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风水悬龙指的是什么样的山脉
风水中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龙善变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隐能现,能飞能潜。山势就象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平地也有龙脉,其标志是微地形和水流。对龙脉好坏的看法,是审定山脉的长远,辨别山脉的大小兴衰如何。山脉来得绵远者,发富亦绵远,山脉来得短促者,发富亦短促。总之,风水龙脉大致反映了我国的山脉走向,是古代先哲对中华地理的朴素认识,是千百年经验的积累中国的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岭纬向构造。《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弟。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难,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在龙脉集结处有朝案之山为佳。朝山案山是好似于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拥着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挡风,并且很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是北京城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说明北京地理环境之优越。 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犹如中医切脉,从脉象之洪细弦虚紧滑浮沉迟速,就可知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盖一栋楼房,每修一个工厂,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如果有更多问题,可以点击ID咨询。
② 地理中什么叫龙
地理中的术语,和龙有关的一般是山脉,和风水有关,比如说龙脉等。
龙脉,是指起伏的山脉,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必须了解来龙去脉,才能判断因果吉凶。
风水业内公认:昆仑山是“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龙中的祖龙(根龙)。龙脉从昆仑开始发源延伸到世界各地。龙脉的布局结构和分级,类似一棵大树有根龙、干龙、支龙、叶龙。一般龙脉灵气聚集之地(开花结果)被认为是风水宝地(龙穴)。
③ 地理学里讲到,倒地龙 ,意指什么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4-28
④ 这是龙什么
一、如果“龙”是恐龙,那么的确存在于遥远的亘古。
二、如果“龙”是指先秦诸子百家所谓“龙”,即华夏民族的远古图腾,那么就是如今的马来西亚“湾鳄”,由于气候变迁,最迟于唐朝晚期在中国绝迹。
三、如果“龙”是指头似驼、眼似鬼、角似鹿、耳似牛、须似虾、鳞似鱼、腹似蜃、身似蛇、爪似鹰的动物,那么现实中不存在,只存在于宋朝以后的传说中;通常我们所谓华人是“龙的传人”,指的就是这种“龙”,迄今只有一千年左右;换句话说,一千年以前以及更早的炎黄子孙,根本没听说过什么“龙的传人”的说法。
四、如果“龙”是指欧洲传说中那种口喷火、背生双翅、四肢强健、爪牙尖利的动物,那么这种动物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至今存在争议。
五、如果“龙”是指圣经中魔王撒旦的别称,那么撒旦存在于现实中,这种“龙”只是撒旦的别名,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动物。
⑤ 地理人子须知的二十四龙是什么意思
《地理人子须知》这是一本很长的书,页数:492 !
本书全面详尽的将龙砂穴水悉数论述;不只是摘抄前人成粜,更将自己的思考、心得、经验和盘托出,坦诚不藏私。另外考证风水名家的历代案例很多,是古代记载最多的,极利于学习者参考摸索,是众多堪舆风水着作中的名着,集地理风水之大成。
⑥ 这是什么龙 ,麻烦各位看看,谢谢
可能是一种叫始祖龙的龙
⑦ 这个是什么龙
(1)龙的分类:
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方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背生双翼的龙,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据说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斩杀蚩尤、夸父。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qiú):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是无角的幼龙。《说文解字》:龙无角者。各本作龙子有角者。今依韵会所据正。然韵会尚误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赋》引《说文》虬,龙无角者。
螭(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
蛟(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
(2)《述异记》中的一句话:“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按照这个等级来说是蛟——龙——角龙——应龙。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
角龙:指有角的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从龙的分类来说,有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叫虬(qiu)(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
(7)地理浮洋龙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龙文化具有鲜明特色:
(1)悠久性。中国龙崇拜历史在世界上最为久远。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的龙形象是在 1994 年发掘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这一遗址中有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在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众多的龙形象。至于玉龙和龙纹就更多。
(2)延续性。龙文化在中国历久不衰,历朝历代延续不断,可以说是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3)多样性。中国龙文化丰富多样。龙的形象变化多样,中国各朝代的龙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各不相同,龙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祭龙仪式纷繁复杂。
(4)普遍性。中国大多数民族都崇拜龙,有龙抬头节习俗,带有“龙”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国各地。
(5)整合性。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使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中国龙文化经过整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游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龙在道教中被认为是“三轿”之一。
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作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及建立锁龙井的着名神话故事,中国各地的锁龙井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师即中国道士所为。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
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 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⑧ 谁知道这是什么龙
形状看起来像是泰坦龙,是最后的爬行足、食植物的动物,但其尾脊椎残体多为碎片。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没变,头小、尾长、大象般的肢,颈有点短。其最重要的区别处是尾脊椎开始处的球凸和凹窝铰合处。由于脸很长,故最完整的颅有点像梁龙。至少有一种骨质鳞甲演化为甲壳。
⑨ 浮洋镇的浮洋镇姓氏
浮洋集市有浮洋四大姓之说,其四大姓分别为徐、洪、黄、陈。相对应为徐陇、洪巷、庵后、厦里美。另外浮洋镇最大姓氏是方姓,其次是陈姓,最大村庄为仙庭村,其次是斗文村,陇美村,
仙庭村(俗称沙埕)是潮汕方氏三大流派之一.为潮汕方氏入潮最早的一支(创于1142年)也是潮州市最大的方姓聚居区.加上福洞.木井.陇头方.南门桥.镇内.在浮洋镇方姓人口多达12000多人.是浮洋镇最大姓氏之一.方氏在浮洋影响巨大.仙庭村是浮洋镇最大的村庄.耕地近3000亩.土地肥沃.加上寨内16池寨外100塘.境内溪流密集.自古以来都是潮州着名渔米之乡.在明未清初.因土地富铙方氏人才辈岀有金沙埕(仙庭)银凤塘之誉.福洞村华侨众多.有九座庵文物古迹等..仙庭村方潮盛铜锣制作工艺驰名海内外.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仙庭村三年一次二月初四风雨圣者民俗文化节,盛况空前,影响巨大,是浮洋镇最大型的游神赛会,行程十公里,每次到仙庭村的游客都超过十万人次,2014年民俗游行有大锣鼓,标旗,仪仗队等,村里还有四台潮剧,六台文艺晚会,一台潮剧票友等演出,还有六公里的灯龙,灯光景点,烟花表演等。
徐陇村,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距镇政府西0.5公里,东连集镇,西望仙庭,南接东 陇,北与田墩,陇美为邻,潮汕公路贯穿村南村北,浮洋车站座落于村东。面积1.3平方公里,位居四大姓之首!主村徐陇聚落呈长方形块状,南北走向约0.5公里,在潮汕公路以东的徐陇属浮洋镇市集,这里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潮汕公路西的徐陇有徐陇新市场及主村。浮洋车站,城市信用社,农科所,浮洋移动,浮洋联通,浮洋广播电视和法庭座落于徐陇村。新宅区多向潮汕路东侧发展,与集镇相连。新宅区多向潮仙公路东侧发展,与集镇相连。 宋末立村,明中叶,徐氏始祖古陇由福建蒲田县乌分门楼石榴花丛脚迁此,为纪念始祖故名徐陇。初还有扬、毛、柯、石诸姓,后尽外迁。村民除务农外,以锯角梳、打锡薄,经商为主,也有搞搬运的。
建国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耕地面积939亩,属粘质土,主种水稻。1953年实现全年亩产跨《纲要》,1961年实现一造跨《纲要》。“文化大革命”时期,该村成为“大批判”典型,日夜狠批所谓“资本主义”造成粮食连年减产。有一生产队人月平均口粮8斤稻谷。
“三中全会”后,水稻单产跃居全镇前列。村办企业主要有调味,锡薄,粮食加工等。个体企业出现好势头,发展了服装、珠59、锡薄、角梳、打石、木工、杉木、建材、煤炭。
清末,该村已有“大书斋”、“临池寄庐”、“洋朵下书斋”、“柿园书斋”4个 私垫。民国十年(1921)井私塾于大宗祠称“东海小学”,学生近80名。抗战胜利后由徐彰国带头捐款侣办“登云国民第十九保校”,学生160余名,免费入学。1952年改称“徐陇小学”。
徐陇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已故名人有,明进土洪梦栋,清康熙进士徐上、清雍正癸卯科武举徐之杰,戏剧艺人徐乌辫、解放战争时期烈土徐家诚,省文史馆研究员大律师徐彰国,广州起义总参谋长徐光英,国民党上将徐焕国。当代名人有:中共湖北省委顾问徐扬、中山大学副校长徐远通、对越自卫还击战一等功臣徐家钦,还有徐义忠,徐庆元等在地方党玫机关任职,广东省大哥大集团董事长徐保也是徐陇人。有500多名村民旅居新加坡、马宋西亚、泰国及港澳地区。
洪巷村由洪巷、陇头李、陇头方、宫后黄4个自然村组成。属潮州市浮洋镇。位于浮洋镇政府北侧,与浮洋集镇相连。东界木井,东南与福洞为邻,西接潮汕公路,北望乌洋。面积1.24平方公里。聚落呈块状。 浮洋四大姓之一!
主村洪巷,始祖玉田系宋末潮州“推官”天宠公之孙,任潮州“屯军务”职。初定居于凤塘镇洪巷邢乡,后迁创于此。因洪姓,为不忘祖共工氏,以共己二字相叠为“巷”而故名。初创村时,村中已有陶、张、蔡、辜、卢、宋、黄、王、李、谢、杨、曾、魏、丘等十六姓。后因相继外迁,现存洪、李二姓。 洪巷村紧连浮洋集镇,人多地少农闲多从商。村办工业有碾米厂、砖瓦厂、抽纱厂。“三中全会”后,发展了碾米、塑料、机织羊毛、角梳、木器等个体企业1984年华侨协助办绣衣服装厂,从业125人。
辖属凤彩洪村,位于徐陇村南0.5公里,距镇政府西偏南0.5公里,明代中叶始祖洪元宇从潮阳县岐北乡迁此。固与凤彩陈,吴三自然村构状似凤,故名凤彩。村民姓洪,故称凤彩洪。收购旧铜锡自清沿袭至今。
洪巷村清代已有私塾4所,民国期间并为学堂称“明道小学”,学生150余人,现称洪巷小学。名人有洪逊、洪高煌、李振忠等。名产芋瓠瓜,明末清初始植。瓜肉可充佳肴,留种瓜子晒干可当药用, 有消风散气,健脾益胃功能。每年初春植苗,农历三月可收获上市,广销各地。芋瓠瓜是该村独有名产,种苗从不外流,故名广闻。建国后种苗始外传,团培植技术缺乏改良,虽型大体重而质量远逊。“广惠荷花”是“浮洋八景”之一。清代巡检司衙曾设于村南广惠桥头。 陇头李村,距镇政府北0.5公里,洪巷村西,潮汕公路东侧。明代福建蒲田迁此创乡。1939年为日军宪兵部驻地,村民全部被逐离乡,田园抛荒。抗战胜利后,村民回乡重建家园,原建筑物多受破坏,至建国后方得恢复村貌。 陇头方村,位镇政府北,浮洋新端口寨门外,与李厝相连,洪巷西侧。始祖于明代由福建蒲团迁此。宫后黄村,距镇政府北0.5公里,洪巷东北侧。东邻木井,北望顾畔。始祖于万历(1573~1620)年间由福建蒲田迁居庵后村。二世复迁此定居。因姓黄村前有老爷宫故名。
庵后村属广东省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东南0.4公里,位于集镇东侧,东邻福洞。南接东边,北与洪巷交界,面积0.32平方公里。聚落呈块状,与集镇相连。村民农余多从事工商业。居黄、林两姓,黄为主姓。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创乡。先民来自福建蒲田石狮巷。定居后于村西合建灵雀宫。此后有江东独树村村民黄继普也迁居于此,并倡导建庙,遂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玄帝庙”一座,俗称大庵。“大庵”闻名远近而村故称“庵后”。
庵后村人多地少,1952年毗邻集镇的130余户农户共700余人划入浮洋集镇。现有耕地295亩,属沙壤土,主种水稻、蔬菜。是浮洋蔬菜主产地之一。
该村与东边、厦里美等合办六联小学。1978年曾参加潮州市春节游行庆祝活动。1956年曾办文化室、图书馆和清唱班。
华侨近千人,旅居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美国等地。旅居柬埔寨侨胞黄贞勤,黄贞勉,昔年曾赠建萃英学堂,抗日战争时期三度汇款救济家乡贫苦居民。1962年以来,侨胞多次捐资兴办家乡福利事业。
名胜有“大庵佛灯”、“广池明月”。
已故知名书法家黄仰孚出生于该村。
厦里美村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俗称厦底尾,由厦里美、凤彩陈二自然村组成。属潮州市浮洋镇,主村厦里美距镇政府南0.5公里,位潮汕公路东侧,东接东边陈村,西南与东陇为邻,北与集镇相连,排涝南溪穿境而过,面积0.71平方公里,聚落呈块状。农闲多从事工商业。
主村先民于明初由福建蒲田迁东边村。明朝中叶,陈云东、陈云山兄弟于本村建鸭寮1间,后养鸭致富,遂就地创乡建祠。尔后有陈、欧、林、黄、吴、李、许等姓迁此同居,现只存陈、欧、林3姓。因创乡时地处倔洼地而得名,后雅化为厦里美。
村南境内有安揭引韩干渠,西有排涝南溪,排灌自由,旱涝保收。耕地614亩,主种水稻、蔬菜、甘茨,蔬菜生产四季皆盛,是浮洋镇蔬菜主产地之一。建国前有雕刻拜神纸花,铝线日用制品家庭传统工艺。铝线工艺有饭匙、窗栅、池栅、花篮、吊篮、捕鼠笼等产品,远销广东各地。近年铝线制品被淘汰。
村有联办六联小学。大革命时期烈士陈卧云出生于该村。
辖村风彩陈,俗称黄莱陈,位镇致府西南,与浮洋市相连。清代先民由揭阳下巷及凤塘镇吉林村迁此。原居黄、冯、毛三姓,现居陈姓,因与洪厝,吴厝三村成凤状故称
⑩ 请问这是什么龙
按特点来说,应该是棘龙。一类大型兽脚类肉食龙,其中的亚种埃及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食肉恐龙,体长12到20米,臀高270至400厘米,体重4到26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