是看书。要理解地记忆。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地理和政治、历史不同,常识性的东西更多些,因此记忆也不会太难。但是要记的东西也很多,要舍得花时间,自己想窍门,比如“谐音记忆法”或者“形象记忆”等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因为这部分已经有点接近理科的东西了,但只要肯花时间多想一些问题,学起来也不会太难。人文地理方面,记忆要占比较大的成分,多背几遍,争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时间少,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时间里,主要是看提纲和卷子,要特别留意那些能与当前时事联系起来的内容。比如某个特定的地区,或者是环境污染这一类的问题等等。只要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地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它感兴趣了,还怕学不好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考综合科的同学来说,不论是学“X”科中的哪一门,都不要孤立地学,要特别留意这几科中能互相联系的地方。例如拿到一道时事政治题,就可以想想,它发生在什么地方,与该地方的地理特征有联系吗?该事件是否有什么历史渊源?从政治角度可以如何分析,反映了什么哲理或政治经济学原理。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不久你就可以在这几科中来去自由了。不过这一切还是要建立在你已经掌握好单科知识的基础上,单科都没有掌握好,哪里还能谈什么联系呢?所以这也就更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平时就要注意把知识一步一步地吸收好,不要再幻想着到了考前再突击,那样的话有可能会摔得很惨。�
高考是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仅有方法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辛苦努力与积累。高中是一片沃土,只要洒下辛勤的汗水,就必定有丰收的一天。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吧,把你的脚步迈得坚实再坚实些,祝你“笑傲考场”!
‘肆’ 如何确认地理位置,如某建筑的经度、纬度
找份地图用尺去做计算,要不就是去当地的天文台或是地政单位。不过在大陆详细的经纬度可能是被限制的。
推荐个网站:google earth
‘伍’ 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位置
一、先看几组数据
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土地面积960.0万平方公里,2010年底总人数134091.0万人。其中,东部地区土地面积9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5%,人口50663.7万人,占全国38%;中部地区土地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0.7%,人口35696.6万人,占全国26.8%;西部地区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71.5%,人口36069.3万人,占全国27.0%;东北地区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8.2%,人口10954.9万人,占全国8.2%。
二、地区划分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十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十二省市;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港澳台三地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缺乏经济数据,不列入经济区域考虑。
三、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底统计数)
东部地区:(单位:万人)
北京 1962
天津 1299
河北 7194
上海 2303
江苏 7869
浙江 5447
福建 3693
山东 9588
广东 10441
海南 869
中部地区:(单位:万人)
山西 3574
安徽 5957
江西 4462
河南 9405
湖北 5728
湖南 6570
西部地区:(单位:万人)
内蒙古 2472
广西 4610
重庆 2885
四川 8045
贵州 3479
云南 4602
西藏 301
陕西 3735
甘肃 2560
青海 563
宁夏 633
新疆 2185
东北地区:(单位:万人)
辽宁 4375
吉林 2747
黑龙江 3833
总结性的言论说不好,怕误导他人,特把数据列在这,请高手来说吧!
‘陆’ 如何理解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发展的动态影响
地理位置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揭示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特性,除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外,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地球表面充其量只有某些方面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而没有地理位置完全相同的城市。这是因为自然、经济、政治地理要素包括的内容异常丰富;城市与这些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又千变万化;各种要素本身在历史上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尤其是人文要素变化更加频繁;即使是变动相对较小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发生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不断有所变化。正因为如此,富于强烈地理性的地理位置分析始终吸引着城市地理学者。
1. 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则有大位置、中位置和小位置。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而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中位置是介于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位置。
以上海为例,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对内它是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更大地域的门户,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市。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整个长江三角洲平原,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上海的直接腹地,为上海城市的形成和繁荣奠定了区域基础。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素。
2.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一位置是从城市与其腹地的相对关系考虑的。当一个城市位于其腹地的中心位置,那这个城市与它周围各个方向的距离都比较近,联系方便,自然利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交通线的汇聚,依靠这种便利的交通,城市发展会越来越快。例如广州位于广东省的中心位置,而广州的发展众所周知,它中国三大城市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对这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不一定所有城市都位于腹地中心位置,也不是所有中心位置的城市就一定会发展壮大,当城市腹地的人口分布和开发情况出现差异时,城市就会转而位于腹地的重心位置。例如南昌、杭州、西安等城市就属于这种位置关系,这些城市位于腹地的重心位置,而不是中心位置。
邻接位置是和中心位置相对的,当城市不能或者没有必要位于中心位置时,就会选择邻接位置,比如一些渔业城市、矿业城市,并不是位于矿区或者渔场中心,只是在邻近这些资源的地方形成的。而门户位置是邻接位置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比如河口城市,这样的城市是通过控制门户,把控进出口的贸易而发展起来的,例如福州市就是位于闽江口,它的发展壮大是靠控制整个闽江流域的贸易流通。
3. 沿交通线形成发展的位置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城市的形成发展要靠交通。铁路、公路、海运、河运、空运这些交通设施都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所以许多城市都是沿着这些交通线而设立的。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城市都是沿河而设,具体位置包括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海运的发展使很多港口城市发展壮大,如大连、青岛等城市都属于海港城市。
铁路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更不用举例,人们都说“要想富,先修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铁路线纵横交错,其中这些靠着铁路沿线的城市逐渐发展起来,最有利的当属铁路交汇处的城市,比如石家庄,正是因为铁路的交汇,使这个城市的交通便利,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这样的交通枢纽城市举不胜举
总而言之,交通线对于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交通便利与否是城市能否发展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像国家发展西藏的首要措施是修建青藏铁路就是典型的事实说明。
‘柒’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什么方法
优质解答
一、位置(区域定位)
1、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区域范围,确定一个具体地点)
2、相对位置
①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判断区域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邻国、邻省轮廓判断区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判断区域.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①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图判断.
②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上来描述.
③地势特征:主要从地面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来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有两种,如西高东低或由西向东倾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a用等高线判断;b根据图幅提供的图例来判断;c根据河流的流向来判断.
④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板块的碰撞、挤压和张裂以及大的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蚀作用,低平的地区主要是堆积作用,降水多的区域(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是风力作用.
⑤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2、气候:可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指降水和气温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绍两个方面.
①气候类型: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②
气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大区域的气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气候特征,第二种局部地区气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据
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等温线在局部地区的弯曲、延伸、闭合及影响因素.
3、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水文特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通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航运.
‘捌’ 认识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方面加以描述
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主要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来说明.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
‘玖’ 怎么认识地理位置(相东经多少多少度之类的)最好有图片一起讲解!~~谢谢
纬线共90度,赤道零度,往北叫北纬,往南叫南纬。
经线共180度,零度的线叫本初子午线,往东越来越小叫东经,往西越来越小叫西经 。
‘拾’ 如何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地理位置: 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存在“北方四岛”(俄方名为“南千岛群岛”)领土争端,与韩国存在竹岛(韩方名为“独岛”)领土争端.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境内河流流程短,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资源: 资源贫乏,80%以上依赖进口.主要资源蕴藏量为:金矿689.6万吨,银矿1689.7万吨,铁矿62.1万吨,煤826.5万吨(以上数字为2000年统计).铅矿为4317.9万吨(1992年统计),铜矿为1155.3万吨(1996年统计).石油100%依靠进口.核能开发较早,截至2002年8月,拥有53所核能发电站,总发电装机容量为4590.7万Kw(千瓦).森林面积25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木材52%依赖进口,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日本山地与河流较多,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为每年1353亿Kwh(千瓦时).日本的专属经济区面积约相当于国土的10倍,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近年逐渐下降. 一、自然地理特征 1、领土组成 日本是东亚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临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 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 多山的地形 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达1500多次. 3. 海洋性季风气候 日本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降水比较丰富. 4. 自然资源 日本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森林资源丰富.山间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发展经济的条件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岛国多优良港口,海上航运便利. 不利因素:耕地狭小,矿产资源缺乏,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 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棉花等工业原料90%以上,甚至100%从国外进口. 2. 日本经济特点 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调整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和纺织工业. 这些工业的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的最大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品. 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1、主要工业区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的工业区. 2. 影响日本工业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为依托,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依靠国际市场,是形成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首都东京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人口有12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国内和国际交通的枢纽. 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横滨和神户是着名的海港. 四、日本的渔业,北海道渔场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着名的渔场,日本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和近海捕捞船队,沿海和陆上淡水养殖业也较发达. 日本的捕鱼量占世界第一位. 五、日本的农业 日本人口稠密,耕地很少,平均每人耕地不到0.1 公顷,现在专门从事农业的人也很少. 由于地块较小,日本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 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种植蔬菜,但蔬菜、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六、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日本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经过消化,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现代日本文化既有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在古代,日本与中国等东方国家早有往来.日本不仅从中国传入了水稻、铁器,而且日本的文化、艺术也深受中国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古代建筑,文字等. 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欧美文化的影响出深入到日本社会,例如许多日本人平时已不再穿传统的服装——和服,而穿上了西装. 饮食方面,由于大量进口小麦,吃面包的人逐渐增多. 在日本各地,人们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神社,东方的佛教寺庙,又可以看到西方常见的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