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创新。
2015年11月24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中央党校培训部共同主办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5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论坛”。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何毅亭在开题演讲中提出,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⑵ 问个地理问题哦 尽管国际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仍然是什么 拜托了快回答...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的的含义和原因 (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分析和平是主流) 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国际上各种力量互相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3.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平局面 一方面,和平是主流,另一方面,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 结论: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但我们相信,经过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二) 发展问题 1.发展问题的含义。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发展问题也称为南北问题 2. 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的含义及原因。 在当代,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是因为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发展是主线。 可见,战后50多年,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同样,我们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 3.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抹不掉的阴影总是与人类相伴随,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得迫切和艰巨。 结论:我们应该抓住发展的主线加快现代化建设,中国的发展关键要靠自己. (三)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2.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可见,和平与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发展经济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
⑶ 简答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条件,也是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但它们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们必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过程,才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其作用的大小决定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于抗日战争坚持持久战、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⑷ 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三大主题爱情、战争,还有一个是什么
为什么爱情、死亡和战争是人类文学史上三个最重要的主题?我想是因为这三件事物都会将一个无法内化的绝对他者、一种无法掌控的陌生状态强行置入个体的生命。而如鲍德里亚所说,战争现在已变成不可见的按钮游戏,杀人不见血;而日常的死亡已经被干净文明卫生的医疗系统隔离,爱情就一枝独秀地成为今日最普遍的经验及主题,经得起无穷诠释。正如那个耳熟能详的神话:人在被创造时本是完整的同体生物,后被分成两半,孤独的一半流落世上,永远追寻那与自己完美相合的另一半。爱情是对完满的追求,而其基础是核心性的匮乏。
⑸ 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什么
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最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是人类的天性。
爱情使人年轻,爱情也使人苍老;爱情能造就一切,爱情也能毁灭一切。
爱情需要面包。爱情是浪漫的,生活却是现实的。爱情的存活单靠卿卿我我的甜蜜是远远不够的,爱情不是空中楼阁,情感也需要面包。“相濡以沫”,是彼此情感与生存能力的完美结合。我们常把真情与金钱对立起来,其实,在情感之外,我们都会遇到“面包”的问题。“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对乞丐夫妻不可能会有美满的爱情生活。爱情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带着面包去谈爱情,也许会更甜蜜,更浪漫。
爱情需要距离和空间。故土不离不亲,人不离不近。爱情中人需要一点距离。如同叔本华寓言里那冬天雪地里的刺猬,靠紧了扎得疼,离远了不足以抵御寒冷。距离产生美感,彼此间有一点距离的张力,能营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它能将两人的爱心拴的更紧。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块富丽的园土,需要相对的独立。每个人都需要一些空间,不只是物理的空间,还有心灵的空间。没有这个空间,爱情就不能自由成长。
爱情需要不断更新。世上有永恒的爱情,但没有凝固的爱情。爱情是一条河,它的源头必须有足够的水源,才能永远奔流不息。这水源产生于两人的情感交流和融合,产生于双方对爱情理解的升华与深化。情是一棵最娇嫩的花,她依赖最鲜活的情感存活。她需要真诚的阳光,信任的土壤,宽容的春风和关爱的细雨。相爱的人只有心心相印,彼此交融,像初恋一样关心和理解对方,爱河才不会干涸。爱情只会死亡,不会衰老。婚姻应该是爱情的结果,而不是爱情的终结。
爱情需要宽容。无论两人的关系怎样亲密,终是会有不同想法。这样,冲突就在所难免。伏而泰说:“宽容是什么?它是人性的特点。让我们相互原谅彼此的愚蠢吧,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岁月是爱情的天敌,爱情要战胜岁月,要的是宽容而不是占有,要的是温情而不是激情。
爱情需要温柔。
女人在感情世界里不要过于挑剔敏感、浮夸做作,这些都会导致男人的厌倦心理。然而,“没有两面不成铜板”,如果女人遇到了怜她、惜她的男人,女人一定会更像个女人;而懂得疼爱女人的男人,一定也更像个男人。温柔并非只是女人的功课,男人也同样需要温柔。温柔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真正的温柔绝不是什么手段,而是深置于内心的思想。而且“温柔是使人生和爱情保持长生不老的仙药。”
爱情扎根于平凡小事之中。
那种不经意的天然流露,揭示的正是爱的真谛。考验爱情是否纯真,时常会体现在平日琐事的关爱与呵护上。相爱的双方,没有平时的情感积累,也就不可能经受住同生共死的大考验。不需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的本身就是一种深刻。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同样可以让人在宁静中感受到爱的真谛。生活的奥妙往往不是你实现了奇迹,而恰恰在于你无法实现那些平凡的愿望。
向往那种风轻云淡的生活,向往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无忧无虑,携手走过平常的一天又一天的幸福。
“爱是生命的火花,没有爱,一切变成黑暗。”罗曼·罗兰如是说。
人因为爱来到世上,也为了爱才活着。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
⑹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是什么
永恒的主题就是不断地变化 和存续人间的爱情。
⑺ 地质工作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要面对的永恒主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自有人类社会起,就在不断寻找优良的生存环境,发现和索取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避让凶险的地质灾害。人类由无意识地利用地质知识到有意识地利用地质知识,从低水平地开展地质工作到高水平地开展地质工作,从地球表面的观测研究到深入地下、进入太空、探索海底,使地质工作的规模愈来愈大,技术愈来愈高,成效愈来愈好,这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使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地质工作将面临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地质工作在规模上进一步加大,在效率上进一步提高,在社会服务上进一步扩展,而不是相反。这就表明,地质工作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要面对的永恒的主题,任何轻视、削弱地质工作的倾向都是短视的、有害的。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需求是地质工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地质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不断增长,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达国家无一不以高出我们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人均消耗资源。尽管国情告诉我们不能走资源高消耗之路,但我们千万不能以良好的主观愿望代替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我们也不能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之潮流,而忽视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压力。因此,当前我国地质工作首先必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各行业和地球生态环境对地质工作的需要,逐步由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并举向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方面转变。
⑻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是什么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人类为此己奋斗了几千年,但目标仍然很遥远。
⑼ 地理论文1000字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着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着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着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着《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着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着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着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着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着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着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⑽ 试举一例具体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论题。只要人类社会的运行没有终止,人类就不可避免地同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论题,可以说是一个“无可回避的主题”。中外先哲们曾对这个切关宏旨的问题作过深沉的思考。如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种种见解,便显示出高度的智慧,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迪。
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向自然界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的过程中,自然界的铁腕也日益强劲地回敬人类。1998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就是有力的佐证,原因就是长江流域人们围湖造田,填湖造田的恶果,也是多年沿岸人不重视植树造林的后果。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更加深切地引起人们的注目。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载体,是社会发展的背景与舞台。社会的进程不能脱离人类在时空上所处的特定的地理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地理环境之中进行。正是由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异彩纷呈、有声有色的话剧。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已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所认识。
【如需事例再详细的解释,请追问++】