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差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差异教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让优秀的成为更优秀、让差等的有进步。在差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等等方面的不同,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感的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差异教学中学到知识。下面对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开展差异教学进行具体分析。
一、 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地理教师想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差异性教学,首先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有所不同,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想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来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当地理教师想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料,还可用情景创设教学法把学生带入学习情景。举例说明,当地理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地球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卫星拍摄的地球视频,让学生看到卫星拍摄下来的由远到进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看视频的同时给学生介绍地球的组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与地球有关的地理知识。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作用下,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教师讲解到的知识点,这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地理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地理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注重教学问题的差异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问题是大部分教师都需要使用的重要教学工具。科学合理的教学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活跃。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当中也需要使用教学问题,但在差异教学模式下,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也需要注重差异性。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使用有差异性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把班级同学进行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把班级学生分成一组、二组、三组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分成更多的几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里的成员学习节奏都差不多,这样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适合每个小组难度的教学问题了。比如,当地理教师在给学生上《气温与气温的分布》这节课时,可以把教学问题分成三个层次分别让三个小组思考与回答:第一个小组讨论我国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不同的气温变化是由什么因素来控制的,说出几种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第二个小组讨论我国不同的地区有怎么的气温特征,用具体城市作为说明对象。第三个小组讨论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尝试举出一些气温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具体事例。这些问题的难度都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设置的,这样可以保证问题难度对每个同学而言都比较适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探究过程中。
三、 课后练习体现差异性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提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的重要途径,虽然现在我们不提倡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帮学生巩固知识点,但是课后适量的练习题还是有必要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讲过的新知识点都应该给学生留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来帮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同,但是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却不尽相同,教师也不能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一个标准的要求。为了体现课后习题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把课后巩固做题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摸底,教师把课上讲过的知识点都涵盖在课后习题中,习题的难度有深有浅,重点是要把所有知识点与题型都包括在内,让每个学生都做这套习题,会的就做,不会的可以空着,但一定要真实。教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来评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第二部分就是对不同的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习题,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习题小组,巩固其小组同学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点。这样有差异性的做题避免了题海战术花费学生过多精力,又可以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提升。
② 初二地理:造成中国南北方差异的原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这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着差异。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6、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8、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亚热带、热带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根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则是南方人的优势。此外,上肢运动时能量消耗比下肢少,产热少,符合南方人耐热的特点,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则相反,发育年龄偏迟,发育期长,因此身体高大。而且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壮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因为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
地形特征 南方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工夫先扎马”之说。再由于地面区域相对较小,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方。
而北方平地面积广大,外出主要靠两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
10、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一则与物产有关,再则与气候有关。南方产糖,湿度大,使人体蒸腾小,因而喜欢吃糖,而不需要吃过多的盐,如粤菜和苏锡菜等用糖就比较多。北方地区的相对湿度小,人体蒸腾量大,需要消耗较多盐分,故口味偏咸。
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③ 初一的地理问题。 国家与地区之间为何存在差异怎样解决
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片区的与片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文化信仰,就好比湖南人爱吃辣,广州人爱喝汤,这些习惯和传承就是一种文化,你生活在这个国家或者这片地区,你就耳濡目染的被灌输了这种思想,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不断延续的。这就造就了地区之间人与人的差异。
④ 地理的差异、表现的题目怎么答
地理差异,如果是区域差异一般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回答,自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矿产等;人文包括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人地关系等。
表现不太清楚关于哪个方面的。比如环境问题的表现一般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入手
⑤ 关于七年级上的地理问题(有关“差异”及“成因”)
南北方自然人文差异(如居民,饮食,水陆交通等)的形成,( 地形 )起了巨大作用,其中( 气候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B.我国东西部降水差异(如杭州和拉萨)主要受( 地形 )和( 海陆位置 )影响,东西部温度差异(如杭州和拉萨)主要受( 地形地势 )影响
C.我国珠江流域和西亚地区自然人文景观差异的形成,( 降水 )起了巨大的作用;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北的地区是( 中国 ),这主要受( 降水 )的影响
⑥ 什么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请用你的话解释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最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差异性。差异性是指全球陆地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它的不同地区,表现出极为显着的地域性。
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影响因素:降水,形成基础:水分,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垂直
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⑦ 地理差异是指什么
地理差异是指不同区域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方面的区别。
地理差异可从两方面来讲: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
自然地理差异包括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湖泊、植被等差异。
人文地理差异包括居民、语言、宗教、文化、经济、交通等差异。
⑧ 几道初中地理题 求解答 要有详细解释 答得好还可再加分
1。选C——冬季北方比南方更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候更冷;另一个原因是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度较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2。选C,自流灌溉蓄水量远大于节水农业中的滴灌、喷灌和生活中的一水多用。
3。选B。考察的是农业的区位条件,气候和土壤是橘子分布最重要的条件。
4。选D。上海资源不丰富,发展工业主要是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广阔,武汉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和市场。
5。选C.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同时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港口。
6。选C.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由植被的破坏引起的,因此制止滥垦土地、退耕还林是正确的措施。
7。选C太阳能。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8。选C.原因是黄河流经西北地区,额尔齐斯河是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而不是唯一的外流河,西北地区尽管深居内陆,但是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降水。所以选C.
9.选A。西北地区干旱的最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即深居内陆,距海远。
10。选B.西北地区主要以高原、盆地为主,风力作用强烈,植被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盆地内部绿洲较为稀疏。
11,。选B。长江汛期长,不会发生断流,凌汛一般发生在秦岭黄河以南地区。
12。选D武汉. 。长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中游。
⑨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6《初中地理》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XHe4QzHkLetq4Oy29UTvlw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归纳,囊括80%考点!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比较吃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
⑩ 如何理解区域地理中差异性,可变性,层次性,整体性
可变性: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层次性:一个大区域里必定包括若干个小的区域
整体性:整个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元素之间互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