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作用
1、热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2、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寒带:寒带冰原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
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称为热带。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察到极昼和极夜现象,得到的太阳热量极少,气温很低,称为寒带。
南北回归线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得到的光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温也较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1)地理作用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一、热带
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南北跨纬度46°52′,占全球总面积39.8%。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8′之间变化。
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向南、北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渐增,但最长和最短的白昼时间仅差2小时50分。所以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
二、温带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地带。南、北温带各跨纬度43°8′,南、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
本带内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在回归线上的变幅为90°—43°8′之间,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极圈的变幅在46°52′—0°之间。
太阳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气温也随之出现一高一低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很大,到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热量少于热带,温度低于热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着,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点。
三、寒带
分别以南北极为中心,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低,在极圈上最大高度为46°52′,在极地最大高度仅为23°26′,且有负值出现。
极昼和极夜现象随纬度的增高愈加显着。极昼时期由于太阳高度很低,地面获得热量很少,极夜时期,地面没有太阳辐射。所以这一地带是地球表面气温最低的地带,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无春、秋之别。
㈡ 地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啊
1、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是由地球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
2、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
3、人为地质作用:例如,采矿特别是露天开采穆动大量岩体会引起地表变形、崩塌和滑坡;人类在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时因岩土层疏干排水会造成地面沉降等。
(2)地理作用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地质作用可能产生的灾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地质作用
㈢ 地理。内力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1.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3.地震 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地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称纵波,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称横波,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时纵波速最快,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而后横波到达,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
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内力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证据,它使地壳变形成岭、谷和盆地.
㈣ 地质作用的分类
1、物理地质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四种。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水平方向的运动常使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褶皱,或使岩层拉张而破裂。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会使地壳发生上升或下降,青藏高原数百万年以来的隆升是垂直运动的表现。
(2)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主要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作用方式。
2、工程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作用或人为地质作用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效应。例如,采矿特别是露天开采穆动大量岩体会引起地表变形、崩塌和滑坡;人类在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时因岩土层疏干排水会造成地面沉降;特别是兴建水利工程,会造成土地淹没、盐渍化、沼泽化或是库岸滑坡、水库地震。
(4)地理作用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产生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内能和外能,内能是来源于地球本身的能源系统,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外能则是指来源于地球以外的能源,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①放射性热能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②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是地球物质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发生分异的过程中,释放出的位能转化成的热能。
③冲击、压缩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在由星际物质聚积而成的过程中,微星体以高速冲击地球时巨大动能转变而来的。
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压缩,体积逐渐收缩而产生压缩热。此外,地球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结晶时会释放热,构造运动的机械能也可以转为热能。
据计算,地内每年产生的热总量与经地表每年散失的总热量相抵后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热能便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
㈤ 地理上都有些什么效应
一、温室效应
指各种温室气体(如CO2、N2O、CH4等)对地面长波辐射强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从而使大气和地面增温的现象。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以CO2的温室效应最为显着。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不断增加;同时因人类对森林等绿色植物破坏日趋严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明显上升。
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1.5℃~4.5℃。其中极地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幅度更可达5℃以上。
二、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加之CO2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得城市宛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热岛效应”。当大范围的大气环流运动微弱时,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研究这种现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和工业用地布局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会考虑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绿岛效应
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绿洲地带,由于土壤湿度大、蒸发和植物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比较多,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应增多;由于含水较多土壤的热容量比较大,加上蒸发、蒸腾作用对热量的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变小。林地和草地的这种可以降低近地面温差、提高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通过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而产生的影响就叫绿岛效应,又称绿洲效应。
四、沙漠化效应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沙漠化。。由于地表植被层和由沙石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为15%~20%,后者为35%~40%)。当地表植被被破坏时,地面反射率明显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尽管沙石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强烈,但因空气中云量极少,大气逆辐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热量输入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热量平衡,空气盛行下沉运动,以压缩增温。由于下沉的气流十分干燥,缺乏降水,使得气候进一步变干,从而导致地表植被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沙漠化效应。
五、湖泊效应
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存在热容量差异,导致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当太阳照射时,由于湖面升温较之周围地面缓慢,大气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大气将湖面蒸发的水汽输送到周围地区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围地区空气湿度较大,降水较多。
六、封冻效应
大洋表面因低温结冰而产生的种种环境效应叫做封冻效应。从理论上讲,大洋表面出现封冰现象将产生的效应包括:①阻断了洋流,影响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导致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冷;③缓解了大洋水汽的蒸发,气候变得干燥;④隔断了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变换,海水含氧量减少,海洋生物生产率大大降低。
七、焚风效应
沿水平方向运行的气流遇到地形阻挡后,在山地迎风坡绝热爬升,大气中水汽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凝结成云,此后,大气按湿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过山顶后,在背风坡气流顺坡而下,大气按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水汽难以凝结,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区。由于背风坡大气比较干燥,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气温声速上升,形成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热的风,往往容易导致可燃物发生燃烧现象,叫做焚风效应。一般会引起山地背风坡森林发生火灾,对山地植被类型的形成及生态特征、土壤类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在我国西南峡谷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八、狭管效应
大气运行经过山间峡谷地带时,因风速加快、风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环境效应,称为狭管效应。如冬季北方冷气流沿着西伯利亚山间南北纵列的谷地吹袭,风力加急形成烈风,加剧了严寒程度,使得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由于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在这一区域引起狭管效应,使该地区成为目前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
㈥ 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各大类型有哪些作用方式,其特征呢
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各大类型有哪些作用方式,其特征呢?
地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啊?
1、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是由地球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
2、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
3、人为地质作用:例如,采矿特别是露天开采穆动大量岩体会引起地表变形、崩塌和滑坡;人类在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时因岩土层疏干排水会造成地面沉降等。
(6)地理作用类型有哪些扩展阅读
地质作用可能产生的灾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回地质现象。
3、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㈦ 地理在哪些领域应用多作用如何
GIS 的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加测绘、应急、石油石化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以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分别回答了在各自领域内的作用
◆ 资源管理 (Resource Management)
主要应用于农业和林业领域,解决农业和林业领域各种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场)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主要回答“定位”和“模式”两类问题。
◆ 资源配置 (Resource Configuration)
在城市中各种公用设施、救灾减灾中物资的分配、全国范围内能源保障、粮食供应等到机构的在各地的配置等都是资源配置问题。GIS在这类应用中的目标是保证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效益。
◆ 城市规划和管理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
◆ 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
◆ 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
◆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解决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 地学研究与应用 (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地形分析、流域分析、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空间统计分析、制图等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完成。
◆ 商业与市场 (Business and Marketing)
商业设施的建立充分考虑其市场潜力。例如大型商场的建立如果不考虑其他商场的分布、待建区周围居民区的分布和人数,建成之后就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和服务面。有时甚至商场销售的品种和市场定位都必须与待建区的人口结构(年 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结合起来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库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过程中也可以利用GIS功能进行决策和分析。
◆ 基础设施管理 (Facilities Management)
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排污设施、 电力设施等)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且这些设施明显具有地理参照特征的。它们的管理、统计、汇总都可以借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选址分析 (Site Selecting Analysis)
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配置、市场潜力、交通条件、地形特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区域范围内选择最佳位置,是GIS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充分体现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 网络分析 (Network System Analysis)
建立交通网络、地下管线网络等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交通流量、进行交通规则、处理地下管线突发事件(爆管、断路)等应急处理。 警务和医疗救护的路径优选、车辆导航等也是GIS网络分析应用的实例。
◆ 可视化应用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以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市、区域、或大型建筑工程、着名风景名胜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多角度浏览,可广泛应用于宣传、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型工程管理和仿真、旅游等领域。
◆ 分布式地理信息应用 (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随着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运行于Intranet或Internet环境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型,其目标是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共享,以及远程空间导航等。
㈧ 高中地理常见各种效应
一、温室效应指各种温室气体(如CO2、N2O、CH4等)对地面长波辐射强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从而使大气和地面增温的现象。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以CO2的温室效应最为显着。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工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不断增加;同时因人类对森林等绿色植物破坏日趋严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明显上升。
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会上升1.5℃~4.5℃。其中极地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幅度更可达5℃以上。
二、热岛效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加之CO2的温室效应,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得城市宛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热岛效应”。当大范围的大气环流运动微弱时,会形成城市热岛环流。研究这种现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和工业用地布局具有指导意义,一般会考虑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绿岛效应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气温的日较差比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绿洲地带,由于土壤湿度大、蒸发和植物蒸腾到空气中的水分比较多,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应增多;由于含水较多土壤的热容量比较大,加上蒸发、蒸腾作用对热量的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日较差明显变小。林地和草地的这种可以降低近地面温差、提高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通过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而产生的影响就叫绿岛效应,又称绿洲效应。
四、沙漠化效应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时,则可能导致严重的沙漠化。。由于地表植被层和由沙石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为15%~20%,后者为35%~40%)。当地表植被被破坏时,地面反射率明显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减少。尽管沙石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强烈,但因空气中云量极少,大气逆辐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热量输入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热量平衡,空气盛行下沉运动,以压缩增温。由于下沉的气流十分干燥,缺乏降水,使得气候进一步变干,从而导致地表植被的进一步减少,形成沙漠化效应。
五、湖泊效应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存在热容量差异,导致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当太阳照射时,由于湖面升温较之周围地面缓慢,大气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大气将湖面蒸发的水汽输送到周围地区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围地区空气湿度较大,降水较多。
六、封冻效应
大洋表面因低温结冰而产生的种种环境效应叫做封冻效应。从理论上讲,大洋表面出现封冰现象将产生的效应包括:①阻断了洋流,影响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导致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冷;③缓解了大洋水汽的蒸发,气候变得干燥;④隔断了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变换,海水含氧量减少,海洋生物生产率大大降低。
七、焚风效应沿水平方向运行的气流遇到地形阻挡后,在山地迎风坡绝热爬升,大气中水汽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凝结成云,此后,大气按湿绝热递减率降温,逐渐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过山顶后,在背风坡气流顺坡而下,大气按干绝热递减率下沉压缩升温,水汽难以凝结,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区。由于背风坡大气比较干燥,干绝热温度变化率比湿绝热温度变化率大,气温声速上升,形成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热的风,往往容易导致可燃物发生燃烧现象,叫做焚风效应。一般会引起山地背风坡森林发生火灾,对山地植被类型的形成及生态特征、土壤类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响。这种现象在我国西南峡谷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八、狭管效应大气运行经过山间峡谷地带时,因风速加快、风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环境效应,称为狭管效应。如冬季北方冷气流沿着西伯利亚山间南北纵列的谷地吹袭,风力加急形成烈风,加剧了严寒程度,使得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由于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在这一区域引起狭管效应,使该地区成为目前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
㈨ 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内部地质作用(interal process)两大类。
(一)表层地质作用
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运动与循环,使它们成为改造地壳表面或表层的直接动力(即地质营力)。同时,在地球外部圈层的运动过程中,地球内部的重力能与旋转能等也起着重要作用。
地质营力总是通过一定的介质来起作用的。表层地质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液、固、气)分为三种情况:介质为液态(即水)的营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和风。所以,由这些营力在表层产生的作用分别称为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风的地质作用等。
虽然表层地质作用的营力有多种类型,介质条件差异甚大,地质作用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每种营力一般都按照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这样的过程进行。这几种作用既代表了表层地质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层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为剥蚀作用创造条件,是表层作用的前导。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剥蚀作用不断破坏和剥离地表物质,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地形。剥蚀作用按方式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和生物剥蚀作用。按地质营力类型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风的剥蚀作用等。
搬运作用是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搬运作用与剥蚀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剥离原地的同时也是其进入搬运状态的时刻。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三种方式。不同营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风等)搬运作用的方式、特点也不尽相同,搬运作用是一种中间过程。
沉积作用是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沉积作用的场所通常是能使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变化的地方,如山坡脚、冲沟口、河口区、海洋、湖泊等。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三种方式。按营力又可分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风的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的作用。经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适当的条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胶结、压实和重结晶的作用下,它们就可固结成岩石。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3。
表4-3 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
(二)内部地质作用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表层,如火山作用、构造运动等。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岩浆作用是指在岩浆的形成、运动直到冷凝、结晶成岩石的过程中,岩浆本身及其对围岩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岩浆是地下深处主要由硅酸盐组成的高温熔融体,并在巨大的压力驱使下向地壳的薄弱地带运移,在其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除岩浆自身发生变化外,还对围岩产生机械挤压和使围岩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状发生改变。从岩浆侵入到围岩(未喷出地表)并冷凝结晶形成岩石的全过程,称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当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的条件下冷凝形成岩石并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称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火山岩(喷出岩)。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常常有化学活动性流体参加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发生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挤压、平移或旋转等,有时可使岩石发生强烈变形和变位,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是指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等。岩石圈的大规模构造运动常常表现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块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的一种快速运动。当地表下的岩石受力产生变形,在变形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地累积,当积累到一定限度时(岩石的破裂极限),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时,大量的机械能就会释放出来,地壳受到猛烈冲击而发生震动,从而产生地震。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可归纳为表4-4。
表4-4 内部地质作用的类型
㈩ 地理有哪些外力作用
风化最用的典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侵蚀作用分流水侵蚀(典例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桂林等地的卡斯特地貌)、风力侵蚀(雅丹地貌、新月形沙丘等)、冰川侵蚀(冰斗角锋等)和海流侵蚀(海岸地貌),沉积作用典例为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及冲积平原等。做这种题目关键是要多看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