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致某些地区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少有投资者愿意投资。
思想固化,不愿意走出去。
曾听一个少数民族的人说:
人知识多了,思想就变复杂了,钱多了就容易变坏。
所以他们不给孩子上学(国家有政策免费读书),送去学校认几个字就回家了。他们认为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是最幸福的。
2. 从地理角度分析非洲贫困原因 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经济,政策,人口方面分析非洲贫穷原因。
地形:非洲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气候:非洲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被称为热带大陆,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赤道穿过的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还有地中海气候
水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的旱雨两季,河流除热带雨林气候区内的水量较大外,其他河流水量较小
土壤贫瘠
经济:经济发展落后,多为单一的商品经济,主要出口原料,进口工业制成品,民族工业落后
人口: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各大洲之最,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3. 为什么撒哈拉以南的国家很穷
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区别于撒哈拉以北的白非洲),降雨充沛、热量充足,资源丰富,但为什么如此贫穷?
①主要原因:历史原因,a。长期的殖民导致的单一经济。商品依赖进口,出口以简单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b。由于没有赶上4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体系不健全,缺乏自主创造力。c。世界其他国家把他们当做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d。战乱
②社会原因:人口素质低,大量繁殖,但生育质量低,人口赤贫、疾病横行。文化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社会动荡,农业不发达。(非洲就算有很好的地,都没人去种田!)
③地理因素:非洲由于海岸线平直,少港口,不利于发展海上贸易、海上运输业。气候湿热,导致雨林面积广大,开发成本高。同时因为过于炎热潮湿,人的工作效率很低。
4. 地理问答题: 有些地方经济发达,有些地方贫穷落后。原因是什么
最基本的原因是地理位置及相关气候环境。
一般而言,平原及气候比较好的地区适合农业发展,沿海、沿江的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5. 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优势何在
交通不便是最主要的原因,优势在于人们朴实,善良,纯洁,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繁华。环境也极少被污染。
6.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贫困的自然地理原因
(1)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
(2)土地比较贫瘠,耕地质量差,不利于发展农业;
7. 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着,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3)电力供应不足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4)--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
(5)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6)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8. 1.举例说明,造成中国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着,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 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西部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7%)、1.5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力供应不足。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西部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铁路4.5米,公路170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不过、近年来、随着村村通政策的实施、这一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3、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贵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16.7%。河北省贫困山区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这一点和上述人口增长过快有直接联系)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 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据1997年的统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6.12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9%,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按UNDP1994年统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关注和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西部正在慢慢改变它贫瘠的面貌、
9. 举例说明,造成中西部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着,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3)电力供应不足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4)--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 (5)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6)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10. 贫困原因是什么呢
贫困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着,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
社会现象
贫困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还没有有关贫困的涵义及其衡量标准的确定,贫困话题还在学者中间仍然争论不休,而且这种争论似乎越来越复杂化,如上。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你无论在定义上进行怎样的争论,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说,贫困首先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状态,但贫困又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状态。贫困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
贫困源于对未满足的需求的审视。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审视,同样不知道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