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地理科目 > 地理什么是轮慌制

地理什么是轮慌制

发布时间:2022-06-26 15:13:16

⑴ 地理学研友:根据自然地理学理论,简述水土流失对我国的危害性。

(1)危害:
对中游: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降低(或综合效益降低)
对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易发生盐碱化。 另外,会使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
(2)原因:
自然:
地理位置:位于多个过渡性地带。(如平原向山地,湿润向干旱,森林向草 原,沿海向内陆,农耕向放牧)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分散,极易受流水侵蚀。
降水:夏季多暴雨且集中。
地形:坡度大加剧水的流速和侵蚀
其他:此区地震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塌陷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人为: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露天煤矿挖原生地面,破坏植被)
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⑵ 一道地理题 上课时听到老说牛羊今年在这块草地吃,明年去另一块吃。这个的术语是什么 还有种地的呢

轮牧——轮流放牧(在不 同的草地上),是保护草原的一种有效方式。
轮作--种地。比如混合农业,今年种草明年种小麦。好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恢复土地生产力。
轮荒--也是种地,比如黄土高原,开垦一块耕地,只种不养,过几天肥力下降,废弃不用了,再换一块地继续这个过程。不好的,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⑶ 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恶性循环

一、黄土高原的历史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是我国经济落后、问题成堆的地方,其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此引起水土流失、风沙、干旱等一系列生态灾难。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黄土高原历史上究竟是什么自然景观?是森林区?还是像现在这样光秃的荒草区?有的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就不是森林区,而属草原带。这个看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大量事实证明: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这是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过大量认真考察研究的科学家的共识。例如,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于1929年到晋西陕北考察时,根据大量考证和调查材料断定当地原为森林地带,并对晋西陕北破坏森林后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情景很感慨地说:“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195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在考察报告中明确指出:“从残存的原生植被来看,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这一科学结论为大量历史资料所证实。

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确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例如,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从目前景象来看是属干旱荒漠区,但它原是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建于公元407年)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载《元和郡县志》)。而今日白城子已被茫茫沙海所覆盖,可见其生态环境变化之大。

现在呈现干旱草原面貌的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陇东、陇西、兰州和宁夏一带历史上也是森林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以板盖房是林区居民的习俗。说明汉代这一带都是林区。

又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见《水经注》卷十七渭水),可见板屋很普遍。直至清代,安定(甘肃定西县)和会宁等地还保存板屋的风俗(《度陇篇》,《皋兰载笔》)。

以上说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曾是大林区。谁能想到像定西、会宁这些荒山满目、寸草不生(实际是不留)、薪柴绝迹、生态环境恶化到极点的地方原来也都是森林区,直至清代还用木板盖房。古代兰州附近也是森林地区。据《古今图书集成·方典》载,兰州南十里之古峰山“林泉之胜为兰奇观”,城东南60里的水岔“山水清丽,竹木翁郁”(水岔森林尚有残存)。现在,兰州附近的兴隆山(属榆中县)仍保存茂密的森林,是山清水秀的风景区。

甘、宁两省区间的六盘山,古称大陇山,曾是一片大林区。元初,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在六盘山西北山峡中扎营避暑。嘉庆《清一统志·平凉府》载:“凉殿峡在隆德县南七十里,元世祖曾避暑于此”。说明直至元代,六盘山仍是林荫之地。明清以后,六盘山的森林由于滥伐、滥垦而大部遭到破坏。但是,直至今天在六盘山南部泾源山区仍有茂密的森林分布。

六盘山以北的屈吴山历史上也是林区。据《甘肃新通志》引宋张安太《建设怀戎堡碑记》(宋怀戎堡在今靖远县东北打拉沙附近)说,在宋代,屈吴山及其支脉大、小神山都是“林木繁茂,峰峦耸秀”。

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历史上大部分是林区。即使到元明时代,林木仍很茂盛。如《明经世文编》张四维《复胡顺庵》书中曾说:“山西遍地林木,一望不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火山、宁化之间,山林饶富。”宋代火山军在今河曲、保德一带,宁化军在今宁武县。说明当时宁武到河保偏关的晋西北地区林木茂盛。晋西古代叫西河郡,曾是一片林区,《水经注》描述山西汾河上游地区是“杂树交荫,云垂烟接”。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芦芽山区曾是“林木参差、干霄蔽日”,俨然“天堑长城”。西汉时,吕梁山以西林莽人稀,仅湫水河中游设临水县,以北广大地区都没有设县。古代西河郡是全国主要木材产地之一。

据《水经注》载:“北魏(公元420~534年)在洛阳大造宫殿,林木系取自西河。北周时(557~589年)仍是“京洛林木,尽出西河”。唐代时,山西的主要伐木中心在岗州(今岗县)。宋代时,伐木区南延至石州(今离石、方山、中阳)、汾阳一带,现在这些地方已大部成为荒山秃岭。

山西东北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段曾是森林密布地区。如《宋会要稿》记述太行山中北段是“林木茂密”、“松林遍布”。《清凉山志》描述五台山在宋代时是“四面林峰拥翠峦,万壑松声心地响”。明代撰写的《胡、高二公禁伐传》载:“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国初(指明初)尚然”。明朝在北京大造宫殿,木材多取自代州(五台、代县、繁峙、原平一带),毁林严重。《明经世文编》记载当时毁林的情景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区被延烧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仅贩到北京的巨木,每年不下百十万株。恒山、五台山的森林就这样被一扫而光。

山西中南部较西北部温暖得多,林木更为繁茂。据宋《太平环宇记》载,太原西山多柏树,北宋时太原东西山仍是“古柏苍槐树木阳翳”,有“锦绣岭”之称。金代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说,晋祠西山是“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古代有关晋南、晋东南森林的记载很多,《山海经》就提到中条山、太行山多木多竹。《诗经》描述太行山南段“陡坡景山,松柏丸丸。”东魏建都邺城(河北临漳),大造宫殿,取大材于上党,黎城、平顺一带“山林丛密,取材甚易。”《梦溪笔谈》载:“渐至太行,松木太丰”,等等。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黄土高原历史上确是森林广布的地区。令人遗憾的是“黄土高原草原论者”完全忽视了如此大量生动的历史文献记载。即使撇开历史资料不谈,黄土高原森林分布的现实也足以证明它属森林草原地带。现在,在黄土高原的最北部的人工林生长茂盛,便是佐证。例如城墙曾被流沙堆埋的右玉县已造成100多万亩人工林(华北落叶松、油松、小叶杨等),被誉为“塞上绿洲”。另像河曲、榆林、靖边受毛乌素沙漠前锋侵袭的县,都营造成几十万亩人工林,林木生长茂盛。究其原因,是当地有400多毫米的降水量,其生境条件就允许森林生长,它原本就是森林和森林草原环境,否则森林是难以存活成林的。黄土高原北部森林尚能生长良好,中南部就更不用说了。

二、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从上可知,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是确凿无疑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使大面积的森林逐渐消失而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大规模破坏森林的方式包括战争破坏、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其中以毁林开荒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就是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的。自秦汉以来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天下郡国利病书》对明代“屯田”有“天下兵卫邻近间旷之地,皆分亩为屯”的记载。由于军民争相锄山为田,使林草被覆的山地丘陵都被开为农田,使屯田“错列在万山之中,岗阜相连”。据《明经世文编》记载,自永宁(今离石)至延(安)绥(德)的途中,“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应该指出,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广种薄收轮荒制度,农谚是“不整百垧,不打百担”。他们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制,不择手段地放火烧山,掠夺性扩大耕地,种地不施肥,靠自然肥力来产粮食,种几年以后表土流失了,肥力流光了便丢荒,另择稍好的荒草地开垦。这样轮来轮去,使有林草覆盖的土地都被剃了“光头”,而且是长期以来无休止的轮番开垦,致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可见广种薄收、轮荒制度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的最主要的祸根,是环境劣变的主要原因。

三、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后引起的生态灾害问题

森林是环境的“卫士”。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以后,便失去了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从而导致河川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风沙日益加剧、旱涝灾害日益频繁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这是严重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困扰黄土高原的生态灾难问题主要有五个:

1.河川水文状况严重恶化

破坏森林就破坏了水源涵养条件,必然导致河川水文状况恶化,水源锐减,泥沙日益加多,水位暴涨暴落。古代黄土高原由于林草茂密,河流水量大而清澈。如古代黄河称为“大河”,水是清的。《诗经·伐檀》诗云:“坎上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檀》属国风中的魏风。魏国当时南临黄河,从这段诗句中可知春秋时代黄河水是清的。支流渭河、汾河古代时水量很大,水也是清的。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曾乘大船到山西视察,赋《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拍素波”,可见西汉时汾河水量很大,可航行大船,而现在水量大减已基本干涸,许多河段可以徒步而过。渭河在唐代是一条浩浩大川,帆船很多,水运频繁。唐朝诗人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一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秦地有吴舟,干墙渭曲头,人当反照立,水澈故乡流”。李频当时看到从故乡江浙来的大量帆船停靠在长安城北的渭河湾,水澈照人。而现在的渭河早已面目全非了。海河水系像黄河水系一样水文状况也严重恶化了。所以,黄土高原现在河川径流贫乏,水源短缺,水位暴涨暴落,灾情严重,这些都是破坏森林引起的不良后果。

2.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破坏林草植被,使雨水和径流直接冲刷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粗略统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有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70%,其中严重流失区有2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22亿吨,平均侵蚀模数为6 111吨/(平方公里·年)(按流失面积计),70%以上输入了黄河,5%输入了海河,其余为水库塘堤所拦截。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16亿/年吨左右),含沙量最高(35公斤/立方米)的大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其侵蚀模数一般在1万吨/平方公里以上,窟野河下游高达35万吨/平方公里。在暴雨洪水季节,陕北曾出现骇人听闻的水土流失状况。据调查,1977年7月6日延安地区暴雨成灾,延河在这次暴雨中便冲走泥沙1亿吨,当天洪水最高含沙量曾达到800公斤/立方米。而无定河在1966年6月11日曾达到每立方米水含沙1390公斤的记录。这实际上已不是水流,而是浓度很高的泥浆。从这里可以想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水土流失不仅是黄土高原农业低产、经济贫困落后的主要因子,而且是黄河下游水灾的根源。这是黄土高原亟待解决的问题。

3.水旱灾害日益加重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改变了气候和下垫面状况,降低了空气湿度,减少了成雨条件,必然导致水旱灾害的加剧。例如,据山西中南部的地方志记载,古代山西并不旱,自商成汤廿四年至唐高祖元年(公元前1688年至公元618年)的2306年间,只出现16年旱年,平均144年才有一次。以后随着森林破坏日益严重,旱情也日益加剧,到元代发展到34年一次,明清时代5年一次,民国时代则达到十年九旱的地步。水灾也是如此。据郑肇经《中国水利史》提供的资料,在秦代以前的近两千年间,黄河下游的水患很少,总共只漫溢过7次,改道一次,平均200多年才有一次。西汉实行“屯垦”以后,水患显着加重,200多年间便发生漫溢、决口、改道达12次之多。自唐代以后,黄河下游水灾逐渐增多,唐代平均每10年一次,宋代每10年达5.5次,明清时代达到每年近2次,到民国时代已演变一年4次的严重程度。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黄土高原的水旱灾害主要是生态环境引起的。

4.风沙日益加剧

黄土高原北部靠近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草地一旦遭到破坏,便会引起土地沙化或沙漠化。黄土高原北面的毛乌素沙漠实际上就是由于破坏森林草原后演变而成的。现在,毛乌素沙漠已在向黄土高原北部扩展,前锋早已越过长城,达到了榆林市的鱼河峁(城南35公里)一带,沙漠化已严重威胁着陕北、晋西北及宁夏东南部,这些地方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明沙地,必须立即造林种草加以控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应该指出,毛乌素沙漠并不可怕,因为它有三四百毫米的年降水量,沙地中水分条件很好,含水量很高(一般地面15厘米以下是湿的),人们称它为“湿沙”,造林种草很容易成活,所以,完全有办法可以把毛乌素沙漠改造。陕北榆林、靖边、定边和宁夏盐池等地群众,已成功地把几百万亩沙漠改造成良田、绿地和果园,就是有力的证明。

5.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问题严重

森林草灌的破坏必然带来薪柴的缺乏。在黄土高原缺煤区,燃料问题极为突出。为了解决烧柴问题,迫使人们去刨树根、烧秸秆,以致发展到烧牛马粪、铲草皮、刨草根,这样就必然造成饲料、肥料的日益短缺,引起恶性循环。黄土高原“三料”问题最严重的地方是甘肃定西地区和宁夏固原地区,那里的植被破坏最严重,燃料极端困难,秸秆和牛马粪(甚至羊粪)几乎都当燃料烧了,有些地方草根都挖尽了,结果形成畜无草、地无肥、人无粮的极端困难的局面。据西吉县调查,1980年该县共消耗有机燃料2.5亿公斤,其中挖草根1.23亿公斤,占48.4%,牲畜粪便0.83亿公斤,占32.7%,薪柴0.15亿公斤,占5.7%,其余13.2%靠秸秆。可见,主要燃料来自草根和粪便,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维持6个月,还有半年的炊柴无着落,群众被迫将大部分劳力都投入去找烧柴,几乎把地上一切可烧的东西都搜刮干净了,生活陷入空前困境。这是大自然对滥伐、滥垦、破坏环境的无情惩罚。实践告诉人们,滥伐滥垦破坏生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最终将走到“三料”俱缺的绝境。谁能想到历史曾为大林区的甘肃省定西等地,由于长期滥伐滥垦破坏生态环境,自毁家园,到80年代初期竟沦落到赤地遍野、草根挖尽、炊柴无着、无肥无粮的绝境,这是世人应记取的惨痛教训。

为了帮助定西和西(吉)海(原)固(原)地区人民摆脱困境,从8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三西”(定西、西海固、河西)地区采取特殊扶助政策。大力种草种树,恢复植被,“三料”问题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种草种树,建设基本农田,将大量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当地走出困境的关键。

⑷ 地理学霸(☆_☆)

(3)太行山 秦岭

  1. 自然原因:
    (1)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2)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3)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4)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1)毁林开荒(2)过度樵采(3)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4)开矿

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4.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

⑸ 黄土高原的轮荒制与巴西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有什么区别

迁移农业(shifting cultivation)这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

和撂荒地之间有计划定期轮换的耕作制。它虽然仍属于撂荒耕作制的范畴,但是,它已经是撂荒耕作制的高级阶段。中国在商和西周时期,曾实行轮荒耕作制。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推行“田莱制”或“易田制”。田莱制就是已耕地和撂荒地之间有计划地定期轮换的耕作制,已能按照土质的优劣确定撂荒的年限,并且撂荒的年限已经缩短。易田制按照《周礼·大司徒》的记载,是已耕地和撂荒地之间定期轮换的轮荒耕作制。但是,在这种授田制度中,在都鄙居地近旁已经有了“不易”之地,即连年耕种而不撂荒的地。它是由轮荒制向连种过渡的一种耕作制。轮荒耕作制与撂荒耕作制比较,土地利用率有一定提高,养地措施有一定改进。
其区别在于一种是没有目的迁移,另一种是有计划的换地耕作!

⑹ 轮荒制 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因为土地的贫瘠导致。主要的是说,古代的佣农,在耕作土地的时候,因为土地肥力的不济,为了确保产量不受其影响,在开辟好了的土地上耕种2到三年样子,继续开辟新的土地,在新的土地上耕种,原有的土地,使其恢复其肥力。一般开辟1到2块的新土地,来确保在土地肥力比较好的情况下进行轮流耕种。

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详细见《创新讲坛》P185)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二)
☆病害
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主要分布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 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
防御措施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平原
黑土
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
平原
(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 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 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春季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
流失
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 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
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
源,倡导清洁生产
臭氧层

空洞 两极上空,青藏高原
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
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 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明显 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
更易爆发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 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RS) 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一定要熟悉)
见选修5
P79“阅读”
P80“阅读”
P82“阅读”
P84“阅读”
☆☆☆如何拟定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

⑻ 自然灾害(高中地理知识)

☆病害 病害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常见的森林虫害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我国主要森林害虫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沙尘暴 沙尘暴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发生时间冬春季节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主要分布地区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防御措施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问题 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东北平原 黑土流失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华北平原(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夏涝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盐碱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春季风沙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黄土高原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 洪涝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成因后果防治措施温室效应 全球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源,倡导清洁生产臭氧层 空洞两极上空,青藏高原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光化学 烟雾洛杉矶等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沙尘暴干旱、半干旱地区明显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赤潮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更易爆发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解题分析思路☆☆☆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五、防灾和减灾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作用遥感(RS)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2、灾前防御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⑼ 中国地理:国土整治的方法是什么

1、建立国土资源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或主管副总理任组长,领导与协调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小组在计划、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海洋等部门间建立广泛的协调、分工和合作机制。2、编制《全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纲要》,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国土资源利用与开发战略,从总体上提出20年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目标、任务、行动计划,将现有的土地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环境规划、农业规划等纳入“纲要”框架。在所有的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处于基础的、核心的地位,所有其他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为土地利用规划。3、将各种国土建设和治理工程(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调水工程、流域治理工程等)统一纳入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纲要。并根据需要建立若干新的国土建设和恢复工程,如矿山复垦工程、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海岸带治理工程等。这些工程,实际上是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的行动计划。4、设置100个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示范区,覆盖我国所有不同发展水平、自然地理、资源状况、人口密度和民族宗教特点。5、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措施要同《全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纲要》保持一致,并针对“纲要”的需要逐步完善。6、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不仅要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还要发挥地方特别是社区和公众的积极性。7、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量力而行,长规划,短安排。

阅读全文

与地理什么是轮慌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