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如题
你好,我是2010届浙江文科毕业生。
地理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相对来说,自然地理比较难,尤其是地球运动这块内容,比较令人头疼。所以,关键方法是多看地图。你可以去书店买一张大的世界地图,贴在你寝室或卧室的墙上空闲的时候看一下,不一定要死背,角角落落记得清清楚楚,你可以有技巧地背。比如,你关键要抓牢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40度、东经120、0度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经纬线来记。除了大地图,你还必须要买本权威的小地图册,平时多翻翻,翻多了就熟悉了,这就叫熟能生巧。学文科肯定要下功夫背的!我们高三时,地图册都是“韦编三绝”,翻得破到不能再破。
人文地理注重对生活实际的运用,例如城乡规划。所以,平时看一些地理杂志,最好趁暑假多看一点,否则高三是没有时间看的。
地理其实是一门偏理的课程。因为有些题目要求计算,例如视运动。所以,如果你对地理的敏感性不强,那么一定的练习是必需的,但是不是盲目地做大量的练习,因为学校里面老师会对习题进行整理,再发给你们做,量已经很大了,文科生要讲求效率。
地理的错题整理很重要,为了节省时间,不建议你再买笔记本来摘录错题,你可以将每次的卷子收集好,用夹子夹起来,注好错题,记好解题步骤,就行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觉得前两年的课都荒废了的话,真的不要急,现在还来得及!高考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轮其实就等于上新课,因为离高一的时间实在太长,没有多少名学生会把原来的新课记得清清楚楚。第一轮一般有五到六个月的时间。请一定要把握好啊!把过去不清楚的知识点补起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但是,身为文科生,不建议花费超多的精力在文综上,因为文科关键还要看数学!数学是拉分的大课!除非文综本来就很强,才考得出相当高分。一般情况,大家的文综水平基本持平。
没有经历过高三,就没有经历过人生,加油!希望你在高三有不一样的表现!
2. 浙江高2地理学习方法!!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
2010-5-16 15:09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2楼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2010-5-16 15:09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3楼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2010-5-16 15:10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4楼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2010-5-16 15:10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5楼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水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2010-5-16 15:10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6楼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2010-5-16 15:10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7楼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
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2010-5-16 15:11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8楼
九、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2010-5-16 15:11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9楼
十、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区位分析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十一、旅游业区位分析: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
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A.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B.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C.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A.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B.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2010-5-16 15:11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10楼
十二、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市场最优: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 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 一般以批发为主
商业小区: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消费人群:多
2010-5-16 15:11 回复
微湖龙虾
20位粉丝
11楼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3. 浙江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要学那几门课程,要四年的课本名字,特别是专业课,谢谢!
地球概括、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现代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生物地理、土壤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遥感概论、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口学、环境学、海洋地理、新编地理教学论、现代城市规划等
以上是专业主要课程,不包括其他基础课程
4. 高中浙江地理学考如何复习好
高中浙江地理学考如何复习好、
一、 查缺补漏,完善知识体系。
把握学科特色,重视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
二、 提高考试应试能力
良好的心态
重视四种能力的提升。
重视区域地图的复习,以区域为载体,复习系统地理知识,进行知识的全面重组。
把地形图、气候图、降水量分布图、等温线图等图表,画成同等比例尺的图上,找这些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考试日益迫近,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大的复习成效,这也是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下面就此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一、调整好心态,树立起自信
复习到后期,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高原期”,很多原来记忆清晰的内容会变得模糊,很多简单的题目也可能出错,加之高考日益逼近,学生此时一般会出现焦躁的心理,信心动摇;而有一部分前期复习不努力或者是努力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丧失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因此树立信心成为后期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
1.调整心态,提高自信度
同学们在这段时间内可以采取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法来调整状态,以此来突破心理上的学习极限,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使自己每天都保持着学习激情和充满自信的学习状态,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认真落实,清楚后期复习要做什么、如何做,防止前紧后松导致高考复习“前功尽弃”。
2.自我调适,保持健康
要把最好的状态调整到高考期间,使自己发挥出最高的水平。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运动来放松大脑,缓解紧张和疲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主干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1.强化主干知识
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典型的原理图、示意图、景观图等进行再认知、再强化,做到心中有数。对相近的地理知识进行辨析区别,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还要注意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相结合。
2.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网络
后期有限的复习时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全面复习知识点,可根据地理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的联系线索,形成知识网络,突出主干,强化重点内容。不仅要理解每个知识点,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农业和气候相关,水温和气候相关,植被的变化和气候相关,有些洋流的变化也与气候相关。要对存在关联性的知识进行梳理,在头脑中逐步构建知识网络图。
3.重视地图识记,选取重要的经纬线进行空间定位
先了解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经过的大洲、大洋、国家及地形区;再由位置、地形、海陆状况,推断气候、自然带等;最后,看这些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城市、港口、交通线、矿区、旅游地等。
5. 浙江省高中地理(湘教版)学习顺序
如果参加地理选考,那就要继续学习选择性选修课本: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和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高二学的课本
6. 航拍中国浙江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航拍中国浙江地理知识点有如下:
1、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跨北纬27°02'~31°11',东经118°01'~123°10'。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2、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1.1%,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
3、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4、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平原和丘陵,浙中地区的盆地,浙西南地区的丘陵和山地,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各类地貌齐全。
5、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
7. 关于浙江的区域地理如何复习
浙江是一个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的大省。它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众多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全国着名的游览胜地。 岛屿众最多的省份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上海市相邻。省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为平均800米的山区;中部以丘陵、山地为主,大大小小的盆地分布在丘陵和山地之间;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此外,浙江沿海有两千多个岛屿,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行政区划 浙江省下辖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地级市;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其中杭州市为浙江省省会。 浙江美食 浙江菜有杭州菜、宁波菜、绍兴菜、温州菜这四种地方菜。其中杭州菜制作精细,清鲜爽脆;宁波菜以海鲜居多;绍兴菜分腌菜、臭菜、霉菜三大系列;温州以鱼类食品见长,如温州鱼饼早在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就已闻名全国。 文化名人的故乡 浙江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东汉到现代,涌现出近千名着名的文学家。“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又出现了鲁迅、茅盾等众多浙江籍名人。解放后,绍兴市的鲁讯故居和桐乡市乌镇的茅盾故居成为后人凭吊两位文豪的最佳场所。这些富有文化色彩和独特意义的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茶的故乡 浙江茶叶品种繁多。省内有92%的县市盛产茶叶,出现了杭州龙井绿茶、绍兴平水珠茶、温州珍眉茶等茶中珍品。其中龙井茶历史悠久,以“色绿、香郁、味苦、形美”四绝着称,在明代已被列为茶中上品。 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是中国着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西湖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胡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五大景区。在一年四季中,西湖都呈现出它不同的美景。其中最着名的西湖十景分别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向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在浙江海宁县的盐官镇,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到八月十八,正值钱塘江涨潮之时,届时天地间惊涛拍岸,景象非常壮观,全世界只有巴西的亚马孙河涌潮可以与之媲美。 西湖一景——“湖心平眺” 湖心亭是西湖外湖三岛之一,因其位于西湖的中心,故称湖心亭。湖心亭始建于明朝年间,因年久失修,亭阁曾倾塌,于1953年得以重建。亭阁分为两层,亭顶用黄色琉璃瓦铺就,色彩艳丽。在湖心亭周围的小岛上,种满了垂柳和各种花草,西湖胜景中的“湖心平眺”指的就是这里。
8. 浙江绍兴的。想问关于新高一历史,地理,思想政治要怎么去自学。有哪些东西要背么。
历史多看书就对了 当然要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看上几遍
我记得我学历史的时候就是多看书3本书看了估计有十几遍了 最后老师讲课我根本都没听
对于重要的东西也是要背的 考试的时候用书上的原话不容易扣分
地理 重在理解 有些定义要背下 比如答题的套路
还有一定要多看地图 考试的时候出的都不会事书上的 所以把地图弄熟是很有必要的
呵呵 政治我最在行了 我以前第一次学政治的时候都没有听过 学的也不行
后来考试之前 我都是把政治书从前到后全部背下 背了两遍 政治就拿下了
高考前也是背了3遍 上课的时候就背 老师的课从来没有听过 我同桌对我直接都无语了
9. 浙江高中地理地图要了解到什么程度 详细点的说。
中国,你起码要能熟知全国省份的划分,每个省的简称,大致气候、地势等
世界地图,你起码要熟悉各大洲、各大洋的位置名称,主要国家分布等,还有各卷面常见大国的基本情况,比如美国、俄罗斯等国
多看地图册,多思考,多归纳,多总结
最难的是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先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
内容最多的是在高二,区域地理部分,这部分需要你自己把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知识运用到一个区域之中。
说到底最重要的多练题!
10. 浙江温州中考,地理应该怎么复习
你好,地理复习,首先要学会给自己规划时间,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下来,有了目标学习才有方向、才能有条不紊的去完成,提高效率和成绩。
其次,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练习“快速阅读”来激发右脑潜能,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注意力集中的飞跃。
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 再者,做题练习是检查你学习、复习掌握情况的最好办法。
做题的时候要有选择性,不要漫无目的的见题就做。同时,要重视做题,最好能整理一个易错题本。考试前期可以做一两套模拟题,要限定时间,按标准的考试来,培养考试心态。更多具体学习、复习方法可以到贴吧《高效学习法》吧查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