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口地理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包括南北方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旱作水田分界线。
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
‘贰’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
我国着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从黑河到腾冲。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叁’ 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是什么,为什么将其作为分界线
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该线东侧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侧人口密度小,人口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3%,而人口且占总人口的94%以上
‘肆’ 中国地图人口分界线(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中国地图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
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英文:Hu Line),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是我国着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
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条奇特的线,也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后来在1984年,我国将这条线修订沿长至瑞丽。这条线在人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如此重要。后来人们就以它的考订着的名字命名,称之为“胡焕庸线”。
72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4)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
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
很明显,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伍’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又称什么和什么一线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这一条线的以东以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人口总数多,人口稠密。以西以北地区自然环境变化差一些,水资源不足或者地形复杂,人口少,人口稀疏。这一条线也叫胡焕庸线。
‘陆’ 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线是
如果说是我国的人口稠密分界线就是黑龙江漠河连接云南腾冲,东边为人口稠密区,西部为人口稀疏区。
‘柒’ 人口地理分界线两边的人口分布有什么不同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指黑河-腾冲一线,该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全国94%,人口稠密;该线以西以北面积占全国57%,人口仅占全国6%,人口稀疏。
1935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瑗珲—腾冲线。这条线是当时着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它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但在当地考察时却找不到的线,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分水岭。
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
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捌’ 中国地理分界线是什么
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
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后,美国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这张人口密度图被附在其于1935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之后。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
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这张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度图上,胡焕庸沿黑龙江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人口分布悬殊的界线。其中,全国96%的人口分布在线之东南。
‘玖’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划分依据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的划分依据:黑河腾冲线以西大多都是干旱荒漠,山地高原,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偏僻的农牧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所以人口密度小.黑河腾冲线以东大多都是沿海、沿河、沿湖,平原、盆地,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密集、工业发达,以及汉族地区,所以人口密度大.黑河腾冲线以西的面积约为全国的53%,但人口只占全国的6%.黑河腾冲线以东的面积约为全国的47%,但人口占了全国的94%.所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也称中国人口密度分界线.很高兴为您解答,
‘拾’ 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是什么
分界线是“爱辉-腾冲线”也叫“胡线”
这条线是胡焕庸教授于1935年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这条线的西北,地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但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在这条线的东南,地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但居住着全国总人口的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