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地理考哪些内容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三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一般认为自然地理较难学,涉及到一些数学换算,如区时,太阳高度角,时差等。另外有的还涉及到一些地球大气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如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和第三章的水循环。实际上,这些内容都很浅,只要你发挥一点数学(物理,化学)思维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地球很奇妙,很好玩。
有些内容可能不好记,像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旋反气旋,洋流等,你可以画图记忆,对比记忆,比如说气旋和反气旋我就记一个气旋,冷锋和暖锋就记冷锋。
高中地理对图的要求很高,要学好地不仅要会画简图帮助记忆和解题,还要有目标的记忆一些重要的地图信息,尤其是中国地理部分的地形(山脉)和政区分布。
至于另外两部分,理解第一,掌握方法,一通百通。
Ⅱ 地理考察的形式
按地理考察的目的和深度,可以分为踏勘考察、中间考察和详细考察。踏勘考察是一种广泛的自然条件特征和资源分布考察,目的在于了解考察区的一般特征,探索开发的可能性。根据考察区的大小及复杂程度,成果表示在中小比例尺地图上,为规划选择优先开发地区及发展项目等提供参考。踏勘考察是目前进行得最多的,也是中间考察和详细考察的基础。它耗资少,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及适当的考察技术和方法。中间考察主要用于开发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这时自然条件的分析、评价进入定量阶段,经济分析显得更加重要,成果通常表示在中比例尺地图上。详细考察包括自然条件定量评价和为方案实施提供经济评价,一般采用绑比例尺制图,考察深度、规模、目的明确,考察活动集中于有关资料的搜集,考察人员的专业和人数也有相应的限制和要求。
按地理考察的性质,可分为综合考察、要素考察和专题考察。综合考察是多学科的地理考察,或是为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而进行的前期工作,或是为解决某个科学问题而进行的综合研究。综合考察根据考察目的和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以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由相应的学科参加。这些学科既可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也可包括其他学科,既可有自然科学学科,也可有社会科学学科。这些学科从不同角度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协调和互相补充,最后得出综合性的结论。综合考察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社会-经济考察,旨在了光社会、经济诸因素的特点和空间分布情况;②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考察,旨在了解自然地理诸因素的特点和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综合考察的最终结论,一般着眼于长远目标和基础资料的积累,但也与现实的生产问题有一定联系。要素考察是针对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某一地理要素的考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对其他地理要素也须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专题考察是为解决某个专门问题而进行的地理考察。由于地理环境的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某一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因此,专题考察也可看作是综合考察的一种形式。
Ⅲ 怎样进行地理野外考察
1、确定侧重点:地质考察、土壤考察、植物考察、水文考察、气候考察等等…
2、准备相关材料,例如地质考察需要准备地质锤,地质袋、地质罗盘、记录本,相机等。
3、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写出考察报告。
Ⅳ 地理考察的介绍
地理考察 geographical expedition 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和观测。通过地理考察 ,可以了解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点,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
Ⅳ 地理考察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地理考察程序通常分为预察和正式考察两个步骤。
预察是在正式考察以前,对考察地区的资料、交通、物资供应等多方面情况作初步了解,为制定考察路线和考察计划提供依据。
正式考察包括室内准备、野外作业和室内总结等阶段。
室内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搜集、分析已有的文字材料和图件,包括航空、航天图像和地图资料;②对航空、航天图像进行判读,初步确定考察区的一般地理规律,提出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③编制工作底图和考察大纲;④确定考察路线和典型考察地段,确定采样点;⑤列出考察报告提纲初稿。
野外作业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核对、充实室内图像和地图判读结果;②采集标本、样品;③记载沿线考察情况,初步编绘考察区基本图件;④搜集考察报告所需的各种文字资料,进行必要的访问、调查。
室内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样品、标本的鉴定、分析和化验;②编制所需要的图件;③进行综合分析,编写书面报告。
Ⅵ 进行地理考察的途径有哪些选择题
地理考察的途径比如旅游、野外探险、夏令营等等.
准备指南针、帐篷、水、食物、地图、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游活动,地震、海啸、泥石流都与地理知识有关.
Ⅶ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学的性质 :地理学探索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研究地球是一项自然科学工作,研究社会是一项社会科学工作。 而地理学者最感兴趣的是研究地球上人与地球环境的关系。这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地理学者在观察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时,提出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点? 它是怎样的? 它为什么在那里? 它会在哪里以及会是什么样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说明和解释的是世界上各地方和区域的地理位置、处境,各地方、区域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解答当前处境的成因要联系到历史和现状,从中显示出某种恶势并为未来的发展提示思想和观点。 地理研究的中心概念是地理位置、地方、空间、空间的相互作用区域 地理位置: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绝对和相对地理位置均不相同。它们通过物资、人口和思想的流动而联系起来。关于人和地方的地理位置的知识是理解这些区域、国家和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先决条件。 地方:各地具有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体、植被、动物和人类。人文特征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居住村落以及根据各地区人民的信仰和观念决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关于各地自然特征和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方面的知识是理解人类与其所处地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 空间:人类对其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利用有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景观,一方面受到其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人类亦将自然环境改造成不同的人造环境。 理解这些空间上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承担环境规划管理和保护的责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地球上人类和资源的分布不均匀,由此导致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交通运输和通讯系统将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地理位置的变化,改变了空间上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洞察这些空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当前人们通过物资信息交流、人口迁移而进行的合作,同时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形成改进地区性、国家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观念。 区域:是一个根据特定标准划分出的具有一定特征的地区。例如,以政治标准划分的国家和城市,自然标准划分的气候和植被区域,社会经济标准划分的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等。区域是学习和开发环境的基本管理单位。区域的综合系统导致形成一个星球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在全球系统中这些不同区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是确立地区和国家本体以及国际团结的基础。 。。。。。。
Ⅷ 中国地理学史的地理考察
中国大规模的地理考察工作始于1951年的西藏考察队。在以后30多年中,先后进行了华南热带、黄河中下游、西北沙漠、西南地区、青藏高原、黑龙江、黄淮海平原、新疆、全国海岸带等较大规模的调查和考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新疆、黄淮海平原、全国海岸带和冰川冻土、沙漠,以及南极等的系统考察。重要成果有:《新疆综合考察报告》(1958)、《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1981~1985)、《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1982、1985)、《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1983、1984、1986)等。(见中国现代地理考察)
1980~1985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组织了全国地名普查。普查了中国近500万条地名;搞清了其中大部分地名的含义、沿革以及有关情况;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和标准化原则,清除了一批历史上遗留下来含义不妥的地名;更改了一批不适当的地名;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一批地名图、录、典、志等图书资料,为地名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Ⅸ 高考的地理一般考哪方面的内容重点把握哪些内容
高中地理主要有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占得分值较高,主要集中在高一部分,在复习自然地理的时候,要重点掌握的有: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及其影响,晨昏线的判读,太阳直射点和太阳高度角,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注意熟悉时区的划分,时区的意义(比如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也指东经120°的地方时),四季和五带的划分。2大气的分层及其每一层的特点,大气的热运动,风的形成,重点把握三圈环流,全球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这些和洋流密切相关,接下来就是洋流,注意他们的分布,注意冷暖流的交汇及大鱼场的分布。3天气系统,气旋和反气旋,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哪个容易形成降雨,冷锋和暖锋,过境前和过境后的情况,以及降水发生的位置。4三大矿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转换,注意看图,能够用专业的语言描述它们的转换和形成过程,比如风化,搬运,堆积,沉积,岩浆,变质作用,成岩作用等。5重点掌握降雨过程以及径流,地表,地下,会看图和理解图面意思。6关于污染的问题,对环境的破坏问题。比如什么是温室效应,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的破换等。如果你觉得还需要的话,人文地理部分我在你追问后发给你
Ⅹ 地理考察的内容丰富多彩,你能说出哪些
地理考察的途径比如旅游、野外探险、夏令营等等。
准备指南针、帐篷、水、食物、地图、GPS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旅游活动,地震、海啸、泥石流都与地理知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