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土楼分布在哪一带
福建南部永定、龙岩、彰平和漳州一带,散布着许多客家土楼住宅。土楼体量高大,通常是三到四层,总高可至十二三米,外墙是厚达一两米的坚实夯土墙,是中国各地民居中颇具特色、引人注目的一种建筑形式。福建土楼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圆楼、方楼与五凤楼,此外还有许多变异的形式。
土楼的建造者以从魏晋时代开始因战乱而逐步南迁的中原汉族人——“客家人”为主。由于社会不稳定,匪盗迭起,这种聚族而居、可容纳数百人的堡垒式住宅,是客家人为防卫械斗侵袭而采取的办法。
客家人“根在中原”,南渡的客家先民主体成分是中原的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人家,客家对于其先人作为中原衣冠土族的那段历史是引以为荣、念念不忘的,客家文化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发展,它仍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处处体现中原封建礼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土楼建筑的形制上,体现为中轴对称、强烈向心、完整统一、主次分明等等特点。
圆楼的代表是福建永定县的承启楼。承启楼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历时3年完工,直径达62.6米。承启楼共有4环,外环共4层,底层是作厨房,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每层都有前廊环通;二环三环都是单层;最里面一环是全楼的祖堂,与土楼南面的大门处在一条中轴线上。
方楼四面都高三到四层,内院里也都在正对大门的中轴线上设置祖堂。大多数方形土楼的外围和内院之中都有附加的建筑物,当地人把它叫“厝”,这些附加的建筑与土楼结合得非常妥帖,体现了一种主从关系,成为土楼院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形式,以及优美的群体的建筑形象。
方圆土楼都在中央位置设有祖堂,供放祖先的牌位,也是举办典礼的场所。在以宗族聚居的土楼中,祖堂是至高无上的,敬祖是传统的美德,是团结血亲的纽带;祖堂放在楼内居中的主要部位,这不仅是一种中央崇拜的仪制,对于从中原移入闽南的客家人和其它移民来讲,恐怕还有不忘其本、不忘其祖的深刻含意。
五凤楼是闽西南土楼中一种很突出的形式。在中轴线上分列三堂,下堂为门屋,地势稍低;中堂为祖堂,作为接待宾客,举行宗法典礼的场所,是全宅的中心,地势稍高;后堂为三至五层的主楼,高矗在中轴线的北端,是族内尊长的居处,为全宅最高建筑。三堂之间有廊庑连接,围合成两个院落。左右建二列屋顶为阶梯状横屋,由三层逐步递落为两层、单层,犹如三堂的两翼,是辈分较低者的住处。
五凤楼的“五凤”分别指五种不同颜色的“鸟”:赤、黄、绿、紫、白,同时也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表示这种住宅具有中轴与左右前后四个方向一体有序的特点。五凤楼在外观上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看起来犹如一片气势恢宏的府第、宫殿,又好像欲展翅飞翔的凤凰。
五凤楼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福建土楼的形态,所以它与中原传统建筑的联系也最紧密,演变到方楼、圆楼后福建土楼民居的形态才几乎彻底的改头换面。圆楼与方楼除了居中的祠堂处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外,家族内部的尊卑秩序几乎看不到了,全是大小一致的卧房环绕中心布局。尤其是圆楼,除了祖堂有明显的等级标识之外,所有的居住空间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均等,同样大小的房间,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讲朝向,不论方位;而五凤楼则充分体现了“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的社会伦理观念,在其中还看不出圆楼中那种均等一律的关系,它的房间等级差别最为明显,整座五凤楼的造型布局简直就是伦理制度、儒家礼教的翻版。
中国古代对于房屋等级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例如,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栋宇及朱黔漆梁柱窗牖,雕镂柱础。”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土楼雄伟壮丽,其庞大的规模远远超出其它地区的普通民居,建筑本身及其装饰均明显违背了历代政权对民居的具体规定。为什么闽西南乡村会有这样越轨出格的建筑形式?首先,闽西南乡村地处偏僻,所谓“天高皇帝远”,王法有所不及,官方的住宅等级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其次,现存的土楼多建成于清代,土楼突破“定制”,也许是一向以纯正汉人自居的客家人不愿臣服于满族政权的举动。
夯土而成如此高大、宛如城池的建筑,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之久,仍然坚实不败,确实令人感到神奇;在一个屋顶下,聚集了一个大家族,数百户人家和睦相处,从事生产劳动,共同抵御外来的攻击,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2. 从四大地理区域判断福建土楼的地理位置
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福建土楼现存圆楼、八角楼、纱帽楼等三十多种各式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汉族五大传统样式住宅。福建土楼的结构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内有环,通风、采光、抗震、隔音、保温、防卫等功能。
闽南山区由于土匪经常出没,为了抵御外敌,建造了适合固守的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土楼,牢固耐用的土楼外墙,神奇的洞口防卫,神秘的传声筒与地方通道,以及牢固严密的防卫体系。土楼的结构能够均匀的承受各种负荷,其外墙厚一至二米,而且底部最厚,越往上越薄越往内倾斜,形成像心状。在地震而有裂缝后,它会自动愈合。除此之外,一二层没有设有窗户,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而上面的窗户因为外墙较厚,有些仅仅是开凿了一个洞,而这些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射击孔来防御敌人。当大门闭合时,土楼将自动生成牢不可破的堡垒。现如今,那些防御设施依然有科研价值。
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也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墻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3.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福建土楼,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 。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 、平和土楼 、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4. 福建土楼在哪里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
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圆士楼,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时期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关于最古老的土楼,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清代、民国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
(4)福建土楼的地理位置是什么扩展阅读:
土楼文物遗存景点:
一、南靖土楼
1、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南靖县西部的书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距南靖县城60公里,住户均为黄氏族人。
2、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位于书洋镇河坑村。河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
二、永定土楼
1、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2000年有638户2310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距县城凤城镇45公里。
三、华安土楼
1、齐云楼
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建于明洪武四年,是发现的最古老的有确切纪年的土楼。为中型椭圆形土楼,楼高2层,以普通夯土与部分泥砖成墙,底墙厚1.5米。楼呈横式,与屋后山体平行。
2、二宜楼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中国圆土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二宜楼”楼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
5. 福建土楼在福建什么地方
福建土楼位于福建和广东两省。主要有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6. 福建土楼地理位置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 福建土楼共有3000多座,不知道你要问的是哪一座。比如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南靖县西部的书洋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距南靖县城60公里,住户均为黄氏族人。田螺坑土楼群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由1座方楼、3座圆楼和1座椭圆形楼组成,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
7. 福建土楼在那个县
福建土楼
注册年份:2008年(第32届)
外文名:Fujian Tulou
类型:文化遗产
地理位置:福建省永定县、南靖县、 平和县
时代:清至近代
8. 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永定土楼在什么省
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永定土楼在福建省。
永定土楼,即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在永定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圆楼360多座,其中清代以前的约占1/3,具有代表性的土楼近3000座。
文物价值: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永定客家土楼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工艺和风格,源于古代中原民居建筑。聚族而居的方式,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血缘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