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怎样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 造成影响
亚洲的板块位置影响到它的地势地形,地势地势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向。纬度位置影响热量带的划分,使它有寒带、温带、热带,海陆位置影响降水,降水差异大,
四类干湿地区都有
B. 中国地理位置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东半球、北半球,
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大部分领土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南部一小部分位于低纬热带地区,无寒带,南北跨度近50度,约5500千米,因而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加之,我国东部濒临最大的洋——太平洋,又位于最大的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的东部,因而,我国的经度地带性差异显着。夏季,我国受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影响,且由于在太平洋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引发台风,因而降水增加。我国南北跨度大,因而,会造成雨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南北温差较大。由于气候的原因,也影响了我国植被分布的不同。
我国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加之我国复杂的地形分布和季风影响,多发地震,造成滑坡等,加上降水成为泥石流。因而,我国的自然灾害较多。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又导致河流的流向,气候又影响了河流的同行能力、含沙量、结冰期等诸多水文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渭河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我国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多,加之水利丰富,冶金业发达,加上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北方矿场资源丰富,尤其是赏析煤矿,但要知不合理采矿也会导致地震。
我国的地理位置,有益于我国对外发展经济,且临海有大陆架,大陆架有丰富的资源,如舟山渔场、南海石油。
与多个国家接壤,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的发展。中俄的输油管道就是很好的印证。
地理很多知识是一时半刻讲不完的。我是个文科生,还在继续学习之中。欢迎探讨。
C. 地理位置对地形的影响大吗
不大。
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地理要素影响小。比如高纬度和低纬度都可能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五大地形类型的分布也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内陆同样也可能有分布。
D. 亚洲的地理位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亚洲不同的地形地势对气候:1.气温,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海拔越高相对温度越低,山区的昼夜温差要明显高于平原地区.2.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3.气候的具体种类,可以参考大致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截然不同的气候形态.
对河流:1.河流的流速,这个是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相对高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越适合发电而不利航运.2.河流的整个流域,一般而言,上游地势高二陡峻,下游相对地势较缓,并不绝对山区的部分河流并不如此.3.河流的水量,没有一个定数,更多的与气候降水有关,但高山冰川对于河流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
对人类:概括下来大致是人们的耕作方式、聚落结构、具体生活习惯.
耕作方式——在平整土地上(主要是平原0-200m)一般采取大片、范围广的耕地,而面对相对破碎的平整地形(江南水乡那样的水网密布,土地相对破碎)采用小块、分片的耕地形态(还有很重要一点多为水田),崎岖的丘陵或山地上,只要坡度适宜就可以开垦梯田,扩大有效耕地面积,解决粮食问题.
聚落结构——大江大河的三角洲这就不说了,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优点不少.另外,山区聚落沿着山谷条形、零散分布,或是集中于山区某一相对平整之处.在山区的人们在建房时还需注意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居山涧,择高而居
E. 概括地理位置特征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做答
一、在自然地理位置方面:
1、相对地理位置:
相对地理位置是相对自然地理位置的简称。它一般是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关系作定性描述。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揭示其天然的比较优势特点。
2、绝对地理位置:
是对绝对自然地理位置的简称。而绝对地理位置一般是对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或者唯一性进行定量刻画。这一相对精确性的地理位置刻画方法,它是以整个地球表面为坐标系,用经纬度为度量标准,来具体刻画每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值。
二、在人文地理位置方面:
1、政治地理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人文化的结果。它不仅由自然地理位置决定存在前提,还要把人们对它的种种理解贯通起来。
2、军事地理位置:
军事地理位置是在军事战略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过去比如海上的优良港口,陆地上的制高点,要冲,关口等。现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
3、文化地理位置:
文化地理位置主要揭示人类文化源地产生的地方。比如古埃及文化发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就成为埃及文化源地的主要地理位置。
4、数理地理位置:
数理地理位置是利用地球表面的经纬网或地理坐标来确定的。用经纬网确定的位置也叫绝对位置或天文位置。
5、经济地理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5)如何理解地理位置对地形影响扩展阅读:
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优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人流与物流会异常的兴盛。这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中国的香港,虽然在早期只是个小小的转运码头,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却是得天独厚的。
不仅是太平洋与亚洲边线的完美结合点,也是大西洋尤其是东岸英国与大西泮洋西岸尤其是美国连线的反向延长线的时区中点位置。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香港可以不受时差的限制而24小时全程全球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F.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什么
首先是水流,古语“海纳百川”并不单单是指海的包容性,更显示了地形与水流流向的关系。从地形来看,亚洲是典型的的四周低,中间高的地貌,因而也就决定了河流大多数是从大陆中心圈起源,流向大海,
太平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向与地形方向一致,多东流入海,主要属于降雨补给的季风型河流;
印度洋流域:主要河流有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以及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前者为热带季风型河流,后者属于融雪水和雨水补给型河流;
北冰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河水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因处高纬度地区,结冰期长,春季经常导致凌讯,形成广大沼泽地带。
内陆流域: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和塔里木河等,大部分发源于中亚高山,以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综合以上流域河流,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河流起源于高山,与地形作比较可以得出亚洲河流属于“中间突出、四周开花”的特点。即从中心流向四周,从高海拔流向低海拔。
其次是气候,
亚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极为显着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其它高山地区形成随地势高低而呈垂直变化的山地气候类型。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表现在山脉走向对气流运行的加强和阻碍作用上,从而影响气温、风向、风速、降水等。如因秦岭和大巴山对冬季风侵袭的阻挡,使四川盆地冬季温暖,大部分树木冬季不落叶,而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因冬季风的侵袭,寒冷干燥,且大部分树木落叶,这样秦岭本身也成为温带和亚热带的天然分界线。青藏高原因其屏障作用,阻碍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冬季使印缅一带较温暖,夏季使甘新地区相当干旱等。
亚洲中部的山脉高原还常常成为冷暖气团的源地和高低气压中心,如冬季蒙古高压发源于萨彦岭一带。同时萨彦岭一带也是极地气团的源地,并由此形成亚洲冬季的主要大气环流系流。而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不仅形成特有的青藏高原环流系统,而且影响高原周围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如青藏高原夏季为一热源,加强了印度低气压,冬季为一冷源,加强了西伯利亚高压,使亚洲季风异常强大。可以说,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G. 地理问题,纬度位置影响什么地形又影响什么人类活动又影响什么海陆位置又影响什么 关于气候的单元
纬度影响热量分布,低纬热量高,依次向两极递减。
地形么,你可以说整体地势高低,影响的是气温的低或高;如果是山脉,可能会有迎风坡或背风坡,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人类活动的话会有热岛效应或雨岛效应,造成小面积的气温降水异常,但不足以影响气候,因为气候是长时间总结归纳的规律。
海陆位置嘛,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海陆热力差异,冬天吹陆风,冷赶;夏天吹海风,暖湿。
一般都是纬度、地形、海陆位置还有洋流结合起来考虑,形成最后的气候类型。
以上是我的拙见。祝你考试成功!
H. 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地理位置又起怎样的作用
你说的都是自然地理问题中常用的要素(还有土壤方面),想要看他们的相互作用情况,必须要首先考虑地理位置,尤其是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定位。定位后可以先确定当地气候类型,进而可以大致知道当地土壤、河流、植被类型、地貌等情况,地形可以具体查阅地形图。具体联系有:气候对地形:多雨区,多流水侵蚀堆积为主的地貌,干旱区以风力作用地貌为主(地貌的概念和地形类似);气候对河流:降水要素:河流流量及流量和水位的季节(有没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和年际变化,一般降水多的地方多是外流区,降水少的地方多是内流区(该项注意特殊情况)。热量要素:看最冷月平均气温是否在0℃上,若大于0℃,无结冰期,反之有结冰期,且纬度越高时间越长。气候对植被:对植被类型:一般每种气候对应固定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物种:湿热地区水热条件组合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对植物生长期:一般看热量条件,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农业复种指数高;对植物生长周期:一般看热量,维度热量低生长周期长,但作物质量好,例如东北大米;降水方面,降水多区域植被茂密,400㎜以上适合森林生长。
地形对气候:对降水,迎风坡多、背风坡少(需要考虑盛行风向),山谷地区主要多夜雨(如巴山夜雨)山坡主要白天下雨;对气温: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阻挡寒冷气流、纬度接近地区谷地气温高于平原且气温年较差小(但日较差大)。地形对河流:考虑地势方面,影响河流流向,如盆地是向心状水系、我国大河东流;河流流速、水能,落差大、流速快(如果水量大,则水能资源丰富);山区河流含沙量大。地形对植被: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变化;降水较少的地区阴坡植被茂密霍出现森林;降水多的地区,多是阳坡水热条件好植被茂盛。迎风坡的植被种类、覆盖状况优于背风坡。
水文情况(包含河流)对气候:大湖、临海或是人工大量蓄水,提高当地空气湿度,降低昼夜温差、气温年较差,降水增加(需要看情况,水体面积要足够大)。对地形:塑造地貌,侵蚀,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堆积:河口三角洲。对植被:临近水源
植被对气候:森林对气候,(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需要考虑植被面积),降低昼夜温差、气温年较差;植被削弱风速,干旱地区可以防风蚀土壤。对地形土壤,植被覆盖率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对河流:植被覆盖率高,可以降低含沙量,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以上是个人见解,供参考,要是有不足的可以再补充
I. 如何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地理位置: 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存在“北方四岛”(俄方名为“南千岛群岛”)领土争端,与韩国存在竹岛(韩方名为“独岛”)领土争端.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全国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温泉遍布全国各地.境内河流流程短,最长的信浓川长约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 资源: 资源贫乏,80%以上依赖进口.主要资源蕴藏量为:金矿689.6万吨,银矿1689.7万吨,铁矿62.1万吨,煤826.5万吨(以上数字为2000年统计).铅矿为4317.9万吨(1992年统计),铜矿为1155.3万吨(1996年统计).石油100%依靠进口.核能开发较早,截至2002年8月,拥有53所核能发电站,总发电装机容量为4590.7万Kw(千瓦).森林面积25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木材52%依赖进口,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日本山地与河流较多,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约为每年1353亿Kwh(千瓦时).日本的专属经济区面积约相当于国土的10倍,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资源量近年逐渐下降. 一、自然地理特征 1、领土组成 日本是东亚的岛国,东临太平洋,西北临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 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 多山的地形 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达1500多次. 3. 海洋性季风气候 日本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降水比较丰富. 4. 自然资源 日本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森林资源丰富.山间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缺乏.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发展经济的条件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岛国多优良港口,海上航运便利. 不利因素:耕地狭小,矿产资源缺乏,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 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矿石、棉花等工业原料90%以上,甚至100%从国外进口. 2. 日本经济特点 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调整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和纺织工业. 这些工业的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的最大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品. 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1、主要工业区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的工业区. 2. 影响日本工业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为依托,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依靠国际市场,是形成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首都东京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人口有12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国内和国际交通的枢纽. 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是日本重要的工业城市,横滨和神户是着名的海港. 四、日本的渔业,北海道渔场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着名的渔场,日本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和近海捕捞船队,沿海和陆上淡水养殖业也较发达. 日本的捕鱼量占世界第一位. 五、日本的农业 日本人口稠密,耕地很少,平均每人耕地不到0.1 公顷,现在专门从事农业的人也很少. 由于地块较小,日本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平原地区多生产稻米,现在稻米的产量已能自给. 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种植蔬菜,但蔬菜、水果仍需大量进口. 六、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日本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经过消化,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现代日本文化既有日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在古代,日本与中国等东方国家早有往来.日本不仅从中国传入了水稻、铁器,而且日本的文化、艺术也深受中国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古代建筑,文字等. 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欧美文化的影响出深入到日本社会,例如许多日本人平时已不再穿传统的服装——和服,而穿上了西装. 饮食方面,由于大量进口小麦,吃面包的人逐渐增多. 在日本各地,人们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神社,东方的佛教寺庙,又可以看到西方常见的基督教堂.
J. 地理位置的功用
揭示自然要素
前面已经论述,自然地理位置能很好的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地理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延期要素。
气候
以中国陇县为例,它位于中国大兴安岭--兰州--冈底斯山线以西,在非季风区内,属于过渡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也会伴随着季风强弱的因素,有时也显示出季风性的特点。境内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北到南,大致可分三个气候区:
Ⅰ、北部半干旱温和气候区;
因本地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区,远离海洋,加上重重山岭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大量到达。这种位置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气候。
Ⅱ、中南部浅山温凉半湿润区;其地形因素因海拔较低,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会产生一些影响,导致本区相对气候温暖湿润些。
Ⅲ、南部中山湿润寒冷区。
另外,县城所在的川道地区,因处于我国暖温带位置,常年年平均气温10.7℃,≥0℃的平均积温4000℃,≥10℃的平均积温3400℃;年平均降雨量600.1毫米;无霜期为200天;年平均日照2033.3小时,日照百分率46%,≥0℃期间的平均日照1605.5小时,≥10℃期间的平均日照1103.8小时。表现出温带季风性气候的特征。总体而言,本区的气候状况我们是可以从所处我国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僮大致归纳出其气候表现的。
地貌
地理位置从另一个方面可反应出地形地貌的大致分布格局。陇县是一个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少数县之一,它位于关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间,其县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总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看其地貌大势,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上,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分子。这种背景决定其地形地貌不会脱离这种格局的影响。而这种表现也在某种程度上由中国大致格局第二极阶梯的地形位置特征所概括。全县有大小山头3429座,大小沟道1746条,主要河流四条,四条河的主要支流64条,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县境中部,其余三条分别流向南、北,交错切割,自然形成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复杂地形。这些复杂多样类型的形成,是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是气候及其它外营力作用所致等。
地质
陇县按照世界所公认的板块构造学说来判断,应该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断裂地带,地壳较为活跃。因此,其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系统代表着不同的构造形式。境内可分为五个地貌单元:
1、 千山低山丘陵、黄土梁沟壑区;
2、合谷阶地区;
3、关山山区;
4、六盘山丘陵山地区;
5、景福山区。
当然,自然地理位置不只是揭示出这些要素,比如还可大致显示其他气象现象发生的情况。例如,台风多发地,梅雨发生地等,都需要用到其自然地理位置来刻画。
表征人文功能
地理位置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地方,它能先天地与人们的主观需要发生不谋而合的结合,从而表征出独特的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影响交通发展
地理位置对于交通事业的发展不容怀疑。例如,中国的海洋运输事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首先归功于中国拥有东部曲折的海岸线,多优良港湾,为发展海洋运输带来奠定基础。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价值更是明显。这个功能也主要显示出强烈的地理位置优势,向东可到日本,美洲等国家,向南可到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另外,中国大陆又背靠亚欧大陆,为建设陆上发达交通提供可能。中国的“第二亚欧大陆桥”可以一直从连云港向西到达欧洲荷兰国家境内。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海陆位置的天然区位优势。这是从大尺度考察功能性位置的方面。当然,它首先是以自然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又如,欧洲各国的发达,也无不得益于便利的海运。海运的发达首先是离不开天然的曲折通幽的海岸线条件,有利于成就像早先发达的海运大国--英国。
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开发
优良的地理位置,可以形成世界的集散中心。人流与物流会异常的兴盛。这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例如,中国的香港,虽然在早期只是个小小的转运码头,但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却是得天独厚的。不仅是太平洋与亚洲边线的完美结合点,也是大西洋尤其是东岸英国与大西泮洋西岸尤其是美国连线的反向延长线的时区中点位置。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香港可以不受时差的限制而24小时全程全球性地开展业务工作。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地理位置影响政治中心选择
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建设,这在很多国家都有先例。以中国为例,自古以来,很多当政者都非常看重地理位置的选择。政治中心,是一个国家的工作心脏,是国家的大脑。因此,选好政治中心非同小可。中国把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主要因素是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北京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而且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属于雄鸡的咽喉地带(中国形状像一只雄鸡,故有此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它靠近俄罗斯,蒙古两国,无战争之忧。东有渤海,有辽宁、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京是明清两代五百年帝都,经受了历史的严格考验。
当然,地理位置还可以影响其它功能,如对外贸易功能,文化源地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