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我国方言的地理差异特征的原因
我国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南北差异,北方方言数量较少,方言间差异较小;南方方言数量多,方言差异大。主要原因是北方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的文化交流,并且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长期的统治有助于文化的融合。而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利于文化交流,并且开发历史较北方晚,文化融合的程度不够。
2. 简述语言分化的原因和结果
语言分化,是指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变体,或者进而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语言分化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一)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社会变体.同一社会的人,由于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性别、年龄、职业、信仰、文化水平等的不同,便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小社团.为满足小社团的交际需要,这些小社团会自然地或人为地出现一些不同于共同语的特殊语言成分,从而出现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中最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行业语.各行各业,包括学术专业,由于交际的需要会使用共同语中少用或不用的词语.如电影行业的“蒙太奇、推、拉、摇、剪接”等,语言学界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切分”等.有一些特殊的行业或黑社会,还会人为地使用一种对外有保密作用的隐语,如旧时的商贩中流行的“平头”(一)、“空工”(二)、“横川”(三)、“侧目”(四)、“缺丑”(五)、“断大”(六)、“皂底”(七)、“分头”(八)、“未丸”(九)、“田心”(十)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所形成的社会方言,也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二)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在社会方言这个术语出现以前,一般只称为方言.地域方言是最为常见的语言分化现象.凡使用人口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异.比如,现代英语在英国本土就有15种左右的地域方言.汉语是世界上方言分歧最大的语种,方言差异十分显着.
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交际的阻隔,如社会割据、人口迁徙、高山大河和湖泊森林等地理屏障.由于语言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交际阻隔会使各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出现差异;这种语言差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方言.比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一部分说西班牙语的人来到了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与西班牙隔着一个大西洋,两岸人的交往减少.时间久了,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就同欧洲的西班牙语有了差异,最后形成了西班语的不同方言.
第二是是异族语言的影响.比如我国方言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从南到北调类的数目逐渐减少.南方方言的调类大都在6个以上,多的可达10个左右,而北方方言的调类大都在5个以下,乌鲁木齐、天水、银川等地的方言,调类只有3个.北方方言常同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接触,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是无声调语言,汉语北方方言受到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的影响,调类减少;南方方言常同南亚语系的诸语言接触,而且不少南方方言中含有南亚语系诸语言的底层,南亚语系的语言是有声调的语言,受其影响汉语南方方言的调类数目也就较多.
地域方言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一般词汇上,基本词汇和基本的语法格式的差异相对较小.不过应看到,既然方言是同一语言分化所形成的地域变体,那么,即使是差别很大的方言之间,也存在着较多的一致性.比如,语音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词汇从整个系统上看具有较多的同源性,语法上的一致性就更为显着.依据这种种关系,可以确定方言间的亲疏关系.
(三)亲属语言
地域方言进一步分化,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由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的语言,称为亲属语言.亲属语言间的关系,有亲有疏;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的亲疏,可以建立亲属语言的谱系.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划归一个语系中,语系下面又分若干语族,语族下面分为若干语支,语支下又有若干个语种.同一语支的语言,关系比同一语族关系近;同一语族的语言,关系比同一语系的近;不同语系的语言间,没有亲属关系.依照语言的亲属关系给语言进行的分类,称为谱系分类.
3. 初二地理:造成中国南北方差异的原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这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着差异。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6、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8、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亚热带、热带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根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则是南方人的优势。此外,上肢运动时能量消耗比下肢少,产热少,符合南方人耐热的特点,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则相反,发育年龄偏迟,发育期长,因此身体高大。而且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壮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因为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
地形特征 南方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工夫先扎马”之说。再由于地面区域相对较小,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方。
而北方平地面积广大,外出主要靠两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
10、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一则与物产有关,再则与气候有关。南方产糖,湿度大,使人体蒸腾小,因而喜欢吃糖,而不需要吃过多的盐,如粤菜和苏锡菜等用糖就比较多。北方地区的相对湿度小,人体蒸腾量大,需要消耗较多盐分,故口味偏咸。
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4. 语言与体质的南北差异及原因
气候地理差异大,北方偏冷,南方湿热。。。南方丘陵多,北方山脉集。。。但是文化核心还是一样的,无所谓南北啦,自古到今,南北都能出俊杰人才。。。
5. 中国南北方人的差异是什么尤其是在语言差异和他们的性格差异。
南方人性格多重感情,北方人性格豪爽而感情观念不是那么强烈。影响因素,个人认为,首先是有地域因素引起的,南北方气候环境差别比较大,其次是文化熏陶所致,从历史上来看,大多数的朝代定都都在北方,而古时的孔孟思想及其泛滥,这个就是对北方人的最大的影响。而且一些农村人还特别的把孔孟思想歪曲了。而南方人则对孔孟思想的了解没有北方人那么多,也没有那么歪曲,所以南方人一般都是至情至性之人,北方人多是注重形式主义的人。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 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6. 语音的地域差异说明了什么
所处地域多丘陵、山地,交通比较闭塞,交流沟通减少。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简,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于北方方言区,虽有差异,但能沟通;而在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还会分多种方言,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产生这种语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沟通交流少,缺少融合。
7. 南北差异的语言差异
南繁北齐。中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昆明虽地处南方,但语言分区为西南官话区,西南官话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中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8. 为什么南方这边各地的语言差异这么大 就拿广西来说隔个20公里就开始听不懂别人说什么了北方 基本都是
这个我比较了解。
首先,你得知道中国方言有几个片区,最大的片区叫做官话方言,北京话东北话四川话都属于此系列,而官话有几个小分支,比如长江下游以北的江淮官话,四川一带的西南官话,东三省及内蒙东四盟的东北官话等等,这些分支虽然各有特点,但整体上差异较小,都属于同一个体系。你让一个北京人听四川话也大致听得懂,就是这个原因。而整个北方地区除了晋语,基本都属于官话方言体系,所以北方话你大都能听懂。
南方就不同了,两广地区有粤语片,客家话片,福建有闽语片,江西是赣语片……相互之间不属于同一个方言体系,而且同一个体系里也有很多分支。举个例子,同样是粤语,广州话和潮汕话就有很多不同。方言体系不同所以南方各个地区差异较大。
至于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天然隔绝导致了不同方言体系形成差异,北方说官话的地区大都是平原,比如华北、山东、东北等地区,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性较强,闯关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山西由于地处太行山和黄河之间,交通闭塞导致形成了独立的晋语方言区。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