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什么是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❷ 土地伦理理论的内涵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理论不同于西方将土地简单地看作商品的经济学说,他更注重土地的生态学。他认为土地不仅包括土壤,还包括水文、气候、植物和动物等,强调人类作为土地群落的意愿,在伦理上应该尊重和保护土地群落的各分子,维持土地群落的完整性。
我国学者杨国清(2005)认为,土地伦理是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运用到土地,赋予土地伦理价值,揭示人类与土地关系的世界观,他引导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为人地系统健康协同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陈美球(2006)认为,土地伦理是指建立在一定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规则,它的核心就是善待土地,视土地为人类生存的伙伴,把人类与土地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并把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扩充到土地,提倡对土地的尊重、节俭和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李全庆(2008)认为,土地伦理概括起来就是关于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与土地协同发展的道德诉求;是强调土地的生态效益,突出生态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科学。
❸ 土地熟化是什么意思
土地熟化是指把新收上来的土地(生地)进行三通一平(路通、水通、电通和场地平整)工作的过程。
土地,分为生地和熟地。所谓生地,就是刚刚收上来的土地,基本保持原有状态(农田、工厂、荒地等)。这样的土地理论上是不做出让的,需要变成熟地。
而所谓熟地,就是在生地上完成三通一平的工作,包括:路通、水通、电通和场地平整。这个过程就是土地熟化了。
(3)土地理论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土地的自然特性有:
1、土地的不可替代性。地表上绝对找不出两块完全相同的土地。任何一块土地都是独一无二的,故又称土地性能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其原因在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及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的差异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样可以从工厂里不断制造出来。由于受到地球表面陆地部分的空间限制,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它不能像工业生产中那样随意增加效率相同的生产工具的数量,即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数量。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亦称不可移动性,是土地区别于其它各种资源或商品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把可移动的商品如汽车、食品、服装以及可移动的资源如人力、矿产等,由产地或过剩地区运送到供给相对稀缺或需求相对旺盛因而售价较高的地区。
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的特性和质量特征,是土地各构成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总体效应和综合反映。
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气候、水热对比条件不一样,地质、地貌对其具有再分配的功能,使得地表的土壤、植被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造成土地的巨大自然差异性。
5、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利用永续性有两层含义:作为自然的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可以永续利用。但土地的这种永续利用是相对的,只有在利用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❹ 什么是土地产权理论
土地产权理论指的是地产权商品化及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
1、土地产权理论普遍性,也就是说,要使产权有效发挥作用,必须使资产普遍有其所有者,否则哪一领域有限 资源缺少所有者,哪一领域就必然无序且无效;
2、土地产权理论独占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产权越是独占和完整,资源配置越有效,只有当交易费用极高,使得独占性排斥了产权的转移时,产权的独占性才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3、土地产权理论可转移性,即产权必须可自由地交易,否则资源配置难以奏效。由此可见,产权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必须是平等交易的法权,而非特权。它是规定人们行为相互关系的一种游戏规则,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在正交易费用的世界里,产权明晰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以及给交易双方一种收益的预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 20 世纪 80 年代人类全面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模式强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既满足本区域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其他区域的发展构成危害,使人类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从学术讨论转向实际应用,成为 21 世纪人类的共同选择。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指导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理论之一,我国已经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2.3.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虽短,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因此,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经济,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是人类的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目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受着来自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破坏的加剧,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加速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消除贫困,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人们首先要了解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规律,才能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人们必须要有很高的道德水准,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所负有的责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可能对人类自身环境造成的影响,提高人们对当今社会及后代的责任感,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条件。
(3)资源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但资源问题是其中心问题。可持续发展要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基础。因为许多非持续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引起资源生态系统的衰退而导致的。因此,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要对资源加以保护,如对可更新资源利用时,要限制在其承载力的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利于可持续利用。
(4)环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也十分强调环境的可持续性,并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环境系统的支撑,没有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3.1.2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联合会在 1991 年 11 月共同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出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系。生态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它同时对发展又具有引导、调控和促进作用,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标准是引导、调控发展的依据,稳定的生态环境对经济具有加速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 “21 世纪论坛”2005 年会议开幕式上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呼吁发展中国家要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安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保障作用,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达阶段,比较充足的财富条件使人们更加关注安全,发展与生态安全的矛盾相对弱化; 但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经济远远落后的情况下,人们面临的发展压力很大,特别容易忽视生态安全,盲目发展造成的后果是,轻者环境恶化,阻碍经济持续增长,重者危及人类的生存。因而,如果不能够保证生态安全,那么发展最终会偏离可持续的方向,类似 “南辕北辙”的道理,速度越快,经济崩溃发生得越早。
如果没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没有环境及生态安全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3.2 土地生态学理论
土地生态经济理论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和深入,土地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观点的建立就是典型例证。土地资源既是劳动的对象,又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因而,对土地的评价及其开发,必须立足于生产系统,运用土地生态经济学原理,把生态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及技术等因素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土地生态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过程是自然、社会和技术的综合。在这个系统中,土地生态系统再生产和经济系统的再生产相互交织,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土地生态系统通过自然再生产过程使物质和能量发生转化后,将各种再生产品输入经济系统再生产,成为经济系统的输入,而经济系统则输出劳动、技术和物质产品等,成为土地生态系统的输入,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的最终的社会产品又作为物质与能量输入,进入社会进步系统。3 个系统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互有反馈。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及其相应的经济活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实现对自然界的作用,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改变自然界的面貌,进行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人类正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来获取各种人类所需的物质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推动社会发展。可以说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状况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离开了自然资源,人类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及从事与其相联系的其他一系列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自然资源的丰富并不等于社会财富的丰富,要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还有赖于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行。这些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因此,经济的发展是自然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社会前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生产,而社会生产又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环境也是一种资源,环境资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前景。良好的环境资源状况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反之,环境资源如果遭到污染和破坏,势必阻碍生产的发展。环境问题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如不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由于环境生态意识薄弱、技术和管理落后、交通能源基础工业薄弱、资源利用率低下造成的,因此,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发展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事例屡见不鲜,环境问题在许多方面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土地生态经济理论认为: 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与社会经济问题一起考虑,并在经济发展中求得解决,必须采取措施实行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战略。
2.3.3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从生态学角度上看是人与土地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简称。人地关系理论的提出及其具体含义,随着时代背景和各学科的不同而不尽相同,有着一个由简单到比较复杂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地学家提出的人地关系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构成和联系的。人们在人地关系研究中形成的各种理论,就是对人地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本质关系和机理的表述。这与后来人地关系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重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种不同主要还是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土地需求及认识和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不同而形成的。
早期的人地关系理论一般立足于人对自然的依赖和适应上,因而主要着眼于向土地索取食物作为人地关系的平衡点。后来,随着人口增多和科技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再只是食物,不能单纯地依赖土地的自然供给,也有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以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因而后来的人地关系研究更多的是开拓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及其衍生的人口经济问题,从而将人地关系的内涵扩展到了 “人口-资源 (土地)-粮食-能源-环境”的总框架和多元结构与联系上,以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平衡。而要求人地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的总体协调和平衡,首先应将着眼点和立足点置于人口问题和人口经济问题上,因为土地是自然供给的,而人口因素是可变的。
2.3.4 区域科学与区域分析理论
区域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或者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都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开发、利用、改造的对象。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表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的学科,其中心或集中点即是研究反映各种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或称区域系统。因此,区域研究历来就是地理学一个传统的、基本的研究领域。“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地理学把 “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经济学把 “区域”理解成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其他科学领域对 “区域”的理解和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就区域的本质而言,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多级性、层次性)。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其定义的差别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分析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区域分析是随着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区位论产生以前,无论是地理学还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研究都停留在观察、记录和统计描述上,区位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使区域分析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对区域要素进行统计、归纳、演绎乃至模拟。早期的区位论和区域科学对区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虽然也涉及社会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为主,研究内容以经济问题为重点。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使得区域分析的内容更加广泛和综合,也使得以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见长的地理学者对区域问题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更多的研究领域。
2.3.5 系统论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L.V.Bertalanffy)提出的,是一门运用逻辑学和数学方法研究一般系统运动规律的理论,从系统的角度揭示了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结构、功能、反馈、信息、涨落、突变和自组织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 ①由若干组成成分构成; ②各组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③组分以整体的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层次指系统组织的等级秩序性; 结构是系统内部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与时空的表现形式; 功能指系统自我调节的循环过程; 信息指不确定性的量度,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物质、能量时空不均匀性的表现; 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涨落是对系统稳定平衡状态的偏离,又称为干扰和噪声; 突变是指外部条件连续变化时系统发生在跃迁临界点上的不连续性; 自组织是系统自发走向有序结构的性质和能力。系统特性如下:
(1)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体,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变化乃至整个系统的变化。例如在水源区生态环境系统中,由特有的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和地貌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系统,如果当地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地表径流增加,就会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大规模的土壤退化、生物衰减,出现整个地理系统的逆向演化。
(2)稳定性: 是指系统的性质在一定的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负反馈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系统稳定性的大小主要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任何系统的稳定性都是有条件的,其自我调节能力均存在一定的限度。当系统内外干扰超过了系统本身自我调节能力时,其稳定性就遭到破坏,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发生变化。
(3)层次性: 系统由要素组成,要素就是该系统的 “子系统”,而要素本身又是由更低一级的子系统构成的,如此类推可以分出很多级子系统,产生了不同的层次。
(4)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性指系统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性能,系统从其周围环境中得到 (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系统又向环境释放 (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水源区生态系统存在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转移、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体现了水源区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的特性。
(5)动态性: 系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只不过有些系统变化明显一些,有些系统变化不很明显。在水源区生态环境综合研究过程中,植被的变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都会导致水源区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变差,生态环境安全出现危机。
❻ 土地是什么意思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 ,国家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的年限内让予以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区别主要有: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没有使用期限; 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有土地使用年限的限定; 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须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 并补交土地出让金。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件》第十二条规定,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 (1)居住用地70年 (2)工业用地50年 (3)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 (4)商业、旅游、娱乐40年 (5)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❼ 土地规模利用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土地规模利用意思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土地利用战略与模式,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技术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土地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和管理".
跟土地集约利用不同,我从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工作,基本理论却不是很清楚。你可以多在网上找找资料。
❽ 土壤是什么意思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的多孔体。固体物质部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矿物质构成土壤骨架,被喻为土壤的骨胳;有机质被称为土壤的肌肉;土壤水分恰似土壤的血液;土壤通气性相当于土壤的呼吸。因此,土壤是类似生物的自然体。
土壤是地球表面生长植物的术疏松层。以不完全的连续状态存在于陆地表面,可以称为土壤圈。在地球表面约1.5亿km2的陆地中,农耕地、草地和林田分别占9%、21%和27%。这些陆地是土壤圈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壤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地层内部的岩石经受高温、高压作用,但化学上相对稳定。一旦暴露在地表面,压力降低,温度有很大变动,且与丰富的水与氧气接触,发生风化,从而达到新的稳定状态。相似地,生物体排泄物和死后残骸的各种组分也受到类似作用。这两种过程的组合以及各种无机、有机产物长期的相互作用结果造成了土壤系统,如下图: 土壤的基本环境机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培育植物 一方面是能使植物挺立生长的支持体,另一方面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空气和养分。 推动物质循环 土壤是地球表层中介入元素循环的一个重要圈层。碳、氮元素在大气、海洋、土壤间以相当快的速度循环(硫的循环速度略慢些)。 保存水资源 土壤是大气和地下水之间的缓冲地区。土壤空隙储存的大量降水不会过快蒸发。 防止灾害 由于土壤蓄水量大,可防止风雨侵蚀、水土流失或土壤荒漠化趋向,并兼有防风、消音等作用。 自净能力 因为土壤具有极大比表面和催化活性兼以土壤所含水、空气、微生物等都能使污染物降解脱活。 土壤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它介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一切活动,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壤有关。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取得生活必需的资源和能源,而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了生的废物,则最终以“三废”的形式,直接或间接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排人土壤,使土壤遭受污染。因此防治土壤污染是环境科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而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以及迁移转化,则是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本章在了解土壤本身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基础上,讨论主要的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归宿。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一薄层特殊物质。它是地球表面岩石的风化过程和母质的成上过程两者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由固、液、气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占土壤总重量的90~95%。 土壤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细菌和微生物,一般作为土壤有机物的一部分而视为土壤固相物质。 液相指土壤水分及其中所含的可溶物,称为土壤溶液。 气相指土壤空气。因此土壤是一个以固相为主的三相共存的多相体系,三相物质互相联系、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图4-1所示。土壤的化学组成 无机体-矿物体 固体部分 有机体-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的组成 液体-水分(溶液) 孔隙部分 气体-空气土壤的组成(示意图) 一、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岩石的风化,既有坚硬的岩石由大块变成细小颗粒的过程——物理风化;也有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化学风化。 因此土壤中无机矿物质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两大类。(一)原生矿物 原生矿物是岩石中的原始部分。即岩石只经历了物理风化。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成分与结构,而只遭到破碎。因此,原生矿物的粒径较大。土壤中的砂粒(粒径2~0.02mm)、粉砂粒(0.02~0.002mm),它具有坚实而稳定的晶格,不透水性,而不具有物理化学吸收性能,不膨胀。 原生矿物主要是硅酸盐类,如石英、长石、云母、副矿物质:橄榄石(Mg,Fe)2SiO4、闪石、辉石等。数量最多的石英和长石构成土壤的沙砾骨架,而云母、副矿物质则为植物提供许多无机营养物质。(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岩石经历化学风化形成的新矿物。其粒径较小,大部分以粘粒与胶体(粒径(0.002mm)分散状态存在。许多次生矿物具有活动的晶格,强的吸收能力)吸水后膨胀,有明显的胶体特征。 次生矿物包括各种简单盐类(碳酸盐、重铬酸盐、硫酸盐、卤化物),游离硅酸、水合氧化物(R2O3..xH2O,如三水铝石、水铝石、针铁矿、褐铁矿)次生硅酸盐(如伊利石、蒙脱石、高岭土等)。次生矿物可分为无定形的次生矿物和晶质的次生矿物。 (1)无定形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无定形的含水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铝、氧他硅、石英以及水铝英石导。 (2)晶质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铝硅酸盐类粘土矿物。 附注:次生矿物中简单盐类属水溶性盐,易被淋失,一般土壤中含量较少。而水合氧化物和次硅铝酸盐,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一般将他们称为次生黏土矿物。土壤很多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性质,都和土壤所含的黏土矿物,特别是次生硅铝酸盐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晶体结构是由1000多个晶层所构成,每个晶层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硅氧片结构:(为什么可以称为硅四面体?)。 水铝片结构:(为什么可以称为铝八面体?)。 硅氧片和水铝片相互重迭时,共用氧原子而形成稳定的晶层。根据构成晶层时硅氧片与水铝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粘土矿物可分为三大类。 高岭土Al2(OH)4、蒙脱土Al2(OH)2Si4O10、伊利石Al0.66(OH)2Si3.34O10 ①高岭石类: 由一层硅氧片与一层水铝片组成一个晶层,属1:1型的二层粘上矿物。晶层的一面是氧原子,另一面是氢氧原子组,晶层与晶层之间通过氢键相连结。晶层之间的距离很小,仅72A。故内部空隙不大:水分子和其他离子都难以进入层间(图4-2)。②蒙脱石类: 由两层硅氧片中间夹一层水铝片组成。一个晶层,属2:1型的三层粘上矿物。晶层表面都是氧原于,没有氢氧原子组,晶层与晶层之间没有氢键结合力,只有松弛的联系,晶层间距离为9.6-21.4A。水分子或其他交换性阳离子可进入层间。因此蒙脱石粘土矿物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容量。伊利石类: 其晶体结构与蒙脱石类似,也是两层硅氧片中间夹一层水铝片组成一个晶层,属2:1型晶格。不同之点是伊利石粘土矿物中总有一部分硅被铝代替,由取代而产生的不足的正电荷,由处于两个晶层间的钾离子所补偿。这些钾离子就似乎起桥梁作用,把上下相邻的两个晶层连结起来(图4-4)。在粘土矿物的形成过程中,常常发生半径相近的离子取代一部分铝()或硅()的现象。这种取代作用称为同晶替代作用。一般是半径相近的较低价正离子的取代,如M、F等离子取代铝(),A离子取代硅()。同晶替代的结果使粘土矿物微粒具有过剩的负电荷。此负电荷由处于层状结构外部的正离子钾、钠等平衡。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可分力非特异性的和特异性的两大类。前者即通常熟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蜡、树脂、有机酸等,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10~15%; 后者称为腐殖质,包括富里酸、腐植酸和胡敏素等,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腐殖质化学组成归纳: 腐殖质主要是由C、H、O、N和少量S等元素组成的。腐殖质的相对分子量分布从几百至106。如富里酸的分子量约在300~400之间。腐殖酸的分子量在2×103~104之间,色越深分子量越大。腐殖质具有多种官能团,对金属元素离子有强的络和、螯合能力通过氢键等作用可形成疏松的聚集体,具有很大的表面积。 能抵抗微生物作用,难以溶解。腐殖质中富里酸的酸基、醇羟基和总酸度量要比腐殖酸都要大得多。变动的环境因素对腐殖质的结构有很大影响,由此就不难理解,不同地区和土层所含腐殖质的化学组成何以会有较大差异。 三、 土壤溶液 土壤中水分的主要来源是降雨、降雪和灌溉。在地下水位接近于地面(2~3m)的情况下,地下水也是上层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水分进人土壤以后,由于土粒表面的吸附力和微细孔隙的毛细管力,而把水保持住。 土壤固体保持水分的牢固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和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并不纯净。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即和土壤其他组成物质发生作用,土壤中的一些可溶性物质,如盐类和空气都将溶解在水里。这种溶有盐类和空气的土壤水,称为土壤溶液。 四、土壤空气 土壤是一个多孔体系。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这些气体主要来源于大气,其次是产生于土壤内发生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在水分不饱和的情况下,孔隙中总是有空气的。这些气体主要是从大气透进来的,其次是土壤中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所产生的气体。土壤空气的数量,通常以单位土体容积中所占容积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壤含气量。凡影响土壤孔隙和含水量的因素,也都影响土壤的空气含量。 土壤空气在几个方面不同于大气。首先,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而是存在于被上巩同体隔开的土壤孔隙中。这一情况使它们的组成在土壤的此一处和彼一处都不相同。其次,土壤空气一般比大气有较高的含水量,在土壤含水量适宜时,土壤相对湿度接近100%。再次,土壤空气的CO2 ,含量一般远比大气的含量高、氧的含量则小于大气。 CO2 往是大气中浓度的几百倍,氧的浓度则相应地下降,在极端情况下也不会超过10~12%。但二者之和约为21%,与大气相近。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土壤中各种生物,如植物根系和动物、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都消耗了大量的氧而产生大量的CO2所致。 土壤空气含量和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一水关系。作为气体混合物的土壤空气,只进入未被水分占据的那些土壤孔隙。雨后,大孔隙中的水分首先腾空,接着由于挥发和植物吸收,中孔隙也腾空。因此,土壤空气通常先占据大孔隙,随着土壤变干,再占据那些中等孔隙。这说明了细孔隙比例大的土壤,通气条件是差的。在这些土壤中,水分占优势,土壤空气的含量和组成不适于植物的最佳生长。</SPAN></SPAN>
❾ 什么是土地
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以及动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就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中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