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徽人多商贾的原因
谢肇制的《五杂俎》曾提及:““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足可以证明,晋商和徽商的名声及其显赫程度,是非常相似的。从地理环境因素方面研究,可以发现,虽然晋商发源于山西,徽商发源于安徽,一个北方,一个南方,但其兴起原因却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一) 发源地:恶劣的农业发展条件
为什么说“发源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会是晋商和徽商发源的原因之一呢?因为这一相同的困境,使得晋商和徽商所处之地,农业生产非常贫乏,农耕业发展十分落后,这自然使得晋商和徽商无法靠农业生产使自己温饱,因此灾民流窜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久而久之,善于“走四方”的晋商和徽商,自然而然慢慢就以商业为重,而发展起来了。
首先,从北方的晋商来看,他们处于在黄土高原之上的山西,这里气候不好是常见现象,而且水土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甚至经常发生气象灾害。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与明王朝时期北方边境大规模的开垦田地有关。大规模的田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使得黄土高原的气候环境被破坏的十分严重,甚至造成了晋人的生存危机。
当时的晋商形象
相应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山西和徽州不同的物产资源,也给予了晋商和徽商不同的经商条件,但同样带给晋商和徽商的,也是其经商资源,这一基本的条件。
㈡ 徽州木雕之所以能够文明全国,是因为它有什么地理上的优势
徽州木雕主要以砖雕为主,平面立体生动等特点,主要用在古建筑上。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鱼虫、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软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以山水为素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
馆藏的歙砚、徽墨、新安书画、徽州文献是馆内的特色藏品,其中宋墓出土的“文府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徽墨。馆藏的徽州文书成为研究徽学这一国际性显学的重要资料,也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徽学专家的关注。
㈢ 徽州的自然特征
徽州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整体性特征,独特而集中。村落依山而建,讲究水系与自然的和谐,目连戏和村落、宗族信仰、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徽剧演出的戏台就是村落建筑的组成部分;文房四宝与古建筑中的“文气”融为一体;罗盘制作源于徽州人对堪舆风水的重视;医学与宗族以及山区的药材资源有密切关联;槛联匾额不仅突出了徽州文化的品位,也体现山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凡此种种,无不是其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的体现。
㈣ 徽州的地理
徽州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16°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达2708毫米。降水多集中于5-8月,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林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长 。
㈤ 徽派民居反应了什么样的自然条件 和文化特色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门楼:
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
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顽童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志。
㈥ 古徽州的地理形势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的交界处.这里山岳绵绵,横亘着黄山、齐云山(白岳)及其余脉,缠绵数百里,形成皖南的丘陵地带.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加上独特的地形,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徽州的古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整个徽州就是一个大的园林,一个“中国画中的乡村”.
徽州古建筑以徽州地区的地理山水为背景.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地少形狭,山高水长,这样的地理状况制约着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体式.因此,靠山采形,傍水取势,顺其自然就成了其一大特色.其实质就是师法自然.
㈦ 徽州的自然地理条件如何孕育徽州文化艺术
徽州是黄山,皖南和皖北就是两个地方,和你不插条的事情,所谓文化是一脉相传的东西,徽文化应该是吴文化,吴语现在比较正统的是南京高淳,有老街。三国时期那是孙权水师练兵地方,交通闭塞,只通水路,所以高淳话我听了十年还是没懂,感觉日语,苏州话也叫吴语,不过自吹自擂多唱了几首小曲,变味了,
㈧ 求:徽州地理与社会对徽州人的影响
推荐阅读《爱我黄山》知识读本。
㈨ 徽州区的地理环境
徽州区位于东经118°04′10″-118°53′50″,北纬29°30′25″-30°09′10″。地处皖南盆地中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丰乐河流贯中部,注入新安江。徽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700毫米。
㈩ 徽州特点
徽派建筑特点:
徽州位于安徽南陲,地处黄山白岳之间,山川毓秀,民物丰饶,有着悠久得历史和发达得文化,徽州各地得民居住宅、礼堂、牌坊、塔、墓等建筑上得许多物件和局部都饰以精美得石、木、砖雕。常见得如:牌坊、石狮、石马、座门、门窗、栏杆等。在古徽州,民间建筑艺术相当发达,建房有别具一格得传说旧俗,农村建房很讲“风水”,如房屋得大门忌对烟囱,主门对烟囱,就在大门楣上挂上镜子和剪刀。谓之:“解煞”。当前行走得土路,也忌讳路得走向对准大门,徽州民居建筑都是先由木匠立屋架,然后才盖瓦封墙,立屋架这天是个大喜之日,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屋架中有根飞梁是非常讲究得。
砍伐时,栓绳牵挂,并用牛马承托,绝不能落地,上架日,要当日盖好瓦屋。徽州民居在屋檐下面和门窗上面,还有个小屋檐,这叫“短檐”,传说宋太祖避雨遭淋,下旨改建而成。徽州民居绝大多数建有天井。“三间屋”得天井设于本厅前,四合屋得“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可使居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疏排雨水,缺点是冬天冷,雨天潮,“天井”得设计与徽商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外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背得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日“四水到堂”图个财不外流得吉利。
徽州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风火墙”,这种高墙深宅,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一卧室,堂屋之后是一道“风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井得结构为一屋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离,有卧室四间,堂屋有两个第三进,第四进和往后得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徽州最大得民居往往是“三十六天井,七十二个门槛窗、一百多个门庭”。
徽派民居:
徽派建筑最显着的特点是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民间称为“五岳朝天”。马头墙原来的作用是封火,防止邻家失火殃及自家。而今,马头墙则演变成了徽派民居的特点。每进院落墙高屋深,窗户很少且较小,但天井之上会开一个天窗用来采光,雨水也会顺着这个天窗落进院中,再经下水道流入湖中。因民间认为水能生财,取“四水归堂”之意。进进院落还有为防止雨水冲刷而特意刷成洁白的粉墙,配上黛青色的瓦、飞挑的檐角,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