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雨降水量是几毫米
中国气象业务工作中规定:
①1小时内的雨量小于等于2.5mm的雨;
②24小时内的雨量小于10mm的雨。 小雨是降水等级的6级划分方法中除痕量降水外的次低降水强度等级。
尽管小雨的降水强度较小,但累计起来仍然占据了年降水量的相当比例,通过统计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平均年小雨量约20~120 mm,年总降水量约为100~300 mm。
我国其他地区年小雨量为100~250 mm,年总降水量为500~2 000 mm;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年小雨日数能超过100d,即使是在干旱的西北地区也能达到20d。
(1)地理雨季的降水多少毫米扩展阅读
小雨的研究意义:
降水是连接天气、气候、水循环等方面的关键物理过程,也是支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的清洁水的最终来源,研究降水的变化和预测对于气象和气候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降水研究中,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频次是主要的研究方面。
近年来,我国降水呈现出南涝北旱的特征,降水强度有增加趋势,但是年降水频次却是呈现一致的减少趋势,干旱与洪涝事件同时增加。
从平均状况看,小量级的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雨日数的变化,且从年降水、季降水到月降水都符合这一规律。在前人的研究中,对容易导致洪涝的极端强降水关注较多,而对小雨的关注相对较少。
② 在地理降雨图中降雨多少毫米可称为湿润
年降水量高于400就是湿润了
③ 降雨量多少毫米算暴雨
降雨量在24小时50毫米以上算暴雨。
我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雨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5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暴雨。
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亦随季节由南向北推移。华南(两广、闽、台)是我国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4至9月是雨季。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减弱,雨带随之南撤。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的中心。
④ 在地理中,降水量达到什么程度算多雨或干燥
多雨与少雨
“多雨”“少雨”是相对的度量,在对气候的描述中,就【气候统计图】而言,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月份称为“多雨”,如果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一般把降水较多的几个月称为“雨季”,从雨季的角度看【多雨的界定】,它的数值就很模糊,(多数情况是:接近50mm的月份就视为进入了“多雨的季节”.
就年降水量来说,在热带1500mm以上称为多雨,1000mm以下称为少雨,在亚热带1000mm以上是多雨,500mm以下算少雨,在温带600mm以上是多雨,400mm以下就是少雨了,在亚寒带,200mm就很多雨了.
湿润与干燥
“湿润”和“干燥”与“多雨”和“少雨”有【正比例关系】,它们除了【降水量】,还有【蒸发量】的原因.蒸发量与气温是密切相关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称为【湿润】,小于蒸发量则称为【干燥】)所以,以年降水量800mm来看,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中,它是“湿润”的,在热带,它就很“干燥”,在寒带,因为【蒸发量】更小,它就表现为“多雨”了.
由上所述,在进行多雨,少雨,湿润和干燥区分的时候,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降水的数值(降水量):全球性的年降水量超过1500mm称为多雨。
(2)这种数量的降水在什么时间(季节或月份)出现。
(3)出现在什么地方(纬度地带或温度带)等。
⑤ 降水量为多少mm称为丰富多少算稀少老师说超过100mm算雨季,那低于多少算少,多少算一般呢
这100mm要看是年降雨量还是时降雨量了,时降雨量超过100mm已经是大暴雨了。年降雨量大概就400mm分界线,大于400mm都算丰富了,少于200mm就能算干旱了。
⑥ 中雨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中雨降水量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为10~24.9毫米;12小时内降水量为5~15毫米;1小时内降水量为2.6~8毫米。中雨的特点是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
降雨量等级防汛部门规定
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计算。根据国家防办《防汛手册》规定,凡24小时的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者定为暴雨。按12小时降雨强度和24小时降雨强度划分大小降雨量等级。
强雨,等级12小时降雨量24小时降雨量,小雨R12<5R12<10,中雨5R12<1010R12<25,大雨10R12<3025R12<50,暴雨30R12<7050R12<100,大暴雨70R12<140100R12<200,特大暴雨140R12200R12。
⑦ 下雨量多少毫米是怎么算的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下雨达到多少毫米一般指的是降水量。
一、降水量概念:
降水量(precipitation )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以mm为单位,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
二、降水的形态: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另外还有液态固态混合型降水,如雨夹雪等。
三、降水量的分布: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
(7)地理雨季的降水多少毫米扩展阅读
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黑子影响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雨云和雷阵雨。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中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中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要数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最多的一年为8409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则数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在吐鲁番沿公路两旁常见到用十字中空的土砖砌成的房屋这就是专门用来制作葡萄干的“晾房”在干旱少雨的气候下葡萄挂“晾房”内就能自然风干中外闻名的吐鲁番葡萄干就是这样制成的。
一天之内50毫米以上降水为暴雨豪雨25毫米以上为大雨10-25毫米为中雨10毫米以下为小雨75毫米以上为大暴雨大豪雨20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
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
⑧ 月降水量为多少毫米称为雨季
“雨季”是指每年降水比较集中的湿润多雨季节。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明显的国家,其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较大。在此季节常常出现大雨和暴雨,其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70% 左右.
⑨ 降雨量达到多少才算进入雨季
每年5月份,如果成片三个站日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以后每隔3-5天出现一次大到暴雨过程者,则从开始出现暴雨的这天定义为雨季开始。每年6月份最后一场暴雨之后,天气转晴,气温猛升,并持续一星期以上,则放晴那日定义为雨季结束,每年雨季和结束期都有较大差异,开始最早在5月1日,结束期最迟可延到7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